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道篇

大会岭、道岭古道
  大会岭古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北,东起于大峃镇岭脚村,西至百丈漈镇富垟村岭头,西北走向,旧时是文成县境北通青田县、景宁县、云和县、龙泉市,南达瑞安市、平阳县的重要交通要道。该道始建于元代,具体何年已无可考证,全长4.8公里,4500多级台阶,平均宽1.2米左右,最高海拔710米。古道两侧遍布多种名木古树,有枫树、松树、竹林等,尤其是枫树,有80余株,平均胸径85厘米左右,大多有数百年树龄,从岭头贯穿到岭脚,很是壮观。夏天浓荫蔽日,秋日丹枫似火,远远望去宛如长龙腾空,蜿蜒盘绕在群山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非常美丽。秋末冬初时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因而又有文成县红枫古道第一岭的美誉。大会岭…[详细]
古道故居
  古道故居位于万江街道共联社区古屋村,GPS坐标:北纬23°0207.5东经113°4215.9,海拔高程17米。古道,又名锦榕,1919年生于万江共联村。1937年在东莞中学读高中时,常与罗尧等同学到农村宣传抗日,组建进步学生组织,出版进步刊物《熔炉》,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参加全省高中毕业班集训期间,加入“学生集训总队抗先队”。1940年夏,帮助东莞国民党县政府到寮步横坑发放抗击入侵日军死难烈士抚恤金,宣传中共坚持抗日的方针,激发当地群众抗日救国的斗志。1941年夏至1942年11月,先后担任中共水乡区委宣传委员和东莞一线前线县委组织部长。以教书为掩护,开展水乡抗…[详细]
仙缙古道
  主要特色为苍岭丹枫:南起横溪镇苍岭坑村,北到缙云南田村,全长5公里余。这是一条古道,为通往内地的必经之路,相传为一盐商所建。古道两侧大山夹峙,山势险峻。山坡上多枫树,深秋后一路山色极美,为古代仙居八景之一。这是遥远的往昔,这是遥不可及的古代伟大工程,这是现代文明抛弃的美。而今的古道,已无力承起一个“古”字的分量。到了今天,“开山挖路”“旅游开发”“乱扔垃圾”“水质恶化”,古道就像一位无辜的老者,历千载沧桑而未殒光彩,到现代文明的时代,到了无视古代文明的人手中,将无所适从,神思黯然!仙缙古道的环境实在是“不容乐观”——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造成古道长度减少和质量下降;上游和周边环境保护和卫生意思不…[详细]
铜山岭古道
  钱王铜山岭古道起讫(途经)地点:方岩镇铜坑古落村施氏宗祠起、经庙口古村落、庙口武肃王生祠、林坑古村落、铜山岭头、吴越国铜矿遗址、舟山镇铜山村大秧田古村落止。总长度:6公里概况及主要特点:“铜山岭钱王古道”处在高山峻岭之中,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与丽水市缙云县相邻,连接各地风景名胜区。纵观整个“铜山岭钱王古道”山青、水绿、路幽。“古”、“文”、“绿”、“红”相接应。“铜山岭钱王古道”与缙云县白竹乡西施村“森林古道”相连通,约五里直达西施古村落;与缙云县白竹乡上朱村的“古盐道”相连接,约五里到达上朱古村落;可以跨县域长距离野外拓展类古道。离永康市方岩风景区的胡公大帝庙相距六公里;离胡库画眉岩风景区的…[详细]
新化古州茶马古道
  新化古州茶马古道,位于新化乡鹦哥坡,距新化乡集镇约12公里,东面下王石匠坡从昌沅直抵新平城邑,南面从海味、蒿枝地、戛洒直达迤方,西面从鲁尺拉河、小铺子可通古南安州,北面通过迤阻山主峰和新化古州野林相连。鹦哥坡,新平县年纪稍长的人们无人不知,旧时的马帮商旅无人不晓。传说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率军南征至此,兵士们到坡上口渴无耐,实在走不动路了。诸葛亮即用拐杖在岩栈上杵了杵说:“天不亡我也即此出水!”顿时岩栈下涌出一股泉人,即当今鹦哥坡上的小水井。兵士们喝了清凉的水,士气饱满地进行南征了。为此,诸葛亮在鹦哥坡上立“诸葛孔明镇山碑”以示纪念。此碑至今尚存,实为一简易毛条石上刻着“山神土地,天下太平”八字而已…[详细]
斑鸠坡茶马古道
