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文物古迹介绍

镇江商会旧址
  镇江商会旧址位于城西伯先路73号。1929年由陆小波先生用北伐军归还镇江商会20万借款中的4万元建造而成。该建筑占地面积约1891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青砖叠砌,有房屋78.5间,为三层楼式,整个建筑呈长方形。正门朝南,迎街面东另造一大门楼,南面门楼为西式墙面,砌8个方形砖柱,中部大门上凸出,砖砌券形门洞上有逐层向内凹的圈带状装饰,券底落在圆白石柱上,门上嵌白石横额,上镌刻“镇江商会”四个大字,落款为“于右任题”。其内部为中式三进。第一进为走廊、天井。中为大厅,面阔三间,迎面朝南采用中式隔扇,两旁为厢房,内部多为木立柱式,水磨石子地面,平顶天花。第二进前为平房,后为二层楼。第三进由东大门通道进入,设有楼梯,进入天井为一座三层楼房,有走廊与第二进相通,屋顶为平瓦,坡度较缓,整幢建筑为中西结合形制。该建筑北部为中央银行镇江支行。抗日战争期间,商会为日军宪兵队侵占,日军投降后,又改作善后救济总署苏……[详细]
见月和尚墓
  见月(1601-1679年),即见月律师,宝华律宗第二代祖师,俗姓许,楚雄县人,14岁父母双亡。少好游,曾到金沙江,甸尾等地,因羡慕赤松子,遂出家当道士,后舍道入佛。32岁从宝洪山亮如法师剃度,法名读体。明崇祯九年(1636)年到镇江海潮庵,第二年从三昧受具足戒,继而随三昧传戒诸方,开始阅读律藏,为各方所推重。38岁入金陵宝华山,被提拔监院,并为大众讲戒,“析义释文,口若悬河,座下千人,罔不叹服”(《中国佛教史》)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将圆寂,以衣钵戒本授读体,继承法席,主持宝华山30余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江南大饥,见月募化赈粥50多日,救活饥民数以万计。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二十二日圆寂,终年79岁,其著述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集》等十部传世。见月弘戒数十年,戒弟子以数万计,法嗣亦数十人,近世律宗之重兴,至读体集大成,法席之盛,近古以来未有,在中……[详细]
龙脉团山遗址
  龙脉团山遗址位于镇江市润州区的团山路,就在“君临南山”的楼盘附近,是镇江市区保存较少的商周时期台形遗址之一。自1959年南京博物院对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湖熟文化”遗址普查时发现后,龙脉团山遗址一直保留至今,是镇江保存较好的“湖熟文化”遗址。龙脉团山长60米,宽50米,高出地面5米,顶部平坦,整个遗址呈椭圆形台地。山顶就是一块平地,当年发现有很多的湖熟文化的碎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黑陶、硬陶、原始瓷等。地里各种形状的陶片很多,三种有代表性的碎片:一块是普通的夹砂红陶,陶片很薄,红色的陶片里面有白砂点点;一块是土陶罐的罐口边缘部分,应该是黑陶或者灰陶罐破碎后残留的部分;还有一块是当时房屋建筑中的红土块,土块很厚,有一面呈奇怪的连续圆弧状。这个土块的边缘形成与当时的房屋建造结构有关系。这些圆弧的部分是因为包裹着细的树木和芦苇形成的,当时的房屋是土木结构,先用粗木做桩,然后再用细的树木和……[详细]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位于镇江市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小码头街东端。此馆1982年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镇江市博物馆馆址。   1858年6月26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开辟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小码头一带沦为英租界。1864年英国开始在云台山上建筑领事馆,1888年初,镇江洋捕殴毙华人,群众愤怒焚毁了领事馆及巡捕房等。清政府屈辱侵略者,1889年偿重建,于1890年竣工。现存旧址就是当时重建的建筑。该馆共占地17亩6分1厘2毫,有5幢房屋,均为砖木结构。最高的为办公大楼,西北一幢(局部二层)是职员宿舍及3间马房,靠山坡2幢 方形楼房为正、副领事住房。山东南麓2层楼房是宿舍、餐厅及娱乐场所。馆周依山高下筑砖围  墙和大铁门。北面临江处是一幢3层长方形楼房,为工部局、巡捕房。 1927年3月北伐军进抵江、浙后,英国被近交还租界。  ……[详细]
沈括故居梦溪园
  沈括故居梦溪园位于市区梦溪园巷,是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在此写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现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誉《梦溪笔谈》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我国当代科学家钱伟长说:“这座坐标就屹立在镇江。”该书现已被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翻译出版。梦溪园原有面积约十亩左右,园里有岸老堂、萧萧堂、壳轩、深斋、远亭、苍峡亭等建筑,还有一条溪水流经园内。现在的梦溪园是原梦溪园的一部分,由市政府于1985年恢复,占地2亩,计2幢建筑。前幢为清代修建的硬山顶平瓦房,坐东朝西,当中设正门入园,门上方嵌有茅以升题写的“梦溪园”大理石横额。后幢为清式厅房,坐北朝南,内有沈括全身座像和文字图片、模型、实物,展现了沈括在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质、医学等方面的科研成就。室内两对抱柱上的对联是沈括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川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详细]
46、五柳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柳堂
