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岩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岩画篇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贺兰山岩画景区景色优美,奇峰叠嶂,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6000余幅神秘悠远的古代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0-等生产生活场景,成为研究远古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顺着这个多彩的岩画万花筒,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气的社会生活,唤起对人类一致性的认识,理解我们人类的发展历史。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山前、沟内岩…[详细]
具茨山岩画
  具茨山岩画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与许昌市交界处的具茨山,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与禹州市四县级交接处,具茨山岩画在新密的分布范围主要在新密市南部的苟堂镇最南端范堂沟村和槐树岭村的石牛山和大鸿山上。东西长4公里,南北约600米,分布范围较广泛。存量达3000 多处,郑州市界内新郑发现200余处,新密30余处。具茨山岩画1988年被发现并引起重视。岩画多呈沟槽、凹穴、网格状,圆点凹穴是研磨法制成,沟槽和网格状可能是用坚硬的打击石器或金属工具制成。另外,在石牛山和大鸿山顶均有古寨存在,寨周围及寨内为岩画分布集中区域。在调查中新发现了两处全新世中期褐红色古土壤叠压岩画的地层,推测此两处岩画形成时代约当全新世中期…[详细]
将军崖岩画
  将军崖岩画镌刻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郊锦屏山马耳峰的西崖上。马耳峰西崖的形状为椭圆形,长22米、宽15米,面积约330米,表面稍凸,岩石呈黑色。将军崖岩画发现于1979年,刻画在将军岩西崖的坡面上,画面高20余米,宽11米左右,以敲凿、磨刻手法刻于平整黑亮岩石上。岩画分三组,在三组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三块脱离山林的自然巨石,石面分布着对称的圆窗图案,窗径在3~7厘米之间。第一组位于西部,在长4米、宽2.8米的范围内,雕刻有类似人面的图案十幅,类似兽面的图案两幅,类似草或禾苗的图案十三幅,还有九个符号不识其意;第二组位于遗迹南侧,长8米、宽6米,这组岩画中有的类似兽面,但无轮廓,只有眼、鼻、口等,其…[详细]
曼德拉山岩画群
  在阿拉善高原上有一座形状奇特的山脉,山上黑石嶙峋,岩脉蜿蜒,周围巨大的岩石皆成圆形,酷似陨石分布,一条崎岖小路不见尽头,这便是曼德拉山。蒙语曼德拉是汉语“升起来”的意思。专家考证,早在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阿拉善大地上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曼德拉山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孟根苏木境内,距离苏木所在地西南14公里。曼德拉系蒙古语,意为升起、兴旺、腾飞,在这里具有山势高峻之意。曼德拉最著名的是岩画。东西3公里、南北6公里的山地上,发现了4234幅岩画。这些岩画以其历史久远、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古朴粗犷的特点被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写照…[详细]
则克台岩画
  古岩画在广袤的伊犁河谷的崇山峻岭中,自西向东零散的分布着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古岩画,巩乃斯河北岸,从巩乃斯种羊场到伊犁铁矿绵延近百公里,几乎每条山沟都有古岩画发现,是一条罕见的岩画走廊,而较集中的有两处,一处位于新源县则克台镇北五公里处的深山之中,称之为则克台岩画,又因此岩画凿刻在克孜勒塔斯套赤石上而得名克孜勒塔斯套岩画。另一处位于巩乃斯种羊场东约12公里的阿吾拉勒山喀拉旱德沟,故得名喀拉旱德沟岩画。则克台岩画是新源几处岩画群中较大的一处,它藏于深山崇岭、淹没于古松翠柏之中,位于岩峰之巅。从山底登级而上,山路陡峭,迂回曲折,抬头远眺蔚蔚壮观。则克台岩画岩文为最大,高约十几米,宽约七米,在平滑的石面…[详细]
