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亳州市 > 蒙城县旅游

蒙城县文物古迹介绍

1、庄子祠 AAA
庄子祠
  庄子祠坐落在蒙城县涡河北岸漆园镇。庄子(前369--前286)和孟子(前372--前289)是同时期人,比孟子小三岁,名周、字子休。据《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为蒙漆园吏,不久即隐居。庄子一生只做学问不做官,家庭虽贫,但他生活得却非常逍遥:当时楚国、梁国、齐国等都请他出来做官,其中楚国请他做相,他坚辞不就;他爱垂钓,常在其家乡濮水(今芡河)边钓鱼(现蒙城吕望镇芡河边仍有庄子钓鱼台遗址);他老婆死了,他能击盆为歌;一觉醒来,他不知在梦中是他变成了胡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他;他可以在意念中扶摇直上九万里,北至北海,南至天际,正像易中天先生所说,庄子的一生活得精彩、充实、潇洒。庄子祠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当时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有感于一千多年来,庄子的家乡竟没有给庄子建一个纪念的地方,于是多方筹款,为庄子建祠,并请好友苏轼撰文纪念。苏轼撰写了《庄子祠堂记》,文曰:庄子蒙人也,……[详细]
慈氏寺
  蒙城县城内有一座古寺,名叫慈氏寺。“慈寺晓钟”为蒙城八景之一。慈氏寺俗称大寺,位于老城大街南端东侧,万佛塔的西北首。据旧《县志》记载:“慈氏寺在县内东南隅,元至正丙子年(按:应为丙戌年,即公元1346年)建,旧名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改为慈氏寺,设僧会司于此。”佛教传入我县始于五代,发展于宋,到元明两代最盛行,寺庙的兴建与重修多在这段时期。慈氏寺占地数亩,是我县最大的寺庙建筑之一。寺内主建筑可分为五殿、四院。五殿:前山门(正门过道)三间,正殿(包括前殿、正殿房)十间,后殿楼房上下六间,后殿东偏殿三间,西偏殿三间。四院:正殿前的方形大院,正殿后和后殿前的后中院,还有后殿左边的东跨院与右边的西跨院。全寺共有山门和跨门通道八个,五殿四院相互通达。最前面靠街的前山门,除中间开一正门外,又在左右各开一门,叫左山门和右山门,前殿和正殿(两殿相靠连成一体)前后各设有寺门,可从正殿前院通往……[详细]
蒙城城隍庙
  元、明、清至民国初期,是蒙城兴建和重修寺、殿、庵、观、祠、阁、堂、府、庙宇最多、最兴盛的时期。根据民国五年的综合统计,当时全县境内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小庙宇100多所,其中县城里有22个,集镇上最多的小涧镇,有20多个,双涧镇有近50个,板桥集有45个。城隍庙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据《蒙城县志》记载,位于东门里黉巷街,西与文庙很近,中间只隔一青龙小巷,东和三清观相邻。现位于新城路中段,西面靠近文庙,东边和漆园宾馆相近。城内的城隍庙和慈氏寺等是香火最盛的庙宇。城隍庙的建筑是砖木结构,工艺精巧,布局合理,大致可分为庙殿和戏院两个部分,庙院前半部分建有戏楼和前后舞台,左右两边是东西看楼,后半部分建有神庙大殿和后殿,大殿前面左右两侧,建有东、西两个偏殿走廊。庙院前面靠街处,开有正中大门和左右侧门各一个。从东左门进入是“土地祠”,从西右门进去是“僧福祠”。入正中门后,必须从大戏楼的前后舞台底下的过道穿……[详细]
忠武祠及马公府
  蒙城县城西50华里的马集镇,有一片美丽的清代建筑群,这便是马公府。马公,名玉昆,字景山,蒙城县马集镇人,清末反帝爱国名将。同治年间,他奉命率部出师新疆,抗击沙俄的侵略。他驰骋疆场,转战16载,先后收复天山南北城邑十余座,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立下显赫战功。甲午战争爆发,他奉命出师援助朝鲜,守卫平壤南大同江,与数万日军浴血奋战,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他的部队在朝鲜作战期间,军纪严明,鸡犬不惊,秋毫无犯,深受朝鲜人民敬仰。朝鲜人民把马玉昆同唐朝名将薛仁贵、明朝打击倭寇的戚继光,并称为“中国三杰”,还建庙为他们三人塑像纪念。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北京,马玉昆率部抗击,亲持武器赤膊冲锋,歼敌1000余人。因战功先后晋升为总兵、提督、直隶提督,加封太子少保、太子太保。朝廷还拨专款为其在家乡建府建祠。马公府,包括两部分,即忠武祠与马公府第。忠武祠,又名马公祠。忠武祠两建两毁,最后建成……[详细]
