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祠
  新屋村镇海庙新屋村镇海庙位于江南街道新屋村三里,始建年代已无法考究。明代以前,在距此不远的邕江边,曾建有一座如土地庙般大小的庙,庙名“镇海”,意为镇压洪魔。现镇海庙址原为皇族祭祀之地,未有庙名,只有简单的木架结构房屋。为防止皇族的马匹践踏附近的禾田,村民集资在此修建庙宇,取代原在江边的镇海庙。由于邕江河水泛浸、日寇侵华、“0”时期等原因,庙宇多次被毁。自明代崇祯十六年(1643)以来,清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雍正五年(1727)、乾隆三十九年(1774)、光绪十年(1884)、民国3年(1914)、民国35年、2004年等年份,历代村民及各界人士都曾多次捐款修缮祠庙,重塑神像塑像,重修庙…[详细]
锦屏磷矿旧址
  锦屏磷矿旧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北500米处。锦屏磷矿是我国发现最早和开采历史最长的磷矿,被誉为江苏省化工行业的鼻祖,“全国化学矿山的摇篮”。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其前身锦屏公司发现了具有开采价值的磷灰石;1920年正式成立锦屏矿务有限公司,开始了中国当时唯一的磷灰石的开采;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锦屏磷矿进行了野蛮的掠夺式开采;新中国成立后,锦屏磷矿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磷矿,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矿业人才。锦屏磷矿主体矿区分为西山、东山矿区,采用中央主井以及东、西山副井的开采设计,主体建筑有厂部大楼、生产建设、非生产建设等。其中生产建设主要有采矿场、选矿厂(包括破碎车…[详细]
南京惠济寺
  南京惠济寺 南京惠济寺始建于南唐,称汤泉禅院,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年间仅复建其中部分,规模远不及以前。寺内现存遗物有础石、碑刻、古井及三株古银杏。  惠济寺内三株千年古银杏树。一名曰“千年垂乳”,高20余米,胸围7米有余,需七人方可合围。有七根气根,最大气根长达2米多,气根最大直径30厘米,周长90厘米,犹如巨乳悬于空中,观者神秘之感油然而生。二名叫“撑天覆地”,指的是此树不仅高达24米,而且树冠奇大,覆盖地面半亩有余,夏日可容千人纳凉。三名叫“雷击复苏”,此树在咸丰年间曾遭雷击烧毁半株,数年后又奇迹般地复苏,因而得名。 一进寺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杨柳树紧靠在湖…[详细]
叶学程墓
  叶学程墓位于鹿城区黎明街道杨府山东麓。坐北朝南,为三坛坐椅式,花岗岩块石结构,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上坛面宽3.5米,进深2.3米,为叶学程夫妇合葬墓。中坛面宽3.5米,进深2.5米,用花岗岩方柱隔成三室。下坛面宽6米,进深2米,三合土夯实地面,系拜坛。墓圈半圆形,后坎正中镶嵌一块青石墓碑,上 书-“世居蒲州上埠街272号,廿二世,四品同知叶公学程字丽生、诰封原配樊夫人、德配潘氏安人、侧配张氏安人之墓”。叶学程,又名品金,今鹿城区黎明街道上蒲州村人,生于清道光七年(1827),为当地名绅。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捐资筹组民团,设拳坛,造船只,置枪铳,带领蒲州人民抗击英国海盗商人对温州沿海村庄的抢…[详细]
苏州渔庄(觉庵)
  渔庄又名“觉庵”,是近代书法家余觉于民国二十三年在渔家村建造的一座别墅。别墅简朴雅致,开门见湖,与上方山遥遥相对,近水远山,风景绝佳。1965年渔庄归政府所有正式改名“渔庄”,并全面修复。渔庄前原有四面临水的湖心亭一座,系乾隆二十二年总督尹继善修建。渔庄的廊、亭、厅、院虽构筑简朴,但这座古宅面山临水,有道是“远浦藏舟一水飞洮带城郭,近山人户数举流翠湿衣裳”。推门而出,近处碧波荡漾,有白鹅戏水,远处上方、七子诸山群峰竞秀,看不尽湖光山色惹人醉。渔庄的主厅“福寿堂”因当年清末慈禧赐书“福”、“寿”而得名,典雅宽敞,内有一块“懿旨嘉奖”的匾额。后厅为“天镜飞来厅”,“天镜”指宋范成大“天镜阁”,遗址…[详细]
长洲县学大成殿
