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 > 越城区旅游

越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鲁迅故里风景区
  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情境的真实场所。绍兴鲁迅故里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的故土,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占地50公顷,总投资10亿元。经过2年多时间保护和修缮后,鲁迅故里不仅再现了鲁迅当年-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近期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详细]
2、沈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园
  绍兴著名的园林、绍兴古城内的一处重要景区。修复、重建和扩建后的沈园占地57亩,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依据历史面貌或沈园文化内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园三大区内,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沈园位于绍兴市内木莲桥河旁。沈园在宋代(960年至1279年)已是绍兴著名的园林。据说,过去的沈园比现在大几倍,是一位姓沈的绅士所建,故名沈园。由于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优美,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赋诗作画。沈园闻名的另一原因是与中国宋代大诗人陆游(1125年至1209年)的一桩悲剧有关。园中的葫芦池、宋井、土丘三处为宋代遗迹,东北角的两经清代(1644年至1911年)建筑已按原貌修复……[详细]
会稽山大禹陵
  大禹陵是会稽山景内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入景区,两边碧水绿树,映衬着会稽山,处处散发出古朴典雅的韵味。经过九龙坛,游客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镌“大禹陵”三字,系-同志于1995年5月15日视察大禹陵后所写。通向禹陵的是一条长350多米的步行神道,尽头是祭禹广场。广场上设有图腾柱与九鼎台等建筑,象征着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场地。禹庙前有一个水池,唐时贺知章定为放生池,名禹池。跨过禹池必须经过一座古石桥,名告成桥,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终于大功告成。进入禹庙西辕门南侧的棂星门,沿石板铺就顺山势逐级升高的百米甬道直达大禹陵碑亭。亭内有石碑,刻着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三个大字。1939年,-总理曾来祭祀大禹陵,并在此碑前留影。大禹陵碑南侧为禹祠,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祠内有“禹穴辩”碑,碑文为考证大禹葬地的文章。祠内有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和禹……[详细]
周恩来祖居
  周恩来祖居,在浙江省绍兴市区保佑桥河沿即今劳动路东首,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瓦房,富有传统特色的黑色竹丝台门。祖居外观古朴庄严,共三进,每进三间房。两进之间各有天井相隔,天井两侧有小廊对拱。第一进中间为台斗门,左右为耳房。第二进为大厅。第三进原为楼房,倒塌后,改建平房。现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市学校德育基地。周恩来生前多次说“我是绍兴人”,称绍兴为自己的故乡。据方志记载,保佑桥周氏是明嘉靖年间迁居绍兴城内的。在城内劳动路上,相传祖辈中曾有一对夫妇寿至百岁,故旧称“百岁堂”。周恩来先辈世居于此,祖父任职江苏时,迁居淮安。1939年周恩来到绍兴,曾在此接待亲友和各界人士,宣传抗日救国,为抗日人士和乡亲书写多幅抗日题词,并填写家谱。1984年,整修祖居时辟“周恩来史迹陈列室”,主要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来绍兴的活动。祖居原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周懋章妻王氏……[详细]
绍兴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交通:与鲁迅有关的景点,除绍兴一中外,都集中在市中心,建议直接打的,一般都在起步价5元之内,经济快捷。如乘公交车,可在火车站坐7、8、88路车或旅游观光……[详细]
应天塔
  在绍兴市解放南路塔山(飞来峰)之颠。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为六边形,7层,高37.91米。塔身用砖石砌成,内置缘梯,外檐、斗拱用木制,各层转角处砌圆柱倚撑,每层均有门通向走廊,走廊外设木制栏杆。塔身由底层向上逐层缩小,造型庄重,色彩协调。据记载,塔在宝林寺内,始建于东晋末,久毁,宋乾德初复建,后又圯,明嘉靖间(1522至1566)再次重建,现塔上有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塔题记。塔于1985年重修。北宋名臣赵汴有《观宝林院塔隅成》诗:“宝山新塔冠山形,心匠经营不日成。突兀插天三百尺,庄严容佛一千名。下临泉窦灵鳗喜,上拂云端过雁惊。入境行人十余里,指浮图认越王城。”塔山,在绍兴城南端,与龙山、蕺山鼎足而立,同为城中名山。历史上又名飞来山、宝林山、龟山。旧有巨人迹、锡杖痕、宝林寺、圣母阁、灵鳗井等古迹,山巅之应天塔奇秀兼有,揽登临之胜。越王句践曾在此修建“游台”,是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天文台。……[详细]