  导 游 第一进为楠木厅,第二进为斜厅,第三进为0厅,均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平房。楠木厅系明代建筑,梁架、立柱均为楠木,梁架用才硕大,立柱呈棱柱状,顶部有卷刹,做抬梁,次间山面无脊柱。这种宋元遗制实例甚是可贵。 斜厅建于清代前期,整个屋身斜形而立,与楠木厅不在一条中轴线上,颇具个性。0厅与斜厅依回廊相连,东西间附建0,颇为独特。 藏书楼亦名游经楼,两层,取陶潜诗“游好在六经”之意,建于民国,为陶蓬仙藏书、写作之处,他曾在此编纂《润州唐人集》等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介 绍 明清民居建筑群五柳堂位于市区演军巷,前后共七进平房及一座藏书楼,现原地保护三进平房和一座藏书楼,系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柳堂建筑群延续明、清及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代表着镇江古民居的特点和风格。院中五棵柽柳与五柳堂寓意相呼应。 历史:五柳堂宅主陶氏,祖居江西浔阳,后迁居镇江,凭“络丝”手工劳动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陶氏系五柳先生……[详细]
镇江合作蚕种场旧址
  镇江合作蚕种场旧址位于城西四摆渡蚕种场和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清末民初镇江开始发展蚕桑业。民国间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为繁育优良蚕种,推广新法养蚕,以提高丝绸产品的质量,促进全国蚕业经济的发展。于民国十五年(1926)在镇江四摆渡创建了镇江蚕种制造场。该场创办伊始,成绩斐然,其繁育的优良蚕种深受江浙一带蚕农欢迎,并深得其益。在其影响下地方贤达相继办了民营的裕民、明明、益民、瑞昌、均益、永泰、三益、永安、女职等10多个蚕种场,后来为扩大优良蚕种的供应范围,大力推广和普及科学养蚕,又将镇江民营的10多个蚕种场和苏州、南京的部分蚕种场联合起来,以镇江蚕种制造场为核心,成立了合作蚕种场,成为全国优良蚕种生产中心基地,蚕种行销从江浙扩至皖、鲁、晋、陕、鄂、川、粤等地并远销国外。现存的蚕种场建筑共计21幢建筑:第一大部分位于现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的原镇江合众蚕种场、裕民蚕种场内;第二大部分位于镇江蚕种场内……[详细]
张云鹏故居
  张云鹏故居紧挨五柳堂,占地近600平方米,建于光绪年间,前后四进九间,四周围墙,正门朝南。进门见小池,左首为雅室,内置古物字画,右进回廊与后院相连,后院有半亭、亭台、月亮门等建筑。主建筑面阔三间,砖木结构,雕花门窗,花园内置元宝石、八仙门墩、双龙戏珠条石、石桌、石凳、假山等,种植花草树木数十种,如紫藤、爬山虎、翠竹、腊梅、桂花、月季、黄杨等。尤其是一棵百年香圆树与古井形成“橘井流香”意境以及一个半亭与芭蕉构成的“听蕉小筑”景观,格外地引人入胜。进入这座老宅,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小巧玲珑、雅致含蓄,文化底蕴深厚的感觉。张云鹏(1900—1958),又名翼元,镇江名医,出生于中医世家,1923年加入中央国医馆医学改进会,著有《温病辩证十三篇》等著作。张云鹏故居一直由其后人进行维修和保护,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获此殊荣的古建筑。2006年……[详细]
冷御秋故居
  冷御秋故居位于丹徒黄墟镇。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一处独院住宅,主楼为一幢坐北朝南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冷御秋,丹徒黄墟镇人,曾与赵声等共同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他作为广西民军帮统出师北伐援鄂。1912年元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他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委任他为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后又参加孙中山先生的0运动。护国运动失败后,他回到丹徒从事实业,创办了永安蚕种场。1945年7月1日,与黄炎培等一行6名民主人士赴延安,在机场受到毛泽东、-、-等0领导人的热情迎接,与0领导人共商大事。解放战争期间,他利用省临时参议长的身份,营救地下党和新四军及革命群众,获救者近百人。建国后,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华东军政委员兼华东水利部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了纪念他的生平事迹,2002年将故居改建……[详细]
广肇公所
  广肇公所,是江苏省镇江市著名的近代历史建筑物,位于镇江市城西伯先路,对面便是镇江市历史博物馆,为江苏省文保单位。广肇公所,是古时广东广州、肇庆两府商旅来镇江经商的同乡会建筑。它原在中华路菜场南面有其基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现址。公所面积约600余平方米。朝西大门,用磨砖砌成,上有挑檐,饰“五福盘寿”雕砖,白石横额镌刻“广肇公所”四大字,落款为“前护川督陈燏书”。并有浮雕砖饰的“福禄寿”三星、“琴、棋、书、画(四乐图)”及“渔、樵、耕、读”等民间习俗装潢,大门两侧磨砖倚柱底部为石刻蝙蝠等。进入大门另有向北的二道门,亦有砖雕纹饰。公所大厅面阔三间。厅南侧厢房内壁嵌一“广肇公所记”碑,记载公所历史及重建始末。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初年曾由上海专程来镇江考察,在公所居住一宿,与地方人士商讨整治长江和建设镇江港的计划。2011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51、沸井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沸井
  丹阳的季子庙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是有十字碑、消水石、季河桥等名胜古迹,更得益于这里有独特的奇观异景——沸井涌泉。季子庙的沸井主要分布在庙前的沸井塘边。根据志书记载,古代这里有井百口,其中一部分是沸井。现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浊,各相距尺许。稍远看去,井栏古朴典雅,神韵别具;走近细瞧,井内水面翻腾鼎沸,滚浪有声。这奇特的景观令游人稀奇不已。此外,在庙周边的河沟水塘内,还有多处沸泉在滚涌,从不停息,乡民们谓之为“龙气”,称沸井塘为“龙潭”、“沸潭”。季子庙何时有沸井很难考证,但从南朝刘敬淑的《异苑》一书可知,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沸井已名声远播了。拜谒季子庙,观沸井涌泉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非常向往的事。南朝张正见来此后写了《行经季子庙》一诗,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提到的沸井的诗句。其外,历代名人如李白、萨都刺、沈德潜等来庙观井后,都留下了不朽的诗……[详细]
