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永州市旅游

永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道县红军墙
  道县红军墙位于永州市道县潇水中路,西关桥南桥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道县,在所到之处刷写标语。当时,一位14岁的小红军在县文庙(后为道州宾馆)前南面的照壁上,写下“工农革命努力奋斗,工农革命胜利万岁”16个大字。照壁呈东西方向立于周家坊进口处。由于红军墙所处的位置在潇水和濂溪河汇合处,地势低洼,每年涨洪水时,红军墙墙体就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被水浸泡,严重影响着红军墙墙体的安全。1997年,县政府将它迁至西关桥南桥头附近。道县红军墙现是道县一爱国教育基地,一处文物旅游景点,一处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的地方。各地重走长征路的队伍都会来红军墙来感受当年激战的情景。党员宣誓,升旗活动,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都会在红军墙下举行。2006年9月,一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五星红旗,沿着红军长征路线,传递到了道县。迎天安门国旗传承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进入道县,并在红军墙下举行了红旗传递活动。……[详细]
何绍基故里
  何绍基故里位于道县县城东郊1公里处的东门乡东门村,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全村现有总人口1100多人。据何氏族谱记载,明清以来,全村出进士24人,曾有“十五代秀才世家”之称。其中代表性人物有何凌汉、何绍基父子。何绍基故里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故里建筑布局合理,探花第、进士楼、东洲草堂、士民居等,构架精巧,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庄严肃穆,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中进士楼与探花第是清代民间祠堂公共建筑的标本,是研究河南社会习俗的实物载体,有很高的历史和建筑科学价值。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四川学政。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驰名中外,有“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第三高峰”之美誉。1990年,全国首届何绍基书法艺术研讨会在何绍基故里召开。何凌汉(1772-1840),字云门,何绍基之父。清嘉庆十年(1……[详细]
塔下寺革命烈士亭
  塔下寺革命烈士亭位于永州市蓝山县城东塔下寺西北角的丛林内。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的脚步日益加快,但仍有一小撮国民党反动派负隅顽抗。是年冬,国民党湖南保安军第1师师长谢声溢率残部来蓝山,国民党交通警察总局东南办事处主任王春晖率交警第4、14、17、18总队也尾随而来,组建了“湖南军政委员会”和“-救国军”。1949年12月5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46军136师奉上级命令攻克县城,解放蓝山。在这次战役中解放军某排排长黄福生等6位解放军战士为解放蓝山县城英勇牺牲。1950年党组织将牺牲烈士葬于塔下寺丛林内,砌方形墓地。1984年3月蓝山县武装部和民政局根据上级要求在原墓葬址上重拾烈士遗骸重建圆形烈士纪念亭。亭高6米,拱形圆顶,檐呈18角,亭周立大柱6根,占地面积20平方米,亭中央屹立的花岗石墓碑上镌刻蓝山县人民政府题词:“为蓝山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塔下寺革命烈士亭于1991年1……[详细]
东安广利桥
