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一、二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一、二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 1956年10月18日、第二批 1957年8月30日) 1982年3月25日合并调整为128处
大风歌碑
  大风歌碑位于江苏省沛县沛县文化馆内,有一所古朴典雅的院落,内有歌风台。保存汉代《大风歌》诗碑一块,弥足珍贵。《大风歌》诗碑,高一丈一尺,宽四尺四寸;字为大篆书,笔力逆劲,结构匀称,风格壮丽,字形优美。《沛县志》《徐州府志》碑文记载,是东汉蔡吕(或云曹喜)所书(今人冯办吾先生考证,认为是西汉)。大风歌碑原来坐落在沛县文化馆院内,后移放沛县博物馆歌风台,1982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歌风台、大风歌碑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存放在沛县博物馆内的大风歌碑共有三块。一块汉碑,一块元碑,一块甲子碑。大风歌碑整体结构匀称,笔力遒劲,风格壮丽,字形优美,是古代碑刻艺术珍品。但是,大风歌碑究竟是何人所书…[详细]
张士诚纪功碑
  张士诚纪功碑,位于人民路652号的报恩寺塔东北隅碑亭内,1957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吴门表隐》所载,此碑为元末江南富豪沈万三所置。近代金松岑等学者对图中冠服器物作索隐考证,断定其为元代雕刻,并认为刻的是至正十九年张士诚迎接元使伯颜的场景。张士诚纪功碑,亦名陵平造像碑、张吴王纪功画像石刻,又称报恩寺石堪造像,俗呼石家堂。原在报恩寺山门左,19l9年移人寺内,1924年建碑亭,1985年改建为石柱木梁攒尖顶方亭,1987年在碑四周加设木栅。碑高3.06米,宽1.46米,厚0.4米,青石质。自上而下画面可分四段。第一段,祥云缭绕中并肩立12人,身后张华盖七具。第二段,中为重檐歇山顶正殿,殿…[详细]
南京明文化村(阳山碑材)
  阳山(古称雁门山)位于汤山风景旅游区的西北角,1405年明朝皇帝朱棣为了给其父朱元璋-,征集了全国能工巧匠数千人,在此沿山开凿了三块巨型碑材,其一是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重16250吨)其二是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重8799吨)其三是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重6118吨)如果将三者相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块完整的巨碑,其高度为78米,相当于现代28层楼高,总重量可达31167吨,实为世界之罕见,天下之奇观。清代进士著名诗人袁枚游阳山时曾写下“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的赞叹诗句。1955年南京阳山碑材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详细]
天妃宫碑
  天妃宫碑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天妃宫碑明永乐十四年(1416)南京市兴中门外 …[详细]
大报恩寺碑
  大报恩寺碑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宝塔根北山门大报恩寺碑包括南面的御制大报恩寺左碑和北面的御制大报恩寺右碑两座,分别刻制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和宣德三年(1428年),两碑原对称布置于寺内香河桥南北两侧,相距约100米,原碑亭今均已不存。大报恩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建成,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主要建筑有金刚殿、碑亭、大雄宝殿、琉璃塔等。琉璃塔宏伟壮观,豪华精美。寺、塔均毁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1989年,南京市博物馆根据出土的琉璃拱门构件,复原了一座拱门券,外径高3.55米,内径宽2.18米。现寺遗迹上留存有一通石碑,通高8.55米,额□□大报恩寺志。另存龟趺一个。…[详细]
南京明洪武铜钟
  南京明洪武铜钟明洪武铜钟为紫铜浇铸,高3.65米,口径2.3米,底边厚0.17米,重23000公斤。钟的顶部铸阳纹莲瓣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浪纹,上铸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铭文。大钟质精形美,声音宏亮。此钟原悬于南京钟楼,钟楼于清康熙年间倒塌,钟坠道旁,半陷土中。清末由江宁布政使许振在南京鼓楼附近建亭悬挂,称“大钟亭”。叩击铜钟,其声隆隆,数里可闻,是南京现存最大一口铜钟。大钟亭重檐六角攒尖顶,灰筒瓦屋面,高14.5米,上架六角交叉梁,大钟悬挂梁下。现以大钟亭为中心辟建大钟亭公园,占地4340平方米。古亭晨钟列入新金陵四十景。…[详细]