  长洲县学大成殿,在干将东路平江实验学校内,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长洲县学创立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即广化寺改建,元明几经修建,即所谓旧学,明嘉靖二十年(1541)迁现址,以福宁成寿寺改建,即所谓新学,清雍正三年(1725)后为长洲元和二县学,现存大成殿为光绪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32米,进深六檩17米,扁作梁架,四同有外檐桁间牌科,前设月台,近年已加以维修。长元县学不仅有“左庙右学”两路自成体系、功能不一的各种建筑,而且学内北部和东部还有多处绿地和小园林。据记载,道山亭之北,东为菜圃,西为桃李园;东南有土山松林、杂花数十株的春宴园;其东栽竹数百竿,名小淇…[详细]
上海大学遗址
  上海大学遗址位于青云路309号—317弄处。上海大学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培养革命干部的一所高等院校。1922年10月,原私立上海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发生-,进步学生决议更名为“上海大学”,力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出任校长,中共党员邵力子出任副校长,择静安(原闸北)青云里(今青云路309号—317弄处)为最初的校舍。上海大学创办时,正值国共两党酝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一大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如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陈望道、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等先后在此任职任教。他们呕心沥血,锐意改革校务,使之成为一所新颖的革命大学。上海大学校址曾历经多次搬迁,1924年2月,校舍…[详细]
震泽虹桥
  位于吴江震泽镇藕河街虹桥弄西,跨通泰河。始建无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民国8年(1919),震泽市镇当局在虹桥东堍近处增建一亭,名之为“小垂虹亭”,以增光添色,其前抱柱楹联:“远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画本,近邻塔影花香鸟语尽诗情。”民国24年6月(1935),因新开頔塘转道河(新开河),将虹桥拆除移建于思古墩。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花岗石单孔拱桥,东西走向。全长24米,中宽3.1米,堍宽3.5米,矢高3米,跨径7.1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虹桥龙门石面刻有“轮回”图案,桥栏望柱雕有两对石狮,桥面石南北两侧刻有“虹桥”桥名。桥身两侧各…[详细]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高湖村高湖市场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东85度,由门楼、前厅、厅堂、厢房、天井等组成。门楼为牌楼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悬山顶,大门处有一对石抱鼓。进门处有龙凤藻井,两边游廊,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均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原先戏台已倒塌,照壁已被更改。原有林则徐书的《南湖郑氏祭田记》碑一通,现立于福州于山碑廊。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祠庙建筑的重要实例之南湖郑氏以郑露、郑庄、郑淑为宗。露、庄、淑,世称“南湖三先生”,郑昭于晋时为…[详细]
西寺遗址
  【西寺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南市塔山镇西寺村北。遗址东靠白马河,西部有一条南北向机耕路,南部部分压于西寺村民房下。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从遗址东侧靠河边的断崖看,文化层厚约2~3米。地表散布有许多陶片、石器、贝壳、兽骨等。遗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石器中有斧、铲、刀、凿、镞等,石质坚硬,通体磨光,制作精巧。陶系方面泥质和夹砂占半数以上,泥质黑陶比例最高,次之为夹砂和泥质的灰陶以及部分褐陶。在泥质陶中最突出的是细泥陶,质地细腻,不搀和任何杂质,里外透黑。器表多为素面,磨光,外表显得漆黑光亮。纹饰有…[详细]