桌子山岩画群
  桌子山岩画位于乌海市城东,主峰海拔高度2149.4米。山脉主体呈南北走向,长约75公里,东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接壤,西距穿越市区的黄河约2公里。桌子山山势雄伟,峰峦迭起,巍峨壮观,因其主峰山顶较平坦,远眺貌似桌子状,故得此名。在桌子山脉诸多山沟的悬崖峭壁和沟畔石灰岩磐石上,残存着无数古代岩画的遗迹,称为桌子山岩画。桌子山岩画总面积有16000多平方米,1973年由乌海市牧民在放牧时发现的,岩画内容多为太阳神等人面像、动物图形、狩猎图、符号等,每幅岩画单独成画,神态各异,是国内罕见的出土岩画。桌子山岩画创作于新石器时代,每幅画都是刻磨而成,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人面像岩画是中国…[详细]
大麦地岩画
  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岩画带面积约450平方公里,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幅以上。在方圆6平方公里的原始环境中遗存岩画个体图像达8532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个体图像1422个,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世界岩画“主要地区”规定标准的140多倍,堪称世界之最。根据国际上通用的丽石黄衣测年,岩画专家测得大麦地岩画早期距今13000到10000年,中期距今约10000年到4000年,最早的岩画在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大麦地岩画内容丰富,多是实物的象征图形,也有少量的表意图形与符号,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经济状况、心理活动和生存环境。岩画多为凿刻和敲击,但制作精美,形象拙朴、生动。与世界上其他…[详细]
木垒岩画
  地处木垒博斯塘乡的霍加墓沟山色青黛,曲折蜿蜒,山峰陡峭,寂静肃穆。在群山相连,岩画分布极为广泛的峭壁上最珍贵的一幅岩画,当属女酋长接受男人谒拜图。画中的女人高51厘米,宽18厘米,头冠尖顶帽,双手叉腰,穿着多种格子纹饰,身驱挺直,威严禁坐,显示出女人肥大的臀部和修长的双腿,令人感到威严而又神采奕奕。其脸部正对着前来朝见的人。左右各一个男人正牵着两个骑马人,右手高举着一件物品向端望的女人示意。苏北海教授说:“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远古时候的男人对女人十分崇敬,不管多少人来,她都昂然而坐,决不起来迎接。显然只有母系氏族社会,女权高于一切的时候才能如此。远古艺术家所以把女人刻划得如此威严而高大,正是当时…[详细]
银川世界岩画馆
  银川世界岩画馆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岩画风景区内,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4106平方米,展区面积2000平方米,连续战线长556米。2016年11月13日闭馆升级改造,2017年7月16日再次开馆。岩画馆展示区分为序厅、中厅、世界岩画展示区、中国岩画展示区、贺兰山岩画展示区、岩画研究交流区、专题展区、岩画信息档案资料区,更新和补充了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岩画及最新研究成果,丰富了展示内容,提升了互动交流、科普教育等功能。馆内集中展示了贺兰山(含全宁夏)、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岩画图片资料、拓片、单体岩画石、岩画脱模复制品、石器、原始艺术品(复制)、场景、研究成果(含著作、研究图例、类别分…[详细]
舍布齐岩画
  交通:位于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玛村石蒲滩舍布齐沟的山顶上,东距青海湖8公里,海拔3600米,可从刚察县乘出租车前往。岩画画面高2.8米,宽3.4米,现存有23幅个体形象,内容为动物、狩猎等,所有图象均出自垂直打击法,线条粗犷豪放,景形象古朴生动。专家考证为唐初作品。1986年5月27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舍布齐岩画共分三组:第一组:18个形象。面东。画面形象有牦牛、鹿、羊、人骑马、马驾车、骑马狩猎以及藏文等。所有形象均出自垂直打击法。人骑马的形象制作得非常概括,骑马猎手和藏文为后人所为,其余形象均为早期作品,马驾车为未完成作品,有些形象由于岩面剥落已致残。第二组:6个形象。面东。画面形象的牦…[详细]
