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旅游

三门峡市文物古迹介绍

夏后皋墓
  夏后皋墓位于陕县东南雁翎关关口北,三(门峡)洛(宁)公路东侧的高埠之上,距三门峡市约28公里。其墓呈圆丘形,高约1.5米,周长约30米。古树苍苍,草木茂盛,庄严肃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蜡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即指此地。夏后皋是夏代帝王孔甲之子,公元前1785年登基,在位11年。相传暴君夏桀就是他的孙子。夏的活动范围多在豫西晋南一带,至皋时数迁都邑,统治基础已不稳固。当时部落间战争十分频繁,皋极有可能在转战途中死去葬此。仍年代,郭沫若、夏鼐曾来此考察夏文化。距夏后皋墓不远处有唐绣岭官遗址,“绣岭横云”为古陕州八景之一。……[详细]
岗台遗址
  岗台文化遗址距县城不过3、4公里的距离,位于卢氏县横涧乡的营子村。岗台只是一个小地名,得名的原因据说与李自成有关,当年李自成在此屯兵,曾在一处高台上设岗哨,故有岗台之名,农民起义军所住的营地被分别叫作东西营子,岗台在东营子的地盘上。岗台遗址是仰韶到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其内涵极为丰富,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人们生产、生活发展史的宝贵遗迹。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北至洛河东,南至寨根,东西150米,南北200米。一般保护范围:至重点保护区边线向东至卜象河,向西100米,向南至公路。……[详细]
义马慈禧行宫
  慈禧行宫位于二十里铺下石河村,据《渑池县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携部分大臣在重兵护卫下逃往西安。次年从西安返回北京,东出潼关,路经此地所修建。行宫为前院后宫,建筑宏伟,2000年遭遇火焚。后宫原有上房9间,东西各有厢房两间,皆出前檐。前后院中间有影壁墙,两侧各有月亮门一个。据老人口传,后宫为慈禧和光绪帝住所,前院为内侍近臣所居。行宫两侧均为臣僚所住的深宅大院。据史书记载,当年慈禧太后只在此吃一顿午饭及饭后小憩,下午即离此地东行,晚上住铁门行宫。……[详细]
前岭遗址
  前岭遗址,位于灵宝市朱阳镇底垣村,西至寺峪河东岸,南至灵朱公路,北至底垣村南部。遗址南北约260米,东西约400米,总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遗址中的断崖上灰坑密集,文化层深厚,包含物丰富,文化层厚达4米左右。拣到的陶片以红陶为主,灰陶次之;器表纹饰以绳纹、划纹为主,附加堆纹次之;有一定数量的彩陶,胎质以泥质居多,夹砂陶次之,可以看出器型的有泥质红陶小口尖底瓶、泥质彩陶盆、泥质红陶钵、泥质灰陶夹砂罐等。有一定数量的石器。根据包含物判断该遗址应属仰韶时期文化遗存。……[详细]
双庙沟遗址
  双庙沟遗址位于灵宝市川口乡赵吾村双庙沟自然村。遗址东为坡地至公众台,西至居民区寨子墙断崖,南至孙家沟北崖上,北至双庙沟南沟断崖,总面积为56068平方米,遗址东西1500米,南北400米,分布在霸底河东岸二层台地,遗址东高西低,呈台阶状。在遗址中断崖上,灰坑密集,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拣到的陶片有钵、罐、盆、鬲、鼎、小口尖底瓶等。石器有石斧、刮削器等。质地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还有少量泥质红陶。纹饰有绳纹、篮纹还有少量划纹。该遗址对于研究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传承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新安故城遗址
  秦新安故城遗址位于二十里铺村下石河一带。据文献记载,该城存在于秦、汉,始建时间可上溯至战国。北魏新安县城东移,改为新安驿,是中原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历为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军事重镇之一。遗址内文化层随处可见。1998年,经市文物勘探队实地钻探,找到了故城遗址城墙基夯土层,划定了城区范围。故城总面积30万平方米,呈长方型,南北较长,东西较窄,东部边缘已被涧水吞淹,西至二十里铺村西组,北至护城河,南至陇海铁路。2000年,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秦新安故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楚坑遗址
