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造像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造像篇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北4公里的嘉陵江东岸。千佛崖造像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在长约420米、高约40米的崖面上,龛窟密布,重重叠叠,多达13层。根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记载,全岩的造像有一万七千余座。但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崖开路,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毁。现存大小龛窟四百多个,造像七千余尊。根据《广元县志》的统计,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无年号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文字题记和摩崖碑刻一百多通。千佛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南段著名的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窟…[详细]
彰武千佛山风景区
  千佛山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阜新市彰武县城东北的大四家子镇阿古庙屯。位于彰武、法库、康平三县交界处,距县城45公里,距四阜高速包家屯出口5.5公里,海拔246米,总面积15.9平方公里。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因环山遍雕数百尊佛像而得名。千佛山摩崖造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我省保存较好的一处佛教石刻艺术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东亚藏传佛教历史、佛教美术史,藏蒙汉文化交涉史中的珍贵遗迹。现今保存完好的佛像共计173尊,其线条流畅,清晰自然,高者丈余,矮者尺余,有些佛像仍依稀可辨其彩绘痕迹。山上青石壁立,古松苍劲,以峰峦、峭壁、古松、怪石等自然景观为特色,盛夏时节,…[详细]
皇泽寺摩崖造像
  皇泽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断雕凿,至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时间300多年。现存造像57窟龛、大小造像1200多躯。现存重要洞窟除前述的12号、13号外,还有15号、28号、38号、45号、51号、55号、56号等洞窟。这些石刻造像对研究四川地区佛教的传播路线、造像题材和风格、人们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将皇泽寺摩崖造像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摩崖造像在寺院的后面,镌造于临江的绝壁之上,共有自南北朝至宋、明时期的造像一千多尊,主要的石刻龛窟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石龛、则天殿石龛等。除部分…[详细]
石枧摩崖造像、石刻
  石枧摩崖造像、石刻是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城南35公里的桃川镇石枧村雄山上。处于一马平川、以肥沃土地扬名的“桃川峒”南缘。此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全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4—8月为雨季,年降水量在1400—1800毫米。这里有名动全国的香柚、香芋、香姜,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古时这一片曾是湘桂古道必经之地,是两广地区和湘西南地区的主要贸易区域,曾有“好鸟飞不过桃川峒”之说,以此来形容这里的繁荣和富饶。周围地区植被覆盖较好。地形地貌较复杂,多喀斯特地形,因此形成较多奇特地下溶洞自然景观。该造像、石刻正是在这种地质地貌下凿造出…[详细]
孔望山摩崖造像
  孔望山摩崖造像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南2公里的孔望山南麓西端。相传孔子曾登临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依山岩的自然形势,共雕刻出1贴躯各种形态的造像。分成13个组体,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的图像高1.54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历史沿革造像群的题材,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圣贤遗像”,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认为是“诸贤摩崖像”,《汉代画像全集》认为是“人事起居”,还有人认为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或“供人作乐的被剥削者”。198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首次指出有佛教内容。概括起来约有三方面内容:一曰佛教造像。像群中有高肉髻、顶光、莲花、施无…[详细]
小乐山摩崖造像
  小乐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蓬安县东南方约15公里的河舒镇锣山村,与该镇的抗元遗址运山故城遥遥相望。其海拔高度600.1米,山脊为东北西南走向。该处造像位于山体北坡,东西相距200余米。由东向西依次为大佛头像、大佛殿、八仙洞、千佛崖。自明末起,小乐山上开始了佛教造像和寺庙的建设。原有的观音阁、大佛殿等寺庙几经建,最后分别在1958年大跃进和1966年后“文革”中被毁。但该处交通困难,除了遭遇大的政治运动外,建设与破坏均不是很方便,千佛崖造像在二十世纪中叶因被作为民居背壁而得以完整保存,其它造像也均末受到较明显破坏。根据大佛头像右侧一块功德碑残体记载,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9年)曾整修过山上和寺庙…[详细]
