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

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旅游景点

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
  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位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泉山北街生态大道特一号,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以集宁战役纪念馆为主展区,建有胜利广场、英雄广场、将军园、人民英雄纪念碑、集宁战役指挥部旧址、国防教育区、青少年科技实验基地等20个参观体验景点。纪念馆展区分为上下两层,包括抗战胜利、集宁争夺战、大同—集宁战役、解放集宁、缅怀英烈事迹典藏红色记忆等8部分19个单元、展出各类珍贵文物、照片、艺术作品达1200多件。馆内还有声光电半景画、幻影成像、5D影视厅等多媒体设备。纪念园先后荣获“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从2017年起,市委、政府决定在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筹建乌兰察布党史馆,总建筑面积9400㎡,项目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9月底正式建成……[详细]
乌兰夫纪念馆
  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项目之一。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市植物园内。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中国古典建筑特点的现代建筑,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人们旅游度假的重要场所。-纪念馆于1992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建成,集中展示了-同志从出生到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历程。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 -纪念馆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包括纪念馆、纪念广场和塑像平台、纪念亭和牌楼门等建筑。牌楼上方,杨成武将军题写的“中华骄子、民族精英”高度概括了-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 -纪念馆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分为序厅及八个展室。序厅正中是高达3米的-同志汉白玉座像,东西两壁为4组高5.5米,宽3.5米的大型仿汉白玉浮雕。从第一展室至第八展室共分为……[详细]
乌兰夫故居
  -故居位于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距察素齐镇24公里,东距呼和浩特市70公里,西距包头市110公里,现占地153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故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的出生地。现存正房、东房、西房二十六间,共560平方米。正房内陈列着-同志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用具和参加革命后的部分遗物,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经历和丰功伟绩,以及他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故居已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7年,旗政府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专家,完成了-故居红色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按照规划要求,2007年投入5143万元,完成了卫生院、柏油路、民小教学楼、兽医站、农家乐大院、剧场等项目的建设。整个景区由红色旅游区、民俗村、农家乐接待区、香瓜采摘基地、蔬菜采摘基地等。……[详细]
巴拉格歹兴安第一党支部
  巴拉格歹办事处位于旗政府所在地西30公里处,北与归流河镇、哈拉黑办事处接壤,西与古迹办事处相邻,南与俄体办事处相连。事件背景1946年6月,东北骑兵总队政委宋振鼎和官布扎布带领工作团来到巴拉格歹努图克,领导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在宋振鼎和蒋弼仁的领导下,努图克办起了“翻身大学”,让苦大仇深、革命积极性高的农民参加学习。“翻身大学”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在群众0现了一批靠近组织,思想意志坚定的积极分子。宋振鼎和蒋弼仁把他们列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经过减租减息斗争的严峻考验,经党组织批准,9月1日在兴安村秘室发展了第一批农村党员,建立了兴安盟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兴安村党支部。李国芳任党支部书记,农民党员有9人。同年,原新四军干部蒋弼仁、潘祖胜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当时,名目繁多的“民团”固守旧政权,对抗革命,形势十分严峻。9月23日,在惨案中蒋弼仁等革命烈士光荣牺牲……[详细]
土左旗青山烈士陵园
  土默特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的土默川平原上。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朝鲜等25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多民族聚居旗。北魏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绘的就是这里的风景。土默特左旗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蒙古族土默特部落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鸦片战争以来,土默特蒙古族与各族人民一道,先后参加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1907年的反垦斗争,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初年的反军阀斗争等。1921年以后,土默特左旗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八路军大青山游击队在此与日伪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不少同志如多松年、李裕智、荣耀先、贾力更、高凤英等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特别是抗日战争中,更多的土默特青年投身于革……[详细]
