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

兴村程氏宗祠
  兴村程氏宗祠程氏宗祠,祠堂名。程氏宗祠位于黄山区城区5公里的甘棠镇兴村。始建于明代,后被毁,清代后期重建,今仍保留有明代建筑风格。该祠为程灵诜的行祠。始建于1447年春,正堂四槛,东西庞八槛,门屋四槛。前瞰石溪,右临水渠。1486年冬复增寝室四槛。广厦回廊,虹贯钩连。现堂、屋、廊、鹿俱存。建筑宏伟,颇为壮观。有三进,墙面为硬山顶,祠堂构架为穿斗式,门楼为五凤楼建筑。祠深58.6米,宽22.6米,檐高7.5米,建筑面积1324.36平方米。第一进为门厅,西承天井,天井两侧为回廓;第二进为大堂;第三进为寝殿。门楼、额枋、梁上轩下、雀替、斜撑、大斗均雕刻人物故事、珍禽、花卉、楼台亭阁。祠内木雕、砖雕…[详细]
者义伍公祠
  者义伍公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办事处福贤社区居委会福贤路东华里4号。清代后期建筑。座南向北略偏东,面阔13.4米,进深两进30.8,面积416平方米。原两侧有青云巷。三间两进,后有附属建筑为储物楼。硬山顶,人字山墙。青砖墙,花岗岩石脚。民国年间改建头进,保留头门当街门面,头进改砌平面露台,在桁木上叠砌两层旧式阶砖,门墙为水磨青砖墙体,石柱、石月梁、石狮、三级抱鼓石阶、墀头砖雕装饰。保留天井。天井东西廊也同样改建。二进四金柱,圆木柱石柱础,9架梁,抬梁式架构保留原貌,二进前廊花岗石檐柱旁加砌砖柱,砖柱间砌筑成拱劵形。该祠堂解放前曾做“岭海小学校”,黄少强曾带领学生在此举办画展。者义伍公…[详细]
清丰抗战烈士祠
  清丰抗战烈士祠位于清丰县纸房乡武强镇村。烈士祠建于1946年,座北朝南,面阔5间,单檐庑殿顶,砖木结构。东西长16.5米,南北宽7.54米。明间出望厦,门额悬挂横匾,镌刻隶书“碧血丹心”四字,望厦左右二根青石柱分别镌刻“捐躯赴国难,八年来跟日寇顽血战肉博,创出英雄事迹,树立民族正气,名垂青史惊人世”、“杀身为革命,长时期与父老乡亲共苦同甘,筑成自由堡垒,缔造群众福利,荣升厅堂慰忠魂”楹联。室内正中贴后墙竖卧碑一通,高115米,宽128米,额首镌刻楷书“抗战烈士永垂不朽”,下面刻有158名烈士姓名、职务、籍贯。抗战烈士祠是清丰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抗日活动的历史见证,是对青少年进行…[详细]
尚嵇陈玉壂祠
  尚稽陈玉壂祠位于遵义县尚嵇镇内。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942年、1965年两次维修。祭祀清代发展地方蚕桑业的遵义府知府陈玉壂。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祠由山门、两厢、主阁、阴阳双阁、走廊、客房等建筑组成。主阁四重檐六角攒尖灰筒瓦顶,平面边长5.6米,通高30米。翼角悬挂铜风铃。寺内后檐存清代建庙石碑1通。阴阳双阁又称藏书楼。陪衬于主阁南北两侧,双阁对称、形制相同。阁为二层,底层面阔三间、通面阔4.8米,进深1间,通进深6米,建筑面积30平方米。二层居底层明间上,面阔一间4米,进深1间5米。穿斗式歇山灰筒瓦顶。正脊刹为一站立罗汉。建筑博采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详细]
古山谌氏宗祠
  古山谌氏宗祠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沿山镇古山村东南方向,方向55度,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建于清道光丁亥年,多次修缮。建筑本体单进合院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总面阔12米、总进深24.5米,面积为294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建有门楼、戏台、天井、正厅。四周围以一字叠落式风火墙。门楼为四楼七间三门一字牌楼式,大门门楣上砖雕阴刻楷书“谌氏宗祠”,大门砖雕有杂宝、鹿衔灵芝、鲤鱼跳龙门,大门旁有两个拱形石砌侧门,左侧门楣上楷书为“入孝”,右侧拱门门楣砖雕被破坏。天井两侧为回廊。正厅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四柱,进深六柱带前廊,两侧有厢房(已拆),正厅为供奉先祖牌位。该宗祠砖雕精美,纹饰丰富,…[详细]
香港黄帝祠