蒲江大佛寺摩崖造像
  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鹤山街道梨山村之长秋山南麓。据其造像风格,断代为唐代至清代摩崖造像,大多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蒲江县志卷二·方外·寺观》记载:“大佛寺,县东十里,石崖上大佛一尊,高丈余,前有石池,终岁不竭。”大佛寺摩崖造像1-22号龛,系一环首方碑,高1.27米、宽0.43米,文字漫没。这通龛碑应该是记述大佛寺历史的最确切材料,可惜文字不存。故而,大佛寺营建于何时,今已不可考。以摩崖造像时代推之,当于唐代兴建。大佛寺摩崖造像,现存17龛,303尊。该造像主要分布于大佛寺后南北走向长100米、宽5米、距地高10米的白砂石山崖上,可分为两个区域,一为崖壁东部的大佛区,另一处为…[详细]
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共编290号龛窟。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铭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疾图”一幅,石刻造像264龛窟。佛湾佛像雕刻精细,体态俊逸,风格独特。“心神车窟”中的“普贤菩萨”造像精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转轮藏经洞”被称为“石雕宫阙”;“韦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经碑”为世所独存,既是书法珍品,又可补史料之遗缺,价值极高。佛湾石刻分南北两个区域,南区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区大多…[详细]
水宁寺摩崖造像
   水宁寺摩崖造像为佛教摩崖雕塑造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唐代凿刻。现仅有27完窟、300余尊造像。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1龛窟,其中第1、2、3、4、8号龛雕像最为精美,造型生动,技艺精湛,人物特征鲜明、生动。  水宁寺石窟,地处巴中县城东37公里的清江、斯连、花溪三乡交界处。水宁寺,古为始宁寺。《寰宇记》云“废始宁县,在县东南五十里。梁普通六年(公元526年)于此置遂宁郡,又于郡理置始宁县,因山为名”。隋开皇三年废郡。北宋乾德四年废县,省入化成县(今巴中县)。水宁寺石窟就坐落在古遂宁郡、始宁县故地水宁河两岸的始宁山、龙骨山麓。  水宁寺石窟,现存造像27龛,近300躯,全系佛…[详细]
南龛摩崖造像
  南龛摩崖造像巴中南龛古窟造像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南龛古窟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巴中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它有东龛、南龛、北龛、西龛,尤以南龛最胜,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栉比相连,巴中南龛古窟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历史见证。南龛古窟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随庙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龛,二千余尊,有经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则,新建碑四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五十条,诗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详细]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跌跏坐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型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立于佛的两侧,头部残,但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两侧,神态端庄。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部分的天龙八部为浮雕…[详细]
双龙寺摩崖造像及双石塔
  双龙寺坐落于万宝山中心腹地。大殿前台阶左置一赑屃伸颈弓背负一石碑。碑文曰:林县邑北五十里柳泉一里北,有古刹双龙禅寺……不知建自何代……屋舍残废,僧徒廖落……有伽蓝、山神两祠,东西僧舍两座,南殿三楹……十亩土地,后人不得变卖。碑尾注明时间为,明崇祯八年。寺院中另一处碑文显示,嘉靖四十年间,曾有“善人”重修双龙寺。可推断寺院最晚建于明朝。在西厢房墙上镶一石碑,虽年代更久,但对“双龙”一词只字未提,碑上题为“创建黑水山神庙记”的文字讲述两个“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招抚使”大破数万贼众的故事,成碑时间为“大金兴定三载”。奇特的是,这方石碑下缘正中刻有一个十余厘米见方的图章,内容莫辨。看来“黑水山神庙…[详细]
吕仙崖摩崖造像
  吕仙崖在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墨林乡吕仙村六组,其东北里许是荣德山,即现在的老君山。其崖东头称为观音崖的崖壁上造像4龛,龛高2米左右,内造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释迦和弥勒说法图。吕仙崖传说是吕洞宾来此-而得名,崖壁间有造像记,字迹大部漫灭,依稀可辨有“广德”字样,“广德”即唐僖宗年号(764年),龛内壁有绍兴年间的装修记。可知该处造像于中唐时期,南宋曾装修。1996年11月,吕仙崖造像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吕仙崖摩崖造像”绝壁上刻有观音菩萨。值得一提的是,廖永清(已去世)、李普才夫妇为保护文物,在岩洞居住一年之久,寒冬酷暑,风餐露宿,忍受蚊虰虫咬,扯草药卖筹集经费,于1997年6月修建庙堂,…[详细]
