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8月,广州市公布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明园
  明园位于越秀区培正路12、14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明园不同于广州本土传统建筑,在风格的还原上,参考了更多当时西化的元素,重现民国初期的明园。因为明园建造初期便是官宦人家的洋楼别墅,所以房间的数量自然不少,一共五个房间,在卧室的营造上,除了风格的还原,理想家团队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宜居、舒适。由于受到当时西洋风格的影响,所以明园不同于当时的广州传统建筑,窗户非常多。而在明园改造翻新的过程中,这些窗户便被保留下来。所以采光十分优质,卧室通风、自然,不需太多装饰,就已非常恬淡。在整体连贯的风格下,不--间,有不同感受,在功能性的增加上也有所不同。卧室二增添了一套五斗柜与老式梳妆台,和卧室一…[详细]
东亚酒店
  东亚酒店位于越秀区长堤大马路320号。广州东亚酒店座落于美丽的珠江河畔、繁华的长堤闹市中心,是一家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酒店。它曾以其富丽豪华享誉东南亚、省港澳,也以其光荣的革命历史名扬国内,是广州解放第一面红旗生起的地方。1993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爱群大厦
  爱群大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934年动工兴建,1937年夏竣工。该楼建设面积为1.14万平方米,高64米,共15层。建筑风格独特,外形仿美国摩天大楼,具有端庄、明静、简洁、和谐的特色。在30年代她曾夺广州建筑物之冠,被当时新闻界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并以设备最新式、完善、豪华而著称。全楼拥有客房300间,双人房设有电话、卫生间,上落有电梯。夏有风扇,冬有暖气,还设有中西餐厅、酒吧。爱群大酒店在当时执旅馆业之牛耳,在海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素有“南中国之冠”的美誉。当年大酒店落成之日,-军政要人李宗仁、孙科、于右任、余汉谋等都亲自题词庆祝,富商名流争相捧场致贺,故翰墨题词,琳琅满目。前往…[详细]
“血泪洒黄华”碑
  “血泪洒黄华”碑位于越秀区黄华路黄华中约外街。碑高1.71米,宽0.76米,刻于1946年7月,以花岗石镌刻。碑文正中为隶书“血泪洒黄华”5个大字,旁有碑文记述日寇轰炸黄华塘乡民的情况。抗日战争初期,在广州沦陷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对广州狂轰乱炸,许多房屋和田园被毁,无数市民在-下丧生。1938年5月30日和6月10日,广州近郊黄华塘乡先后两次惨遭敌机轰炸。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黄华塘乡民众组织“追悼殉敌会”,举行追悼死难者大会,在乡民被炸地点刻石立碑,以志日寇的凶残暴行和乡民受害的情况。根据《广州抗战史迹图文集》,为了侵占广东,日军从1937年8月31日首次空袭广州起至1938年10月…[详细]
车歪炮台
  车歪炮台 原名大黄滘炮台。位于广州市南石头附近珠江中流的龟岗岛上,距白鹅潭水路约10里。岛的面积不大,地势险要,水道南通香山(今中山),东南通黄埔,为商船、军舰从珠江南航道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船从虎门到岛前,必须转舵通过,船体侧露于炮台前,故此俗称车(舵车)歪炮台。 炮台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十二月,由两广总督阮元会同巡抚陈若霖奏准添建。安装大炮22门。炮池向东南,为灰沙三合土结构,现有护墙遗址长约40米,炮池多已毁坏。岛中有药局一座,是存放弹药的仓库,保存尚好。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初,英法军舰进犯珠江,遭到广州军民顽强抵抗。敌军退…[详细]
广州蒋光鼐故居
  蒋光鼐故居位于龙津西路逢源北街87号。整栋建筑属民国风格,青砖墙,三层高,建筑面积达833平方米。故居原是陈廉仲的物业。后来,女眷出嫁了,陈廉仲便把它卖给蒋光鼐。蒋光鼐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蒋光鼐故居建于民国初年,民国期间曾用作广州私立莞旅中学,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蒋家后人将其捐赠给荔湾区。蒋光鼐故居在2010年亚运前已修复完毕,经过一段时间对蒋光鼐生前文物的收集,荔湾区文化部门用声光电影、实物以及图片等在故居内再现了这位抗日爱国名将的生平。蒋光鼐故居从一栋濒临倒塌的危破房,到今天可以完整稳固地保存…[详细]
陈廉仲旧居
  陈廉仲旧居位于荔湾区逢源北街84号。外称陈廉仲公馆,内园地面积宽广,共拥有建筑用地900多平方米,陈廉仲的住宅是一座三层的楼房,属砖木结构建筑,建于民国初年,它有别于西方建筑,是广州传统住宅的一种创新,正面与西面设外廊,东面是独立的梯间,适宜广州的气候环境,保证了各层独立使用,一正一偏,以正间主厅为中心,通达后座与偏间的--,适合大家庭的统一与分单元使用,与传统的西关大屋组合相约,只是在外表的一些窗楣与栏栅装饰等与20世纪初引进的西方建筑有点相似,其建筑造型轻巧,外屋简约无华,故备受好评,照片选入广州房地产志,被视为广州民居的优秀代表之一。陈廉仲公馆内园有三座以英石砌筑的石山,其中一座“风云际…[详细]
陈廉伯公馆
  位于西关的陈廉伯、陈廉仲兄弟的公馆,是并排的两栋西式别墅。陈氏兄弟的名字今天已很陌生,但在百年前的广州可是不同一般。兄弟俩出自名门,祖父陈启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端,这是写进历史教科书的。陈廉伯、陈廉仲先后进入汇丰做买办,并且共同经营昌栈丝庄,几乎垄断广东生丝买卖,加上银行、当铺等生意,成为广州显赫一时的巨商。陈廉伯还当上了广州商团团长,1924年酿成近代史上有名的的广州商团事变。商团事变被孙中山指挥平定,陈廉伯被通缉去了香港。抗战时期﹐陈廉伯沦为汉奸,在香港任“华民代表会”四人成员之一。抗战胜利前夕﹐陈廉伯乘日轮“白银丸”前往澳洲﹐途中日轮被炸沉﹐他亦葬…[详细]