淳化阁帖石刻
  淳化阁帖石刻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别桥镇西街虞家祠堂内。别桥又叫甓桥,在溧阳北,与金坛的指前乡相邻,东北距长荡湖十里左右,是个商业兴盛的水陆码头。值得一提的是,街镇上的原虞家祠堂屋墙壁上,遗存有一组明代晚期仿“肃府本”摹刻的《淳化阁帖》石刻,它是历代名--贵的书法真迹。“淳化”是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之一,《淳化阁帖》是宋太宗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书学士王著,把皇家秘阁(帝王藏图书的楼阁)所收藏的历代法书甄选编次,标名为“法帖”,摹刻在枣树木板和石板上,拓印墨本赐给大臣。帖分十卷,卷首是《历代帝王帖》;第二、三、四卷是《历代名臣帖》;第五卷是《诸家古帖》;第六、七、八卷是《东晋王羲之帖》;第九…[详细]
抚台平倭碑
  抚台平倭碑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抚台平倭碑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南通市狼山 …[详细]
晴山堂石刻
  晴山堂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晴山堂石刻明代江阴县马镇2001年,以“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名称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楞严经石刻
  楞严经石刻位于吴中区光福镇司徒庙。狮林寺位于光福下绞村凤凰山西麓,相传建于南宋。当时,香火极盛,庙宇宏大。清乾隆帝至江南巡视到玄墓山,途径狮林寺小憩,手书狮林寺御额。光绪年间,住持定元法师时曾中兴一时,后日渐衰败。民国期间尚留金刚殿三间、大雄宝殿五间、观音殿五间、飞锡堂三间以及厨房等用房二十余间。文革初期,殿宇遭拆,惟有两部石刻还完整无缺:一部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一部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楞严经》全文67000多字,分别刻在84块青石上。每块青石长0.95米,宽0.33米。平均每块刻字800左右。--刻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详细]
心经碑
  心经碑位于江阴市城区中山公园东侧艺园观音殿内。心经碑,为唐代异僧道松所书,碑原嵌砌在乾明广福禅寺弥勒殿大铁佛神龛后墙壁间,于明万历年间毁于大火,今碑为清嘉庆三年(1798)照摹本重刻,现保存在江阴市城区中山公园东侧艺园观音殿内,嵌砌于北壁间。该碑由6块长方形大青石拼组而成,通高2.87米,宽5.12米,上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计279字,分13行坚刻,字体为狂草,笔走龙蛇,气势恢宏,结构严谨,字形多变。其中“多”字一撇长2.07米;“声”字径横宽达55厘米,最细一笔宽仅1厘米,粗笔宽达7厘米;全文有6字一笔长度均超过2米。各字上下左右大小斜正,相互呼应,一气呵成,书写刚劲有力,字体雄健古…[详细]
泰伯墓
  泰伯墓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泰伯墓周代无锡市鸿山 …[详细]
仲雍墓
  仲雍墓在城区北门大街西侧的虞山东岭之上,墓坐西朝东。四周巨石嵯峨,古柏林立,整个墓区占地约2160平方米。墓冢封土直径4.5米,高约2米,外设罗城和拜台,内竖明、清间所立“商逸民虞仲周公墓”等碑刻三通。墓道沿山势曲折而下,长达400多米。自北门大街上山,依次有清乾隆年间所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三座。在第三座石坊前构筑了两座对称的石亭和瞻仰草坪。仲雍,又称虞仲,史传为陕西凤翔人,商末周太王次子,因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为让国避位与兄泰伯同奔荆蛮,共建勾吴,泰伯为君,泰伯死后,仲雍继为吴君,传说卒葬虞山。墓始建无考,梁简文帝撰《虞山招真治碑记》曾云“远望仲雍而高坟萧瑟”,唐《吴地记》记载“仲雍、周章并葬…[详细]
言子墓
  言子墓,在常熟市虞山东麓。言子(前506—前443),名偃,字子游,春秋时吴国人,孔子的学生。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擅长文学,曾为武城宰,对发展东南地区的文化教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世一直尊他为“南方夫子”。原墓早已荒芜,直到宋端平三年(1236)常熟县令王爚才明文对言子墓进行保护,因此,现有的言子墓可能是一座纪念性墓葬。宋代修整的墓,经明弘治十年(1497)知县杨子器、嘉靖二十七年(1548)江苏巡抚陈九德、崇桢九年(1636)江苏巡按御史路振飞、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江苏布政参议王繻雍正时(1723~1735年)布政使鄂尔泰、苏松常道王澄慧等修理,并疏池建桥、筑亭树坊,形…[详细]
