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开封市旅游

开封市文物古迹介绍

洧川城隍庙
  洧川城隍庙位于洧川镇城中心路北,据《洧川县志》载:该庙建于明初,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重修。庙内原有大殿五间,拜殿五间,东西廊房各二十五间,戏楼一座,寝殿六间,大门三间,大门外有明弘治年间石狮一对,整个城隍庙占地约15亩,解放前为洧川县旧0所在地,已将原东西廊房改建为东西排房。解放后,洧川县人民0设在这里。尉、洧合县后,洧川县撤销,现在城隍庙为尉氏县人民文化馆洧川分馆所使用。洧川城隍庙庙内现存大门三间,拜殿五间,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丈,硬山顶花叠脊(原为琉璃脊剪边)拜殿梁架结构独特,殿中横排四根内柱直达屋脊,由柱身平伸出四架横梁,梁上立柱,架梁托檩,檐下出飞椽,有檐檩,大小额枋和平板枋,枋上施以彩绘,檐下有方形明石柱,每面四根,共八根,正面柱上刻有楷书对联,中联为:“泽沛人寰御灾捍患神功大,灵著阴府彰善惩凶圣鉴真”,边联为:“赫赫明明赏罚世间善恶,昭昭……[详细]
阮籍啸台
  阮籍是三国时魏著名诗人,阮瑀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生于魏晋之时,感时伤乱,又惧被祸,遂纵酒谈玄,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阮籍的诗专长五言,自然壮丽,有《咏怀》八十二首,表现嗟生忧时,苦闷彷徨,对现实多有所讥讽,独具风格,被后人称为“正始之音”。又工散文,其《大人先生传》很有名。著有《阮步兵集》传世。啸台,又叫阮籍台,是晋代阮籍舒啸处。遗址现在尉氏县小东门南城墙上,东邻城壕,西濒湖水,南北皆为干部家属住宅。相传,阮籍常在此段城墙上吟诗讴歌,后人为了仰慕先贤,在此筑台(据考证此台应筑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爱慕。台上原有一厅,为屋三间。厅前花墙围绕,院中有古柏一株,气势挺拔可观。北与战国尉缭高台南北相映,清宣统年间,这里居民在台下西侧,发现用大筒瓦砌的七角水井一眼,据说是阮籍花园故址。啸台为黄土夯筑而成,夯层醒目,每层九厘米,据县志记载,古台历经明……[详细]
开封红洋楼(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
  红洋楼,位于开封市禹王台区北临陇海铁路线的民生街北侧的驻军院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称为: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现被驻汴某部队使用红洋楼建于1917年,由当时北京邮政总局拨款,作为时任邮务长的办公及居住寓所。这栋楼房为坐北朝南的西方巴洛克式,砖木结构、坡屋顶、红瓦面的两层建筑。毛泽东、周恩来曾分别在此居住,更为这栋建筑精美的两层西式小楼增添了光彩。1938年6月,当日寇进逼中原的时候,蒋介石为了掩护其军队撤退,在郑州北部花园口扒开了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入淮,豫、皖、苏三省受灾地区达44个县、市,1200万人口,淹死89万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大浩劫。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又积极筹堵花园口,阴谋使黄河归故,充当40万大军,妄图达到“以水代兵”,分割和水淹解放区之目的。蒋介石集团迫于正义舆论的压力,答应就黄河归故的时间、程序及有关事项与中……[详细]
杞县孔庙
  孔庙位于县府前街路北黉学(学宫)院内,为黉学的重要建筑部分。明洪武三年(1370)始建 ,永乐、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多次修葺。正面为大成殿(原名大圣殿,明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马应龙改题),系庙内主体建筑,基台东西长23.3米,南北宽17.3米,殿高13.4米,面宽5间(21米),进深4架(14.56米),建筑面积305.76平方米,连同外檐覆盖面积共444平方米。全殿木质叠架而起,9脊4坡,殿顶广阔,坡度坦缓,滚龙琉璃脊兽。钻尖宝塔镇顶,翅檐歇山,凌空挑角,檐突7叠,重翘重昂。檐为立体云龙雕饰,正面雕大小龙头98个、云朵160片,刀工精绝,线条粗犷。檐下连间并列木质浮雕5幅,或人物,或鸟兽,或花草,或虫鱼,栩栩如生。正间檐下居中悬“大成殿”立式木匾,殿内和玺雕梁,云龙盘绕,9檩8搭描椽画栋,方砖铺地,藻井饰顶,梁下盈围朱柱26根。正间靠后有漆红木制神龛,中置“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滚龙……[详细]
