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旅游

淮安市文物古迹介绍

高良涧进水闸
  高良涧闸俗称进水闸,位于洪泽区高良涧镇,是苏北灌溉总渠的渠首闸,由治淮指挥部设计,高良涧工程处负责施工。1951年11月开工,1952年6月竣工。54年、58年、78年进行了三次加固。在闸的上游南首,存有清?康熙铁牛一只。2011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盱眙古城墙
  盱眙古城墙位于盱眙县城沿淮山脉山腰,西临淮河,沿象山、戚大山、天台山、上龟山及淮河一线依山傍水而建,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据目前勘探,城墙遗址全长约13千米,现存约8千米。盱眙古城墙始建年代无明确记载,根据文献考证,疑为宋金对峙时期张浚所筑盱眙山城,后毁于明初靖难之役。……[详细]
福音堂及仁慈医院旧址
  福音堂及仁慈医院旧址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和平路。现存福音堂为传教士米德安于1900年前后建造,由和平路福音堂和基隆东巷福音堂组成。福音堂及仁慈医院旧址是江苏早期基督教重要的传教场所,也是苏北地区较早的现代医院遗存,在江苏及全国有一定影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详细]
考城遗址
  考城遗址又名古城岗遗址,位于盱眙县天泉湖镇陡山村韩郢组。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东、南两边依稀可见夯土城垣,西、北城墙已无迹象。遗址为江苏为数不多的楚国城址,为研究江苏境内的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详细]
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
  郑文英墓,在淮阴县王营镇,县图书馆院内。郑文英,祖籍福建长乐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其祖郑义才与闽地人共36户,东渡琉球,拓荒谋生。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郑文英为琉球国进贡使团朝京都通事,偕同正使毛国栋、副使毛廷柱等20人来中国通使,途中染病,卒于王家营清口驿,葬于离驿馆50米的彤华宫侧(即今墓址)。其墓原为土墓,墓前有石碑一块,宽1.2米,宽0.64米,四周刻有波浪纹,正中刻“琉球国朝京都通事讳文英郑公之墓”,上款“公于乾隆五十八年奉使来贡,十一月十四道卒葬”,下款“此原石半缺,民国二十五年里人重立,兴化金应元书”。1980年于碑后出土郑文英墓碑两块,大的半块,小的方柱形,都是原碑。其中方柱形碑,高0.59米,宽0.13米,上刻“琉球国北京大通事大岭亲云上郑文英之墓”,碑文和《王家营志》记载吻合。经探掘,墓中有东西向木棺一具。1984年筑砖石墓圈,并建墓园保护区。……[详细]
清江文庙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先师庙、先圣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家活动的场所。明清时期的淮安,作为九省通衢之地,其经济社会发展空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体系亦相当兴旺发达,尊师重教、读书向学蔚然成风。清江文庙几经变迁,也反映出了淮安重视教育的历史。明嘉靖九年(1530)工部主事邵经济建崇景堂于清江浦漕厂署之左。嘉靖二十一年,工部主事叶选建文景堂、省轩及诸生号房,置祭田。隆庆六年(1572)工部主事龚廷璧修文庙。万历五年(1577)工部主事张誉增建大观楼。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沈孝征、主事魏时应建文昌楼、钟楼。四十二年,工部主事王莅重建先师殿、尊德堂。天启六年(1626)工部主事顾元镜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四斋,斯文在斯坊。是年于地租银内,给修理银五两;又丁祭银六两,营缮所承缮办有碑。崇祯六年(1633)工部主……[详细]
沙塘沟村
  平北红色第一村坐落在-科乡西北9公里处,距延庆县城49公里,距北京74公里,交通方便。抗日战争时期是平北抗日根据地最早地区。1938年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沙塘沟村诞生,共产党在这里播下了火种,发展了6名农村党员。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同日本鬼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游击队后方支援前线,妇救会为战士做饭、做军鞋、缝补军装,儿童团站岗放哨,村民团结一心抗击日寇,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纪念这段革命历史,砥砺后人,-科乡于2003年6月在被誉为“平北红色第一村”的沙塘沟举办了“平北红色第一村”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展览以展板和大量实物为主,主要介绍平北地区革命发源地、党员发展史及宋时轮、邓华四纵队领导人民同日伪军斗争情况及老区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和积极支援解放战争情况。2004年平北红色第一村被北京市委宣传部、团市委、首都大学生联合会等五家单位联合命名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05年4月县妇联授牌该村……[详细]
关天培祠墓