古越藏书楼
  今浙江绍兴城区胜利西路,紧邻大通学堂。清末徐树兰(1837年至1902年)创办。古越藏书楼,是我国图书馆史上最早对公众开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古越藏书楼的创办人是山阴人徐树兰。徐树兰是位赋闲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下,参照东西方各国图书馆章程,以存古和开新为宗旨,捐献私人藏书7万余卷,于1903年在他的家乡浙江绍兴购地一亩六分,耗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建造此楼,1904年正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开放。在管理方法上除继承封建藏书楼的传统外,又吸取外国先进经验。编有《古越藏书楼书目》,旧分经、史、子、集、时务5部,编为35卷;后分为学部与政部,改编为20卷。学、政两部下各分24个类目,每类再分若干子类。类目多因袭旧有名称,但子类显示出中外学术统一立类的倾向。古越藏书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藏书楼向公共图书馆的过渡,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从“私人藏书……[详细]
大善塔
  位于绍兴市区城市广场东南隅(原西营大善寺内)。大善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寺、塔焚于火。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寺、塔。今塔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缘梯登高,可鸟瞰绍兴古城全景。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于大善寺内,故名。今寺毁塔存。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屡兴屡废。今塔重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重修。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六面七层,高40.5米,底层边长3.8米,底层六面均设壸门,二层以上两面相对辟壸门,余设壁龛。顶施藻井,上置铸铁覆钵。塔外檐已毁。塔中空,原有梯可登临,现已毁。塔砖多刻“绍定戊子(1228年)重修”字样。1957年局部整修,仅存砖砌部分。大善……[详细]
9、吕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府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新河弄169号,为明代嘉靖(公元1522年至1566年)年间礼部尚书吕夲府第。吕府建筑群是浙江省内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两出明代古住宅建筑群之一(另一处是在浙江省东阳县的卢宅,卢宅是明、清时代完整的建筑群)。吕府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占地48亩。南向共有十三座厅堂,故又称吕府十三厅。所有建筑依三条纵轴线和五条横轴线布置。中央纵轴线依次为轿厅、永恩堂、三厅、四厅、五厅。东西两纵轴线,依次为牌坊和厅四座。第五条横轴线上是楼房,其余均为平方,建筑群南、西、北三面环水,只是东西是一条石板路通向街市。这种格局很像《水浒传》中描写的祝家庄。为便于交通,内设两条南北向“水弄”和一条东西向的“马弄”。现仅永恩堂保存较为完整。永恩堂原为正厅,吕夲死后改作祠堂,是吕府主要的建筑,面宽36.50米,进深17米,共分7间,彩绘清晰,用材硕大,结构简洁,制作规整,风格朴素宏伟,是绍兴城区一处有代表性……[详细]
会稽山龙华寺
  会稽山龙华寺位于浙江绍兴境内的会稽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也是中国弥勒信仰的发祥地。在这里,晋代高僧支遁翻译了大量的弥勒经典,撰写了著名的《弥勒赞》;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尊弥勒造像,建造了中国最早的龙华寺—会稽山龙华寺,唐时获朝廷赐匾为皇家寺院;这里,是古唐诗之路的源头,四百七十多位唐代诗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脍炙人口的赞美会稽山的美丽诗篇。龙华寺景区由原东晋高僧支遁创建的弥勒庵和宝林峰组成,位于绍兴县会稽山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旧称柯山)峰顶;南毗书法圣地兰亭,东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遥相呼应,西临杭州市区。会稽山龙华寺建在香水海南,依山而建,将两个山头南北贯通,雕梁画栋,层层叠叠,清净庄严,气势恢宏;建筑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皇家风格的佛教寺院。建筑风格融合了皇家寺院的大气恢宏和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红墙、金瓦组成的礼佛殿堂群与富有江南民居风格的白墙、木柱、黛瓦组成的人居楼阁群相映成趣……[详细]
书圣故里景区