尉氏兴国寺塔
  兴国寺塔历史年代久远。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963年,古塔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塔塔身每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平座面阔也渐次收敛,宝瓶式铜刹扣在顶部,整个塔身外观庄严淳厚,刚毅挺拔。古塔为砖塔,塔身内外均用青砖砌筑,全部采用卧砌法,砖与砖之间衔咬,塔体结实稳固。塔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组成,其檐下及平座斗拱为仿木构砖砌而成,斗拱用材比例硕大,制作规整,有四铺作和五铺作两类,是宋代建筑艺术的完美体现。兴国寺塔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塔体内外壁均镶嵌有砖雕佛龛。佛龛砖呈正方形,其质如石,龛凹圆形。龛内浮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袒胸盘坐式的佛像,一种是一腿盘坐一腿屈膝式的菩萨像,其他还有站立的、盘坐的等各种形态。佛龛均使用圆刀刻法,线条流畅,刻工精巧细腻,形象栩栩如生。现存佛龛410个,其中外壁288个,内壁122个。由于文革期……[详细]
刘青霞故居
  刘青霞故居是为纪念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刘青霞女士而保留。故居原为尉氏县大地主“刘半县”庄园的一部分,位于尉氏县城正中央,跨东西两条大街是有名的“师古堂”大院。昔日大院十分雄伟,一排三座插花走兽大门,门前出平台,台前是存放轿车、拴马的广场,全师古堂约有房三百余间,占地约19亩,这里是“刘半县”家族中最集中最好的建筑群。昔日刘氏家族的庄园大致分布在县城东大街至西大街,西大街至后新街之间,东大街和新民街路东还有其当铺、钱庄和商号,人民路南有其南花园,北门里还有其北花园,总之刘氏家族的房产占据了半个县城,古称“刘半县”。现在保留下来的“刘青霞故居”分东西两部分,座落在西大街两侧,东院有房36间,分内外两进院落,内院堂楼面阔五间,进深丈八,通高三丈七,东西楼略低,仍面阔五间,进深丈五,水磨砖出厦天井院,檐下透雕花砖,青瓦高叠脊出兽,下层木柱出厦一周,厦下大亮窗,室内雕花……[详细]
鹿台岗遗址
  鹿台岗遗址位于兰考县东部裴村店乡。鹿台岗遗址地层关系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先商或岳石文化、商文化、春秋时期文化等,而与鹿台岗相距仅数十公里的朱岗、段岗、牛角岗诸遗址地层关系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春秋时期文化等。通过对鹿台岗遗址和朱岗、段岗、牛角岗遗址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它们虽近在咫尺,但是文化面貌却大相径庭。出土文物在鹿台岗遗址的文化内涵中,未见二里头文化遗存,确共存有与二里头文化属同时期的岳石文化和先商文化,从而表明今杞县境域应是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东部边界。相反鹿台岗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岳石文化最西的地点,豫东一带先商文化最西的地点,而位于其西部的朱岗和其西南部的段岗、牛角岗遗址也均未发现岳石文化和先商文化的遗存。出土文物这就告诉我们在夏时期,以鹿台岗为界,形成了夏、夷、商三大古族角逐的局面。不过鹿台岗遗址中先商或岳石文化遗存中……[详细]
28、张良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良墓
  张良墓是兰考县境内的一处历史遗迹。该墓位于兰考县城西6公里的三义寨乡曹新庄火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张良祠张良(?-前186年)字子房,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其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襄王和悼惠王之相,有五世相韩之称,为韩国的功勋世家。秦灭韩后张良为报国仇,图谋复韩,结交刺客,曾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后投归刘邦,并成为重要谋士。楚汉战争中辅佐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后,-为留侯。汉高祖刘邦誉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塑像东昏县(兰考县)西南的白云山(高十四丈,土山无石因每早出白云故名)下有黄风洞,是张良隐居的地方。《兰考县志》又载:张良曾谷于此(白云山),死后葬于此。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拓县阎廷臣在张良庙立的石碑记载:汉留侯张良旧茔地20亩,墓东一里……[详细]
