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湘西州旅游

湘西州文物古迹介绍

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蒋家大屋)
  龙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蒋家大屋)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兴隆街乡新寨坪村蒋家大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震惊了国民党统治集团。1935年1月,蒋介石调集10多万兵力,分六路纵队,对我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妄图一举将红二、六军团消灭在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之间狭小区域内。3月中旬,李觉部向永顺县石堤西推进;郭汝栋部经大庸向西推进,欲进击塔卧;陈耀汉部进击桑植;陶广部北犯永顺;张振汉部进击龙山茨岩塘,欲东向塔卧;徐源泉部由鄂西进击龙山茨岩塘,情况十分危急。3月21日,红军在大庸和永顺交界的后坪战斗中失利。红二、六军团的行动完全陷入了消极被动防御的局面。4月初,各路敌军已逼进湘鄂川黔省委所在地永顺塔卧。4月12日,为保存实力,省委及军委分会决定有序地撤离塔卧。4月13日,红二、六军团与敌陈耀汉部在桑植陈家河遭遇。14日,红军取得陈家河大捷。15日,取得桃子溪大……[详细]
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龙家大屋)
  龙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龙家大屋)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茨岩村龙家湾。1935年5月6日,为落实兴隆会议精神,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以及红二、六军团兵工厂、医院、供给部、红军学校等直属机构全部迁往龙山县茨岩塘,以茨岩塘为首府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走进了历史舞台。在以茨岩塘为革命中心区期间,贺龙、任弼时等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影响深远的忠堡大捷、首善围歼战、招头寨战役、板栗园大捷、芭蕉坨大捷以及茨岩保卫战等数以百计的战役、战斗。特别是1935年5月9—10日在龙家大屋召开的茨岩会议为根据地革命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一是在全体官兵中贯彻落实遵义会议精神;二是制定了红军休整、扩红,建立地方党政群组织的政策和方针;三是根据中央“积极防御,决战胜利,且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的指示,制定了“一、暂时不渡长江,仍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省委立足茨岩塘;二、湘敌较强,取守势,鄂敌较弱,取攻……[详细]
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姚家大屋)
  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姚家大屋)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大堡山脚。1935年4月12日,为避开国民党军六路纵队的合围,确保省委机关的安全,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以及军委分会从永顺塔卧转迁龙山兴隆街新寨坪蒋家大屋,随后于5月6日再度转迁龙山茨岩塘龙家大屋。红二、六军团直属机构红军兵工厂同随省委二度转迁后设在茨岩塘镇甘露村姚家大屋。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时任厂长刘兴海,政治指导员易松林,下设财政、修理、翻砂、炸弹四科,各设科长、司务长1人。兵工厂的保卫工作由龙桑独立团担任,约1000余人。全厂共有人员300人左右。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原有工人,约150人左右。二为俘虏,约50人左右;三为招聘的本地铁匠、木匠,约100人左右。兵工厂设红炉车间、翻砂车间、修枪车间、造手榴弹车间、木业车间。红炉车间有工人30人,分两个组,各设组长一人,由红军战士担任。负责生产刺刀,0零件……[详细]
里耶尖山寺
  从里耶东行三公里便到达乐里湖村。这里有一座独立成峰的寺院,名曰尖山寺,海拔六百六十二米。 清雍正年间,乐里湖村一位农夫在山上拾得一个碗口大的金钟(铜钟),地方官把这一金钟交到永顺府。后来永顺府行文,要当地百姓在尖山顶建一寺院,老百姓自发地筹钱建寺,于雍正癸丑年建成。 围绕寺院的建筑群在道瑜和尚主持下,道光年间才完成。周围绝壁上是吊脚楼。斗拱组合的寺院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寺院内大小菩萨五百余尊。加之树木参天,云蒸霞蔚,近两亩面积的寺院,飞檐翅角,吊着的铜铃悠悠作响,真乃天下之奇景。 加之,那鼻梁岩岭,人工凿的一百二三十丈的石级,寺院的圣名和它的奇观,闻名四省边区数百里(即湖北省、贵州省、湖南省、四川省)。每年六月十九日这天,上千人来此登山拜佛,有的上了山顶,有的还在里耶。此时佛歌悠悠,木鱼声声。祭香的场面更为热闹,茶油可以收千斤,香纸、糍粑、豆腐不计其数,开长席吃饭,从早到晚连续不断。……[详细]
三潭书院
  三潭书院坐落在凤凰县吉信镇之一山顶。主楼巍峨雄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落后是四合院,院中一天井,周围是画廊曲栏和课堂宿舍,前后对称,布局严谨。院内花木扶疏,幽静雅致;院外古柏参天,金桂飘香。 清同治十一年(1872)苗族乡绅吴自发(时任贵东兵备道)等捐白银8万两,筹建书院,命名新吾,同治十三年(1874)落成·光绪六年(1880),吴自发归里省亲,登院运眺,见山下万溶江形成三个碧潭,即更名为三潭书院.书院占地120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历史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贵州黔东兵备道吴自发(别号诚斋)回乡探亲(吴系得胜营人),吴在与亲朋故旧闲谈中,对自己读书不多深表遗憾,同时,对故乡苗汉杂居,文化落后的现状深感忧虑,决心在家乡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家乡子弟的文化素质。清朝朝廷曾发放一笔平蛮阵亡士兵抚恤银,其中有部分无人领受。清同治末年,吴自发将其运回凤凰,在得胜营的万溶江三潭……[详细]