何御史故居与墓地
  何惟憼,字子恭,号水南,蒙城县城西何楼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世宗癸丑科举进士,世宗间官都察院经历(一曰经宪,蒙人通称御史)。后遭严党陷害,含冤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终年七十七岁。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其冤昭雪,葬于城南区关帝乡陈瓦房村何桥庄前。何楼庄,即是何惟憼的原来住址。当年建有楼房,该庄因以得名。庄外的杓子塘、凤凰蛋,庄内的前花厅、后花园以及响场、轿杆(该庄地形似轿)等遗址。何惟憼的楼房,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虽已不复存在,但楼基砖于1958年被挖出,大部分送往蒙阜公路铺垫路基,部分砖块散落在群众家中。何惟憼与严嵩同在明世宗朝任职。何目睹严氏父子独揽朝政,胡作非为,致使国事日蹙,生灵涂炭,随托体衰,告老还乡。但严之党羽,仍设计陷害,逼使何惟憼吞金自杀。何惟憼之女何祺凤(又名何三姑),忠孝坚贞,她念父冤,据实上告。历经八载,父冤昭雪,祺凤始归故里,启棺……[详细]
奶奶庙
  在蒙城东北十五里,蒙宿公路北岸,有一座庙---奶奶庙,它修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当时唐朝初建,天下稍定,统治者为巩固他的统治,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的意志,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广修寺院。大将尉迟敬德屯兵蒙城板桥桥东毕集。派人在蒙修了不少寺院,奶奶庙就是其中之一。泰山为五岳之首,山顶碧霞宫,有一座寺庙,叫泰山奶奶庙,此庙修成后也以泰山奶奶庙命名。原地址在吴寨东四百米杨洼。1990年有人拉土在那里挖出一口井,用砖砌成的,还挖出一个陶罐。据推测,可能是当时和尚吃水用的。后来经过多年,庙宇失修毁坏。明朝万历年间,当时蒙城隶属凤阳府,经过和尚化缘,地方知名人士募捐又在今吴寨南二百米,重修此庙。为纪念那些修庙捐款的人,庙门两侧的石碑上雕刻着他们的名字,石碑至今尚在。奶奶庙当时占地百亩,南边是前大殿,石狮把门。东西各有三间廊坊,门两旁各有一个石鼓,两边墙上各有一块石碑。寺庙正中是一尊泰山……[详细]
陆建章的故居和墓地
  陆建章(1862—1918)字朗斋,乳名八庚,蒙城东南六十华里陆瓦房庄人。曾任清二品道员,曹州总兵,袁世凯政府的陕西督军等职,后被段祺瑞指使徐树铮诱杀于天津,归葬蒙城故里。陆建章的府第和墓地是他在陕西督军任内兴建和选定的。府第在庄内,墓地在庄东头,两者直线距离约100米,中间有一条南北大沟。府第南北长60米,东西宽27.3米。现仅存前大门(见照片)、两边耳房与后厅两部分,门楼超过耳房三尺多高。房屋均为砖木结构,木刻花纹,门槛高约一尺。门槛两旁有两块长方形的上马石,石的前面及内侧雕有花鸟鱼虫,雕工精湛,栩栩如生。后厅房较为高大,并排七间,出厦,木柱,础石为石破,正厅房屋为小瓦复合而成。后厅、东西厢房及后马房均在1938年被日军焚毁。墓地在庄东约30米处,共占地18亩,遍植松柏,南北长143米,东西宽61米。墓有两座居中偏北。正面的一座为陆建章墓,在陆建章墓的东南角是其长子陆承武及儿媳孟氏之墓……[详细]
古瑕城与赵集古城址