  斑鸠坡茶马古道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其源头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向北直达昆明,入昆后可快马直上京城;往西蜿蜓直上青藏高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沧桑历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峡谷纵横,风光旖旎,气候多变,民风古仆,她曾经见证过普洱茶贸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她,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中国民间国际贸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为始发点,经景东、大理、丽江、中甸等进入西藏,沿途为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险绝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热的澜沧江、李仙江、…[详细]
茶盐古道
  兰坪自古盛产含碘食盐,是滇西盐业的重要产地,茶盐古道因其而闻名于世。茶盐古道东连大理、丽江,可通滇中;西接怒江,可达缅甸、印度;东通维西、德钦,可进西藏,是连接不同文化、宗教、民族区域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1)富和山茶盐古道富和山茶盐古道位于富和山澜沧江沿岸四十里山箐林中,独存石砌古道200余米,余路虽然再无砌石,但至今亦依稀可见。最著名的是古道上那一段“盘根路”,由于商旅驿马长期来往,路上的土石被踏去,露出了树根,盘结成道,它既是古迹,又是奇景。而四十里箐由海拔2650米伸展至海拔3000米余,溪长坡缓,植被甚好。有松衫桦枫,有灌草杂木,有竹丛,有杜鹃,层层密林倍增古道之美。再加上羊羔牛犊,…[详细]
黄桷古道
  黄桷古道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北面,从上新街到黄桷垭。是一条被称为“老君坡”的古籍板古道,为当地一景。古道的下端起于两处,一是位于上新街前驱路的左侧,是一条顺坡蜿蜒的青石板铺垫的中大路,是重庆城连接龙门浩渡口的通道,也是通往川黔的主干道;一处起于海棠溪,紧邻老君洞的一条石磴盘曲的天梯云栈。两条路在黄桷垭口前汇合。黄桷古道曾是历代川黔商贾的必经之地,其道依山势而建,青石板路蜿蜒穿行在黄桷树的浓荫中。据考证,该路始于唐宋,自此人群熙攘,热闹非凡。黄桷古道的精彩段落,也是历代名人常经之地,曾留下丰富的题刻和诗词。抗战期间,入缅作战的部分军队也经此古道而过,足见其当年重要的交通作用。在黄龙公路通车之前,…[详细]
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中国境内的三条丝绸之路(西北的路上丝路、南方的海上丝路和西南方的路上丝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丝路发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时便已开通。这条丝路在汉代时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既是指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至印度的商路。尽管古道难行,古代的商旅却在千难万险中打通了这一条民间的贸易商道,利用马匹、骆驼以至人力,运载着丝绸、布匹、瓷器、铁器、漆器、茶叶等到印、缅各地,又携回宝石、珍珠、海贝、琉璃等辗转贩卖。印度佛教境思路沿线传播,掸(缅甸)人的乐队和杂技在东汉时传入洛阳宫廷,也是通过西南丝路上的永昌道与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结果。西南丝路从四川起步,分别走东南面的五…[详细]
朝圣古道
  该古道原名“北山朝圣古道”,在唐朝中晚期时就已开始使用。古道在众多山脊上连绵着,蔚为壮观。宋代景定年间即有刻石。清代同治年间,曾国藩兄弟曾出巨资修缮,所以称为“曾国藩古道”。千百年来,这条古道,在众多香客们心中,更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朝圣天路”。据了解,登顶南岳衡山主峰祝融峰曾有四条古道,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部分都已经遭到破坏。“曾国藩古道”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古道。历史上,从湖南湘乡及湘潭方向来的香客,从南岳后山的龙凤乡红旗小学开始,经报信岭、五岳殿、甘露亭,在山脊上连绵七公里,直达会仙桥,蔚为壮观。曾国藩这位道光年间运筹帷幄,带领湘军所向披靡的湘籍将领,出生于娄底市双峰县,他的故居离…[详细]
马岭森林古道
