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旅游

巴彦淖尔文物古迹介绍

后契勒陶力盖遗址
  1970年,在乌拉特中旗杭盖戈壁苏木西南4公里处的后契勒陶力盖(汉语意为火石梁),发现石器时代的石器打制场,发掘出石核、刮削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等文物。达日盖遗址位于乌拉特后旗达日盖山口,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遗址不远处有排列有序的石棺墓群。此为新石器时代狩猎民族的遗址和墓群。呼鲁斯太遗址位于乌拉特中旗呼鲁斯太苏木,属青铜器时代遗址。在这里发现典型的连珠状匈奴牌饰。旁有春秋时代的匈奴墓群。鸡鹿塞遗址位于瞪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以北哈日格乃山口西的台地上。此城全用片麻岩牙和卵石砌成,筑于距沟底高约19米的山坡平台上。城呈正方形,边长约68.5米。墙上端残存厚度约3.7米,下端厚约5.3--5.5米,残墙高一般约7米,最高8米,西北缺口处只有两米高,平均高度为7.2米。古城只在南墙开一城门,城门外有类似瓮形的长方形小围墙,留有入口。靠南墙东部内侧和西北角砌有磴道。城内出土文物有:汉代绳……[详细]
临河甘露寺
  一、建寺缘启甘露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哈达淖尔村,距市区49公里,新华镇9公里。西靠哈达淖尔五社,东临哈达淖尔六社、南临银新公路、北靠田间渠。寺庙现占地东西163.5米、南北217米、总面积35479.5平方米,合53.27亩,是内蒙古西部较大的汉传寺庙。原名观音茅蓬寺,俗称常素庙。民国十五年,由(1926年)本地冯家圪旦农民裴三之子裴金锥所建。裴金锥生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从小受祖传的影响下,随父母亲信奉佛教,一懂事后就不乐世好,甘愿布衣素食,走路眼不斜视,经常端坐念佛,老年人都说裴金锥是记前世的人。在他十九岁时,父母就包办给他娶妻成亲,但他不染尘世,立志超凡脱俗,就在成亲前一天的夜晚,悄然离家出走,到山西省河曲县海潮庵寺出家为僧,法名寂成、因俗家姓裴人称裴和尚。民国十五年[1926年],他听说包头、固阳、河套等地遭了年馑,海潮禅寺六代和尚看他信仰虔诚,道心坚固,……[详细]
巴彦淖尔阿贵庙
  阿贵庙位于蹬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境内的狼山山脉中,座落在汉代古城鸡鹿塞西边的沟内,是内蒙古地区红教-的唯一寺庙。阿贵庙建于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年),藏名为“拉西任布?嘎定林阿贵”,清朝改为“宗乘寺”,并于民国元年(19l2年)悬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大匾一块。阿贵庙是典型的藏式建筑。共建有大雄宝殿及陪殿等981间,并建有招待所13处,-住所千余间,南大殿门上镶有“宗乘寺”匾额。殿内供奉释迹牟尼像。陪殿内供有红教派本尊达不仁和生象。阿贵庙依山临隔水而建。山上青蛮迭翠,清溪泻玉;寺前清流缘漪,碧波荡漾;周围山花缤纷,芳香醉人,绿树成荫,百鸟和鸣,一派天然风水宝地。多年来,它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美好的传说和仙境般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无数宗教僧侣、游人和考古学者。粉碎“-”后,人民政府虽拔款修复,然而远非昔日之貌。阿贵庙周围还有不少附属建设物:五个奇特的天然岩洞阿贵洞、扎嘎生布窑、达日额柯……[详细]
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是黄河中游的大型灌区,是中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北依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南麓洪积扇,南临黄河,东至包头市郊,西接乌兰布和沙漠。1949年有引黄干渠10条,灌溉面积约19.43万公顷。1961年后自黄河三盛公枢纽引水,分为保尔套勒盖、后套、三湖河3个灌域。作物有小麦、杂粮和向日葵等。灌区土地1.16万平方千米。设计灌溉面积73.7万公顷。1987年实灌面积48.37万公顷。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内蒙古段北岸的冲积平原,引黄控制面积1743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1988年,河套灌区配套工程计划开始实施,配套面积达21.11万公顷。有灌渠991千米,排水沟渠791千米。河套灌区地处我国干旱的西北高原,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于没有引水灌溉便没有农业的地区,灌区年引黄水量约50……[详细]
临河慈云寺
  慈云寺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寺院距巴彦淖尔市首府所在地临河区仅49公里,有两条省级公路经过寺院,交通十分便利。寺院创建于1938年,作为缘起,时仅为一位张姓的大善人变尽家财建起的两件土房,张善人曾预言寺院在过后将得逢大德高僧,在该寺广传圣教,绍隆佛祖家业,当时为汉传佛教寺院。1945年曾增修大雄宝殿等三座佛殿,后由于年久失修和文革破坏,三间佛殿也几近破败。1982年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充分落实,寺院在市区两级政府和广大心中的大力指出下,由妙金老和尚在原址上建起一座430平米的观音殿和一座88平米的山门。2001年应广大汉地信众虔诚祈请,具德金刚上师玖美俄萨-远从藏地来坐床慈云寺。现寺院由山门、观音殿、龙树殿、地藏殿、米拉塔、密宗院、财神殿、二僧院和在建的本尊殿、三身殿等组成。山门为秘檐式建筑,山门正中塑大肚弥勒佛像,满面笑容,面迎十方众生,常“笑天下可笑之人”,常“容……[详细]
