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十大祠堂

南阳武侯祠(诸葛庐)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南阳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南部的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武侯祠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可见唐代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不少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祭祀。元代地方官多次整修武侯祠。元仁宗时,南阳卧龙岗古建筑命名为武侯祠。明清时武侯祠屡有修葺,规模恢宏。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结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地理位置武侯祠坐落于南阳市西南方向的卧龙岗上,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而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严,亭台壮观。祠前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详细]
2、开封包公祠 AAAA
开封包公祠
  包拯(999~1062年)是北宋名臣,曾在中央政府当过管理财政的三司使,管理监察的御史中丞,最后逝于管理军事的枢密副使任上。他一生很长时间在中央机构任职,但最享盛名的是他于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共一年三个月权知开封府的时期。开封府因为宋太宗、真宗未即位前都曾任过知府(或称尹)、几位亲王也曾任过开封府尹,故号称南衙(唐代称中央政府为南衙)是政务繁杂、浩穰难治的地方。包拯自江宁府调任开封,时已59岁。他任地方官多年,在东京亦任官多时,熟知开封府的种种弊端。他在接受诉讼时,大胆革除旧习,洞开衙门,诉讼者可以不经吏役转手诉状,直接上堂递诉状,还可陈述事由,审判时不讲情面,皇亲国戚与民同罪。他任职时间虽短,敢于碰硬,拆除权贵们,特别是号称国丈的张尧佐等阻塞蔡河水道的亭榭等违章建筑,免除了东京的水患,最为群众称道,成为妇孺皆知的青天。以后群众传说将众多难以断清的疑案,都归在包拯的名下,成为日断人事,夜理幽冥的神奇人物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为包公。为包拯立专祠在开封已有悠久历史,据明代胡谧所撰《包孝肃祠碑记》称:开封府治所之北,有一座包公祠,无法查考其始建时间,已经历了……[详细]
陈氏将军祠
  陈氏将军祠位于固始县陈集镇街道陈集村。将军祠面向清光峰,占地5081平方米,原房近百间,现有房间31间,房屋面积740平方米。门前一泓碧水称”月牙塘”,建筑总体为四合大院,分门楼,左右耳放\房,后堂,左右厢房,配房。整一个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石基,石柱,青转灰瓦,堂室含廊,木框架结构。将军饲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主体建筑突出,结构完整,注重细节,室内外均为石竹柱下部石狮,石象做工细致,形象精美,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是一组有教育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群体。,柱下部石狮,石象做工细致,形象精美,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是一组有教育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群体。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陈氏将军饲”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初,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不服朝廷管束。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高宗皇帝诏归德将军陈政(陈元光父),为岭南行政总管,率兵3600名,将士123名,共四十五姓。此首批部众自中原出发,沿大运河南下,经浙江自浦城入闽境,顺闽江而下,直抵闽粤之交。嗣因遇阻请援。次年朝廷续派陈政二兄(中郎将敏、右郎将敷)率大军增援,二人于增援途中病殂。其母魏敬率众长征南下与季子陈政会师,张于进入云霄……[详细]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高埠之上。张仲景(约150~21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人,曾官至长沙太守。他医术精湛,著作也很丰富,由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著称于世数千年,历来被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被人们誉为“方药之祖”、“医中之圣”。张仲景死后被葬在南阳。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墓前立碑,碑上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后来墓塌毁损坏,碑亦没入荒野。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地的农民在挖土掘井的时候,又得到了晋碑,从而探得了墓地,后来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又在墓地建立了医圣祠。祠的平面呈长方形,墓在院的中部,四周建有过殿、正殿、东西配殿、内经楼、灵枢楼、素问馆、医圣井、梅花轩、荷花池、医林会馆等。医林会馆原来是四方医士聚会探讨医学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有香火大会,南来北往,香火极盛。(国家文物局)景点位置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医圣祠街7号……[详细]
陈平祠