  半个蒙城县,五座战国城,是蒙城之佳话。蒙城地处中原腹地,历代兵家必争。据专家考证,仅在涡河以北,半个蒙城县的区域内,就有大大小小五座战国乃至战国前的古城遗址。分别是:漆园古城、殷墟北蒙、礼城、瑕城和赵集古城遗址。北蒙和礼城,千年古城墙至今依然屹立,绵延不断,气势恢宏,漆园古城也因庄子而名满天下,瑕城与赵集古城址则名不见经传。县城东北行二十公里左右,北淝河北岸,有一座古城,古称瑕城,今名乌集(乌衣集)。古城垣大部被毁、小部分突出地面,规模已无法确切计算,大约在四平方公里左右。古城内外,时常出土战国时的陶器残片。《水经注》记:“北淝水又东,积而为坡,谓之瑕坡,城水又东南经瑕城南。”“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据《蒙城县志》载:“楚将庄攻宋,回师瑕坡筑瑕城。”翻开《史记·楚世家》,即是楚庄王“二十年,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拆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回师瑕坡,……[详细]
罗会廉墓地
  蒙城西北王楼村,抗日战争后期曾为我新四军第四师师部的驻地,彭雪枫、张震等都曾在此住过。村后有一座革命烈士墓,那便是四师侦察科长罗会廉烈士墓。陵墓置于苍松翠柏之中,四周砌有花墙,中间建有纪念亭,立有碑石,碑文有四师司令部、政治部撰写的《罗会廉同志传略》,-、张震、吴芝圃的联名书挽“会廉同志千古”,坛城乡全体民众敬送的挽词“义勇可风”等。罗会廉烈士于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生在贵州省普安县楼下河畔一个比较富裕的农家。一九二三年他刚满十岁就进入普安西区旧营高级小学读书,一九二九年考入兴义中学。中学读书期间,他曾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在一次-中,他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发表演说:“中国要强大,要争取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解放,要达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而蒋介石对外妥协-,我们要坚决反对。”一九三二年春,他考入云南省昆明市昆华中学高中部继续读书。在此期间,他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详细]
刘海庙与刘海井
  蒙城民间有七仙八景的传说。在七仙之中有一仙人当地百姓称他为刘海仙。刘海,名喆,字昭远,号海蟾,渤海人,金朝进士,十六岁及第,五十岁作宰相。一日下朝路遇两位道人,见刘行礼,请刘至其家稍坐,并向刘讨一金钱,自拿出鸡蛋十余个,把蛋垒在金钱上,刘见了大惊曰:“太危险了。”道人曰“宰相,你才真太危险呢?伴君如伴虎,对不对?”刘喆醒悟,官不做了,换了便衣到终南山出家,他云游时到过蒙城,在蒙城城内西北隅修练,建有一庙,庙东墙外有井,相传为刘系蟾处,至今井上留有绳痕,或即当时遗留之仙迹耳。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刘海与金蟾”的故事。在老城内西北角处有一古庙和庙院,庙东墙外有一水井,这就是我县民间流传的刘海庙和刘海井。庙虽不大,名声甚远。庙中有三神殿,在中间神台上坐有一位胖胖面带笑色的神像,在他的两肩上挂着一条穿有金钱的如意带,用两手拿着。神仙面前有一金蟾正在用嘴系金钱的样子,这就是“刘海仙”。后来又在庙殿东间的……[详细]
11、七奶庙
七奶庙
  蒙城县双涧镇有个因庙而得名的七奶庙村。七奶庙原名七贞祠,故址在今双涧镇七奶庙小学,现庙已不存在。七贞祠的建立,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相传元朝末年,河南荥阳潘公任江浙行省左丞。他有一妻七妾。七妾对潘公和夫人以礼相待,相互之间也相敬相爱,从来不争风吃醋,因而,妻妾群居一处,却能和睦有序。潘公常以贞节烈妇之事教育众妾。后来义军起,战乱兴,潘公临战。一天,潘公对众妾说:“我身受国恩、担当重任,即将临战,生死难料,如有不幸,你们可各自逃生,切勿为人所辱。”一妾跪倒在地说:“妾受君厚待,必将以死报答。”潘公走后,她随即回到房间自缢而死。其他六妾见状,也相继自缢身亡。七妾死时是元至正末年(1341年)七月五日。人们思其贞烈,在潘公家乡荥阳建祠祀之,名曰“七贞祠”。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闻知此事,钦命文学家张羽撰写碑记,褒扬她们的“贞烈”。后来,其他地方也建起了七贞祠。蒙城双涧的七贞祠大……[详细]