29、庞涓墓
庞涓墓
  庞涓墓是通许县境内的一处历史遗迹。该墓位于通许县城东约1.5公里的三里岗村西北约500米处。庞涓墓南北宽36米,东西长为36.8米,高5米。墓冢完好,呈圆丘形,西紧邻涡河河道。 庞涓是战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将。当时,孙膑和庞涓同学兵法,孙膑比庞涓聪明强干,庞涓就非常嫉妒他,阴谋加以陷害,把孙膑骗到魏国,割去他的双膝,孙膑假装疯癫,才没有被庞涓杀掉。齐国的GY出使魏国,暗地把孙膑带回齐国。刘威王委派孙膑为军师。齐军进入魏地之后,孙膑令军队砌垒火灶10万,此后,每天减少数万,庞涓见此现象,很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到魏地后,士气不振,逃亡很多”,便命令军队很快追了上去。在这里设下埋伏。庞涓赶到后陷入齐军包围之中,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一败涂地,庞涓不能脱逃,自刎而死。孙膑把庞涓的头割掉带回齐国(今山东临淄),身子埋在他死的地方(今通许县三里岗村)。庞涓墓南传说原有小墓冢3个,是庞涓的马、马童及兵器的……[详细]
杞县大云寺塔
  大云寺塔俗称瓦岗塔,在县城南25公里瓦岗村东北隅,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依宋初原塔旧迹补建而成,塔高21米,青砖迭砌,仿木结构,七级八角形,逐层内收,层层出檐。大云寺塔为七层平面八角形仿木结构,青砖叠砌,层层出檐,逐层内收,卯榫相扣,十分坚固。因塔刹及第七层遭到损坏,塔原来高21米,现高19.3米。塔基高0.85米,八面各宽1.9米,周长15.2米。第一层高4.75米,周长14.4米,叠涩出檐;第二层高3.4米,周长12米。塔下部的三层内有塔心室,以上为实心。大云寺塔东临小河,三面垂柳相绕。在这里,古塔与小村相依相偎,极为自然。塔把云影天光和古朴民居悉收眼底,叠合成变幻无穷的风景。这塔与河一静一动,一上一下,一晦一明。塔留历史遗存,河藏往事秘密,二者阴阳相谐,相得益彰,深得天、地、人平衡之美。第一层,西面辟门,入门为塔心室,设逆时针方向盘旋而上的踏跺,共33级,可达第三层南门。中心原嵌……[详细]
开封东大寺
  开封东大寺位于顺河回族区清平南北街南端路西,是中原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伊斯兰教古寺,有着典型的中国宫殿式清真寺建筑风格。史载东大寺原建于城外东南三、四里的文庄,明洪武年间迁于今址,为“敕修大梁清真寺”。明永乐五年(1407年)又重修扩建,殿堂华丽雄伟。清道光年间毁于水患,回民继而重修。现今的东大寺基本保持了那时的建筑风格规模。东大寺座西向东,院分三进,庭院开阔,整个寺院青砖碧瓦,建筑宏伟,错落有致,风格古朴。大门明三暗五,前立门狮,脊顶七孔仙桥装饰别具有特色,门楣镶刻的“护国清真”、“护国佑民”题词,使人们联想起东大寺回民助清堵水的传说。二门三间,两侧廊房与二院南北讲堂走廊向西环绕到大殿陪殿。1995年新增建的高大月台360平方米,由青石栏杆围绕,把翻修后的大殿衬托得更加宏伟。大殿勾心斗角,雕梁画栋,上立宝瓶。殿高三丈有余,宽六丈,深七丈二尺,能容纳600多人礼拜。殿内装修设施别致,富……[详细]
开封纪念塔(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开封纪念塔又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坐落在开封市中山路南段,开封火车站西北方向350米处。此塔高二十余米为六棱石砌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下宽上窄,下层直径约二米有余,塔外形颇似一个硕大的杀手锏直刺云天,塔前立有一人高的石碑,上 书“阵亡将士纪念碑,开封市重点文物”等字样,塔后则另立一块同规格的前些年的修缮记事碑。塔上层高约十五米左右,其六面应有碑文的,但却被白灰覆盖,中下层各面为嵌入的青石碑刻,但可见有明显的改刻痕迹,原碑文被凿去,以新刻文字取而代之却又未添墨描绘,再则工匠水平低下,不是按常规的把石板磨平再刻,即旧痕未平又撰新字,而使人难以辨认,经细心揣测,方记下如下碑文,中层为: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拥护共产党,反对侵略战争,拥护中苏合作,保卫世界和平,巩固国防,爱护公共财务,肃清敌特,反对封建主义,拥护共同纲领,下层为:繁荣经济,发展生产,内外交流,公私兼顾,城乡互助。视其文字内容……[详细]