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二卡地下交通站景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苏联红军总参情报局命令伯力远东红旗军司令部第四科(情报科)在中国东北建立情报网,搜集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情报。为了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0满洲省委决定和苏军伯力情报科一起建立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情报网,以便获得日本侵略军的活动情报。齐齐哈尔地下军事情报站的负责人是苏子元,他是辽宁省辽中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0,一直在东北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7年被党组织派往苏联海参崴列宁党校学习。1931年苏子元转为苏-员,苏子元受苏联驻伯力远东红旗军司令部情报科派遣回东北,负责建立情报网。他和负责电台报务的妻子朱绍华携带电台回到了哈尔滨,由于当时日寇对哈尔滨控制很严,不易开展工作。而齐齐哈尔既是敌人的军事要地,又距国境线相对较近,在这里建站比较合适。苏子元把这些情况报告后,上级批准在齐齐哈尔建立情报站。为掩护地下工作,建立了“龙江医院”,作为情报站的中心联络站。龙江……[详细]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楼旧址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楼旧址位于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东侧,办公楼始建于1934年。该建筑系砖瓦结构,二层起脊楼房,座北朝南,总建筑面积为1881.08平方米,占地面积2356平方米。1945年以前为兴安南省、兴安总省办公楼。1946年初,中共东蒙工委在此办公。1947年6月14日至1949年11月,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在此楼办公。之后为内蒙古东部区党委办公楼。历史作用这座办公楼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发展壮大、领导内蒙古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见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工委带领各族人民建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时,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内蒙古党委办公楼成了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中心。自治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奎壁、刘春、克力更、王逸伦、王再天、哈丰阿、特木尔巴根等在这里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工作。-同志在这里提出了“三不两利”政策,即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详细]
满州里市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
  满洲里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北邻俄罗斯赤塔州,中东铁路由此经过,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自上个世纪初建城以来,满洲里便成为了中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满洲里设立了秘密交通站,开辟了由满洲里通往苏联的红色交通线。作为中国革命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条秘密交通线,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寻求革命真理、拯救中华民族、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李大钊、陈独秀、刘少奇、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前往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加强与共产国际联系,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革命事迹。同时也见证了中共“六大”、二战期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以及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等重要历史事件。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东方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壮大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条红色交通线的发展进程跌宕起伏,涉及的革命先烈、党的早期创建者、国家……[详细]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诞生地——乌兰浩特市,是为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而兴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兴建的第一座全程反映民族区域自治的纪念性展馆,也是内蒙古第一座民族解放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全程反映民族地区民族解放历程的纪念性展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矿泉街东端路北侧。为反映和再现内蒙古民族解放和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展示革命老区的发展成就,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于2006年6月在乌兰浩特市动工修建,2007年7月,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开馆。纪念馆建筑结构为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平顶建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纪念馆总投资9600万元、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陈展面积3500平方米,由序厅、主展厅和英烈厅3部分组成,同时设有馆前广场,广场陈列有两门大炮。主……[详细]
巴彦汗日本关东军毒气试验场遗址
  日本关东军毒气试验场遗址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巴彦汗,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置的最大的-试验场,现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建于1940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处于巴彦汗山(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最高山”)西部,北与海拉尔区哈克镇相邻,与哈克站相距10公里;东北连巴彦嵯岗苏木,东南、西部与锡尼河东苏木接界;西、西北部与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接壤。实验场得名于巴彦汗山,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置的最大的-实验场,土筑遗构约有千余处,分布在近110平方公里的草原上,是控诉侵华日军侵略罪证的有力证据。这些工事主要有堑壕、交通壕、汽车和坦克掩蔽部、单兵坑、指挥所、大小牲畜及小动物坑等20余种。主实验区比较集中分布的有6处,其中,西南为单坑,交通壕及部分在北部,西北多为能容纳汽车和……[详细]