谷脚巫山岩画
  谷脚巫山岩画谷脚巫山岩画位于贵新高速公路大干沟大桥以北1km处,(东经106°51´,北纬26°30´交汇处),距镇政府驻地3km,距贵阳城区15km,距龙里县城15km。该岩画发现于2001年,两年来已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岩画所在岩壁为干冲沟上游东侧的内凹弧形陡立石高度崖,高40~60m,岩体全长约150m,岩画群中图像密集地方位于岩壁下部1~5m的范围,长度约100m,岩画面朝西,前为较开阔谷地,谷地前有一小河向西南流去,距岩画400m处筑有一小水坝,水积多时成一小片湖区,可延伸到岩画处的山脚下。岩画在石壁低部内凹,可避雨,并有四处洞穴,依次下降,位置较高者为一出水…[详细]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元)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共包含3处梅花鹿岩画:大山圩梅花鹿岩画、大龟腰山梅花鹿岩画和小山圩梅花鹿岩画。(一)大山圩梅花鹿岩画。位于大伊山大山圩西北侧,大伊山梅花鹿岩画西北侧约30米。岩画宽120厘米、高30厘米,为阴线刻,主体为一只奔跑的鹿,作回首状,姿态活泼,鹿画高、宽各0.2米。鹿画西侧刻有一方框,高0.15米,宽0.05米,似碑状,内有4个字“方山□□”,楷书,漫漶不清。方框西侧刻有一建筑物,长0.75米,宽0.3米。从画面组合情况来看,岩画应作拜崖祈福之用。鹿画无角,或为幼鹿,或为母鹿。(二)大龟腰山梅花鹿岩画。位于大龟腰山北面上部、金鸡岭上…[详细]
乌兰察布岩画
  乌兰察布岩画分布于乌兰察布盟各地。东从四子王旗起,西至乌拉特中旗西部,以达尔罕茂明安联名旗查干教包苏木推-庙,都崇敖包苏木沙很,德里哈达,满都拉苏木南吉板登,新宝力格苏木禅番乎热,乌特拦中旗,东北部若格其格山一节分布最为集中。草原岩画是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息繁衍、生产活动、思维信仰、图腾文字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社会进步、自然环境变迁的历史佐证。据史学家考证,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草原岩画,最早创作于一万年以前,最近的也有数百年的历史。草原岩画主要分布在四子王旗卫井苏木西北约50公里处查干哈夏图的一个台地西侧的斜坡上,坡面倾斜度为40。左右,从有岩画的岩石顺斜坡而下,三四十米处是一条南北向…[详细]
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
  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位于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区的阿尔卑斯山脉南麓的峡谷之中,是意大最著名的石雕画廊。在这个长达70公里的峡谷中的2400块巨大岩石上,共刻有14万幅内容极为丰富、意义十分重大的石刻画。这些石刻画是在公元前刻成的,前后持续了大约8000年,描绘了当时的农业、航海、战争和魔法,是关于人类祖先活动的宝贵记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它具有“突出的全人类的人价值”,1980年将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尔卡莫尼卡岩画就是卡莫尼卡人的艺术结晶,通过对这些石刻画的技巧、风格和各个时期的内容和研究表明,梵尔卡莫尼卡石刻艺术是随着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梵尔卡莫尼卡岩画笔触粗犷有力,…[详细]
圣弗兰西斯科山脉岩画