开封古观音寺(白衣阁)
  古观音寺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东大街,因阁内供白衣观音而得名白衣阁,在明代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的香火院。寺始建于唐,盛于北宋,衰废于明清,现在的“古观音寺”是1994年重新修建的。建国初期,白衣阁里面曾经是一个戏院,不少知名演员如张新芳,刘道德等都在这里挂牌唱过戏。古观音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天王殿、三圣殿、禅堂、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大士店等;寺内重要文物有一尊南北朝时代白果木雕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僧墓塔一座,塔主为净严法师;寺内还珍藏清《龙藏》二部。开封古观音寺位于主要大街干道财政厅东街上,座北面南,东西宽86米,南北长150多米,占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5517平方米。始建于唐,盛于宋元,在明代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的香火院,与古白衣阁相邻。古白衣阁始建于五代后周乾佑年间(948—950),至今有一千余年历史,古观音寺宗地包括古白衣阁在内。1925年,净严法师受太近代高僧太……[详细]
牛牧岗遗址
  牛牧岗遗址位于兰考县西部的双塔乡牛牧岗村北。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12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在已发掘的近400平方米范围内,古代文化堆积较厚,一般达5米以上;延续时间长,时代涵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属于夏代的先商文化,以及商代、春秋、战国、西汉、唐宋至明清;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发现有灰坑、房基、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瓷器、青铜器、建筑构件等遗物。古水井其中龙山文化遗存分布广,遗存最为丰富。少量仰韶文化遗物的发现,反映出距今5000年以前民权一带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部分地点先商文化遗物的出土,说明商族在灭夏前曾经在商丘西部地区活动过。出土文物之前,东周、汉代文化遗存在豫东西部地区未曾发现。牛牧岗遗址发现战国、西汉时期的墓葬8座,为竖穴土坑墓或砖室墓,多有随葬品,出土带盖鼎、壶、罐、盒、小壶、杯等陶器以及日光镜、错银带钩等青铜器。碎瓷器牛牧岗遗址……[详细]
开封铁犀牛
  铁犀牛在开封北门外2公里的辛庄回龙庙内,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所铸造。由于当时黄河水患连连,故铸此物镇水。明末的水灾,将庙宇冲毁,铁犀牛亦遭淹没,一直到清顺治年间人们才将它挖出。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庙宇,名铁犀牛镇河庙,将铁犀牛置于庙内。铁犀牛高约2米,背上铸有文字,落款“正统十一年岁在丙寅五月吉日浙人于谦识”。铁犀牛,高2米,围长2.5米,周身乌黑,头顶生角,双目炯炯。当时于谦将它放置的位置是面南朝北,希望试戴守护开封城。背上刻有于谦所书《镇河铁犀铭》。铁犀铭全文为:百炼玄金,溶为直液。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堤提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水怪潜行,冯夷绝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阖闾,措之衽席。惟天之麻,惟帝之力。尔亦有庸,传之无极。正统十一年在丙寅五月吉日浙人于谦识。铁犀牛不能镇住泛滥的黄河水,黄河泛滥的时候铁犀牛被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