丹阳岳庙
  丹阳岳庙庙址在江苏丹阳市全州乡培棠村东北香草河畔。始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该庙占地亩,房舍建筑十五间,三进院落。其庙基是当年岳珂建报本祠的地方。南宋绍兴十一年,岳飞父子和张宪遇难时,岳飞生前好友贡文宪(秣陵关总镇)为保岳飞三子岳霖(十二岁),挂官隐居丹阳紫阳渡(即培棠村),后岳珂任丹阳县令时,为感恩,在培棠建 “报本祠”, 祠内供贡文宪公与岳飞祖,并享厥祀,血食千秋,报本永远。该祠元代被毁。明景泰二年,丹阳人民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功绩及岳珂在丹阳的政绩,在培棠村建立岳庙(即岳家祠),该庙1968年文革中被拆,基址上尚存景泰三年(1452年)植的精忠柏一棵,高八米,这棵柏树五百三十年了,现长势很好,笔者1987年11月24日到培棠村调查时,该村岳飞后裔岳万寿先生说:培棠村四百多户岳飞后裔和相邻延陵乡柳茹村几百户贡祖文后裔,都很关心这棵精忠柏,把他作为报本祠和岳庙的象征。……[详细]
53、隆昌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昌寺
  隆昌寺位于汤山镇北约2公里的宝华山上。宝华山,因盛夏季节黄花满山而得名,周围36座山峰似36片莲花瓣,隆昌寺如莲房一般端坐其中。山间云雾缥缈,溪连流水叮咚,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确是一方非同寻常的佛教胜地。隆昌寺,又称宝华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在此结庵传经,故名宝志公庵。宝志即民间传说中济公和尚的原型。明神宗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的名称,于是改称隆昌寺。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驾幸宝华山隆昌寺,足见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寺内戒台只有有放戒资格的寺院才能拥有。隆昌寺号称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网络独特,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坛。与众不同的是山门面北偏东, 既小又僻。原来因皇上驾临寺院,故改山门面北以示接驾。至于山门较小,是因为律宗寺院戒律严格,将山门造小使僧人不能随便进出,也可避去尘俗烦扰。……[详细]
54、华严阁
华严阁
  华严阁位于定慧寺西南的华严阁,面临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两层楼临水建筑。华严二字出于《华严经》,比喻这里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楼上厅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对联,对登楼观景有画龙点睛之妙。现已换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楼下为“浮玉斋”素菜馆,颇具特色。华严阁是赏月的好地方,“华严月色”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每当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顷,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辉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进入仙境。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在此挥毫题写“无尽藏”,寓意双关,耐人寻味。华严洞:华严阁东侧,又名“安隐岩”,是一个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苏东坡的石刻画像和焦山十六景咏诗,可见焦山景色之胜。焦山十六景为:山门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华严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宝、自然问道、危楼观日、别峰果园、岩洞寻仙、石屋藏铭、庵院槐荫。……[详细]
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
  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六朝至唐宋镇江市焦山1988年,“焦山碑林”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宝墨轩,位于镇江焦山定慧寺东,由摩崖石刻与碑林石刻组成。  摩崖石刻环集于焦山西侧峭壁,绵延200余米,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石刻一百余方,真草篆隶,各具风采。历代书家尊称“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原址,即位于此。摩崖上现存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壮观亭址瘗鹤铭》、《米芾题名题刻》、《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  碑林陈列始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所建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镇江市于1991年在此设焦山碑刻博物馆,占地7000平方米,藏碑300余方。著名碑刻有《瘗鹤铭》、唐《魏法师碑》、《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宋《蓄狸说》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