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潍坊市旅游

潍坊市文物古迹介绍

1、潍坊十笏园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潍坊十笏园
  十笏园坐落在潍城区城关街道胡家牌坊街北侧。原址是明嘉靖年间刑部侍郎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顺治年间彰德知府陈兆鸾、道光年间直隶布政使郭熊飞曾在此居住。后被清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建为私人花园。“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所执的狭长形手板,多为竹、玉或象牙材质。丁氏在《十笏园记》解释:“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形,由中、西、东3条古建筑轴线组成。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东、西部是住宅部分。十笏园面积虽仅2000平方米,但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园内有亭、台、楼、榭、斋堂、殿阁等67间,以回廊、小桥曲径相连,假山、鱼池点缀其中,布局严谨,疏密有致,匀称紧凑,小巧玲珑,既有北国粗犷、对称、宏伟的建筑特色,又有江南细腻、通幽、多变的园林风貌。十笏园主体建筑是园中北楼,名“砚香楼”,系明代所建,其结构为二层,两开……[详细]
姜氏祠堂
  姜氏祠堂座落于昌邑城里南隅十字街南巷一号,解放路中段路西。现有正厅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大门一间及东西耳房各两间。西院北屋五间,南屋五间连大门一间。占地面积约九百平方米。祠堂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脊饰吻兽。正厅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头梁端篆刻自东向西分别为“福、营、邱、分、派、寿”六字。大门十柱落地,门枕为精雕石鼓。1986年确立为昌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政府拨款,将其修缮一新,署文物管理所。据史书记载,“姜氏受姓于姜水,著于营丘,大于齐之桓景,而后繁衍于滨海诸郡”。昌邑一派则于宋末靖康年间(1127-1128)由宁海(今牟平)彤岭迁来,始祖为喜公,传六世后无考。一世祖为文庆公,于元代自黄县迁来。经六百余年繁衍,现已成为昌邑望族。姜氏名人辈出,远者史书有载,此不再赘,近者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五世祖瑄公、嘉靖年间(1522-1566)八世祖民望公均为御医。……[详细]
井塘古村建筑群
  井塘古村建筑群位于青州市王府街道,年代为明、清。2015年6月23日,井塘古村建筑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4、青州偶园 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州偶园
  偶园,在青州城里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系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的私人花园,所以当地俗称为“冯家花园”。这座花园规模并不大,由于它是现存稀有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所以便有着很高的建筑文化价值。偶园的历史,有多种说法,有人认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东花园改建而成的。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军为衡王,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的同时,在东华门外建造了一座花园,名东花园。根据明王朝的规定,东花园的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帝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当时,凡是御花园内有的设施,这里也有,只是规模略小而已。大约过了180多年,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在告老还乡之前,将他在北京的万柳堂献给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冯溥将东花园又进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园”。这种说法在青州城乡颇为流行,却没……[详细]
苏埠屯墓群
  商代晚期大型墓地,间有少量汉代墓葬。位于青州市东夏镇苏埠屯东埠岭上。墓群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2000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约5米。由于长年取土,岭中部偏南处形成一片东西方向、宽150米的低洼地,把土岭分割为南岭和北岭。洼地两侧断崖上可看到暴露的墓葬。1920年前后,该村村民陈俊曾在南岭挖出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1926年前后,村民杨明喜于北岭挖出铜器3至4件,其中有一件大铜鼎底部带铭。这些铜器全部被古董商人购去,下落不明。1931年4月,村民陈秀芝在南岭中部西侧断崖上掘得青铜器8件,被益都县长郭序三购得后交县民众教育馆。1936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祁延霈到苏埠屯,对1931年两次出土青铜器的情况作了调查和著录,计有鼎、爵、觯、觚、角、和小件兵器等。1965年至1966年,山东省博物馆对苏埠屯墓地进行了第一次科学发掘。在南、北岭西部断崖附近清理了4座……[详细]