  广利桥位于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紫溪镇(塘夫乡)花桥村的印水河之上,是一座历经200多年风雨的清代古桥,以其独特的“金脚、腰”风雨桥造型,充分发挥了实用和审美多重功能,展示了中国传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取“广济行人,万民便利”之寓意而命名。有“七十门柱金蟾,广利桥名天下传”的诗句咏赞此桥,广利桥仿效宋代营建方法而建,桥分三拱,石墩水罩,拱角奇胜。广利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紫溪市镇花桥村,乾隆38年(1773)修建。广利桥全用青石砌成,全长36.8米,桥高7米,桥宽4.5米,东西走向。桥身3拱,拱高6米,石料砌成,拱脚落水处薄至0.33米。有“金鸡腿、豆腐腰”之称。桥罩系木结构,有重檐小青瓦长廊,共四柱三间17个穿斗式柱梁结构,号称“76根柱头”,中间宽2.55米,高4米,三架梁作成云头状,中间为走廊,外檐设防护栏杆,……[详细]
下灌村古建筑群
  宁远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唐至清末,宁远县涌现出状元两名,进士八十二名,文武举人及各类贡生六百五十一人,居湖广各县之首。其出类拔萃者有唐代湖广第一个状元李郃、宋代特科状元乐雷发,唐宋两位状元出生地均为宁远县湾井镇下灌村。宁远下灌村,既是古老的麻将村,也是历史上的状元村,已经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位于宁远县城西南方向约三十公里,号称为湖南第一村的古村。它坐落在“十里画廊”的灌溪与冷江河畔。下灌村始建于四九九年,至今已逾一千五百年历史。该村人口一·三万人,其中李姓人口占九成。历史上曾经出过两名状元,四十八名进士。该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村落建在船形地上,浮飘于冷江与灌溪之间。在下灌村前,有一座山,山上建有一塔。站在村后的高处看,这塔山犹如一根撑杆,把一个偌大的下灌大船,牢牢地锁定在这两水之中。下灌村是总称,实际含泠江村、下灌村、状元楼村和新屋里村四个行政村。木质的老屋、雕梁画栋的古建筑……[详细]
阳华岩摩崖
  阳华岩摩崖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城东6公里竹园寨回山之下,山势向阳,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这是一个敞开式的奇特岩洞,平整的洞壁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刻石题咏的胜地。阳华岩内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的一幅题铭:唐代道州刺史、著名文学家元结巡视属县至此,在县令、著名书法家矍令问陪同下游回山遇此岩,而题《阳华岩铭并序》。石刻长290厘米、宽73厘米,是阳华岩最大的碑刻。元结的题刻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是永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开创了湘桂两地自唐后摩崖石刻盛行的风气。南宋时,江华县令安圭对阳华岩20余景点摹描容形,绘刻成一幅《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并作序以说明,书法家豫章罗晔书。安圭的石刻图文为国内少有,是湖南省仅存的摩崖图刻。阳华岩摩崖石刻共有40余方,其中字迹清晰可辨的有38方。从石刻的分布和形状看,石刻分布集中、排列整齐,大小不一,皆为阴刻。最大的2.3平方米,最小的0.……[详细]
舂陵侯城遗址
  舂陵侯城遗址时代为汉。位于湖南省宁远县杨家坪镇。此为省内保存较好的汉代古城址之一。舂陵侯城遗址呈方形,四周夯土城墙犹存,东西宽135米,南北长158米,城墙残高2~6米。城墙夯土层次分明,西、东、北墙有城门遗址,四周有护城河。现城墙上被村民辟为菜土,城中及护城河垦为稻田,城东2公里处有舂陵侯刘买墓。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设舂陵县,汉景帝时隶属长沙国。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长沙定王封第十三子刘买为舂陵节侯,建舂陵侯国。汉元帝初元四年(前65),刘买孙刘仁乞请迁往南阳白水(今湖北枣阳东),计建县99年,立侯国79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上有舂陵县的标志,城墙基与城内文化层较为丰富,对探讨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36-11。……[详细]
乐大晚村古建筑群
