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司令部旧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司令部旧址篇

张家口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张家口市宣化路第六中学校园内,总面积约3600平方米。现存主体建筑是三座呈品字形排列的小楼,西侧是二层主楼,东侧是两座南北相对的单层配楼,具有明显的欧洲风格,同时采用中国传统工艺,可谓中西合璧。主楼内陈列着相关的实物、图片、文字材料等,再现了晋察冀军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光辉业绩,以及晋察冀边区首府的革命历史。校园门口竖立着聂荣臻元帅塑像。经过八年抗战,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从日伪铁蹄下夺回了张家口。我军解放张家口后,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于8月27日迁到张家口市桥东宣化路62号,即现今市六中院内,直到1946年10月10日我军战略撤退。在一年多时间内,聂荣臻、罗瑞…[详细]
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部旧址
  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部旧址是河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乡市卫辉市苍峪山大峡谷西段狮豹头乡柳树岭村西头,主体建于十九世纪末,1943—1944年曾作为第七分区临时司令部,领导了汲县、林县、淇县等广大豫北地区的抗日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杀敌的壮烈战歌。皮定均司令部旧址坐东朝西,硬山式灰瓦顶,为11间石砌单层民房组成的四合院,由过道、南屋、东屋、西屋、院墙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山区建筑风格。旧址外北侧存放了三口石磨,讲述了皮司令带领广大军民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大门门楼窗楹上还存有皮司令亲笔书写的“毛主席”三个字,简朴大方。南屋内展板对皮定均司令员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详细]
岚城八路军一二〇师司令部旧址
  岚城八路军一二〇师司令部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38年地址:吕梁市岚县岚城镇岚城村1938年10月至12月,八路军一二〇师驻进岚县,司令部设立在五龙庙。贺龙、关向应、甘泗淇、周士第等--均居住于此。一二〇师驻岚期间,组织抗日自卫队,成立农救会,协助牺盟会建立游击大队,举办军政训练班,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岚城八路军一二〇师司令部旧址,坐北面南,南北长41.20米,东西宽19.50米,一进院落布局,原为一处完整的庙宇,建有正房、南房、东房与西房,现仅存正房、南房、西房,均为清代遗构。近年来在旧址东侧新建围墙与院门。旧址院内长有古柏6株。岚城八路军一二〇师司令部旧址作为八路军在岚县区域…[详细]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第二批省保)时代:1940—1942年地址:沁源县城东南7公里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是根据朱总司令指示,-率决死一纵队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沁源开展游击战,粉碎闫锡山“十二月事变”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根据黎城会议整编建立的。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军区归属192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战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详细]
第三战区司令部旧址群
  第三战区司令部旧址群位于铅山县,时代为1943年-1945年。含司令长官部旧址(五都周氏宗祠)、参谋处旧址(周氏民宅)、卫生处旧址(林家新屋里)、俄国顾问室旧址(黄家老屋)、虹桥联络站旧址(叶氏宗祠)、八都联络旧址(八都村詹家五公厅)、宪兵大队旧址(八水源杨家老屋)、军务处旧址(苏家老宅)、通讯兵指挥部旧址(下畈林氏老宅)、第二十三集团军军部旧址(港沿义门第)、干部训练团旧址(鹅湖李氏宗祠)、兵站总监部旧址(本地孔氏宗祠)、战地党政委员会第三战区分会旧址(麻山孔氏宗祠)、军政部陆军担架团旧址(局里彭氏宗祠)、军政部陆军担架团旧址(中洲王氏宗祠)、军政部陆军担架团旧址(局里邱氏宗祠)、港东联络站…[详细]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在赤坑镇交赞村,原是当地谢姓居民祖祠“肖梅谢公祠”。三进三开间,深29.67米,宽11.36米,面积37平方米,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瓦脊上彩塑装饰吉祥图案。左右两侧外为走廊与附属侧房,门口为广场。民国35年(1946),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进驻交赞村,在该祠设立司令部。主要领导人梁嘉、钱兴、陈禹(陈奇略)、冯石生等在此办公。部队还在此举办干部培训班。民国36年7月,为适应全国新形势的需要,统一整个西江地区党的领导,建立和发展粤桂湘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共南方临工委决定成立中共粤桂边区工作委员会(习惯称西江区工委),梁嘉为书记,钱兴为副书记。区工委成立后,在交赞村召…[详细]
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司令部旧址
  绥贺支队领导了绥江、贺江一带包括四会、高要、广宁、德庆一带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积极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先后组建8个团级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指挥大小战斗200余次,配合中共人民解放军南下战斗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光辉篇章。德庆“二·二八”武装起义后,中共绥江地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机关及主力转移到德庆高良与怀南一带回旋。1948年4月,根据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成立中共绥江地委。中共绥江地委书记叶向荣及地委机关多数人员随着斗争的需要,曾驻黄石降村,领导党和武装工作。1948年4月至10月,绥贺支队司令部在该屋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贯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以及边区工委的指示和…[详细]
友联红五军团司令部旧址