  圣弗朗西斯科山岩画位于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岩画之一,这些岩画能完整的保存,完全归功于当地干燥的气候以及几乎与世相隔绝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300年间,位于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中埃尔比斯卡伊诺保护区的圣弗兰西斯,是一个现今已经消失了的民族家园,族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里大部分是险峻的岩石山地和荒凉的沙漠地带,常年干燥高温,尘土飞扬。正因为有这样的自然环境,这里留下了古老的岩画群,数量多,规模大,而且保存完好。画面上有人和许多种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鱼类、爬行动物以及鸟类,而且运用了非常复杂的颜色和技术。这些岩画通常比实际的尺寸要大得…[详细]
勒巴沟岩画
  介绍 勒巴沟岩画位于玉树州境内的通天河畔。沿着通天河畔的一条山径来到这里,会使你同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通天河的喧嚣、壮阔和勒巴沟岩画的静谧、神圣。勒巴沟岩画面江而凿,处于勒巴沟沟口。勒巴沟内蓊郁的草木,也难以掩盖住由岩画和不可胜数、遍布沟内的嘛呢石刻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氛。从沟口唐末释迦像到现今打制的嘛尼石,你可以看到整个藏族宗教石刻的历史。 勒巴沟岩画共三个地点,分别编号为1、2、3。1号岩画画面镌有佛、菩萨、香客、瑞兽等。技法为阴线轮脚打击。佛为立像,低肉髻,身着通肩圆领大衣,右袒,衣服贴身。菩萨均结跏跌坐。供养人的制作比佛小三分之二。这幅岩画带有浓郁的晚唐汉族佛教造像的风格。如3号…[详细]
那布龙岩画
  那布龙岩画该岩画位于日土县班公湖北岸的一条山谷中,南距乌江村约60公里,海拔4800米。发现岩画的山谷呈西北-东南走向,山谷两侧的山体基岩为硅质岩,岩画分布在东北侧山脚岩石的节理面上,高出地面1-8米。那布龙地点为旷野露天的崖壁岩画,共发现7组画面,保存较好,大部分图像清晰可辨,个别图像因风化较为模糊。岩画的制作方法为敲琢法,用尖利的工具在岩石上敲琢出线条,勾画图像的轮廓,有少数图像采用在轮廓线内通体敲琢,形成剪影式图像的方法。敲琢的痕迹一般较深,在1-4毫米之间。构成7组画面的单个形象有近40个,绝大部分为动物,其种类有牦牛、羊、鹿、驴等,以牦牛的出现频率最高。除动物形象外,还有少数人物及神…[详细]
叶县岩画
  叶县岩画主要分布在叶县常村镇下马庄村的老青山(包括好汉坡、对面坡、子摩岭等山头)及保安镇杨令庄村的高楼山(包括小尖山、老南沟东山等)上,海拔高度在200米到500米之间。这里山势比较平缓,植被较为稀疏,以低矮灌木为主,少有高大乔木,周边的几座小山共同围成一个大的山谷,山谷出口处为水库。岩画多分布在面向山谷、朝向水库、向阳背风的山坡之上。叶县岩画石刻有100余处,多为凹穴岩画,也有阴刻图腾,动物、人物和其他人类活动场景等尚未发现。大的有十多平方米,小的有零点几平方米。有凹穴分布的石块多是红色和灰白色的沙岩,这些岩石表面都比较平整,图形有的已经风化,但仍可辨认其原来的形状。凹穴的直径有大有小,一般…[详细]
阿尔塔岩画
  位于芬玛克郡阿尔塔海湾、临近北极圈的阿尔塔岩画群,分布在5公里长的临海斜坡上,于公元前4200至前500年雕刻的这些挪威宗教岩画散布于七个地区45处。这里总计有3000多幅的岩画,其中最高的岩画高达26米。绝大多数的岩画宽达20-40厘米,有的岩石上刻着驯鹿、驼鹿、熊,有的刻着天鹅,有的刻着宗教礼仪、捕鱼、狩猎、航海等活动。还有的是人物以及其它各种动物、鸟类、小帆船,甚至是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包括各种曲线和小圆点等。1985年,阿尔塔岩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阿尔塔岩画是1869年由考古学家马塞利诺•德桑图奥拉及次女玛丽亚发现的,挖掘工作开始于1875年。它的发现…[详细]
徐家山佛教岩画
  徐家山佛教岩画位于蓝田县蓝关镇徐家山村1组以南5公里拐沟河谷东岸的崖壁上,该岩画据现状观察为一佛二菩萨图像,整体高1.9米,宽0.7米。 一佛二菩萨图像,佛像左侧菩萨图像已漫漶不清,仅存半躯主尊与右侧胁侍菩萨。主尊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身着红色通肩大衣,仅存右侧身躯的图像及部分莲座,手印不详;其右侧前方胁侍菩萨图像保存较好,身躯微左倾,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天衣轻薄,露上身,缠帔帛,下着长裙;宝髻高盘,墨色勾染,右后侧露出簪饰,后有墨线勾勒的圆形头光;项部用红色线条勾绘有项饰璎珞,臂缠臂钏,左臂垂于身前侧,左手持长梗莲蕾于肩左,右臂曲肘于胸侧,右手竖掌,大拇指与食指相捻;菩萨头部略左倾垂,面相饱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