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杨家大屋)
  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杨家大屋)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凉水村杨家寨。1935年4月12日,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委员会以及军委分会从永顺塔卧转迁龙山兴隆街新寨坪蒋家大屋,随后于5月6日再度转迁龙山茨岩塘龙家湾龙家大屋。红二、六军团直属机构红军医院也随着省委二度转迁,最后设在茨岩塘凉水村杨家寨的杨家大屋。红军医院分门诊、住院、中草药加工几个部门,负责人段利权,有工作人员100余人,伤员800多人。伤病员来自龙山、永顺、桑植、宣恩、咸丰、来凤前线负伤的战士。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经常到医院看望病人。凉水村和近靠红军医院的半寨村的农户家家都设有病床,情况紧急时,伤员就往红军医院后山的大山洞转移。红军医院由于国民党兵的-,药物奇缺,治伤医病主要靠中草药。伤病员看门诊,时在病房,时在坪坝,时在战场,情况紧时在医院后大山洞。红军医院职工、伤病员生活极其艰苦,常用菜为萝卜、白菜、酸……[详细]
乾州文庙
  乾州文庙位于湖南省吉首市乾州古城的中部,南临万溶江,北截古城墙,原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呈塔式、竭山、硬山三种形式,庙高约20米,为两层木质建筑,下方以青色条石为基,上以鳞灰瓦盖顶。由数十根大红柱顶立,每根红柱下都有鼓石基。全部砖木结构,四周环以青砖院墙,是古城三大古建之一(即:乾州古城墙、贞节牌坊、文庙学宫)。乾州文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至十一年(1729—1733年),乾隆六十年焚于兵燹,唯崇圣祠留存,1801年重建,1810、1836、1846年又相继扩建和修葺,文庙楼阁日臻完善,气势恢宏,十分壮观,一座绝无仅有,庙学合一的孔圣之庙傲然屹立于万溶江畔,堪称湘西建筑群体之最。结构乾州文庙左为孔庙,右为学宫。文庙中轴线上,前置照墙,两边分设黉门,进而是红石棂星门、月桥(俗称状元桥)、泮池、戟门。戟门左为名宦、右为乡贤两祠,此为一进。二进正中为大成宝殿,前侧即为东庑和西庑,院中置条石,……[详细]
肖纪美故居
  肖纪美故居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吉信镇得胜营社区,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1920年12月肖纪美出生于此。肖纪美自幼聪明好学,于省保单位三潭书院启蒙,后升学至凤凰县文昌阁小学。1933年考入湖南省长沙市私立明德中学求学。1939年,被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录取,取得学士学位。1948年2月,肖纪美考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攻读,一年后获得冶金硕士学位,1950冬,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博士毕业后,肖纪美先生听闻新中国刚成立,便一心准备回归建设祖国。1957年肖纪美终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肖纪美长期从事钢铁冶金、金属材料和金属物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材料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研究中多次获奖。在教育事业上,提倡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指导,教学、科研,学术思想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冶金科技事业培养出了近百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详细]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原涂家大屋。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540平方米,正屋坐东朝西。教室和宿舍设在西厢房,东厢房放置一些通讯器材,又称无线电分台。旧址系任弼时、王恩茂等同志办公地点和住处,也是根据地区、乡政权里的青年男女干部、学员学习的场所。1934年12月,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培养党的地方工作干部,湘鄂川黔省委在塔卧丁家院子建立了一所党校,省委委员张子意兼任校长,王恩茂任教务处处长。教员有唐天哲、唐康林、戚德元等。学员是军政干部和苏区县、区、乡青年干部,先后有数百名干部参加学习。学校根据“新区党组织应保存着秘密状态”的指示精神,没有对外公开。教室无桌椅,听课带一条小凳,一块木板垫在膝上作笔记。学习内容有:省委《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区任务的决议》、《新党员训练大纲》、《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条例》以及劳动法、怎样划分阶级等。教学多采用提出问……[详细]
溪洲铜柱
  溪洲铜柱现存于王村民俗风光馆内。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战媾和,缔结盟约,划疆而冶,铸5000斤铜柱为证。据史截:“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与马希范议和,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形为八面,中空,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状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时,又羼刻了一些土官衔名。清中叶,柱上铜顶被盗,沉于江心,柱内铜钱亦被人以饴粘钱殆尽。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顺府知府张曾扬建亭保护。民国年间亭被毁。”铜柱的铜质,精纯光润;八面所镌颜、柳体阴文,虽经千载风雨洗刷,霜雪蚀磨,仍清晰如初。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土家族视铜柱为神物。……[详细]
