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遵义市旅游

遵义市红色旅游景点

习水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
  习水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位于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不久,数十万国民党军向遵义地区发起围攻,企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并在乌江以北、长江以南的川黔地区“围歼”红军。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习水发起青杠坡战役,进行了长达62天的转战。青杠坡战役拉开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红军化被动为主动、转败为胜的经典战例之一。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红军伤亡3000多人,歼敌3000多人,红5团政委赵云龙等1000多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为纪念青杠坡战役牺牲烈士,陵园于1980年始建,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建有纪念碑、四渡赤水纪念馆群、战地医院遗址等。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地址: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距土城镇东北5公里左右……[详细]
长岗红军医院旧址
  长岗红军医院旧址位于长岗镇堰塘村堰塘坎村民组,该建筑为木结构青瓦顶的三合院,坐东向西,面阔五间,通面阔17米,进深8米,东厢面阔二间,通面阔8米,进深8米,东西厢相同。这处旧址原是农民张洪安、张潘智的住房。木柱木楼两面水瓦顶,下部为木壁木门木格雕花窗,上部是篾条夹壁泥糊石灰粉墙,朴实淡雅。整个院落大小房屋共计18间,正面开房五间,较大的堂屋居中,堂屋大门两边,刻有活泼生动的小石狮一对。南侧有相连转角的瓦屋两间,北侧另造一栋四间木屋的厢房与正房呈丁字相接。这种奇特而简洁明快的房屋结构,当地人唤做异形三合头,也叫长五间带转角。现在北侧的厢房已拆除,正面和南侧的转角房屋还保存完好。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曾设立医院,救治红军战士和当地农民。……[详细]
长岗毛泽东主席住居
  长岗镇位于仁怀市的东南面,距市区37公里。毛泽东旧居位于长岗镇中街西侧的街后,前有小巷直达街心,前后左右均为民居。该住所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坐南向北,四合院青瓦顶,占地面积114平米,由正房、东西厢房组成,上厅面阔三间,通面阔8米,进深8米,东厢房一间,西厢面已被拆除。根据毛泽东时年的警卫员陈昌奉同志后期到现场介绍和有关党史考究,中央军委在这里共收发朱德、林彪、聂荣臻等同志的致电、命令共17份。中央遵义会议后,国民党蒋介石亲自到重庆坐阵指挥,连续三天派出飞机共28架轰炸军委驻地,丢了两枚炸弹,其中一枚炸弹丢在上厅,打断正堂房屋后瓦角后打在中二房板腰上,未炸,第二枚炸弹丢在天井中,也未炸。……[详细]
长岗马店会议会址
  长岗马店会议会址长岗马店会议旧址位于长岗镇,前为长岗镇政府,后地名叫大山,左为黄家住宅,右为老堍油房。原为一山而建的前后两栋木建筑房屋,是驿站和居住紧连的场所,后一栋为面阔3间的青瓦顶房屋,前一栋为面阔5间出3厢房的青瓦顶三合院,占地面积2208平方米,后一栋木建筑和前一栋的堂屋及围墙、朝门均被毁坏。现在当年红军长征征战长干山时(今长岗镇)召开会议的石院坝较为完整,三合院除堂屋被拆除外,其余皆完好。据老红军张震、谢振华等回忆,1935年3月9日至12日,红一军团司令部在此房中住了4天,3月11日下午,红一军团在此院坝中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由聂荣臻政委传达遵义会议精神。……[详细]
万丈坑红军烈士墓
  万丈坑红军烈士墓万丈坑红军烈士墓在龙家镇光辉村一溶洞旁,距县城82公里。建于1956年8月,墓座西北,向东南.细錾青石精砌。长4.7米,宽3.2米,高2.1米。前墓壁前顶部正中,雕一五角星徽,凸出描红,星徽下方.框立一长方形青石墓碑,镌刻红军烈士之墓6个描红大字;墓前有石台阶2级.周围有水泥栏忏。此外,墓的左、右、前方,有纪念石碑5块,记载着红军战士牺牲经过和人数等。1982年12月10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1日,在该墓竖文物保护标志。……[详细]
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
  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位于老城西南,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巍峨险峰,可以鸟瞰各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80年,该处遗址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2月18日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于28日拂晓再占遵义城。红军与敌激战于红花岗、老鸦山一带,经过一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战斗中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十团参谋长钟伟剑英勇牺牲。这次战役史称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详细]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位于仁怀市鲁班镇街东场晏家堡。1935年3月15日,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鲁班,与-中央军吴奇伟部相遇发生激战,红军伤亡较大。1953年,为纪念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仁怀县(现改为仁怀市)政府在晏家堡修建烈士公墓土坟一座,1967年改建为有墓坊的陵墓,安葬145名红军遗骸。1983年扩建并更名“红军烈士陵园”。占地6000平方米,2000年建起了纪念塔,塔高14米,宽12.6米。……[详细]
中共中央负责人遵义寓所
  中共中央负责人遵义寓所在遵义新城古式巷。是一幢一楼一底洋房,距遵义会议会址约1公里。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的部分负责人在这里住宿和办公。楼上3间自左至右是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住室,楼下右边一间是博古的住室,其他几间住医务人员和警卫人员。1964年由遵义会议纪念馆进行复原布置,并对外开放。……[详细]
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