  黄帝祠位于香港新界粉岭安乐村(沙头角公路龙跃头段18号),面向联和墟。黄帝祠前身为“轩辕祖祠”,建于1925年,曾为新界北区粉岭各姓乡民祭祀与议事之公祠,亦为新农学校(小学)。该祠由新界龙跃头邓氏族人集资于2000年拆卸重建,于2001年中奠基,2005年中完成重建,并正名为“黄帝祠”,是华南首间具规模的轩辕黄帝纪念建筑。黄帝祠占地一万平方呎,楼高七层。祠内神像庄严,栩栩如生,承传统宗教文化,集儒、释、道三教为一体,有供奉黄帝的“轩辕殿”、炎帝的“神农殿”、孔子的“大成殿”,还有供奉佛教的“三宝佛”、“四大菩萨”及道教的“三清殿”、“三师殿”。设有“骨灰龛位”及“祖先灵牌位”给善信拜祭。交通指…[详细]
祝三高氏宗祠
  祝三高氏宗祠坐落在伏岭镇祝三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256平方米。为三进三开间,前后天井,前进为歇山式门楼,拱轩顶,中进为抬梁穿斗并用式梁架,中进的后墙新砌,后进改造成平房,祠内有狮撑、驼峰、雀替、平盘斗装饰,该祠保存基本完整,有一定的历史价值。1949年,祝三村发生了标志着绩溪工农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祝三整编,支队主力400余人编成2个大队4个连和1个地方连。第一大队队长舒梦熊,教导员戴吉祥;第二大队队长孙仲友,教导员王宗汉。一连由皖浙支队原一连编成,连长陶荣,支书周逸隆;四连由皖浙支队原二连编成,连长张胜和;五连由皖浙支队原五连编成,连长陈德洪,支书汪明德;地方连由歙县水南武工队编成,连…[详细]
裴晋公祠碑
  裴晋公祠碑位于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裴城学校院内,该碑刻为《重修裴晋公祠记》碑和《重修裴晋公祠宇记》碑两通组成,是明代官府为纪念裴度、彰显裴度伐蔡历史功绩,重修裴晋公祠的记事碑。《重修裴晋公祠记》碑通高4.52米,碑额高1.17米,宽1米,厚0.34米,碑身高2.75米,宽1米,厚0.32米;《重修裴晋公祠宇记》碑通高4.15米,碑额高1.11米,宽0.9米,厚0.3米,碑身高2.53米,宽0.86米。碑文详细记载了唐元和九年至十二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割据蔡州进行叛乱和裴度伐蔡的历史事实,记载了后人为纪念裴度所建祠宇的兴废过程以及后人拜祭裴度之事。这对研究唐代“平乱”那段历史有着极高的史料…[详细]
潘火桥蔡氏宗祠
  潘火桥蔡氏宗祠位于鄞州区下应街道潘火桥村,据谢国旗在全国宗祠建筑研讨会上发表的《蔡氏宗祠建筑及其文化理念》考证,始于万历十六年(1588)的单一男祠,至清同治庚午(1870)辟建女祠,始为男女祠合一,民国有维修。该祠坐西朝东,通面宽42.5米,通进深56.95米,占地面积约1984.2平方米。整幢建筑以男左、女右布局。男女祠中轴线分别:天井、旗杆、前厅、戏台、二厢、穿堂、后殿,门楼、天井、前进、后殿。各进面阔都为五开间,明、次间抬梁式,梢间穿斗式,用材粗大(女略秀气),装饰考究。石雕、木雕和壁画等较为精致。这种显示男女平等的建筑理念,在封建社会里是十分罕见的,在鄞州区尚属首次。富有宁波地方特色…[详细]
沙湾留耕堂(何氏大宗祠)
  留耕堂位于番禺区沙湾镇。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比广州陈家祠(建于1890午)早了170多年。沙湾留耕堂又名何氏宗词,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大词堂。“留耕”两字取自“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沙湾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书联丰富、气势雄伟。留耕堂计有112条石柱和木柱。这些木柱的原料,当时是从东南亚国家采购回来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体现了岭南庭园的精巧的建筑艺术。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山门、仪门(牌坊)、丹墀(天井)、月台(钓鱼台)、…[详细]
鸥下许氏宗祠
  鸥下许氏宗祠 位于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鸥下社区南畔中街青砖祠巷。该祠初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坐西北向东南,祠面宽15米,通进深27.4米,占地面积411平方米。宗祠为三进三开间单檐硬山顶,依次为门庭、天井、印亭连接主祠,祠左右为伙巷,祠堂前有阔埕。门额古石牌匾“许氏宗祠”为南明礼部尚书黄锦题”(黄锦1572年—1654年 广东饶平人)。大门口有石鼓一对,左侧伙巷有古井一口。门庭有贝灰阴刻书法6屏,是1936年重修时鸥汀乡贤许之翰手书。据该祠2006年重修的碑记记载:许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七年、康熙四十七年重建、1936年重修。解放后,该祠堂作为生产队用地,后作为工场,上世纪90年代归还许…[详细]