  关天培墓在淮安城东乡南窑村三里塘。关天培祠在淮安城镇淮楼东侧县东街32号。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清代爱国将领。青年时从军,道光十四年(1834)升任广东水督。增修了南山、横档、芦湾诸炮台,增建重炮数百门,更建虎门台守,设铁索排,并认真整顿和训练水师,六年间将广东海防建设得固若金汤,时人称其为戚继光再世。1839年3月他配合林则徐禁烟,收缴英船鸦片237万多斤于虎门销毁。1839年11月英国挑起穿鼻之战,关天培身先士卒,六战六捷。1840年英国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因清廷采取投降政策,1841年1月25日英军乘虚而入,关天培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多次打退登陆英军冲锋,重创敌舰3艘,大量杀伤敌人。他“身受数十创”、“鲜血淋漓,衣甲尽湿”,与守军400人全部壮烈牺牲,时年62岁。殉国后,遗体运回故里安葬,并建祠纪念。关天培墓,原为土圹,建国后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坟盘为块……[详细]
青莲岗遗址
  青莲岗遗址,位于淮安县东北35公里的青莲岗,北临废黄河,面积2000平方米。1951年华东文物工作队发现,1951年至1958年南京博物院进行过4次调查和一次发掘。遗址发现红烧土建筑残迹,居住址墙壁是用植物秆涂泥后,经烤干,质地坚硬,表面平整。石器有扁平穿孔石斧、长方、椭圆式石斧、石锛及砺石等。陶器种类不多,制作较为粗糙,常见器形有红陶钵、鼎、釜、双鼻小口罐,还有一定数量的深腹圜底罐、碗、支座、带流壶以及角状把陶器。陶器内壁绘彩,主要有水波纹和网纹,以及弧线纹和“八卦”纹等,线条简练流畅,与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相比,风格迥然有别。青莲岗遗址类型的遗存分布中心在淮河中下游平原,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因首次在青莲岗发现而命名为“青莲岗文化”。……[详细]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明清的漕运总督部院位于淮安府城中心,与南面的北宋镇淮楼、迎熏门(南门),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规模宏伟,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房213间,牌坊3座,中曰重臣经理,东西分别曰:总共上国、--中原。依中轴线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河节楼、后院等;东侧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林书屋、正值堂、水土祠、一览亭等;西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在大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大门对面有照壁,大门前还有元代从波斯国运来的白矾石狮子一对。大堂坐北朝南,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2.8米,五开间五进,青砖地坪,有大柱34根。漕运总督衙门大堂遗址,现存有33个柱础1860年,漕运总督署迁往15千米外的清江浦,这里的建筑逐渐废弃。……[详细]
洪泽湖铁牛
  清康熙年间,洪泽湖大堤建成时,曾铸九牛二虎一只鸡用以镇水。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哲学思想,立“九牛二虎一只鸡”于大堤之上,以此镇水。如今已是虎归森林,鸟飞远去,只有憨厚的铁牛与洪泽湖朝夕相伴,可惜仅存五条(一说仅剩两条)。其中两条在蒋坝三河闸管理处,俩条在公园和高良涧进水闸,一条在淮阴高埝。铁牛系生铁铸成,除牛角均已残缺以及部分铭文锈蚀外,余则保存较为完好。铁牛身长1.70米,宽0.57米,高0.68米,有厚0.07米的一块铁板与牛身铸为一体,共重约2250公斤(一说重4000公斤)。牛身肩肋处铸有阳文楷书铭文,铭文曰:“惟金克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错垫报吾皇”。从铭文得知,铁牛是用来镇水的。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洪泽湖大堤多次溃决,仅从公元1575年--1855年280年间,就决口140余次。当时清王朝除广集民工修筑外,决定铸造铁牛,以期镇水,去除洪害。康……[详细]
72、漂母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漂母墓
  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出生在淮阴县码头镇。韩信年少落魄时,垂钓腹饥,漂母曾无代价地供给他饮食,一连数十天,韩信非常感激,发誓说将来一定要报答她,漂母不高兴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所以给你饭吃,哪里指望你报答呢?韩信功成名就以后被封为楚王,他来到自己的封国,召见当年给他吃饭的漂母,赐给她千金,一饭千金的典故由此而来。传说漂母去世时,韩信非常哀痛,令十万大军每人兜一兜土,为漂母的坟墓添土。漂母墓是淮阴最著名的文物古迹之一,是淮阴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2002年10月22日,漂母墓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洪泽湖碑
  洪泽湖碑建在大堤旁远眺洪泽湖最开阔处,从这里看湖,一望无际、海天一色。碑上“洪泽湖”三字为毛体。……[详细]
盱眙淮河石堤遗址
  盱眙淮河石堤遗址位于盱眙县城北淮河东岸,老船塘、前街、码头街、北门街一带。为抵御淮河洪水,盱眙历史上曾多次修筑护城堤防。现存淮河石堤建于明清,长约750米,东北-西南走向,由长条石交错垒筑而成。盱眙明清淮河石堤遗址兼具防洪和护城功能,是淮河水位和河道的变化重要史证,对研究淮河治理、洪泽湖形成历史以及盱眙城市变迁均有较高价值。……[详细]
抬饭墩遗址
  抬饭墩遗址位于金南镇抬饭村缪大庄南300米,1984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为圆形土墩,墩高近4米,直径约80米,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2米。该遗址的保护对研究淮河流域人类聚落的分布及文明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