  友联红五军团司令部旧址地址:石城县友联村虎尾坑事件发生年代:1931年友联红五军团司部旧址位于横江镇友联村虎尾坑赖氏香火堂。建于清中期,座西朝东,砖土木结构,悬山顶,二井三厅,面阔五间,二舍二横屋,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1931年12月宁都起义部队整编后组建红五军团,军团司令部就驻此处。通过整编组建的红五军团全体官兵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显著提高,在中革军委的领导下,以崭新的姿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我工农武装的一支雄师铁军。红五军团在攻打漳州以及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等历次战斗中屡立战功,以勇猛顽强、善打硬仗恶仗著称;长征中,以其顽强的阻击和悲壮的牺牲为自己赢得了“铁流后卫”的称…[详细]
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
  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濮阳县城关镇孙王庄王家大院,座北朝南,占地400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48年3月,陈毅、粟裕率领华野机关和一、四、六纵队全体指战员,到濮阳地区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司令部设在濮阳县城东孙王庄王家大院,部队分别住在县城、柳屯、清河头、岳村、保安集等地。新式整军运动以土改教育为中心,以干部为重点,发动群众诉苦。在诉苦的基础上进行“三查”,即查思想、查工作、查斗志。尔后进行“三整”,即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华野部队在濮阳整训,本意是为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区域机动作战任务做准备。粟裕从战争全局的得失利弊考虑,提出了华野3个纵队留在中原作战的建议。中央军…[详细]
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司令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及三十一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新县陈店乡程七湾村。1928年7月下旬,第七军和地方党领导人在柴山保的尹家咀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吴光浩牺牲后由徐向前担任),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全师120余人,编为四个大队。这是鄂豫皖苏区第一支红军队伍。军部设在尹家咀,后迁至这座祠堂。军长兼师长徐向前曾住在祠内办公,领导边区军民粉碎了“鄂豫”、“徐夏”会剿,并在这里训练部队,亲自教红军战士使用机枪等武器。同年冬,在此传达了鄂豫边第一次党代会会议精神。2004年被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详细]
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
  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枧头村枧头新街。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6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执行“左”倾错误路线,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打阵地战、堡垒战,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敌人步步逼向建宁。1934年1月至5月,红军在建宁的北线和东线相继开展了邱家隘、将军殿、驻马寨、雪山岽、武镇岭五大阻击战,以保卫中央苏区、保卫赤色建宁。期间,聂荣臻、林彪奉命率红1军团两次进入建宁参加建宁保卫战,并直接指挥了驻马寨阻击战,军团司令部设于溪口镇枧头村。建宁保卫战失败后,红1军团逐渐西撤。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枧头下新屋)…[详细]
恩平解放军司令部旧址
  恩平市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恩平市朗底镇励英学校内,该校建于1929年,整座建筑以泥土、沙石为材料,砖木结构,面积384平方米,楼高5.4米,分两层,开中门,两边开小窗,门额写着“励英学校”四字。朗底镇距恩城24公里,北邻新兴;西接阳春,群峰叠嶂,是兵家安营扎寨的好地方。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从鹤山宅梧迁移到励英学校。属下备团队到朗底集中整训。10月上旬,0中区特委和抗日解放军司令部举行联席会议(后称朗底会议)。此间,--当局纠集3000多兵力分六路包围朗底,妄图一举消灭中区人民武装力量。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在极端困难、险恶的形势下,正确指挥各团队进行阻击。…[详细]
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番禺沙湾镇涌边村陈氏祖祠。坐北向南,宽11.24米、深27.3米,两进,麻石墙基,青砖墙,硬山顶,石库门,大门门额阴刻“陈氏祖祠”四字,下款署“白沙子”。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国民党成立了以吴勤为司令的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司令部设在这里。吴勤于大革命时参加过共产党,革命失败后遭国民党追捕,逃亡南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重返祖国,在广州组织抗日武装。中国共产党派了一批干部到他的部队工作。1939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广游二支队里建立了不公开的党支部,对二支队进行整训。此后,二支队迅速扩大。1940年9月,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广游…[详细]
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位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端的南腰界乡余家桶子。余家桶子系原清末秀才余兰城的私宅,为“U”字形瓦木结构大宅院,为木石结构的吊脚楼建筑,有明五暗七共12间房,占地599平方米。院内石板平整,厢房吊楼南北相对,两侧为青砖风火墙。红三军进驻余宅后,在房屋四周用条石、火砖砌成高2.8米、长278米的围墙,院坝中有两棵贺龙手栽的花红树。1934年6月,贺龙等领导的红三军(原红二军团)来到酉阳南腰界,以南腰界为中心开辟了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萧克、王震、任弼时率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于此。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的会议室,以及贺龙、夏曦、关向应的办公室和宿舍也位于旧址内。中国…[详细]