  马岭森林古道起讫(途径)地点:起始桐庐芦茨村经建德毛洲自然村、下梓州终点至浦江马岭村。总长度:28公里概况及主要特点:马岭古道坐落在浙西山区建德东部与浦江县西部交界的县界山脉马岭山。马岭山,别名野马岭,海拔900余米。该古道起点海拔341米,过马岭山最高点为海拔688米。古道沿山体、小溪、梯田蜿蜒而上、穿林而过,一路有古桥、古祠庙、名人古宅、古遗址、古村落等,特别是建于宋代的西山桥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马岭古道的核心自然景观,主要集中在既有火山岩、又有丹霞地质地貌构成的马岭山,马岭山奇峰怪石满目皆是,其中巍峨屹立在马岭山巅、形状如同遥盼夫归的神女峰(严州《万历府志》始有记载,俗称“香炉峰”)、形…[详细]
茶马古道博物馆(大觉宫)
  •系统展示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是了解古道历史的绝佳窗口。景点介绍茶马古道博物馆也称大觉宫,是明代木氏土司“束河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是一座珍贵的古建筑。建筑内部设置的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以茶马古道文化、束河当地风俗和普洱茶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向游客展示着这里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非常值得参观。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起于滇南,经过大理、丽江、迪庆、拉萨,止于印度,贯穿中国西部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最具魅力的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地域。茶马古道以马帮文化为主,贩运茶叶、骡马、布匹和生活用具等,在历史上十分著名,是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也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风俗和历史故事。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专…[详细]
寒山古道
  寒山古道起讫(途径)地点:街头古镇;东线经后岸、九遮、济溪、白泥坦与南皇古道相连。南线经后岸、黄水、、黄家湾、江岙、柱峰、井坑、岩坦与仙居广渡相连。西线经琅珂、方山、金满坑、雷马坑、箬湖延伸至磐安县尚湖镇。北线经合溪里、黄润坑、东坑、红军岭,穿越台州、越州、婺州三州界,与新昌相连。总长度:154528米概括及主要特点:寒山古道为辐射型的古道群,起于天台县街头古镇,贯通古台州、越州、婺州三府,因唐诗僧寒山子隐居地而得名。寒山古道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全长155公里,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直到近代,古道中农产、丝绸、瓷器等商贸交流仍然频…[详细]
南江米仓古道
  南江米仓古道年代:秦至民国2012年,南江米仓古道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截贤驿栈道及桥桩孔保护范围:栈道及桥桩孔外延50米(包括河谷和山岩上部)。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2、寒溪河栈道及桥桩孔保护范围:栈道及桥桩孔面外延50米(包括河谷和山岩上部)。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3、官仓坪(又名巴峪关)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4、古琉璃关保护范围:各石刻本体外延5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5、断渠遗址保护范围:东至明月村村道公路,南至南江镇第六小学北面围墙,西至省道S101,北至断渠遗址断裂带边沿。…[详细]
大岭背古道
  当地人称下金鸟村到大岭坑村的古道为大岭背,是因为古道要翻过一个山背,故得名。感觉这说法有点牵强,山区中的古道,翻山越岭那是最正常不过了。据一位60来岁退休干部模样的村民介绍,以前温州、青田一带的人,要到永康方向去,都要经过大岭背古道的。下金鸟村与上金鸟村相距很近,同属一个行政村。一条小溪穿下金鸟村而过,村中央座落蔡氏宗祠,祠中正堂上摆着密密麻麻的先祖牌位,在一座简陋的戏台上堆满了杂物,整座祠内杂草丛生,杂乱无序,一派荒凉景象。一座祠堂中,可以看出一脉宗族发展的盛衰状况。古道沿着小溪一路前行。翻越一个小山坳口,就到了大岭坑村,大约就是五、六里路的光景。坳口也不高,坳口处测量海拔,大约是350米。…[详细]
上青古道