  书圣故里位于绍兴蕺山以南大片古民居之中。东起中兴路,南抵胜利路,西至解放路,北达环城北路,总规划面积约0.8平方公里。是目前绍兴市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历史资源。蔡元培故居、戒珠讲寺、蕺山书院、题扇桥、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等镶嵌在街弄间;古式台门、里弄小巷、石桥流水、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气息。2001年至2006年,市政府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和“修旧如新、风貌协调”的原则,投资1.5亿元,对书圣故里居民道路和河道设施作了修缮保护,修缮后的建筑布局为前街后河,设沿廊、埠头、岸上萧墙粉壁,圆洞曲径,花丛柳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反映了人民生活对水的依赖。沿街民居恢复了民清风格,石板路、马头墙、过廊、木门木窗,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乌黑柱廊、棕色油漆为基调的绍兴传统民居重现,和谐淡雅,体现了绍兴古城的建筑特色。探寻古城绍兴的文脉,最重要的还是台……[详细]
绍兴秋瑾故居
  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一九○六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建国以后,对秋瑾故居进行了几次整修,并把它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秋瑾故居原来是明代大学士朱赓别墅的一部分。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秋瑾所居住的二进房屋有客堂、会客室、餐厅、卧室,秋瑾曾在这里接待同志,秘密商议起义事宜。卧室的后墙为夹墙,在夹墙的密室内,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故居曾经多次修缮,在第三、四进设立有秋瑾史迹陈列室。故居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故居”匾额,笔力遒劲,情意内蕴。进入故居,就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小天井。越过天井是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间小楼,当中的堂屋里挂有“和畅堂”的堂匾,笔调清……[详细]
13、宋六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六陵
  宋六陵位于绍兴市皋埠镇攒宫山,距绍兴市区18公里,有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等南宋六帝陵寝,故称宋六陵。此外,还有北宋徽宗陵、宋哲宗后陵、宋徽宗后陵、宋高宗后陵。占地2.25平方公里,为江南最大的皇陵区。每座陵寝均设上下宫,功能齐备,结构完善。以高宗永思陵为例,据宋周必大著《思陵录》记载,永思陵分为上下宫。下宫由外篱门、棂星门、围墙、殿门、大窑子、献殿、0石藏子等。南宋朝廷原打算收复中原后,即归葬伊洛(今河南巩县)祖陵,故以攒宫为名。元至正二十二年(1285),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率人盗掘宋六陵,破椁裂棺,0随葬珍宝,不计其数。幸被山阴义士唐珏等人事先获悉,潜入陵墓以他骨偷换陵中遗骸,作标记于石函,迁葬在绍兴兰渚山天章寺前,唯理宗颅骨巨大,不敢调换。元灭明兴,朱元璋下诏将流失在北方的理宗颅骨和其余诸陵归葬旧陵,立碑植树,绕以墙垣,……[详细]
14、土谷祠
土谷祠
  离新台门鲁迅故居不到一里的西北面,有一间小小的土谷祠,这也就是阿Q的栖身之所。 土谷祠的门口,除了大门,还有一道木栅门,涂成赭红色。门口上面有宽宽的翻檐,下面是不高的石门槛。进内一个很小的天井,两边有二条石凳,还有两条通向庙堂的窄窄的走廊。 过了天井便是庙堂,供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尊泥像。平时挺冷清,每到土地生日(农历四月十四),便有人来烧香、拜佛,冬至则来点蜡烛,才比较热闹。隔了个“东陶坊路亭”,斜对面就是长庆寺,鲁迅还没有一岁时,就被父母抱到长庆寺,寄名为住持和尚龙祖的弟子。龙师父给鲁迅起法名为“长庚”。 现在这两处都是1981年修复的,祭祀的功能已经失去了,只用于凭吊先生。交 通: 土谷祠位于新建南路320号,长庆寺位于新建南路351号浙江绍兴市……[详细]
鲍氏旧宅建筑群
  鲍氏旧宅建筑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民国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由鲍氏小洋房和老宅院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鲍氏小洋房,砖混结构,坐北朝南,三层楼,面宽五开间,通面宽22.80米,通进深16.27米,明、次间设前廊,前檐用爱奥尼柱至三楼露台,二、三层均用西式栏杆,三楼露台东、西角分设西式圆穹顶亭,南向设墙门,四柱三间,中间门洞用券顶。老宅院分纵、横两条轴线布置,纵轴分东、中、西三列建筑,中列建筑前后五进,木结构,皆为平房,开间35间不等,前三进明间用卷棚连接,柱梁构架制作精细,东列厢房面宽17间,通面宽59.5米,传统木结构;西列厢房面宽8间,通面宽30米,传统木结构。横轴残存一进建筑,面宽21间,通面宽64.9米,通进深5.95米,传统木结构。 鲍氏旧宅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精湛,建筑群内中西风格合壁,是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在建筑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