12、孟表墓
孟表墓
  孟表,字武达,是我国南北朝时代济北蛇邱人。他起初在南齐明帝时,任马头(今安徽寿县西北)太守,后归顺北魏,任南兖州(今山东兖州)刺史,赐谯县(今亳州)侯,镇守涡阳。涡阳即今蒙城。北魏皇兴二年(468年),魏军大举南进。夺取南齐淮北四州,建涡州涡阳县,治所在原山桑县城。后迁至蒙城涡河闸北的漆园故址。涡阳当时位于北魏与南齐边界,是两-事上的必争之地。南齐永泰元年(498年),齐派豫州(今河南汝南县)判史裴叔业率精兵五万夺取涡阳。仗打得异常惨烈,齐军大兵压城,把涡阳重重包围,魏军孤城固守。齐军把魏军尸体堆在城外,城内粮尽,孟表率领守城将士吃枯草、草根、树皮,顽强固守二个多月才被救解围。因镇守涡阳有功,北魏孝文帝封孟表为汶阳(今山东泗水县北)伯、平西将军。孟表最后卒于齐州(今山东济南市)任上,谥号为“恭”。孟表仰慕曾在芡河边隐居垂钓的姜太公和庄子,对涡阳这个他曾经建功立业之地更是情有独钟。他死后,人……[详细]
13、华祖庙
华祖庙
  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蒙城县志》记载,城内华祖庙在北大街路西(现城关医院斜对面)。华祖即华佗(?-208),汉末著名医学家,又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亳州市)人。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尤其擅长外科,创用“麻沸散”,给患者-后施行剖腹等手术。还创编“五禽戏”,教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据说曹操常患“头风”,华佗为他开颅治疗,病情大大好转。曹操征华佗专为自己治病,华佗不允,曹操怒,将其杀害。为了纪念华佗,各地建起华祖庙。蒙城不仅城内有,一些大的集镇也有。可以推断城内的华祖庙规模应该和小涧华佗庙基本相同,也应初建于唐朝初年。解放前,城内的华祖庙已毁坏殆尽,只剩下三间庙屋,且已破烂不堪。解放后,曾进行过维修保护。文革初期,华佗像被毁,后来庙屋也成为民居。1996年,北大街仿古改造时,在原址新建华祖庙,仍为三间,面向南,东西长约十米,南北宽不足五米。下为廊柱式,廊宽约一米,两根红色大柱……[详细]
刘孤堆遗址
  刘孤堆遗址位于蒙城县东北板桥集镇境内刘谷堆村三里桥正北500米,高出地面4米的一个大土堆,为大乘寺遗址。据传为清代所建,现为蒙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大乘寺气势恢宏,雕梁画柱,飞檐斗拱,风貌奇伟。寺院座北朝南,寺前6棵龙爪古槐。前殿9间,内塑鬼判韦陀,面目狰狞,阴森怕人。后殿8间,高6米,内塑佛祖及十八罗汉,描金绘彩,祥云彩瑞,栩栩如生。偏殿耳房3间,为僧舍。中间院内有2米半高石碑一座。寺内神明灵异,十里八乡善男信女,焚香膜拜,祈福还愿,香火昼夜不息,颂经绕梁不绝。大乘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迭经废兴,屡遭毁葺。建国后,寺院愈加萧条零落,荒败凋弊,被作为小学使用。文革时期,-破四旧,寺院再遭浩劫,悉数损毁。关于寺院成因,一说当年有人看到土堆不断长大,风水大师说是火龙造山,它将给人们带来一场劫难,破解的办法就是在龙头位置建一佛寺镇压。一说是当年刘金定在双锁山练兵时,不小心马跑了,拖着缰绳,跑……[详细]
15、岳王寺
岳王寺
  蒙城县西北三十五里原有一寺,门前悬一木匾,-“岳王寺”。前后两重大殿共六间,东西廊房各两间,寺内原供有岳飞、岳云等塑像。寺西侧有一井。据明《嘉靖寿州志》载:“驼涧在县西北四十里,岳飞败金兀术于驼涧即此,遗有营垒址基尚存。”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围困顺昌(今安徽阜阳),东京副留守刘锜定计,以少胜多,杀得金兀术大败。岳飞也乘胜进军,一个多月接连收复六城。岳飞曾率岳家军中的精锐骑兵“背嵬军”①在驼涧附近英勇奋战,大败金军。后人常往驼涧凭吊忠烈,瞻仰岳庙,留下许多诗文。清乾隆年间,蒙城知县王大经有《驼涧怀古》诗云:武穆储胥旁涧津,背嵬贯阵扫胡尘。荒村凭吊多垂泪,何况朱仙镇上人。注:①岳飞有两支精锐骑兵,一支名“背嵬军”,一支名“游奕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