  上青古道起讫(途径)地点:从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上灶-王坛镇青坛。总长度:21公里概况及主要特点:这是一条集日铸岭古道、陶宴岭古道、万寿山古道于一体的历史森林步道。日铸岭古道北起梅园锁泗桥,南向经日铸岭,终于祝家村上祝。历史上是本地山民去平水、上灶参与集市贸易的必经之地,也是绍兴通往台州、温州的陆路要道之一,被称为绍兴的“茶马古道”。岭上有下马桥、议事坪、日铸云梯、太平井等古迹。现古道石级基本完整,溪水淙淙,茂林秀竹,风光秀丽。陶隐(宴)岭古道因南朝齐梁年间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隐居于此而得名。古道始建于南朝,完工于明清,依山势盘旋而上,气势宏伟。古道由大小不一的块石平铺而成,按缓陡的程度分台…[详细]
吴越古道
  吴越古道全长约35公里,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与南唐的主要通道。顺吴越古道石板路台阶而上,一路溪流陪伴,瀑布奏鸣,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画中游。大约2至3个小时到达千倾关,千顷关为两块巨大而光滑的花岗岩构成,像门一样挡在眼前,这一处天然石门,高近4米,厚约3米,宽可两人并行,其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登上石门,拔开石墙上面的杂枝,曼延起伏的两翼石墙,是古城墙防守工事。千顷关与千秋关、昱岭关合称为浙北三关,是当年拱卫吴越国首都临安的重要关口。再往前走400米左右就是浙西天池。山水奇秀,风光独特的浙西天池位于海拔1100米的千顷山巅,湖水清洌幽蓝,水天一色,山峦缓伏,视野开阔,是国家一…[详细]
平昌长安古道
  米仓古道,是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主要有四条线路,分别沿通江、冷水河、喜神河、白岩河、东河河谷到四川。几条线路均需翻越川陕交界的米仓山,所以通称米仓古道。《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米仓古道的第一条路线:即历史称谓的汉中古道(又称长安古道),是“米仓古道”在今平昌辖地的统称。它是米仓古道的第一条也是最东面的一线。所谓汉中古道,即是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今达州市)再下重庆。现在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详细]
阿瓦提丝绸古道
  导 游 阿克苏和田河风景河段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是南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河流,被称为“阿瓦提丝绸古道”。流域区干旱、少雨、温差大,7月最高温达43.7℃,1月最低为-28.9℃。介 绍 和田河是唯一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穿过的河流,全长1127公里,其上游由两条支流构成,一条是玉龙喀什河,一条是喀拉喀什河,均发源于昆仑山,两河在阔什拉什汇合后始称和田河,和田河下游为典型的平原游荡型河流,河床宽浅,河流曲折婉蜒,多心滩、边滩,以灰杨、胡杨为主的天然林沿河两岸呈带状分布,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宽阔的河床每年洪水过后便成为沙滩地,受风力吹扬,流沙荡漾呈波浪纹,在烈日的照耀下,远远望去,似碧波荡漾的河水。…[详细]
衬腰崖茶马古道
  蒲江县朝阳湖镇至成佳镇的衬腰岩山上留存茶马古道一段,因修建长滩水库的原因,古道南段与北端没入水库中,目前仅存衬腰岩至沙湾一公里,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道470米,铺设古道的石板长约1.5米,宽0.8米,厚0.15米。此路段留存有古迹“三星桥”,另有“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工竣碑记”一通。“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工竣碑记”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二十二日。碑身为四柱三开间三重檐石坊。碑文载:“蜀国多山,与西秦毗连,栈道有连云之险,剑阁有参天之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为然。我蒲处川南之一隅,山径居多,邑南关外,距城卅里许,地名衬腰岩,旧有山蹊古道。上通名、雅,下达新、彭,仕宦商贾往来必经之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