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张掖市旅游

张掖市文物古迹介绍

峡口古城
  古硖口历代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从汉代开始,在此屯兵设防,明清两代扩大防守,属山丹卫管辖范围,军事地位相当显要。且古硖口肩负军粮供给、军信传递、通邮通商的职能,军需和商贸往来十分繁华。现存的古烽火台有10余处,古营盘练兵场遗址方能清晰可辩。硖口古城堡位于石硖口西2公里处,城堡始建于明代,为砖石土混合建筑结构,十分坚固,城内西城门洞和过街楼至今还保存完好。汉明长城穿城而过,在这一带保存完整,因此开发硖口古城对于挖掘硖口文化和历史,考就丝绸古道军事和商贸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古硖口人文自然较为丰富。有明朝嘉庆年间刑部给事(郞中)奉敕西巡在石硖巨石上镌刻的“锁控金川”四个大字,反映了此处扼甘凉咽喉险要的地理位置。有“天现鹿羊”和当年匈奴人、羌族牧人用腰刀在石壁上雕刻的字迹和绘画,形态个异,栩栩如生。有“石燕高飞”、“石硖封云”、“日勒翻影”等传奇故事,被誉为古代山丹……[详细]
梧桐泉寺
  梧桐泉寺位于高台县城南榆木山西侧山崖岭坡之上,距县城20公里,因山涧有滴滴泉及梧桐树故名。梧桐泉寺始建于前凉,相传,当时割据河西的前凉开国之主张轨接到山下村民报告,说这里有五色祥云缭绕山头,认为是吉兆,便率人上山察看,发现有一只七彩大鸟栖于梧桐树上,便焚香顶礼膜拜。返回后调遣工匠大兴土木依山跨溪修建寺院,香火十分旺盛。后来寺院屡经兴废,清嘉庆年间曾建无量佛殿,咸丰、同治年间毁于回民反清战火。后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至民国元年(1912),重建殿宇。有无量佛殿、真武庙、仙姑庙、药王庙、玉皇阁等五大殿,呈现出以佛教为主,仙、医、释、道四教并存的奇特格局。每殿相隔十数丈,缘阶而升,如五星联珠。又有木质卧龙天桥,横跨山涧,与桥东五台山相连,山上建筑有“五行宫”,自上而下分金、木、水、火、土五层殿宇。在盛景最高峰的金顶环顾山隈,茂树千丈,浓荫一碧,梵宇琳宫,星罗棋布,烟霞弥韵,流泉萦回,鸟舞花繁……[详细]
马蹄寺石窟群
  马蹄寺石窟群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的临松山中。东晋敦煌名士郭瑀隐居讲学时开创。属凉州石窟模式。初名“薤谷石窟”,后因现编第八窟(马蹄殿)窟内马蹄迹印而得名。包括马蹄南、北二寺、金塔寺、千佛洞以及上、中、下观音洞七个部分,现存窟龛70余个。各窟群均开凿在马蹄山谷或近水的红沙岩崖壁上,间距2--7公里,各部分有2--20余窟不等,洞窟排列有横向也有竖向,最高的“三十三天”达5层。 马蹄寺石窟群中,以现存的造像和壁画而言,以金塔寺和千佛洞最重要,就其洞窟规模而言,以马蹄寺北寺为最突出。 金塔寺石窟开凿在大都麻乡刺沟内的红砂崖壁上。共东、西两窟,均为平面呈长方形的早期中心柱窟,覆斗顶。中心柱四面分三层开圆拱形龛,龛内泥塑造像。四壁顶部绘壁画。塑像大部为北凉原作,元代重修,壁画有两层或三层,下层为北凉原作,上层为元代重绘。最具特色的是东窟一层龛楣两侧悬塑的飞天,相对作凌空飞舞之势。 马蹄寺……[详细]
24、木塔寺
木塔寺
  原名万寿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塔。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牟尼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中华震旦有塔一十六座,甘州木塔其一也”。另史籍载,木塔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曾令尉迟敬德重新监修。明清时数次重修。最早塔身15层,清末被大风所毁,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修。木塔为张掖市五行塔之一。塔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塔主体为木质结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差斗拱、大梁立柱连结,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浑然一体。登上塔顶,扶栏远眺,全市风光尽收眼底。木塔寺内现辟为张掖市民俗博物馆。交通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从市区可步行前往。地……[详细]
黑水国遗址
  位于张掖西北12.5公里处。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0公里,是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有汉代墓葬群,约4平方公里。多数墓葬已被沙埋没,凡未被沙漠埋没者,大部分已在解放前被盗掘。1956年国家地质勘查队进行勘查后,认定遗址底下有古城一座。相传西汉以前匈奴移居这里,划疆为小月氏国国都。因当地人称匈奴为“黑匈”,故称为“黑水国”。汉墓群南北两侧,有古城堡故址两座,两座城堡造型一致,平面为方形。南城堡东西长248米,南北宽222米,东面正中开门,并加筑瓮城。门宽7米,墙厚4.6米,夯土厚层0.15米。城堡内建筑物已荡然无存,地表面有大量砖块瓷片,还发现石磨等物。北城堡与南城堡相距约1公里。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20米,门开在南面,宽约4米。城垣西南角筑有土台,正方形,每边长7.5米。北城堡已被流沙埋没。黑水国遗址遭到了风沙的侵袭,同时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解放前,驻军……[详细]