尖山寺摩崖造像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尖山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城西南20公里朝阳乡的桥楼村。造像分布在尖山寺附近山崖上,现存23龛159尊。其中唐代18龛154尊,明代2龛2尊,清代3龛3尊。尖山寺位处高山之尖,古名朝天寺,在蒲江通往丹棱的古道上。唐代造像为3~19号龛、23号龛。3号龛,高1.77米、宽1.43米、深1.4米,造像15尊。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及天龙八部。主佛结跏趺坐,坐高0.84米。4号龛,高1.6米、宽1.4米、深1.15米,唐代密宗造像25尊。主尊为千手千眼观世音,立高1.39米,头已残,手分持斧、壶、念珠等法器。东壁现存造像8尊,有三头四臂的明王、象头人身的毗那夜迦等。西壁同存14尊…[详细]
宜君秦家河摩崖造像
  秦家河摩崖造像位于宜君县城关镇秦家河村西南250米的蔡家山断崖石壁上,蔡家山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山下秦家河东北环绕流经造像脚下,距造像高约30米,通往刘家河的便道,沿山脚下南北而过,距造像高约50米,造像北距宜焦公路约0.5公里,南距刘家河村约2公里,东与新修的铜黄公路、秦家河村相望约40米。该石窟现存4龛一窟,下距河面约30米,4龛分布总长约5.44米,每龛高0.35米,进深0.96米。1、2号龛平面呈长方形,其内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菩萨,两侧壁浮雕供养人像及题名,为北魏开凿。3、4号龛内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唐代开凿。石窟位于龛南100米,平面长方形,覆斗形顶,面宽1.92米,高1.…[详细]
石佛滩摩崖造像
  石佛滩摩崖造像位于博爱县城西北约9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山崖下,造像分布在南北长约100米,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佛龛59座,造像82尊,铭记4方。龛高约0.2-1米,上部呈半圆弧形,两侧雕刻立柱。大部分龛内雕刻有一佛二菩萨,其中一龛内的佛刻技艺精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阿弥陀佛面部丰腴俊美,神态慈祥,两侧菩萨长帛飘动,一幅世俗妙龄女郎形象。在一方铭记下题记:唐开元二十一年,可知为唐代作品。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耕织图石刻共20幅,均系线刻。分别刻在四块长210厘米、宽30厘米的磨光条石上。在画石的间隔部位,用卷出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石共分两组,第一组为耕图;耕地、运苗…[详细]
冲相寺摩崖造像
  冲相寺摩崖造像,又称“定光崖石刻”,在广安县肖溪镇。崖刻四层,有大小佛像百余尊,上层正中为定光佛,又称“太阳菩萨”。定光佛高四米,北饰日月佛光,太阳普照时,会发出一种光芒来,当地人称之为“吉芒。”文革时,石刻除定光佛外其余小佛像都遭到破坏。摩岩造像还有一处景观,“七级浮屠”石刻。这里都流传着多种传说。溪镇被广安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石刻之乡”,大小石刻贯穿全镇,堪称一道独特景观,而冲相寺石刻更是让人称道。冲相寺摩崖造像,俗称“定光崖石刻”,崖长100余米,最高处达22米,离地17米岩孔中,有石刻四层,上层正中为定光佛,又称“太阳菩萨”。像高四米,北饰日月佛光,至今保存完整,当太阳普照时,便会发出一…[详细]
海棠山摩崖造像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山上的摩崖造像,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普安寺遗址,是“中国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现有260余尊摩崖造像,据说这佛像身上的染料都是取海棠山上的一些植物配制而成的,使人们观后产生对悠久历史的追忆,对设计者和雕刻艺术匠人的丰富联想。海棠山摩崖造像,种类繁多,从山间到山巅,在大小不同的花岗岩石上,处处雕刻着千变万化的佛像,现保存完好的佛像260多尊,它们最高为5米,最小仅0.3米。有的10尊佛像为1组,最多的一组群像有26尊称为“集仙石”。有些佛像龛上下左右刻有蒙、满、藏、梵和汉文字,有的还涂有彩绘,虽经历300多年的时间,却色彩不退。海棠山普安寺始建于…[详细]
千佛寺摩崖造像
  千佛寺摩崖造像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盂县肖家汇乡南兴道村的千佛山。千佛寺造像群是明代或明代以前的,虽在数量上不能和云冈石窟相比,但在朔州地区却是惟一的、时间延续最久、内容最丰富的一处造像。这一发现,填补了朔州地区摩崖造像群空白的历史,同时也为研究晋北地区石造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山上曾建千佛寺,寺庙旁侧凿有大型壁龛3处,内有石雕造像总计1100余尊,营造年代自北魏永熙元年(532)始至唐开元(618)时期,长达200余年。民国盂县知事王昌所著《金石志》对此有所记载。现仅存壁龛一处,平面为长方形,无后室,举高米,阔宽8米,面积达40平方米,以营造…[详细]
龙泉寺摩崖造像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城东18公里的插旗乡龙泉村。现存唐代造像4龛182尊。1号龛,高、宽各1.5米,深0.7米,造二菩萨立像。2号大佛窟,高6米,弧形顶,宽4米、深3米,造像131尊。大佛为弥勒像,结善跏趺坐,左手抚膝,举右手,着双领袈裟,脸圆胖,头上细螺髻,火焰形背光,背光外缘为火焰,中层为花卉,其中有坐佛7尊。弥勒坐高4.2米,肩宽1.7米。左壁开12个小龛,造像87尊,其中有二佛并坐、四方四佛、九品弥陀、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四菩萨二力士等。右壁开小龛7个,造像34尊,分别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菩萨等,浮雕经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