保全方氏宗祠
  方氏宗祠位于平江县木金乡保全村店头大塅,距平江县城70公里,是一处清代家庙建筑,始建于清康熙30年(1693),座北朝南,四进三厅,平面布局呈长方形,由门楼、门厅、正厅及两侧厢房组成四合院,东西长,南北宽。第一进门楼,两侧为“入弟”、“出孝”,第二进门、厅左右两侧立石狮、石门、石鼓、石窗、石柱气宇轩昂,门上 书-“方氏宗祠”;第三进为报本堂(亭子),原为三层重檐,纯木结构,1998年方姓族人将亭子改为水泥钢筋三层亭子。第四进为寝堂。宗祠为砖木结构,寝堂的东西相房均为硬山式,小墙为屏风墙,梁架属抬梁式结构,梁柱雕刻精美,驼峰雕刻,各种龙凤花草、人物故事等栩栩如生。2006年,岳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详细]
黄桥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 “江北第一祠”——何氏宗祠,始建于明,宗祠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宗祠大厅,气势恢弘,古朴庄严,其荷叶墩承托桁条,纱帽翅装饰梁垫,抬梁式构架,花瓶式童柱等特色建筑,均为苏北地区罕见。 1940年黄桥战役,这里成为支前委员会,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珍贵文物有明代插屏、故宫金砖、景德镇瓷画等。“江北第一祠”——何氏宗祠,始建于明,宗祠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宗祠大厅,气势恢弘,古朴庄严,其荷叶墩承托桁条,纱帽翅装饰梁垫,抬梁式构架,花瓶式童柱等特色建筑,均为苏北地区罕见。 1940年黄桥战役,这里成为支前委员会…[详细]
福德祠
  在1820年至1824年在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移民新加坡的热潮,大部分是沿海的广东客家人,他们带去了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为了祈求平安,他们建造了福德祠来获得大伯公的保佑,大伯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土地公公。福德祠又名“望海大伯公庙”,坐落于新加坡的亚逸街,由广东客家移民者建立于1824年,为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是中国移民新加坡的第一站。1998年寺庙作为博物馆对开放,主要介绍了中国移民至新加坡的悠久历史、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各种各样的史前古器物。福德祠内所收藏的200多件史前古器物都是由居住在唐人街的居民捐赠的。在博物馆的玻璃橱内还有很多展示沿海地区的房屋、街道、人们生活的模型,展示了当时…[详细]
高赞梁氏大宗祠
  高赞梁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高赞东胜大街1号。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1997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总面阔28米,中路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三进47.8米。硬山顶,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进深两间9架,前廊双步。梁架通体雕刻缠枝花卉纹饰,繁细精致。墙楣有“瑶池宴乐”、“蓬莱仙境”等多幅壁画,有“光绪戊戌仲夏”、“陈瑶石画”。次间包台台身为红砂岩石,上浮雕麒麟、梅花鹿等瑞兽。台基上雕有缠枝花卉。门枕石雕龙纹、麒麟等瑞兽。中堂昌大堂进深三间11架,前后双步廊。乾隆年间的堂匾仍存。堂前两庑体量较大。后堂进深两间10架,前四步廊…[详细]
毛震公祠