马蹄寺千佛洞
  走进马蹄寺旅游区大门,首先见到的景点就是千佛洞。千佛洞是建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在元代的时候是藏传佛教寺院,现在则是汉传佛教寺院。千佛洞分为北段、南段和中段三个部分。 北段是浮雕石塔林,只见陡峭的红砂岩上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几十座石塔,这是苦行僧居住或存放猞猁子的地方,大部分石塔雕凿于元、明时期,也有西夏的珍品。南、中两段以佛窟为主。在窟内开龛造像,窟檐是梵刹式木结构飞檐。用时参考1-2小时交通 【外部交通】1、每年5 月1 日到10 月国庆之间,可在汽车南站乘车,时间分别为:7:35、8:25、9:15,票价11.5 元/ 人,返回张掖的班车有两班,时间不固定,需要上车时问清,大概在16:30 至17:00 之间,票价11 元/ 人,往返21.5 元/ 人2、其余时间可在汽车南站乘到南古镇的班车,9.5 元/ 人,到马蹄寺景区下,下车后还需坐出租车或者摩托车,单程30 元3、 从张掖市区包车……[详细]
草沟井城址
  时代:汉至明草沟井城址位于中国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南沟村西10千米处,南距甘新公路18千米。城址由南、北两城组成,两城均坐北向南,相距2.5千米。南城保存较好,平面近方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20米,面积15600平方米。南垣正中设门,筑有方形瓮城,城四角筑圆形角墩,北垣正中有马面,南垣有马道,城垣底宽7米,顶宽3米,高10米,夯土版筑,夯层厚0.18米。城西50米处有围墙一道,围墙外分布有1米见方的窑坑。城内外地表遗存有残砖、瓦、黑白釉瓷片、青花瓷片、灰陶片及明代钱币。北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58米,面积26544平方米。城墙坍塌严重,残高1.5米左右。该城四角原有角墩,现存残迹。南垣正中开门,有瓮城遗迹。城内东北角有一组建筑遗址,呈内外两进院落。南、北两城中间有墓群,地表可见五个高大的封土堆(俗称“中五个疙瘩”),地面散落大量青砖和灰陶残片。草……[详细]
八卦营城址及墓群
  八卦营墓群位于民乐县永固镇八卦营村东500米处的背背山、直岭岭、簸箕洼、陆沟山、乱疙瘩等五条山岭上,从山脚到山顶都有分布。20世纪60年代末发现,1975年,张掖地区文化局调查。墓群面积达246万平方米。从山坡暴露发现的墓葬看,有券顶砖室墓、土洞墓及瓮棺葬。墓室结构有单室、双室。墓群出土器物比较丰富,有各类陶器、铜器、木器等物,随葬有陶灶、壶、盆、杯等和汉代的钱币——大布黄千、一刀平五千、半两、五铢钱等。特别是西汉时期的钱币“一刀平五千”为不可多得的古币珍品。在考古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墓室内绘有壁画,壁画以天界、星云、日月、四神、女娲、鸟雀为主要表现内容,用墨线勾绘,以丹砂、土红、石青着色。八卦营墓群是甘肃一处重要的西汉至魏晋时期遗存。墓群分布面积广,墓葬种类多,随葬器物丰富,且保存较好。不仅对甘肃汉-古中汉墓的分期断代具有重大价值,而且为研究汉代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详细]
张掖鼓楼
  张掖鼓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城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鼓楼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门洞顶部砌五层砖券,上面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望雪”、北“居延古牧”。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钟鼓楼东南角有唐钟一口,铸有图案,每层6格,上层其中3格为飞天,飞天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露脚,手拿花束;中层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层6格,其……[详细]
张掖二郎庙
  座落在张掖市区青年东街,解放前设甘泉镇公所,县民众教育馆,现改建为张掖市食品公司。庙内,东有清源殿,西有武烈宫,明天顺三年(1459年)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公输殿在武烈宫西,祖师庙在武烈宫东。红墙碧瓦,左右相衬两柱铁斗围杆,雄姿巍巍,殿宇堂皇。内供铜佛三尊,造型精巧别致。内存《西夏告黑水河诸神敕》碑,又有明天顺二年(1458年)前湖广遣监察御史文林郎青城山人牟伦撰《重建二郎庙》碑。原民众教育馆陈列室中有铜佛六像。前三像为佛像,由宏仁寺取来,系唐以后所铸造;后三像,正中为释迦(以面庞纹论,似有唐风),北为真君像,南为韦驮像,俱属唐以后作品。《甘州府志》木刻版片,亦存于此。陈列室西屋图书室有二十四史,内有明万历、嘉靖版本。其他有《皇清经解》,《通志堂经解》等书,俱由前甘泉书院所藏,现藏于大佛寺内。地址:张掖市青年东街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详细]
东灰山遗址