双塔桥
  双塔桥位于吴江震泽镇贯桥村(原八都镇北长村)和七都镇李家港村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水洲东西各建一拱形三孔桥,名叫双石桥。后在两桥堍镇以石塔,故名“双塔桥”。明万历七年(1579)由浙江南浔董份修缮,后两桥俱圮。清雍正七年(1729),里人盛宣令、邱美中募捐重建,东侧的那一座仍为拱形三孔,西侧的那一座则改作了梁式。现存之桥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花岗石拱形三孔,东西走向,跨稽五漾口。桥长34.3米,桥顶宽3.4米,桥顶面长3.35米,堍宽3.7米,中孔矢高5米。桥顶立有四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雕有一头石狮子,桥面两侧筑有护栏,高0.5米,宽0.2米,东西踏步各2…[详细]
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扩大会议旧址暨周贡植故居
  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扩大会议旧址暨周贡植故居,位于九龙坡区铜罐驿镇陡石塔村一社周家大湾。该故居始建于清末民初,呈三合院布局。现存正房及左右两边厢房,屋前是一院坝,建筑面积412平方米。现该故居目前正在开展布展设计工作,尚未对外开放。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扩大会议旧址暨周贡植故居,是中共四川省委成立地,是中共四川省委领导机关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遗址。重庆“三三一惨案”中,杨闇公、冉均等中共重庆地委负责人牺牲,--笼罩重庆,幸存革命骨干大多转移。1927年7月,中共中央派傅烈、周贡植、钟梦侠、刘披云、牛大鸣由武汉入川,负责清理和恢复四川党的组织。傅烈、周贡植回到重庆,于8月12日在城区建立了中共四川临时省委,…[详细]
光禄文昌宫
  光禄文昌宫位于光禄山东麓的凤岫山,俗称小团山。清乾隆年间,乡人鲁印姬等在凤岫山麓倡建文昌宫,同治十三年(1874年),赵子骧、马驷良重建。在东面大照壁上镶嵌着“忠孝廉洁”四个大字,字直径三尺,极雄健,出于名人手笔。文昌宫为三重堂。第一层为魁星阁,楼厅有魁星塑像,供奉着魁星神,魁星是求学为官的人必祭祀的星宿;第二层为大成阁,匾额曰:“鱼跃鸢飞”,并有一联:“德配天地,道贯古今”。楼厅有儒家“五圣”塑像: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颜子,即颜渊,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子,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子思,孔子的孙子,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孔子再传弟子,被后世尊为“亚…[详细]
中山白衣寺
  白衣寺又名白衣庵、观音庙、紫竹禅林,是中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山市石岐区天门村庵前山(原名金山),始建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白衣古寺,又名白衣庵、观音寺、紫竹禅林,位于石岐区莲员东路庵前正街1号。观世音菩萨,梵名半拏啰缚悉宁(梵音Avalokites/vara),亦称观世自在,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者,观世人和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因观音常着白衣,也称为白衣观音。也因观音常处在白莲中,以其住处又名为白处观音。佛经有云:“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也。此菩提心从佛境界生,常住于此,能生诸佛也。此是观音母,即莲华部主也。”观音有许多形象化身,但是戴天发髻冠,…[详细]
嵩山抗日工作站旧址