茅村汉画像石墓
  茅村汉画像石墓位于铜山茅村镇凤凰山东麓。茅村镇紧靠104国道,市区有多条公交线路可达,交通便利,相邻景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洞山汉墓。茅村汉画像石墓建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主有待考证。坐西朝东,墓前有青石砌筑的近10米的墓道,由两扇石制的墓门封堵。墓内分为前、中、后三主室。南边有一个回廊及北部四个侧室,各室之间有门道相通,中、后室之间设直棂窗。墓室东西全长10.4米,南北宽6.9米,最高处约3米。前中两室的石壁刻有21块画像,内容有车马出行、珍禽异兽、人面兽身,歌舞杂技、楼台宴会等,全为浅浮雕,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是东汉画像石的成熟作品,代表了徐州汉画像石的最高成就,充分…[详细]
楚王山古墓葬群
  楚王山汉墓群位于徐州市西10公里铜山县夹河乡大刘庄村南的楚王山北坡,墓群东西排列,现存5座。1号墓为主要墓葬,座落的山体向北伸延的山头上,山头高约70米,顶有棕色夯筑封土,高约8米,呈南北向的长方台,长43米,宽5米。墓道位于东侧的山腰部,高、宽各约2米,在墓门前向东伸延一条鱼脊状碎石堆,长约百米,为造墓时凿出石屑弃置而成。在封土南有一条人工开凿的东西沟,长约80米,宽约5米、深4米。当为防止山洪冲刷封土而作;2号墓位于1号墓北侧山脚下,为一椭圆形封土堆,其顶为长方形。封土底部东西长135米,南北宽约69米,高22米。夯层不明显,应为一号墓之陪葬墓;3号墓位于1号墓之东250米,亦为陪葬墓,封…[详细]
祭墩、竹墩、奤墩
  祭墩、竹墩、奤墩奤墩汉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射南村崔桥组。墩呈方形,南北长58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3480平方米,覆釡状,存高约3米,西北角因村民取土已缺损。封土墩上长满农作物,并有现代墓葬。在墩附近,曾采集到汉代陶片、瓦当等。奤墩汉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射阳湖地区汉代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详细]
南唐二陵
  南京南唐二陵位于祖堂山的西南麓,是南唐先主李弁的钦陵和他的儿子李憬的顺陵,若从远处综观群山,形如一条游龙,祖堂山乃龙首,南唐二陵正位于龙口位置,显然,这是精心选择的皇家风水宝地。  南唐二陵相互毗邻,东依红山,北靠白山,西临山谷,而南面是开阔的山坡地。南唐二陵二陵均系依山为陵,相距约100米。李弁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李弁陵因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李璟陵则建于南唐国势衰弱时,规模略小,随葬品亦不丰富。  李弁钦陵全长达21米余,宽10米余,包括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十间侧室。前、中两…[详细]
王德墓
  王德墓,在南京中央门外燕子矶下庙。王德,字子华,南宋通远军熟羊砦人。早年入伍,在抗金战争中,威武骁勇,屡战屡胜。因其战功显赫,多次迁升,后任清远军节度使、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浙东福建总管、荆南副都统制等职。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于建康(今南京)。王德墓现存石碑一,碑额高0.92米、宽1.26米、厚O.33米、浮雕盘龙,下衬云纹,楷书“宋故赠检校少保王公神道碑”。碑身高2.14米、宽1.23米、厚0.28米,碑文楷书,55行,满行98字,大部可辨识,主要记载了王德的生平事迹,为知韶州军州事傅雳撰,立碑年代已辨认不清。龟趺地上部分高0.58米、残长1.95米、宽1.27米,大部残缺。石虎…[详细]
宗泽墓
  宗泽墓,在镇江市东郊2.5公里的京岘山北麓,当地人称宗泽山、宗家坟。宗泽,字汝霖,浙江义乌人。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历任地方官,以廉能著称。宣和元年(1119)任职南京,因遭诬陷,削职安置镇江,夫人陈氏殁后葬京岘山,他结庐在山下龙目湖畔。后大赦,靖康元年(1126)受命出任河北义兵都总管,旋升副元帅,徽、钦二宗被掳后,宗泽留守开封。宗泽为了乘胜收复失土,曾24次上 书--高宗赵构还都,遭到投降派的拒绝,因而忧愤成疾而卒,谥号“忠简”。宗泽去世后,其子宗颖和学生岳飞护枢至镇江与夫人合葬,1934年墓道口建石牌坊一座,1966年毁,1984年整修宗泽墓,同年6月竣工。宗泽墓的整修工程,按原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