  时代:夏、商东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六坝镇东北约2.5千米处,遗址是由灰土与沙土堆积而成的一座呈东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约5~6米,面积24万平方米。属四坝文化。1958年发现。1987年,吉林大学考古系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1003件,其中有彩陶、青铜器、骨器、石器、木器等。在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发现小麦、大麦、高粱、粟、稷、等作物的炭化籽粒。沙丘东北部为墓葬区,墓葬分布密集,多作西北—东南向排列,与沙丘走向一致。共清理墓葬24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部分有龛,极个别有腰坑。仅两座墓发现有木质葬具,盛行尸骨不全的乱骨葬,合葬墓占有一定比例,各墓随葬品数量差异较大,约三分之一的墓葬无随葬品。东灰山遗址是继玉门火烧沟遗址之后,又一处较大规模且经科学发掘的四坝文化遗址,为全面认识四坝文化的内涵和面貌提供了丰富资料。遗址发现的农作物炭化籽粒年代早到距今5000±159年前后,其中……[详细]
32、红湾寺
红湾寺
  红湾寺是裕固族乃曼部落(西八个家)的寺院,当地群众称之为西八个家寺院,又因最初的寺院背靠一座红色大山,所以又被称之为红湾寺。红湾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0),距今260多年,该寺院曾遭受多次遭受毁坏,几移其址。最早始建于县城南一公里处。后因部族纷争被焚毁,后人称这个地方为“火烧房底子”。寺院被毁后,部落首领又发动群众多方筹资,在西柳沟楼儿山下复建寺院(旧红湾寺)。到了清末时期,该寺院又在与外界的冲突中遭到破坏。第三次移址红湾寺建于1909年,由青海省互助县却藏-亲自选定,并迁寺至隆场河西畔的红湾,因所处山呈红色,当地人称为红湾寺。寺院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大殿底座面积2133平方米,上下分两层,建筑面积470.46平方米,高24.6米,红湾寺大经堂分为两个部分,下面是底座部分,设计为两层,整座建筑雄伟恢宏有气势,上面是重木质,为双重檐结构,整个底座仿藏式建筑,彩绘部分采取以……[详细]
肃南康隆寺猎场
  介 绍 猎场主要由高山裸岩、高山灌丛和森林草原组成,海拔在2000~4500米之间。康隆区草原丰茂,天然林参天蔽日,尤以云杉、圆柏为主。猎区有雪豹、马鹿、马麝、獐、貂、猞猁、藏原羚、哦喉羚、兰马鸡、雪鸡、野熊等各种猎物,种类多,数量大,易猎获。 康隆寺猎场可为游客提供适合在野外狩猎生活的帐蓬、发电机、食品、医药、汽车、马匹等基本的生活和交通设施。每个猎场每次可接待10多名猎人。外出狩猎主要靠骑马,辅助以乘车或步行。猎人需要自备防寒服和自己认为必备的药品;自己办理携枪入境手续,携带自己狩猎用的-、子弹。最佳狩猎时间: 藏原羚、哦喉羚、兰马鸡、藏野羚、野牦牛、雪鸡等全年均可;岩羊、白唇鹿等以9月至来年4月为佳;马鹿以10月至来年3月为佳。每期狩猎约需10天左右。甘肃张掖市……[详细]
骆驼城遗址及墓群
  骆驼城位于高台县城西20公里处。始建于东晋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凉建康郡太守段业另立年号建立的北凉国国都。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骆驼城不但是北凉初建时的国都,而且是汉代乐涫县、唐代建康军的故址。骆驼城面积近30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城。城墙基厚6米,残高7米。除东北角外,其它三角都筑有长方形角墩,前部城垣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并筑有瓮城,内城南垣正中辟门并筑瓮城与外城相通。全城布局合理,是遗存较完整的汉唐故城。明代诗人沈青崖过高台留诗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两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泥穿曲巷,白鸥冲雨过横塘。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行兵寄羽觞”。这首诗道出了当年故城周围人丁兴旺,水清树茂,阡陌纵横的田野风光秀色。地址: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乡永胜村类型:古迹古镇古村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详细]
新河驿遗址
  新河驿遗址,位于山丹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汉明长城脚下,是新建成的旅游景点。山丹县内长城遗址保存完好,312国道穿越城墙豁口,东西两边城墙绵延,新河驿即位于长城与公路交叉口2642号里程碑以东2.5公里处。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古驿站,现存遗址为一正方形土堡,边长70米,总面积4900平方米,墙体上宽3米,下宽5米,黄土夯筑,墙内存一驿井。这里还设有长城烽火台、长城博物馆,以及服务区,为游客提供食、宿、娱全方位服务。交通可乘车至长城与公路交叉口2642号里程碑处,坐木轮马车或骑骆驼,亲自走一段2.5公里长的“丝绸古道”,体验古人在丝路上长途跋涉的苦乐。地址: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县城东南20公里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