卫国尧故居
  卫国尧故居在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街沥滘东街七巷6号,为一间建于1915年的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房屋,墙脚为花岗岩石,上砌水磨青砖,天井铺白条石。房屋坐西朝东,面积约8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为花园,距房舍数米筑有围墙。屋的正厅正面今悬挂有镜框,镶嵌着烈士的传略,陈设简洁美观。大门口还悬挂着“卫国尧烈士故居”横匾和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烈属”牌匾。故居由广东省民政厅负责保护,不少爱国人士前来参观瞻仰。卫国尧烈士纪念馆设于他生前战斗过的村中小学内(现小学称卫国尧纪念小学)。馆内陈列了卫国尧烈士的事迹和生前遗物,以教育后人缅怀先烈。…[详细]
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
  民国广州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位于广州市沙河燕塘广汕公路侧的牛眠岗。坐东向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砌花岗岩石,高约38米。全碑分两部分,下部是长方体台座,内为1-3层,四周建有气窗,底边长15.2米、宽12.9米;上部4-9层是碑身,呈方锥形,第4层边长各6米。碑身正面最高处饰“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正中镌刻“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十一个大字及“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年款。1917年孙中山南下-,虽有海军支持,本身并无基本武装力量,被桂系掣肘。为此以原省防军20营约5000人为基础成立粤军,陈炯明为总司令,邓仲元为参谋长。成立后即进军“援闽”,1920年回粤,克复广州,驱走桂系…[详细]
戴鸿慈墓
  戴鸿慈墓位于白云山南坡能仁寺后,即今白云索道上端出口站下方10余米处。墓坐北向南,用花岗石砌筑,为抄手墓。墓前尚存花岗石旗杆夹一对,上刻“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仕至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戴鸿慈立”等字。戴鸿慈(1853—1910),字光孺,号少怀,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1905年著名的“五大臣出洋”,戴是其中之一。出使美、英、法、德和丹麦、瑞士、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赴欧美考察后,眼界大开,极为主张以立-体代替-政体。是清末具有一定开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据《南海县志》载:“清朝二百余年来,吾粤由军机入相者,唯鸿慈一人”。 1993年8月9日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详细]
乌涌清官兵合葬墓
  乌涌清官兵合葬墓位于黄埔区红山街道文船社区牛山的山腰。1993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牛山炮台
  牛山炮台位于广州市黄埔乌冲北面的牛山(现为文冲造船厂生活区)。该炮台濒临珠江,俯控狮子洋面,原是土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14年)清军将领祥福等在此抗英殉国。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建为新式炮台,共7座,其中山麓3座,山脊4座,购置德国克虏伯厂制造的后膛炮,总兵李光义所部广胜军1个营驻扎。山麓左、中、右3座炮台,作扇面形构筑,灰砂混凝土结构,依次面向东南、南和西南。中炮台为圆形,直径10米、深2.6米。壁上排列着藏弹洞21个,根据炮弹形状设计,上窄下宽,形似半截橄榄,最宽处0.32米、高0.66米。壁上还有用于固定炮座的铁扣8个。炮位东北面约3米处,有2.2×0.78米的阶梯口,从阶梯下去进…[详细]
鱼珠炮台
  鱼珠炮台位于广州黄埔鱼珠(现在黄埔区港务监督站内)。山顶上有3所近代炮台。当时山岗形似一条鱼,在鱼口前有1块岩石,圆如珠,故称鱼珠炮台。因开路,其中1个炮位已填平,现仅存一大一小。炮台大门面向西北方向,水泥盖顶,在壁拱镶嵌“鱼珠台”石额;右边刻“光绪十年仲夏吉旦”,左边刻“两广总督张广东巡抚倪记名总兵锐勇巴图鲁张安邦督造绘图监造同知衔陈棨熙”等字样。大门两边有西式圆柱。门高约4米、宽5.6米,里面巷道洞口宽约3.29米、高约2.25米。现状完整。炮池、巷道和兵房的形制与长洲、狮山的炮台相似,但规模较大。《番禺县续志》只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的鱼珠炮台有3所炮台,经实地勘查,台前临江处还…[详细]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
  植地庄抗日战役纪念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植地庄的垯沙岗,纪念碑后有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墓。建于1956年10月31日,1992年12月重立。坐西北向东南,用花岗岩砌筑平台,平台占地面积为160平方米,碑体分三级,顶部正中用红色花岗岩砌筑四层“梯”形碑座,上面矗立一座8米高的纪念碑,碑身分成四节,逐节收窄,下两节为方柱体、上两节为圆柱体,碑顶部雕饰“宝珠”。在第二节正面中间,竖刻烫金大字“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下款刻“郑少康”。该纪念碑纪念在植地庄抗日战斗牺牲的英烈们,弘扬他们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烈士墓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