青州真教寺
  青州真教寺,据寺内碑文记载:元大德六年(1302年)元相伯颜后裔所建。它历来是山东省东部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已故著名大阿訇王静斋曾在这里掌教,译著过伊斯兰教经典著作;现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松亭大阿訇1935年曾在此讲过经,领过拜淄博、临沂、济宁等地的许多阿訇都曾在这里学经。全寺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院落3进,主要建筑为大门、仪门、礼拜大殿等。布局在东西中轴线上,左右成对称式配列。大门为一座单檐歇山式砖石结构门楼,其斗拱、挂砖饰以雕刻图案,面积36平方米,高8.5米,宽30多米。大门上方石匾镌有“真教寺”,大门背后横额砖雕有阿拉伯文“麦斯吉德”,寺门对面有照壁。仪门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积45平方米,面宽3间,为6扇3米多高的朱红门,门楣悬匾额,中为“天主正教”,左为“瞻天仰圣”,右为“默德真传”。中门两旁楹联“化人化物能化化”、“生天生地更生生”,背面匾……[详细]
临朐悬泉寺
  悬泉寺位于石家河乡崮山村南1华里许。寺庙全无,仅存无碑一,清碑二,所在文载,元朝以前建寺,后坍塌,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后修复。清乾隆二年(1737)有佛殿、宝阁、韦陀室、僧房等建筑。乾隆四十四年(1779)、同治八年(1869)均曾修葺。民国后期渐废。“文革”中,残存的0和凉亭被扒掉。除东、南庙门残存以外,在寺址盖有茅屋十数间。院西北绝壁下悬泉尚存,泉水滴沥,下汇成池。陡崖面南,高约20余,东西跨约百米。崖根有苍藤多株,径最大者30多,藤最高者约30米,皆沿陡壁攀附而上。崖壁间攀生古柏、山榆、黄连等树,皆古老多姿,苍藤盘干缘枝,直至崖顶树杪。初夏,紫藤花开,艳丽多姿。悬泉西侧篁竹约1.5市亩。院中有银杏二株、挺拔参天,果实累累;有刺松一株,树干古老,枝叶墨绿。院南门外有松树斜生于堰边,二主干平伸,枝叶繁茂,树冠平展若席,多有游人坐其树干观赏0山景。松树盘根处,生一柿树,冠幅阔大,遮阴……[详细]
董家庄汉画像石墓
  时代:东汉董家庄汉画像石墓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博物馆院内,原址在城区西南9公里的凌河镇董家庄村北。1959年修建牟山水库时发现,是一座大型的汉画像石墓。同年12月至次年3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只把画像石拆迁到县城保存。1963年在北关果园内(现市博物馆院内)复原,墓入口处增建了保护性前厅,门额题“汉墓”。1979年安丘县人民政府公布汉画像石墓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丘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安丘县文化局划定了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对汉墓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护作出了规定。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丘汉画像石墓迄今已有1800多年,墓主为东汉青州刺史安丘人孙嵩,墓室座北朝南,分甬道和前、中、后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8米,除甬道砖铺外,其余皆为石材砌成,其中画像石103块,画面60余幅。内容多为奇禽异兽,神话……[详细]
潍坊于家大院
  于家大院为寒亭区一片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四合院古建筑群,是“老寒亭街”望族于姓家族的祖宅。它位于寒亭城区东侧浞河岸边寒亭街办寒亭二村,共有明清四合院20余套,占地5000多平方米。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于家大院始建于明代末年,大规模扩建于清中后期。清康熙年间,于氏十三世祖“现龙”由西于家庄子村(今朱里镇河滩社区)迁至寒亭,去世后仍殡回原驻地。此后,现龙之侄十四世祖“际昌”继迁寒亭定居,此为于氏家族来寒亭定居的一世祖。此后子孙延绵,历代相传,至十九世于学濂任“翰林院待诏,诰授奉政大夫”。于学濂的从兄于学经为“卫千总,诰授武略佐骑尉候补守府”。于学濂的长子于占鳌为“河北永平府经历,候补知县,钦加同知衔”。寒亭于氏从此奠基中兴,成为世家望族。此后英才辈出,继往开来,迄今已传至二十六世,历时300余年。解放初期,于家大院作为地主家产,部分没收为国有,部分土改分给村……[详细]
坊子德日式建筑群
  坊子,是一个伴随帝国主义殖民扩张而痛苦诞生,畸形成长,迅速膨胀的百年古镇。十九世纪中叶前,坊子并不存在,原址周边只有前后张路院,南北宁家沟等,东西王家庄。自1898年3月,德国利用“曹州教案”,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依据这一不平等条约,德帝国主义获得了胶济铁路修筑权和沿线15公里范围内的矿藏开采权。同年4月,德国在前后张路院和南北宁家沟之间开凿煤矿,因矿井附近有一小铺名为坊子,德开煤矿便以坊子冠名。1902年的夏天,德国人修筑的胶济铁路修至潍县,由于德国觊觎坊子当地丰富煤炭的叵测居心,本应一路西行的胶济铁路在坊子不合逻辑地绕了个大弯转向了东南。随着德国在此开煤矿、修铁路、建车站、盖教堂、开医院等,各地劳工和侨民在此聚集定居,该区域日渐兴隆,坊子也由此成名。1914年9月,德日开战,日本以战胜国身份强行接管了德国在坊子的一切权益,日本帝国主义在原先德国人遗留的城市建设与工业设施基础……[详细]
11、崔芬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芬墓