塔卧湘鄂川黔省军区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军区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塔卧镇丁家院子。该旧址紧靠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750平方米,正屋坐北朝南,东头与省委旧址相通,南西设木朝门。院内为王震、张子意、李达等领导人办公地点及住处。1934年11月26日,根据中央军委电示,红二、六军团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成立湘鄂川黔省军区,贺龙任军区司令员,任弼时任政治委员。12月10日,省军区机关迁往永顺塔卧。省军区在塔卧,一是建立各级地方武装,开展军事斗争。省委在1934年12月22日和省军区政治部一道发布了《关于游击队中党的工作的指示》,为开展军事斗争指明了方向;二是清剿土匪武装。猫儿山攻打顾桓臣,惩罚“义勇队”头子顾定三,破趴水洞伏击张玉阶;三是开展反“围剿”斗争。1935年2月11日组成了由贺龙任主席,以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和王震为委员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详细]
黄丝桥古城
  黄丝桥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湖南省志·地理志》:“唐置渭阳县,县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现名黄丝桥”),经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葺,建国后省县政府又拔款修复,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头城。古为屯兵之所,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阵地。黄丝桥古城系青石结构建筑,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周长686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筑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精钻细凿,石面平整,工艺考究。砌筑时以糯米稀饭拌合石灰为砌浆灌缝,使数百米城墙,浑然一体,坚固牢实。古城开有三个城门,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城楼,东门城楼题“和育门”,西门城楼题“实城门”,北门城楼“日光门”。三个城楼的屋顶均为歇山式,下层覆盖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飞檐翘角,分外壮观。城墙上部为锯凿形状,箭垜300个,还有两座外突的炮台。站……[详细]
33、朝阳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宫
  朝阳宫位于凤凰古城北西侧的西门坡,原名陈家祠堂,民国4年(1915年)由乡绅陈炳、陈开藩等发动族人捐资兴建。民国12年(1923年)时任湘西巡防军统领的-中将、凤凰籍人陈渠珍又率众族人扩建。至此大门、正殿、戏台、左右包厢、厨房、厕所等14间房屋浑然一体,构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朝阳宫的大门为紫红色砖墙楼,高8米。大门两旁镌有对联一副:瑞鸟起蓬蒿搏云高万里;嘉宾莅边隅眼看楼台总多情。左右对称式地堆塑山小花鸟浮雕12幅,飞檐翘角,别具特色。入大门,从戏台下穿过,即为一宽敞的四合院天井,全用方形青石板铺成,整齐有序。正面就是一栋三间木结构正殿,台基用精雕细钻的红砂条石浆砌,高出天井坪1.2米。明间前铺设有9级紫红砂石扇形石阶;内檐开圆形月拱大门,拱门四周镂冰纹花格。两边次间正面均为花格通风木窗,前有木琢栅栏走廊。这是旧时过官贵人看戏之地,雕梁画栋,红柱碧瓦,华丽精美,雄伟壮观。特别是栅栏和花窗,……[详细]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和万坪镇。1934年12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军区迁到塔卧后,在塔卧涂家台办起了临时修械厂,厂长是当时能造步枪的铁匠马立盛,政治指导员曾陆生,经理田端武,管理员周锡鹏,工人来自红军和当地的铁匠、木匠,共50多人。1935年春,红二、六军团从慈利缴获敌保安团兵工厂的两台车床和一些原材料,俘获 40多名兵工人员,连同涂家台修械厂迁到龙家寨多士坪,扩充为兵工厂,共380多人,厂内设有红炉、翻砂、修理、木工等车间,主要生产刺刀、火药、子弹、炸弹、手榴弹和0零件,修理和组装一些0。厂里还有负责保卫的警卫连,共50多人,连长朱曹文。工厂原材料的来源,一是缴获战利品;二是收购破铜废铁;三是发动学生、儿童收捡弹壳;四是设法从白区采购。1935年1月至4月,约生产刺刀450把,子弹22500发,修理长短枪2700支。工厂都是以产品直接支付的方式……[详细]
兰村祠堂
  泸溪县兰村的祠堂,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乡间的绿野上。它们虽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仍体现了湖湘建筑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湘西地区的特点。 兰村的祠堂都是砖木结构建筑,青砖墙体四面围绕,其内为木结构屋架。 高耸的青砖围墙,将外界的杂乱尘世阻隔在外,更增添了几分家族祠堂的庄重气氛。两侧的封火山墙处理也很有湘西的地方特色。正门入口的立面也十分讲究。门洞外用灰浆砌筑门套,大门上方两侧的墙体上有铁壁虎一对,做成避邪图案或宝瓶、花瓣等形状。这些构件都表达着劳动人民对家族的尊重,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祠堂内部布局上,稍微讲究的祠堂入口处为亭阁木构建筑,等级差一点的则为门廊。中间为开敞天井,后部为议事和祭祖用的大堂。大堂两侧各有小间,供储藏祭祖用具及祖宗牌位。 有些祠堂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毁弃,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可以依稀看到往日的辉煌。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家族内部的许多大事都要在此议决和进行,而到祠堂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