  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遵义市红军街,是驰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会址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遵义会议会址毗邻,与风景秀丽的遵义公园仅一墙之隔。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404.4平方米,全部为商业用房,可使用营业房176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恬静舒适,是遵义市委、市政府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工程。……[详细]
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旧址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位于遵义老城杨柳街28号,与遵义会议会址毗邻。红军进驻遵义后,总政治部机关设在老城杨柳街的天主教堂内。这个天主教堂在清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由法国传教士沙布尔兴建。主要建筑有经堂和学堂两部分,占地面积13555平方米,四周修有围墙。峻宇雕墙,颇为富丽。红军进驻遵义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简称红军总政治部)所辖的组织、宣传、破坏、青年、政务等部和秘书处机关都设在天主教堂内。为了发动群众,红军刚入城,总政治部即在经堂内召开过群众大会。参加开会的有泥水匠、木匠、石匠、裁缝、篾匠、打草鞋的、卖小菜的、商店老板、行业的师傅、学生、教员等一二百人。在红军总政治部领导下,通过群众代表的认真讨论,决定很快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回山乡革命委员会、赤色工会、政治部保卫游击队等各种革命政权组织、群众组织与革命武装,迅速把遵义的各种革命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会上还向群众散发了《中……[详细]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山)
  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市内凤凰山麓的小龙山上,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前临湘江河,后靠葱茏翠绿的凤凰山,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鸭山遥遥相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义人民不忘长征途中在这里牺牲的红军将士,在当年战场遗址找到了77位红军烈士坟墓。1953年,市0确定在小龙山上修建红军烈士公墓,将烈士遗骸陆续集中迁至山上,同时把早已远近闻名的红军坟,从桑木桠也移到小龙山。从此,遵义人民习惯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经过40年来的维修整理,现已建成颇具规模的红军烈士陵园。走进陵园大门,沿石阶而上,在陵园项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的眼帘的是一座座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镌刻贴金。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预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该标志表层是氮化钛合金片呈鱼鳞状结构,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碑的外……[详细]
旺草镇毛泽东主席按语碑
  54年春,绥阳县委-魏炳芬,副-马常贤率领县委办、组织部,宣传部及群团部门近十人组成的工作组,到旺草区的广大乡蹲点,依靠党支部,以党团员为骨干,发动群众试办初级合作社。期间,县委宣传部干部汪太昕写了《晨光、农园、杨家寨三个合作社的政治思想工作》一文,署名“0绥阳县委宣传部”,寄住《贵州工作》和《新黔日报》,被贵州省委选中送党中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和常识。毛主席把标题改成《合作社的政治工作》,同时写了300多字的“编者按语”。毛主席写道:“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值得向每个党和团的县委、区委和乡支部推荐,一切全作社都应当这样做。本文作者懂得党的路线,他说得完全中肯。文字也好,使人一看就懂,没有党八股气。在这里要请读者注意,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修,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也不讲究文法和修辞,受好一种半文言半白话的体裁,有时废话连篇,有时又尽量简古,好象他们是立志要让……[详细]
红军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旧址
  红军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旧址红军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旧址位于市第十一中学内,是一幢木结构的两层楼房,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进驻遵义后,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及随红军长征的四位著名老人-、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以及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的夫人-等均住在这里。该校舍还是著名教育家,四八烈士黄齐生先生执教处。他为中国革命培养过不少人才,贵州省籍的高级干部周林、韩念龙、雍文涛都在这里学习过。……[详细]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旧址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新华路,是一幢木结构两层楼房。遵义全县群众大会宣布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这幢楼房办公,毛泽民同志担任财政委员,也在这里办公。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是红军长征途中成立的规模最大,活动时间较长的一个县级临时革命政权。……[详细]
浑溪口渡口
  由于在青杠坡战斗中未能消灭尾追之敌,红军面临腹背受敌、背水作战的不利形势。1935年1月28日,中央在土城爱华商店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行军路线,渡过赤水河,脱离强敌。军委分工,由周恩来负责在次日拂晓前在土城架设浮桥。于是,周恩来亲自带领参谋人员指挥,工兵连队勘测选定架桥地点,组织力量,发动群众、征集大量船只和门板、毛竹、绳索等架桥物资,连夜搭建。据当晚军委总部作战科值班参谋吕黎平同志回忆:“这是一个使人焦虑、极其紧张的夜晚。前沿阵地,枪声不断,炮声隆隆,赤水河奔流,波涛滚滚,关系全军安危的浮桥十分艰难地架设着,彻夜未眠的恩来同志三次带我到架桥现场督导。”29日凌晨,在土城镇当地船工的支持下,终于在土城上游的浑溪口、下游的蔡家沱架起了两座浮桥,毛泽东、朱德等率红三、五军团,军委纵队从此处渡过赤水河。至29日上午,红军从土城上游的浑溪口、下游的蔡家沱和元厚沙沱完成一渡赤水河,轻装前进,拉开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