  崔芬墓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红新村海浮山南坡。1986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清理。封土已毁,已探知1石室墓三座,当为一家族墓地。墓葬清理前已遭破坏,随葬的大批陶俑已毁,残存有瓷器、陶器、泥钱、铜镜等和墓志1盒。墓清理后就地保存。据墓志,此墓建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墓主崔芬(503~550),字伯茂,清河东武城(今淄博市淄川区)人,仕东魏,累官威烈将军、南讨大行台都军长史。墓室呈“甲”字形,由方形墓室、甬道及生竖井式墓道组成。墓座北面,方条石垒砌,石灰勾缝,墓顶覆斗状,四角攒尖。墓室边长3.5米,高3.3米,墓室以条石叠砌。石灰抹缝,平面呈方形,四壁微弧,底铺石板。室内西半部有石棺床。北壁、西壁各有一个大壁龛(耳室),南壁有门通甬道,门框上阴线刻连枝忍冬纹,四壁壁画流光溢彩。大批陶俑已毁,残存墓志一盒及青瓷八系罐、鸡首壶,豆、碗、铜镜、五铢钱等。墓志石刻667字,为典型的魏碑体……[详细]
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
  在潍坊市广文中学和人民医院之间,散落着几座深灰色的19世纪末期的欧式建筑,有默然肃立的老教堂,还有青砖红瓦的乐道院,这里就是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建立的关押外国人的潍县集中营遗址。1941年12月,日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日本政府将其侵占领土上的美、英等敌对国侨民强行扣押,设立集中营进行圈禁。南方日占区侨民强行集中到分布于上海和香港的10多个集中营,北方日占区侨民则囚禁在山东潍县的集中营。1942年3月,驻潍县的日本宪兵队长汤本宣典率日本宪兵和伪军强占乐道院,把所有人员赶出,将房屋和区域依次编号,并进行拆除改造,用以关押侨民。这就是日本人称之为“潍县敌国人集团生活所”的潍县集中营。潍县集中营又称乐道院集中营,因设在山东省,一些外国人也称为山东集中营。它是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同盟国“集中营”。从1942年3月到1945年8月,潍县集中营先后关押英、美、法、新西兰、加拿大……[详细]
坊子德日侵华遗址
  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以胶济铁路坊子段为中轴线两侧发展,曾经是德国和日本的殖民地,占地1.97平方公里,范围东到虞河,西至北海路南到六马路,北到会英街,分布着德日式建筑166处,共188栋,其中德式建筑103栋。主要涉及德国的铁路、煤矿、建筑、教会文化,其核心是坊子德日建筑群,形成于1898年至1945年德日殖民时期,它们具备作为世界遗产的三个特征,即原真性、整体性和唯一性。特别是德式建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殖民系统,有德军司令部、德军医院(俱乐部)、火车站、机车维修段、电报大楼、邮局、煤矿、修女楼、教堂、学校、兵营、水站、高级军官别墅区等完整建筑群落,在全国都是比较稀缺的。2013年3月5日,国务院下发通知确定坊子德日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20日,坊茨小镇历史文化街区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基地核心坊子德日建筑群已被列为山东省十三五文博规划重点项目,和泰山……[详细]
潍坊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潍城区城关街道城隍庙街北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祝茂、县丞张杰倡召重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县郑板桥又倡捐大修,并于庙前添建戏楼一座。庙设正殿、寝宫、两穿(侧)廊、两庑、过厅等。正殿内有城隍爷泥塑,悬郑板桥书“惟德是辅”大匾。正殿后是寝宫,有城隍爷木雕像,厢房内塑城隍奶奶卧像。正殿前为过厅和甬道,另有东西两穿廊及两庑,两庑内有传说中的十殿阎罗王等塑像。院内有乾隆十四年(1749年)《永禁烟行经记》碑和乾隆十七年(1752年)《新修城隍庙》碑,碑文皆为郑板桥书。城隍庙门前,东西各有中军亭(楼),亭外跨街有两座木牌坊(又称牌楼),上嵌横匾,东题“福绥黎庶”,西书“保障金汤”。庙前越街建一广场,可容数百人,广场南端戏楼隔广场与城隍庙大门南北对峙,戏楼面北朝庙,正中悬挂郑板桥所书“神之听之”匾额。1949年前城隍庙两庑泥塑被毁掉,继……[详细]
15、方山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山庙
  古称龙神祠,因龙神尊号西门大夫,也称西门大夫祠。位于昌乐城南10公里的方山西麓山腰间,是县内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古刹,在昌乐历史上称为一邑之胜。建筑分东西两院,西院为庙宇,东院为住持、僧众寓所,共占地约1000平方米。山门西南,门外辟有百余平方米平坦场地,尚存16块碑碣,记录着历次重修方山庙的史实和有关史料。山门内,右侧是东院,里有过厅,其两侧各筑一出厦、黑色小瓦覆顶的耳房。西院正中扁方形石池,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当年“内畜金鱼,池畔古槐绕藤,绿竹夹道,满院紫薇、黄杨罗列左右。”石池中间有一南北向石拱桥,两侧镶有雕石栏杆,南北向石铺甬道通向北首大殿。殿共3间,高8米,阔9.6米,深7.2米,五檩、双扉、两牖,飞檐斗拱、黑瓦覆顶,形制恢宏壮观。殿内巨大木雕镀金龙神象,正襟危坐,其左右曾供泥塑神象21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龙神台下有古洞,据载其深莫测。至今整座庙宇仍掩映在数百株古柏、古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