  乐大晚村位于永州市新田县石羊镇,地处“南国武当山”东南部,是乐氏十一世先祖——均佐公于元末明初开立的基业,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乐大晚开基立业先祖“特科状元”——乐雷发之后。乐氏四世先祖乐雷发为南宋宝祐元年特科状元,留下了著名的“廷对八策”;五世祖斗之为开庆元年进士;六世祖仲谦“神童举景定三年壬戌科房山京榜进士”,留有典故“子骑父当马,父望子成龙”;乐大晚开盘祖公乐佐均启发后裔,始终信奉着“忠孝立德、耕读传家”的精神,以兴农勤耕为本,以重教笃贤为天,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文人贤达。据史记资料记栽:明清时期,乐大晚村先后出了“两名进士,七名贡生”,清嘉庆十年乙丑科进士乐观周、清道光六年丙戌科进士乐克谐;在民主革命时期,大晚村贤达——乐仲光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后,他留在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任教授,一直到上世纪末;抗日战争时期,乐大晚村又出现了一位抗日英烈——乐……[详细]
九泥坝戏台
  九泥坝戏台位于肖家镇九泥村,于清乾隆年间修建。九泥村是祁阳宝贵的文化遗产,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九泥坝戏台是九泥村古建筑群中最出色的一颗明珠。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代戏台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信息,集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是湖南地区存世不多的保存完整的重檐亭阁式古戏台。戏台结构合理,内顶穹窿藻井,雕梁画栋,精雕细刻,造型精美,形态逼真,匠心独运,承载着厚重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民间建筑、工艺美术与宗教文化文价值。该戏台原本为当地宗祠内表演祁剧的场所,目前仍旧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的演出场地,它在历史街区内保持了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是文化遗产可持续性、活态性保护的典范。1983年,湖南电视台在此拍摄了祁剧目连戏《孟丽君》、1984年,全国第一届目连戏仿古野外演出在此举行。九泥坝戏台承载着湖湘传统戏剧发展的生命历程,是民族文化独特性……[详细]
骆铭孙村古建筑群
  骆铭孙村历史悠久,声名显赫,据《骆氏家谱》记载,骆氏先辈明初洪武年间已生息于此。骆铭孙村现存明代建筑3座以上,其历史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保存之完整,在古民居中极为罕见。村中建筑以骆氏公祠为最。公祠占地1.2亩,前有天井,后有大厅、神坛,两侧为厢房。梁柱皆由粗壮笔直的硬木构成,柱础上麒麟龙凤珍禽瑞兽图案石刻浮雕神形兼备,栩栩如牛;柱撑上木雕花纹形象生动,古朴大方,刀法细腻流畅。公祠前门牌楼结构复杂,制作精美,飞檐斗拱,气势恢弘,牌楼上“楚南望族”四个楷书大字大气磅薄,显示出骆氏家族的显赫地位。骆氏诸代人中,官居要职者甚多。村中有一骆安公排楼,楼上“锦衣总宪”匾额为万历御赐,其显赫声望闻名遐尔。据家谱记载,骆安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锦衣总宪)。锦衣卫在明代地位极高,拥有生杀予夺大权,骆安“掌任务奉沼狱一切遵行朝廷宪典”,“以弼成一代英明”。其子孙一直享受世袭爵禄。据说北京瓦窑头骆家就……[详细]
小源会议旧址
  小源会议旧址位于湖南省新田县莲花乡小源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该村刘氏宗祠,又名“丽正书斋”。旧址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一层半高楼房,房内设有戏台、天井等。东西长11.2米,南北宽7.3米,建筑面积82平方米。会议旧址之西50米处的一栋民居,为当时红六军团的指挥部旧址,时任红六军团中央代表的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就居住于此。2011年小源会议旧址(含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8月,红六军团9700余人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的率领下,退出湘赣根据地向西转移,为中央红-移开路。20日傍晚,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从郴州桂阳进入新田,宿营小源村。当晚,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在小源村宗祠召开了团级以上干部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就渡江时机、行军路线等重大问题进行反复论证。会议通宵达旦,最后作出了在敌人部署尚未就绪之前,择路抢渡湘江,向新化、溆浦前进与红二军团会……[详细]