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遗址
  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遗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西侧、科右前旗人民医院门诊楼东侧,现为中国银行兴安盟分行办公楼。根据《东蒙古人民自治法》规定,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决定于1946年2月15日组建东蒙古人民自治军,由东蒙古自治政府内防部部长阿思根统一指挥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民族武装。承德“四三”会议后,根据会议精神,将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武装部队统一改编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任司令员,阿思根任副司令员。1946年6月3日,成立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兴安省军区,阿思根兼任司令员,朝克巴特尔任副司令员,哈丰阿任政治委员,张策任副政治委员。1947年11月26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政治部成立,-任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阿思根、王再天任副司令员,1948年1月1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同时组建内蒙古军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阿思根(1948年1月31日病逝后,由那钦双……[详细]
抗联英雄园
  抗联英雄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建设社区东部,2005年9月,中共阿荣旗委、旗人民政府为纪念抗联英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原东山烈士陵园修建抗联英雄园。2006年9月1日竣工。抗联英雄园占地40万平方米,建有以抗联英雄在阿荣旗战斗事迹为主题的“抗日烽火”、“七勇士”、“兴安密林”等16座雕塑,以及英雄亭、民族亭、缅怀亭、报国亭、精忠亭和勿忘亭6个亭。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奉中共北满省委关于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抗日联军总后方根据地的批示,三进呼伦贝尔,阿荣旗是主要根据地。1939年12月,东北抗联龙北指挥部指挥、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和政治部主任王钧率六军直属教导队及六军十二团骑兵从龙北出发,越过嫩江我市进入阿荣旗,与日伪军多次激战,打死打伤俘虏日伪军数百名,救出200多名在林区做苦力的八路军战士,把我市阿荣旗开辟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直属部队在阿荣旗三岔河任家窝棚与日军……[详细]
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旧址
  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旧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和平街白音南路西恻、乌兰浩特第二中学院内操场东侧。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旧址始建于1938年,为王爷庙朝鲜族学校。整个大院约900平方米,有两幢平房。1946年3月28日,根据中共西满分局的决定,中共嫩江省委委员兼中共白城子地委书记张策作为西满军区全权代表,在王爷庙设立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办事处,张策任主任,成员有胡昭衡、胡秉权、黄文飞、李一夫等。4月5日,在西满军区办事处的基础上组建中共东蒙古工作委员会,张策任书记,胡昭衡、胡秉权为委员,先后在办事处工作过的党的干部还有毕舒国、胡殿士、黄文飞、刘选、谷献瑞、胡子寿、林以行、宋振鼎、蒋弼仁等。5月底,中共东蒙古工作委员会改建为中共兴安省工作委员会,张策任书记,哈丰阿、特木尔巴根、阿思根、方知达为委员。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中共东蒙古工作委员会、中共兴安省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详细]
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部遗址
  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部遗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与普惠东街交叉路口东南角。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部遗址原为伪兴安军一个团长的私宅,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建制撤销后将此宅院改作它用。现为内蒙古路政执法检察总队兴安支队办公楼。1945年8月11日,伪满陆军兴安军官学校一批蒙古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葛根庙陶赖图北山杀死日本军官,举行武装起义。1945年10月2日,以起义官兵为骨干,在王爷庙组建兴安中部区民警大队。不久,即改称王爷庙警备大队。1945年12月1日,王爷庙警备大队扩编为王爷庙警备总队,下设三个大队,都固尔扎布任总队长。1946年2月1 5日,在王爷庙警备总队基础上组建东蒙古人民自治军骑兵第一师,莫德勒图任师长,都固尔扎布任参谋长,全师共2000余人。1946年承德“四三”会议后,东蒙古人民自治军骑兵第一师改称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第一师,师长王海山,政委胡秉权。1948午1月1日,内蒙古……[详细]
内蒙古日报社旧址
  内蒙古日报社旧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西侧、科右前旗人民医院院内。内蒙古日报社旧址始建于1935年,为王爷庙兴安医学院,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1946年7月1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古总分会机关报《内蒙古自治报》在王爷庙创刊。1947年1月1日,决定将《内蒙古自治报》由内蒙古共产党工委直接领导。1948年1月1日,《内蒙古自治报》更名为《内蒙古日报》,并作为内蒙古共产党工委机关报用蒙、汉两种文字出版发行。《内蒙古日报》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刨办最早的省级党报,也是蒙古族历史上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第一张日报。《内蒙古日报》的创办,为内蒙古共产党工委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领导内蒙古解放区各族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和牧区民主改革、剿匪反霸斗争,支援东北解放战争等,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1949年11月,内蒙古日报社随内蒙古共产党工委和内蒙古自治政府机关迁至张家口,旧址由科右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