朔方郡故城
  朔方郡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区(临河)及市西南磴口县。故城遗址有数处,主要有磴口县汉代朔方郡的临戎县、窳浑县、三封县三座故城,巴彦淖尔市区内的黄羊木头城址和八一城址。临戎故城在磴口北约25公里处的补隆淖乡河拐子村,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墙分别长637.5米、620米,南、北墙均长45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基宽约10米,残高0.5~2米。南墙中部开门,城中部有长方形建筑基址,西北部有冶铁址,其上遍布残铁器、炼渣、炭灰。地表散布绳纹砖瓦,绳纹、波浪纹、方格纹陶罐、瓮、盆残片及“五铢”铜钱。窳浑县故城在磴口西北约45公里的沙金套海苏木土城子村,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约200米,用土夯筑,城墙残高0.5~1.5米,基宽9~13米。南墙中部开门,宽20米,外筑瓮城。城外西部有居住址、窑址。采集到绳纹砖瓦,灰陶绳纹罐、盆,铜弩机残片及“五铢”钱等。三封县故城位于哈腾套海苏木陶升井村西南4公……[详细]
金堂庙
  金堂庙也叫慈云寺,坐落于磴口县隆盛合镇金马湖北边,兴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是河套地区首座汉佛寺院。1851~1862年间,“哥老会”在磴口骚扰百姓,焚烧寺院,慈云寺遭到惨重的破坏。到1901年又一次经历了劫难,留下一片残垣断壁,民国15年(1926年),信徒迫切希望重建寺庙,在当地大居士李怀祺的组织下,于1930年重建了寺庙。金堂庙的大雄宝殿雕刻有二龙戏珠,正壁彩绘精美绝伦,两侧修有小陪殿,左右设有厢房。厢房各有10余间。在殿内1.5米宽的净台上,五尊佛像塑遍金身,干净整洁。1989年在县政府的协助下,重新修建。现在寺内共有房屋六间,建筑总面积为108平方米,整座建筑雄伟壮观,寺院内清静肃穆。现有居士19人,教徒400,每当开庙会之时前来念经诵佛、旅游观光的人员特别的多,气势十分的浩大壮观。解放后,在“0”期间,寺庙再次被毁,到1980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李光杰、周杰、李占兴等……[详细]
三盛公天主教堂
  三盛公天主教堂河套地区最早建成的天主教堂,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坐落在距磴口县政府所在地1.5千米的原粮台乡,现为巴彦淖尔市教区主教座堂。该教堂为法国天主教神父德玉明所建,1888年动工兴建,1893年落成。1980年后,教堂经过修缮,重新使用。教堂的建筑风格既吸收了西洋哥特式的风格,又富有中国地方民族特色,融中西建筑艺术为一体。教堂占地面积675平方米,主要建筑圣堂堂高10米;堂基入地2米,用块煤压基,煤块上砌着条石,高出地面0.8米;墙壁用精制的蓝砖砌成;顶面全部由铁皮覆盖;36扇尖拱形窗户全部用带有图案的小块五色玻璃和铅条镶嵌而成;教堂内部是圆拱形的屋顶,分别由两排14根直径30厘米的红漆高柱托着,有大小祭台5个。堂院大门顶部建有钟楼一座,高10米,有合金大铜钟两口,钟声圆润洪亮,方圆十里都可听到。附属建筑有修道院、修女院、育婴院、男子部小学(1998年在原基础上翻建了560平……[详细]
马鬃山墓群
  马鬃山石构墓群,位于中旗呼勒斯太苏木达格图嘎查北15公里的杭盖戈壁马鬃山地区希日楚鲁山一带。墓葬环希日楚鲁山分布。地表可辨石堆、石板墓葬107座,分布面积达4平方公里,墓葬形制有方形、亚腰形、工字形、圆形、T字形,大小不一,是一处从青铜时代一直延续到汉代的规模宏大、分布集中、型制多样的石构墓群。据悉,马鬃山石构墓群于2008年“三普”调查时发现,2014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马鬃山石板墓群”,由于墓群内除了石板墓还有石堆墓,包含着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素,故更名为“马鬃山石构墓群”。该墓群先后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专家学者做实地考察,初步判断是一处包含不同民族、具有浓郁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的墓群,对于研究从青铜时代至汉代时期在乌拉特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的葬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习俗、社会形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详细]
窳浑古城遗址