寒亭暖谷石刻
  寒亭暖谷石刻 时代为唐至清。位于湖南省江华县沱江镇老县村蒋家山。寒亭暖谷石刻被称为“江华石刻书法之长廊”。 唐永泰二年(766),江华县令瞿令问筑亭,道州刺史元结作《寒亭记》,摩刻于亭后。宋治平四年(1067)邑尉李成凡、知县蒋祺游寒亭,于亭西见一谷,命人掘之见一洞,陪同人蒋之奇命名为“暖谷”,并作铭摩刻以记之。明,江华教谕滕元庆之摩刻为“乾坤辟混沌,洞上列亭幽,独秀云山里,清风万古秋”。故称“寒亭秋色”。自唐以来,文人学士留下石刻近70方,大多数保存完好,清晰可辨。 至今寒亭暖谷石刻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其分布较集中,大小不一,形式各异,最大的3平方米,最小的0.2平方米。从书法看,集真、草、篆、隶于一体,成为书法艺术展示之长廊。其文体集游记、铭、序、诗、词之大成。从中可以看到盛唐时期文学书法创作之盛况及其风采。从内容看,大多是赞颂“寒亭暖谷”山势之险峻及风景之秀美。 2002年……[详细]
访尧村古建筑群
  访尧古村民居群位于双牌县江村镇访尧村,建村于明嘉靖元年(1522)。经过两百之年的按规划有步骤的建设,到清嘉庆年间(1796-1819)新屋门周氏宗祠的竣工,已成为“聚族又数百户,村烟罗列,丁甲蕃昌,文明之盛,缙笏之荣,固为州里所争羡,而山川之灵秀,田土之饶肥,栋宇之华,风俗之美,尤为遐迩所共推”的庞大秀美的名村了。访尧古村包括新屋门、铁溪门、银花地三个自然村。铁溪门又分上、中、下三个部分。总占地面积约250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全村原有明清建筑的民居二百来座,宗祠三座,店铺十余间。有雄伟的铁溪门楼,有供作书院的见龙轩、凤哕轩,有别墅式的太白楼、课花楼、近月楼。在距村一里许的石家田村,有一座荣禄府第,名曰寄傲山庄。该村居民姓周。据《周氏族谱》记载,明天启时,周汝忠曾任翰林院五经博士;清乾隆时,周京元进及第,为桂阳州学正;清嘉庆间,周钟绩诰赠奉政大夫,翰林院孔目;周钟鈺进士及第,敕授……[详细]
舜帝庙遗址
  舜帝庙遗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城南30公里九疑山瑶族乡舜源峰北麓,又名“舜祠”、“舜殿”。原有仪门、拜亭、正殿、寝殿等,今仅存仪门、拜亭、寝殿部分建筑。“帝舜有虞氏之陵”碑两侧碑林犹存部分碑刻。殿前古香杉、古槠树已枯凋。庙后舜源峰,庙前娥皇、女英双峰玉立,清泉飞流,环境秀丽。舜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经四岳举荐,尧帝考察即帝位,他身先士卒,恭谦忍让,举贤任能,政绩卓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代明君。舜名重华,字都君,有虞氏部落。相传舜为上虞人,有名的孝子,是“孝感动天”的楷模,被后世奉为“二十四孝”之首。生于上浦镇虹漾村,该镇握登山上旧时不但有舜母庙、墓,还建有“祥虹阁”。舜帝庙遗址是我国唯一一处从汉代延续至明初为祭祀舜帝而建的大型祭祀建筑,前后达1000多年,是一处有传世文献、存世碑刻、出土古地图以及发掘资料彼此印证的舜帝庙遗址。作为一处古代建筑遗址,舜帝庙遗址反映了我国历史……[详细]
虎溪黄氏宗祠
  虎溪黄氏宗祠位于永州市蓝山县城西北20公里,九嶷山南麓,始建于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村落四周石峰耸立,山岩遍布,林木青翠,风景十分秀丽。宋朝年间,秦氏、邝氏、曾氏、田氏曾在这里居住并建立村庄。明朝年间,谢氏、梁氏迁入,当时谢氏有80多户人家,曾建有谢氏宗祠,后被毁;梁氏有40多户人家。清代,村名改为虎溪坊,属桂阳州管辖。清代初年,黄氏迁入。民国到解放初期,村名为虎溪村,并延续至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村。虎溪村目前以黄姓居民为主,村落环境优美,村内保存有清代始建的黄氏宗祠、“树合山斜”“第一家聲”“气象维新”等三座民宅为代表的古民居50余座,极具特色。虎溪村古建筑群总体布局以黄氏宗祠为中心,向外水平展开,形成了以家族聚居为主要特色的传统村落格局。黄氏宗祠前后三进,为典型的湘南地区典型的祠堂建筑。建筑整体建造工艺精美,雕梁画栋,是湘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2019年10月7日,虎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