  楚坑遗址位于二十里铺村西李杏湾村,俗称万人坑。公元前206年,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一事就发生在此处。《史记项羽本记》中“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即其地。遗址略呈坑形,占地七八十亩,南临涧河,北依土岭,东西为平地,坑北沿有李杏湾村,右有白龙庙一座。据渑池县旧志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武德年间,庙前古槐,石碑,旧有“一步两棵槐,三步四通碑”之说,庙西有八角青石井一眼,俗称八角琉璃井。1913年,陇海铁路穿坑而过,原貌已不复存在。……[详细]
三圣遗址
  三圣遗址北至南泉村居民区贺家坟北崖,东以丰收渠为界,西至居民区崖头,南至花尖,总面积60万平方米,遗址西低东高,北低南高呈坡状,分布在霸底河东岸二级台地,遗址中灰坑密集,文化层丰富,文化层厚达4米。从拣到陶片看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还有少量泥质红陶。纹饰以素面为主,篮纹次之,并有少量绳纹和彩陶。可看出器形的有罐、盆、鬲、小口尖底瓶等。石器有石斧、石环等。该遗址对于研究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传承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老虎头遗址
  老虎头遗址北为黄河,南靠横岭原头,东至村中通往黄河滩水泥路,西为断崖,分布在老虎头四周,遗址区内地势平坦。遗址东西约350米,南北约200米,四周断崖上灰坑密集,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拣到的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有少量的泥质红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粗绳纹次之,有少量的素面,可以辨出器型的有泥质灰陶罐、盆、鬲等,有少量的仰韶中晚期陶片。根据包含物判断,应为庙底沟二期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存。……[详细]
灵宝菩萨堂
  菩萨堂原名菩萨殿,位于灵宝市故县镇进家村,为唐代竹林寺遗物。竹林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有关资料记载,唐永昌元年更名菩萨殿,后经多次修葺,保留目前现状。现留有木雕佛龛一座,佛龛为木雕彩绘,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仿地面楼阁古壁式建筑,从上到下分三层,每层为五龛,上下由小变大,下层最大,每个古堡佛龛均为攒尖式屋顶。整体雕刻技艺精湛,对于研究我国民间宗教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详细]
秦人墓地
  秦人墓地位于灵宝市阳平镇文西村东北部。1998年修建连霍高速公路时,经钻探发现。在文西村东北部。在1075米长,50米宽的路基钻探中,发现古墓葬965座;其中战国墓763座、汉墓127座、唐代墓7座、宋墓8座,经发掘,这批墓葬大小基本相同,排列有序,方向一致。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地对于研究秦文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函谷碑林
  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从灵宝各地搜集来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现代书法名家书写名人吟咏函谷关诗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为给当时的灵宝县长写的条幅石碑,李向阳原型的笔文碑等。……[详细]
杨仲嗣墓
  杨仲嗣墓位于灵宝市豫灵镇牧马原村。墓已毁现留墓志一方。墓志为正方形边长0.78米,厚0.15米,徐诰撰文书丹,文共33行,满行33字,首行为“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前汝南郡太守杨公墓志铭”文载,杨公终于天宝十年二月四日,十月十一日葬文乡牧马原。该墓志记载杨仲嗣家族与文乡县志和唐书记载相吻合,对于研究地方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石岭头遗址
  石岭头遗址又名石龙头遗址,位于卢氏县城往东3公里处的石龙头村,1963年6月20日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卢氏县志》记载,石岭头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文化层厚3至4米,内涵丰富。该遗址因修梯田和洛北大渠挖毁了一部分,但大部分保存比较完好,是一处研究仰韶、龙山以及夏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详细]
尹喜故宅遗址
  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以为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