  毛震公祠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源村黄田坳下,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兴建,越两年获成。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扩建。祠堂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97.3㎡。门额书“毛震公祠”。祠内分两进:前进建有戏楼,楼两侧为艺人化妆室,楼下中为小厅,左右为厨房和酒饭室;后进中为享堂,供奉0神主,左厢为主祭斋和收藏祭器的地方,右厢为公事钱柜房,西头有餐厅,东头有席厅。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展开农-动时,在这里办农民夜校,召开秘密会议。民国15年,湘潭特别区第一乡农民协会建立,在此办公。1927年1月7日上午,毛泽东从特别区农协(清溪寺)来此考察农-动,第一、第二两乡的农民协会组织四五百人在此开欢迎大会…[详细]
杨炯祠
  杨炯祠位于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盈川自然村东头,又名盈川城隍庙,1996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北朝南,据杨炯祠内的碑文记载,该祠于民国十一年开始筹备,于民国十九年秋竣工。整座杨炯祠分东、中、西三殿。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374.31平方米,屋顶为硬山造,屋面为小青瓦阴阳盖法。中殿的前厅为戏台,面阔为三间,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柱用九檩,天井面积有50.19平方米,天井两侧为走马楼。杨炯,如意年间任盈川县令,695年大旱,杨炯为百姓祷雨不成跳入盈川潭殉职,当天夜里大雨倾盆,万亩稻禾复苏,当地百姓感谢杨炯恩泽,也为了祈求四季平安而建杨炯祠。杨炯祠保存较好,建筑高大宽敞,雕刻古朴。…[详细]
东莞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
  黎氏宗祠在中堂镇潢涌村,始建于南宋,最初是为了经念当时黎氏家族0的一位至孝之人,他因母病深重,于是割股和药,治好母病,传为佳话,并由县里申报朝庭,奉旨荣门,以建宗祠。宗祠为三进院落,两天井,四合院式布局,前有包台,两侧为厢房,东西共有房15间,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是东莞现存最大的宗祠之一。主体建筑为广东著名的硬山顶式,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内进神台两则保存安放有宋、元、明朝著名的撰文碑记:宋为进士、元为朝中仕郎、明为国子监祭酒、以及监察御史、翰林院士等东莞代出的名人所提所立,是考证东莞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遗址。这个宗祠在南宋德祜年间毁于兵火,元朝重建,元末再次毁于兵火,明朝又重建,抗…[详细]
高淳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三和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祠堂建筑原有三进,清时毁于兵火,现存的周氏宗祠仅一轩及后进,建筑高大,用料讲究,木雕精美,具有较高的工艺,为清咸丰年间周氏族人筹建。砖墙周氏,为三国大将周瑜后裔。据《民国高淳县志》和《砖墙周氏宗谱》载,周瑜曾居住砖墙相国圩。周瑜死后,吴主孙权将周瑜长子周循招为驸马。周循在此筑城建府定居并取名周城(即砖墙)南宋时期,周氏二十八代周省三官至翰林大学士,其子周察被南宋理宗大贤公主招为驸马。淳祐年间,宋理宗赵昀降旨,为周察夫妇建造驸马府。周氏宗祠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当年被列为江苏省十大文物…[详细]
路州周氏大祠堂
  周氏大祠堂位于乐从路州。清代光绪丁亥(1887年)建,民国八年(1920年)、1996年、2000年均有重建。坐北向南,三进两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面阔22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1087平方米。单檐硬山顶。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屋脊雕有灰塑人物、鸟兽、花卉图案。前廊为雕花抬梁式梁架,均为人物及花卉雕刻。两扇大门上绘有门神,刻有一副对联“笃诚万代光先祖,祜训千秋仰后贤”。门侧置两块花岗岩抱鼓石。 第二、三进面阔各三间,进深各三间,均为穿斗式梁架。二进有刻着清代书法家、前贵州政务厅长陈官韶书写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的硬木屏风,屏风按原貌重造。除中座的壁画重新绘画外,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