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 > 荥阳市旅游

荥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寨子峪遗址
  寨子峪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寨子峪村北。面积9万多平方米,是一处龙山时代的遗址。遗址地处黄河南岸,上层为白土,下层为红胶泥的三级台地。一级台地的断岸剖面发现有文化层,而且在文化层中采集到有石铲,二、三级台地的断崖上发现有灰坑,灰坑中采集到的陶片纹饰有绳纹、弦纹,可辩器形有罐、鼎、钵等。因平整土地和建盖民房对遗址破坏严重,地表极难发现遗物。遗迹主要为灰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包含物较丰富,有较多的陶片、兽骨等。陶器分泥质和夹砂灰陶两种。器形有罐、盆、钵、小罐、杯、甑等,器物以素面为主,少量上饰有弦纹、方格纹和篮纹等。尤其是出土的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石铲,石质较好,近似玉质,磨制精美,长24厘米,上宽9厘米,下宽10厘米,厚1厘米。该遗址为龙山晚期文化遗存,而且文化层堆积较厚,这为以后研究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沟遗址
  陈沟遗址于荥阳市广武镇陈沟村北200米。遗址分布于敖顶的三个山头,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时代为新石器时代。1934年5月21日至30日,河南古迹研究会陈云路、郭宝钧等人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文化层最厚处达8米,遗址内涵丰富。在地表和断崖上,发现有大量泥质红陶、夹砂陶、石器等遗物,以及大量红烧土块。在西山头南部断崖处,有一处陶窑暴露。在三个山头断崖发现有多处灰坑,成人墓和瓮棺葬。在东部山头文化层中发现多处房基和红烧土柱础。因平整土地和种植农作物,地表遗物破坏严重。陶窑为椭圆形,顶已塌,窑壁已烧成红烧土,较坚硬,窑内填土为红烧土块。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磨光素面、彩陶等。可辩器形有盆、罐、钵等。陈沟遗址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对研究郑州地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青台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青台遗址位于郑州荥阳市广武乡青台村东。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T.J.阿尔纳发现,1981、1982年郑州市博物馆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700平方米。出上房基30余座、陶窑7座、灰坑200余座、成年人墓葬180余座、儿童瓮棺500余座,同时出上了一大批相当珍贵的文化遗物。国家文物局对青台遗址1981年发掘出土的二、三期木炭标本测定结果表明,二期文化遗址存在的年代距今5300多年,三期距今5100多年。从文化类型看,青台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文化遗存,它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带有郑州地区特点的文化遗存。它的一期约相当于或稍早于庙底沟早期,二期约与秦王寨类型早期相近,三期则与秦王寨类型晚期相同。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史村遗址
  西史村遗址于荥阳市城关乡西史村南侧。该遗址北邻西史村,南距陇海铁路200米,东西长600多米,南北宽500多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该遗址的时代为夏、商,1974年发现。1979年4月18日至5月19日,郑州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分作五期。在该遗址范围内采集有陶片和残石器,在穿过遗址的沟壁上散布着较多的陶片,经局部铲刮,发现有文化层和灰坑分布,文化层厚2米,灰坑为斜壁环底不规则形,采集陶片可辩器形的有:大口尊、簋、盆、罐、豆、刻槽盆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弦纹、附加堆纹和磨光素面,陶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西史村遗址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经过试掘,出土过青铜器等重要文物,是一处具有重要价值的夏商古文化遗址。2019年,西史村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柱岗经幢
  石柱岗经幢位于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石柱岗村西,又名《朱氏宗族图记》,通高6米余,座高1.4米,为八棱柱形,每面宽0.26米,基础为须弥座,座刻覆莲狮子。经幢四面刻-,另四面刻“朱氏宗族图记”6个大字,其余小字漫漶不清,落款隐约有“大金”字样。经幢上刻八角流苏华盖,华盖之上刻仰莲并立四方柱,其三面各刻一佛,幢顶仿屋檐,其上有四节云盘基火焰宝珠顶光。经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经幢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佛像等,呈八棱形。石柱岗经幢保存较好,能真实反映经幢的特性。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秦王寨遗址
  时代:新石器秦王寨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西北20公里的北邙乡秦王寨村西部,遗址西临黄河,南依哑巴沟,北是寨沟村,东为平坦的农田。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是中国最早发现的4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秦王寨遗址因发现的时间较早而被学术界作为秦王寨类型的典型遗址。1987年3月4日,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遗址表面,陶器、石器残片甚多,文化层最厚处达7米,断崖上暴露出的灰坑之大,在荥阳同类遗址中所仅有。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间有黑陶和夹砂陶器,陶胎厚薄均匀,其中红陶中的白衣红彩、红衣黑彩图案繁多,有菱形、月亮形等,均制作精美。秦王寨遗址因发现较早又内涵丰富。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官庄遗址
  官庄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遗址北依连霍高速公路,东部及东南部部分叠压于现代村庄下,南越南水北调干渠,西邻荥阳至北邙的公路,官庄至大张之间的乡村公路自遗址的中部东西向穿过。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为了进一步探明官庄遗址的布局及文化内涵,并配合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生实习,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1年6月开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官庄遗址进行了系统的钻探和发掘工作。2011—2012年度的勘探和发掘工作表明,官庄遗址是一处两周时期的大型环壕聚落,由先期发现的、平面略成长方形的外壕和新发现并确认的“吕”字形内壕围合而成。内壕沟内发现大量夯土残块,并在其内东北部发现布局规整、排列有序的两周墓地;目前已探明“吕”字形内壕的走向,并发现围绕环壕的道路和出入口等遗迹。出土了包括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骨蚌制……[详细]
