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长沙市 > 芙蓉区旅游

芙蓉区文物古迹介绍

马王堆汉墓遗址
  位于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堆上分布西汉墓三座,三座汉墓中,二号墓葬的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的墓,三号墓是利苍之子的墓。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填塞,其0土的女尸、素纱禅衣及一大批西汉器皿和帛书画等都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馆;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供人们参观。1号墓是西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的夫人辛追之墓。封土厚4米,墓室深16米,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堆到墓底为20.5米。葬制为二椁四棺,外由厚0.4—O.5米的木炭和厚1—1.3米的白膏泥封裹。椁室长6.72米,宽4.88米。共用木板70块,平直方正,都是巨大的整块木板,其中最大的一块,长4.88米,宽1.……[详细]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八路军驻湘办事处)
  长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位于长沙市芙蓉区蔡锷中路徐祠巷19号。1937年12月9日,徐特立、王凌波从延安抵达长沙,根据党中央部署在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徐特立任驻湘代表,王凌波任通讯处主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于这年年底在东长街(今蔡锷中路)徐家祠堂公开挂牌办公。次年2月,通讯处迁至寿星街2号。通讯处还在雅礼中学设立电台,在长沙县燕子窝陈家祠堂(今望城县天顶乡梅溪小学)开辟办公地点。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建立以后,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抗日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协助省(工)委迅速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培训党员骨干;组织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发动募集抗日物资;开展上层-工作,广泛团结各阶层抗日爱国人士,营救革命同志;输送优秀青年去延安等地,为动员湖南人民在党的旗帜下组成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湖南人民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38年10月27日,周恩来、叶剑英来湘指导……[详细]
浏城桥楚墓
  长沙浏城桥楚墓(编号71·长·浏·M01)是长沙出土的一座最早的楚国贵族墓葬,也是长沙地区最重要的战国墓之一,墓主是楚国大夫一级的官员。墓0土各类文物共262件。此墓对研究长沙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浏城桥楚墓为带墓道的长方形土坑墓,方向85度。墓室长584、宽397、深700cm。二椁一棺,保存完好。外椁长450、宽288、高204cm。内椁长257、宽126、高126cm。棺椁周围填有厚60cm的白膏泥。浏城桥楚墓1971年2月由湖南省博物馆发掘,是长沙出土的一座最早的楚国贵族墓葬,也是长沙地区最重要的战国墓之一。此墓二椁一棺,保存完好,出土陶器、铜器、木器、竹器、玉器、丝织品等各类文物共262件。墓主是楚国大夫一级的官员。此墓的发掘,为研究战国时期长沙地区的楚国葬制礼俗,研究当时长沙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发展状况,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乐器发展史、工艺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总……[详细]
程潜公馆
  程潜公馆位于今长沙市芙蓉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的白果园23号。解放后,程潜先生将该房交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所有。湖南粮食局作为住宅安排职公租住。现房屋产权归长房集团所有。公馆建筑面积326.66平米。为二层青砖楼房,共有14间房屋,全青花窗户,尽显古朴典雅之风。程潜公馆是一座两层楼的民国风格建筑,红石砖外墙,青石瓦屋顶,于闹市中沉淀出一份历史的厚重。由长沙市文物局颁发的“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牌匾挂于木质大门上。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程潜公馆原貌得以基本保留。程潜是湖南和平解放的重要直接推动者,程潜公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代表了民国时期长沙民居建筑的典型风格。2005年,程潜公馆被长沙市政府列入该市第一批23处历史旧宅保护维修改造名录,程潜公馆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程潜公馆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景区地址:长沙市芙蓉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的白果园23号乘车线路……[详细]
圣经学校旧址
  圣经学校旧址,民国,省9。这栋建筑还是红八军军部旧址,资料上说现为三办公楼。开始在院子里找了一番没发现,问一位老太太说是拆了,顿时就有些急了。好在还是找到了,就在门球场对面,离五一路那边大门很近,如今是省乡镇企业局等单位的办公场地。据史料记载:湖南圣经学校系美国内地会传教士葛荫华于1917年创办,今尚存教学楼一栋,现用于省政府机关二院三号办公楼。该楼系中西结合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中间有一天井,教室办公室分布四周。该楼还曾经是红军攻占长沙时红八军军部驻地。2006年11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此楼正面墙上嵌刻碑文,以示纪念。该楼保存完好,2008年经过装修,面貌一新,基本保持了原有风格。……[详细]
张仲景祠
  介 绍   张仲景祠,位于蔡锷中路、现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内。原有“张仲景祠”和“保节堂”,现均不复存在。  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是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史称“医圣”。相传东汉灵帝时官至长沙太守,曾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后成为名医。他家宗族有200余人,汉献帝建安年间,不到10年,死去2/3, 死者又以伤寒病居多。王粲的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所描写的,就是过种惨死的情景。  张仲景十分同情人民的遭遇,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群众治病,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全书除病理论证外,还有施治397法,120方,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 大贡献。现在流传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都是他的原著。三国时名医华陀看到张仲景的书后非常称赞。  张仲景祠,据载清嘉庆二年重修。民国时这里亦办过育英小学,抗战时毁。1947年,长沙中医界曾捐款重建新祠三间,改名……[详细]
钟馗庙
  长沙市河西芙蓉山上有座钟馗庙,相传是当地百姓为感谢钟馗驱鬼而建的。钟馗是我国民间专门驱鬼的神,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生于唐代,是湖南零陵五才子之一。只因他相貌奇丑,考中进士而不为皇帝所用。皇帝说他的相貌丑得连鬼都怕,讥笑他只能去管鬼。满怀报国之志的钟馗想不到因相貌丑陋而不能人仕。于是,他开始云游四海。但令人惊奇的是,他每游到一地,那里就无鬼无魅,平安无事,从此,钟馗驱鬼的名声开始传遍天下。有一天,钟馗云游到长沙,路经河西芙蓉山时,听到有户人家的女儿被鬼所寻,已经气息奄奄。钟馗立即留下,走进这户人家。这户人家女儿的病立即就好了。家人十分感激,要送财帛给他。钟馗不但不受,还把自己剑上的一个玉蝙蝠送给了这户人家,要他挂在家里,驱鬼压邪。这户人家为了感谢钟馗,也为了保得地方的安宁,就为钟馗建了一座庙,并把玉蝙蝠从家中取出,供奉在庙中。从此,芙蓉山一带的百姓不再怕鬼,他们认为世界上的鬼都由钟馗管着,不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