  窳浑古城,蒙语为保尔浩特,汉语也称土城子,位于蹬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约三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该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长250米,南北最长200米,北与西北被沙漠覆盖,垣宽9~13米,南垣中部有一缺口宽约20米,约为城门。该城东墙北墙,残高1~2.5米。城中部略偏东处有一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台,探得文化层有1~3米深。文化层下层为汉代文物,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汉代建筑材料;中层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残片数种;上层为明、清文化层,较厚,有大量钧窑瓷残片,如青花瓷残片。在断垣残壁的表面也可拣到铁链、三梭铜合金箭镞等。台地东100米处,曾出土两件唐代金碗,其一为莲花状口径;另一件呈圆形口径,刻有缠枝牡丹和忍冬花纹,工艺精巧,花纹逼真,虽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出土时仍然金光闪闪。……[详细]
沃野镇故城
  沃野镇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山咀镇)苏独仑乡东南5公里处,建于北魏。古城东西长1040米,南北宽680米。在其南墙东部还存有东西长约340米,南北宽约200米的外墙。城墙残高0.5~1.3米。城内到处都有砖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莲花纹瓦当,均属北魏遗物。故城为中、东、西三城连城,呈“凸”字形。中城长而大,向南突出,东西宽375米,南北长600米;东城东西宽334米,南北长571米;西城东西宽282米,南北长571米。城墙早已坍塌成土垄,现存垄宽40米,残高1~2米,中城向南开一门,门东、西两侧有高大土堆,残高8米,为古镇城的瞭望楼遗址。2006年5月,沃野镇故城作为南北朝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四大股庙
  四大股庙位于五原城南5公里处,又名诸神庙。所谓“四大股”是指着最初合股开渠的四家而言,王同春是其中之一。原来的庙址很小,后经王氏重修,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庙正殿前廊东壁下有光绪二十八年立“重修诸神庙并开渠筑堤碑”一建于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年,万太公、万德原、郭大义和王同春合成四股重新修竣短鞭子渠(后改称老郭渠),此渠竣工后又修了庙,故名“四大股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王同春又重修四大股庙。重修后的庙宇与原来的庙相比,不仅规模宏大、雄伟,而且工艺精湛。新建的四大股庙建有正殿、东偏殿、东西两侧禅房、山门、钟楼、鼓楼、药楼以及坐南朝北与庙宇相对的戏台等建筑物。正殿中塑伏魔大帝关公神象,左有火德真君,右有兴水河神。……[详细]
13、希热庙
希热庙
  希热庙位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以东12公里处,建于清康熙19年,由第一代-呼勒庆贵禅师在康熙的资助下建成,为东方21个佛教胜地之一。兴盛时希热庙有僧人300多名,香客西至拉萨,东至乌兰浩特,北至大库热(现乌兰巴托),名扬四海。庙中有三眼泉水常流不息,它是希热庙的灵魂。常饮可延年益寿,祛病驻颜。经国家专门机构化验鉴定为天然优质饮用矿泉水。希热庙景点共由五座大殿,四个山洞和两座白塔组成,曾是我国西部除布达拉宫之外,最大的佛教胜地之一。每年每月要在此举行一次庙会,并于每年六月二十五日-三十日都要在这时举行大型的祭敖包活动,这时游人如织,甚是热闹。于2003年重修。……[详细]
善岱古庙
  善岱古庙又名萨拉达布庙,位于后旗境内阴山南麓的高坡上乌盖苏木驻地。建于1902年(清光绪28年),为-教寺庙,藏传佛教属黄教派。善岱古庙占地约3000亩,现存大小庙宇5处,分别是正殿、东配殿、西配殿、东厢院、西厢院,总建筑面积1361平方米,其中正殿面积464平方米,建筑宏伟、肃穆。乌拉特后旗人民政府1980年出资重修,是乌拉特后旗保存最完整的庙宇群,也是巴彦淖尔市保存最完好的庙宇之一,建筑物为藏传教式构造,幽静庄严,极具观赏和艺术价值,现为乌拉特后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一人,-数人。巴彦淖尔盟佛教协会驻此,常进行佛事活动。最旺盛时-有1000人,学徒有3000人。……[详细]
新忽热古城址
  时代:元、明新忽热古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西北1公里处,古城平面呈方形,边长950余米,城墙为夯筑,四角外凸有角楼,墙外筑有马面,南墙、东墙中部各设一城门,门外设瓮城,城内外地表散见有大量陶片和瓦片。根据总体特征分析,其造筑年代应为元、明时期。该城址规模宏大,墙体保存较为完好,是已发现城址中最具典型的古代城池,具有极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降城,这个名字我们今天听起来非常普通,但在战争年代它却意味着因一方大胜而使得双方百姓均免受战争之苦,是激动人心的和平曙光。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的汉受降城——新忽热古城,就是这样的一座城池。古城有个神奇的传说:每当晨曦,城墙上蒙有一层雾气,人们可以听到鸡鸣之声。据说有人曾目睹一对金鸡在城墙上起舞,还有人看到城内有金环闪闪发光。然而无论猎奇者怎样追逐,神迹总是转瞬即逝。新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