  嵩山抗日工作站旧址位于小关镇口头村第16村民组关帝庙窑洞内,口头村位于小关镇东南方向,属于丘陵地区,地势隐蔽。1944年1—4月国民党38军副连长孙克明带兵驻防口头,他是一名地下党员,结识了倾向抗日、作风正派的口头保队副张良贵,向他打听嵩山周围地形,民情。5月上旬,孙克明趁38军向洛宁撤退之机,隐藏40箱-,上太行山参加了八路军,此时,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指示,派部队挺进豫西,抽调一批河南籍或熟悉豫西干部先遣豫西各县,寻找地下党,迎接部队。孙克明被派回巩县,到口头与张良贵取得联系,并经考察认定可靠,以偏僻的张良贵家为归宿地,以距他家不远的关帝庙为联络点,很快发展了余学铭等20多名热血青年。7月上…[详细]
鉴忠堂宝谟楼
  鉴忠堂宝谟楼(接旨亭)位于新郑市新建路办事处向阳街西接旨胡同。据清康熙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鉴忠堂宝谟楼遗址(补载)按:明穆宗赐高相国拱所建,在城内东街道北。”高拱八世孙高海勤先生回忆,鉴忠堂宝谟楼上层建筑在清代被毁坏,民国时期知名人士田双林等人保护古迹,把扒掉的砖放在八卦洞内。屋顶和墙体全用青砖砌造,中间隆起,四边呈下垂貌的穹窿拱形建筑,面阔三间8米,进深7米,高约10米。正面辟一门,高2米,宽1.3米,木门框下设石门礅,木门两扇,门前踏步左右设一门台。在南北中轴线上鉴忠堂的前方,建有殿房(客厅)一幢,东西两侧建有配房三间,南面有牌坊一座,与前方的八卦洞相照应,几座建筑相互毗连,构成了壮…[详细]
潮安甘露寺
  甘露寺,据《明一统志》所载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始创,而民间相传有孝子庐墓而甘露降故名,自宋就奉佛。明、清、民国有修建,1984年起重修。以其天然大石室冠潮汕和石壁凿造大型弥勒像之奇特壮观,而游客不绝。1986年6月获登记开放。甘露寺寺门由三块品字型的巨石叠成,“玉简书院”、“甘露洞天”,的题刻依稀可辨。佛寺上盖是一块凌空飞出的底平如削的巨石,蔚为奇观。全寺约600平方米,分为3个部分。刚进,石刻“万历四十八年(1620)潮州知府贾口口助银所修”。立有两大金刚像,旁有韦陀菩萨立像。过之,是大雄宝殿,主奉释迦牟尼佛,两旁十八罗汉金身。顶部石板,刻着青色的“威灵保障”四个大字楷书。下…[详细]
谷氏民居
  谷氏民居原位于高盈里11号,为温籍数学家谷超豪祖居。坐西朝东,为七间二进合院式民居。目前易地保护重建在白鹿洲公园东北角。坐西朝东,由门台、正屋、厢房、院墙组成合院式二进建筑。前门台嵌入门屋,与门屋立面内凹,做成八字形照壁。为单开间传统式砖门台。屋脊隐入门屋屋面。门屋为五间单层建筑,带前廊。明间设屏门,为过道。两侧各间向明间开启。外立面开窗,内立面设槛窗。明间进深5柱10檩。青瓦屋面,硬山顶,青水脊。门屋两侧各设一附房,四柱两披,内设石坐凳。前天井左右被花墙分为三部分,中间较大,设条石通道。天井两侧为三间两层厢楼带廊。明间后设单步楼梯通向二楼。明间进深5柱。青瓦屋面,硬山顶,青水脊。正屋五间一层…[详细]
录古咀卧龙堂
  录古咀卧龙堂位于阳曲县黄寨镇录古咀村中部。据梁架题记,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时期建筑。院落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35.3米,东西宽16.6米,占地面积约586平方米。中轴线上有戏台基址、献殿、卧龙殿,两侧有一、二进院东西配殿,东南隅有古井1口,一进院内散落石碑2通,柱础石若干。戏台遗址:位于中轴线最南端,已塌毁,现仅存压沿石可确定其位置。献 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室内有后人加设的辅柱支顶梁架,学校占用期间,对献殿外观进行了改造,在室内加设了吊顶,前后檐装修全部改制。卧龙殿:卧龙堂建于高约0.8米砖砌台基之上,前檐以压沿石收边,前檐明间设垂带踏跺…[详细]
缉熙堂祠堂
  时代:清代地址: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四巷与五巷之间缉熙堂乃清朝嘉庆年间梁君杖的十一个儿子为他所建的祖祠。嘉庆四年(1799)动工,次年竣工。该祠堂布局为三进两天井,青砖结构,杉瓦盖顶,宽10.45米,进深26.8米,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巨木为柱,抬梁坚固,构件雕刻精美,彩绘壁画清晰,原汁原味,充分体现出清代中期岭南建筑的艺术特点。建此祠堂时,因梁君杖健在,按俗礼讳死,故不称祠堂,为弘扬祖德,发扬家族“忠信仁义,尊师重道”等优良传统,故起名缉熙堂。缉熙堂建成后,成为梁君杖家族议事,喜庆的活动场所,并以超前的意识,物尽其用,利用它开辟成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书院。梁君杖四世同堂,四代共育男丁107…[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