汪沟遗址
  汪沟遗址位于荥阳市城关乡汪沟村南,面积74万多平方米。该遗址的东、西部岗地断崖上发现有房址和排列整齐的柱洞;东部和南部崖壁上发现有较多灰坑分布,灰坑中含有人骨、兽骨、残石器以及大量陶器残片等;地表面上散存有大量红烧土块以及陶器残片等。遗址的陶器主要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粗红褐陶为主,亦有少量细泥黑陶和红陶。纹饰以绳纹为主,次为磨光素面与彩陶,可辨器形有盆、罐、钵、尖底瓶、鼎、碗、豆等生活用具。汪沟遗址是荥阳地区众多聚落遗址中最为中心的、面积最大的一处仰韶时代聚落遗址,对于认识新石器时代社会内部结构、人口地理分布区域、氏族形成和发展及文明起源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必将推动中国上古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化。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无缘寘公禅师塔
  无缘寘公禅师塔位于荥阳市贾峪镇洞林寺行政村寺河自然村西侧岗上,建于明洪武年间,塔高10余米,为鼓腹瓶形实心喇嘛塔,用青砖抹白灰砌成。塔由塔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座为精雕的仰覆莲座,八棱五级叠涩,由下至上逐层缩小。每层中间镶嵌着刻有各种图案的青砖,中部塔身为塔之主体,近似瓶状,上鼓下收,在其南侧中上部,镶嵌一块石匾,上刻“重开山无缘寘公禅师塔”等字。塔顶由圆台形石相轮和塔刹构成,塔刹上有石质的华盖、宝瓶和宝珠。此塔保留了浓厚的印度佛塔建筑的特色,并且造型优美,建造考究,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情况以及佛教建筑的特点和洞林寺的历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蒋寨遗址
  蒋寨遗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蒋寨村南部。该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2004年8月发现,遗址时代为西周。以前修索河路曾发掘了一部分。在公路的两边断崖上发现有文化遗迹和遗物,2004年12月发掘,试掘5×5探方一个。遗迹有墓葬、灰坑,遗物有陶鬲、陶盆、陶罐等。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红陶较少,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石器较少,有石斧、石锛等,磨制器。该遗址为一处大型西周早期文化遗址,西周时期遗址在郑州地区较少见,蒋寨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京城古城址
  时代:东周京城古城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行政村周围,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6300米。今地面尚存城墙八段,其中东南城角一段长60多米,高约10余米,东北城角长200米,高约6米,墙基宽约25米,西城墙尚有一段保留,高约5米,夯层清晰,较薄,一般厚0.05——0.12米,土质非常坚硬。南墙与东墙外有壕沟。该城址是现存的一处较大的春秋时期古城址,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封国以及春秋战国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位于荥阳市京城街道办事处平庄行政村扁担王自然村西南,经幢高约7米。整体分作幢顶、幢身和幢座三大部分。其中幢顶由宝珠、云盘和仰俯莲台等组成。幢身有上、下两段,上段的主体为小八角形石柱,立于仰莲台上,其上四面开小龛,内均浮雕一坐佛;下段亦立于仰莲台上,主体为八棱石柱,高2.1米,每边宽0.185米,上刻《佛说父母恩重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上、下两段幢身之间,置有华盖,上雕兽头、缨络和宝相花。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形体较大,结构复杂,造型优美,保存完好,为金代佛教石刻建筑代表作品。2019年10月7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碑
  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碑位于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广场南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院内,东汉熹平四年(175)11月立石。残高1.85米,宽0.97米,厚0.21米,圭形首,两侧有六虬龙,额题篆书《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10字,分两行,隶书,凡8行,每行19字,无篆书姓名,此碑是研究东汉熹平年间政治,特别是“党锢之祸”的实物资料,其隶书字体疏朗,遒劲流利,是汉隶的一个流派,一向被书家珍重,就其书风言,前人早已将其归类于“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碑文既是书法佳品,也是两篇汉代公文,是研究东汉公文文体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苌村汉墓
  苌村汉墓 位于荥阳市王村镇苌村村西,为汉代壁画墓。墓冢高约10米,直径约60米。墓室坐南向北,为砖石结构,分别由甬道、前室、东侧室和三个后室组成,全为拱形顶。南北总长约17米,东西总长约20米,最高约5米。甬道前后各有一道石门,石门正、背两面均刻有高浮雕铺首衔环,正面还有浅地线刻图案和朱绘木纹。甬道两侧和前室四壁及顶部满绘彩色壁画,色彩鲜艳,总面积达30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尚有100平方米。其内容包括楼阙庭院、车马出行、神话故事、珍禽异兽、乐舞百戏等。苌村汉墓壁画是研究汉代建筑、绘画、风俗、官府仪仗等方面的百科全书。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村西司马遗址
  西司马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司马行政村西司马自然村北,面积约800000平方米。2005年发现并进行发掘,是以夏代村落遗址和商周墓地为主要文化内涵的遗址。遗址文化层厚2~3米,所见遗迹主要为灰坑,墓地中除少量为战国墓外,多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墓葬。这些墓葬已清理发掘80多座,均为竖穴土坑墓,排列有序,多经夯打,部分有二层台或腰坑,随葬品以陶器、海贝为主,个别有铜器和蚌器,墓主人多为平民。西司马遗址晚商至西周早期墓地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夏代特别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第四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