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
  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横峰县葛源镇枫林村,占地500平方米。房前有座简易朝门,分前后两幢,中间设天井,共12间。有司令室、政委室、军长室、参谋长室。闽浙赣省军区还有一项了不起的创造——闽浙赣苏区的-战。闽浙赣省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位于横峰县葛源镇,这里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方志敏等革命先驱在这里创建了红色政权,开创了“两条半-闹革命”的历史,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我们光荣的模范苏区”。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省苏维埃旧址、省军区司令部旧址、红军五分校旧址、红色列宁公园等一大批经过维修的革命旧址。还有红军广场、司令台、四部一会旧址、少共省委旧址。红色…[详细]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古氏宗祠)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镇槟榔村。原为古氏宗祠,由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祠为硬山顶,三间两进布局,面积1602平方米。头进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偏殿,天井两边有廊,后进为抬梁式木构架。1943年7月,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从禺南迁来此地。1944年10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和省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了有珠江地区指挥部、粤中、西江、珠江二个特委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筹备成立珠江纵队。1945年1月15日,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并以此作为司令部的办公地点及举行各种会议的会址。解放战争期间,…[详细]
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汉中市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1935年3月8日,以程子华为军长,徐海东为副军长,吴焕光为政委,郑位三为政治部主任的红二十五军由鄂豫皖根据地北上抗日,途径洋县,驻军华阳。军司令部设在距洋县华阳镇5公里的红石窑村余家大院内,军-住在司令部内,二十五军在华阳驻军期间,这里成为华阳苏区军事政治中心。其时,余家大院共有两大院落65间房屋,规模宏大,红二十五军离开华阳后,游击队又遭失败,余家大院遭国民党“围剿”部队拆毁损坏。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遗迹积极进行了保护。现存有房屋两大院11间,古柏44棵。为近现代重要革命历史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当年红军施用过的刀…[详细]
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博物馆
  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博物馆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建于1903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近代俄式建筑,建筑主题为二层半砖石木框结构,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这座老建筑历经百年沧桑,数易其主。1906年该楼为关东都督府陆军部,1919年4月12日,改为关东军司令部,至1931年9月18日先后有九任关东军司令官在此办公。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等诸多重大事件都是在这里密谋策划的。博物馆内共分3个展厅、4个复原室和1个音像室。主题展览《罪孽之师——关东军》通过300余幅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图片及大量的实物,见证了关东军从建立直至灭亡的历史进程,使人们在重温近代史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与启迪。2013年5月,国务…[详细]
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
  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12号。由上海中兴公司兴建,原为建港初期办公场所,后为国民党连云港陆军司令部。该建筑立于临海半山坡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实木结构。主体建筑两层,面宽五开间,左右对称。东、西两山墙建一层带门廊坡屋,每间宽3米,门廊分别朝东北、西北向,整个建筑跨度为12.9米,东西长24.2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建筑石墙为整毛石砌筑,水泥砂浆勾凸缝。该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为驻军使用。1976年7月25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大将来连云港视察时曾在此居住。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四周至界墙。建设控制地带:东至…[详细]
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闵家山。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撤后,鄂豫皖省委于11月底在檀树岗重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副军长徐海东,全军约5000人。他们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坚持根据地斗争。1933年7月,红二十五军军部设在这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房屋墙壁上至今仍保存有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的郑位三亲笔书写的“为保障秋收秋耕,坚决扩大红二十五军,打破敌人的新进攻”和“十月革命开辟了中国工农群众的一条出路”等标语。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列为省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原为闵氏宗祠,前后两排,占地378平方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