  陈平祠地理位置 陈平祠位于原阳县城东北九公里的阳阿乡阳阿村。 陈平简介 陈平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和巩固西汉王朝树下了不朽的功勋,被历代封为“忠臣”而加以宣扬和传颂。 人物生平 陈平,字孺子,河南阳武户牖乡(即今阳阿乡阳阿村)人,陈平祠堂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据历史资料记载:陈平祠建于汉武帝三年,明洪武二十三年重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又做了补修。现存有大殿三间,卷棚三间,还有明天顺年间的“汉曲逆候陈公故里”碑,明嘉靖二十六年的“陈丞祖雪诬辩”等六通碑刻。其中“陈丞相雪诬辩”之碑的大量材料,证明了历史上所谓陈平“居家时常盗其嫂”的传说是以讹传讹,并纠正了某些书籍记载的谬误。 陈平幼年时,依靠哥哥陈伯生活,据“陈丞相雪诬辩”碑载:“伯家贫与弟平同居,平好读书,不事家产,伯力农,纵平使游学。”可见当时陈平家里较穷,但其哥哥勤劳耕作,使陈平得以发奋读书,为其后来政治上的作为奠定了知识基础。 秦末陈胜起义,陈平作了魏王咎的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以后他又投奔到刘邦部下,担任了护军中尉之职。楚汉战争中陈平为汉高祖刘邦六献奇计:一、请捐金反间;二、……[详细]
新密郑氏祠堂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对研究清代建筑以及郑氏家族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辛亥革命烈士祠
  辛亥革命纪念祠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而建的专祠,原为辛亥革命同盟会会员闫子固和刘粹轩(同盟会河南支部长)二烈士所建,誉为二英祠,后来得知同盟会会员单希古也壮烈牺牲,故又称三英祠,接着查出新蔡牺牲的还有许多辛亥革命烈士,因此,又更名为“烈士祠”。烈士祠,座北朝南,面阔五间,单檐硬山式重梁小瓦砖木结构,高台基建筑,前有月台,面阔五间,当心间阔3.65米,梢间3.9米,尽间3.9米,通进深7.20米,梁柱12根,柱围1.15米,青石素面柱础。祠全长21.4米,宽9.3米,墙厚0.68米,檐深0.68米,高12米,面积为203.67m2。室内陈设着烈士灵牌,门两旁有任芝铭手书对联:上联:崇功报德告慰忠魂幸为余生偿宿愿下联:-图存贵在双肩未敢死后而初心门首竖匾上镌:烈士祠该祠创建一波三折。北伐大革命后,经乡贤、同盟会新蔡支部长任芝铭,蔡之含,张三甫,马子召等具文电呈南京政府为阎、刘二烈士立祠纪念。其呈文:“窃维城仁取义,天地独留正气,崇功报德,古今专著常经,是以像图麟阁,十一人誉溢清简,碑树羊城,七十二烈士名彰黄花,丰功伟业,允存玉牒,浩气英风,赖留型典。况桑梓先贤,损躯报命,著殊勋于-,系遗辉于人……[详细]
三苏祠和墓
  三苏祠和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特别是号称全能大家的苏轼,道德文章堪称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座下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铬”的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11年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葬于许昌。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瘗诸两公冢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三苏坟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组成。三苏陵园,总面积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祀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堂后为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详细]
胡公祠(含彭公祠)
  胡公祠位于郑州市铭功路北段人民公园内,落成于1925年10月10日,是冯玉祥、张群、张继、高桂滋、刘峙、于佑仁等民国要人,为纪念胡景翼将军在河南及郑州的战斗业绩,而修建的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胡公祠,由大门、大殿组成。大门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面阔三间,10米,进深5米,高6米。大门两侧有八字墙,进门有90米长甬道。大殿建在二层高台上,台高1.75米,面阔5间15米,进深3间5米,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下施三昂十一踩斗拱。前面各间均装隔扇门,高7米。甬道中有古槐一株,两侧为银杏树。胡景翼(1982-1925),字笠僧,陕西富平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右翼总司令,1922年率部进军中原。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暗与冯玉祥、损岳联合倒直,发动“北京政变”,同年11月任河南军务督办。1925年4月,病逝于开封。彭公祠,原为1922年(民国十一年)守郑州阵亡的彭象乾团长及其将士铭功之地,故称铭功园,1938年改称彭公祠,是郑州市区现存的唯一的一组全木结构凉亭建筑。祠内现存五座攒夹亭子,建在一个面积260平方米、高0.7米的汉白玉台子上。中间亭为八角,其它四亭……[详细]
牛皋衣冠冢及牛皋祠堂
  牛皋衣冠冢及牛皋祠堂位于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应滨街道办事处花山村民。牛皋(1087—1147),字伯远,鲁山熊背石碑沟人,农民家庭出身,初为县中射士,擅长骑射,勇武过人。北宋末年金军南侵,牛皋激于民族大义,聚众奋勇抗击,屡战屡胜,受到宋廷京西道总管垂青,由保义郎而中军统领而同统制,跻身高级武官行列。建炎四年(1130)四月,牛皋率部设伏于滍水渡口宝丰宋村北花山之上,一举歼灭南侵北返金军主力一部,在南宋抗金史上 书-写下光辉一页,《宋史•牛皋传》和《续资治通鉴》均有记载。此后,宋高宗赵构将牛皋所部划归岳飞指挥,牛皋成为岳家军副统帅,在挥师中原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岳飞遇害后,牛皋心怀激愤,流露出对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地强烈不满。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牛皋接受都统制田师中宴请,席间突感不适,急归府第,已呈明显中毒症状。他对身边亲人感慨:“皋年六十一,官至侍从,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马革裹尸,顾死牖下耳。”次日卒,葬于杭州西湖栖霞岭。牛皋被害的噩耗传回家乡,鲁山石碑沟和宝丰花山村乡亲遂封隆牛皋衣冠冢以示纪念。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鲁山和宝丰两县……[详细]


全部河南省景点>>>

全部河南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