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文物古迹介绍

61、开泰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泰桥
  “开泰桥”位于丹阳市城区南门外大街,横跨于东西向的西门运河上,“开泰桥”又名“草堰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90年左右)。为花岗岩石质单孔石拱桥,横纵联锁式砌置,高10米、长45米、宽9.5米,桥拱部两侧有“开泰桥”三字,桥体东西明柱各有对联一副,东侧为“束京口潮流,百尺虹腰,高踞迎春以上;枕曲阿塔影,千层雁齿,迤趋萃秀而东”。西侧为:“横波激石,峙并雄关,摇揖凤凰山秀;堰水长虹,跨当孔道,旁通香草河流”。桥面除横状阶梯石阶外,中心线上有竖砌条石路,以便独轮车通过。“开泰桥”下方的西门运河,是明万历16年(1588)将丹阳县城西、南城壕拓宽浚深后而成的京杭大运河古河道,从明万历16年开始,往来船只从丹阳城外绕行。“开泰桥”于1985年被丹阳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赵伯先墓
  赵伯先墓,在镇江市南郊夹山竹林寺东。赵伯先(赵声),丹徒县大港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是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11年3月29日,赵声与黄兴领导了广州武装起义(即黄花岗起义),担任总指挥,失败后忧愤成疾,4月20日病逝香港,终年31岁,当时暂葬香港茄菲公园附近山巅,题作“天香阁主人之墓”。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为了表彰赵声的功绩,追赠为上将军,同年4月1日移柩迁葬今址。原伯先墓座南朝北,墓门前两侧有雕花圆形石柱一对,顶端雕饰坐狮,前列石供桌,有台阶和墓道,台阶前置雕花托座水池二方,列于左右,由坟向前110米置石牌坊,横题有“浩气长存”四字,石方柱上镌刻“巨手劈成新世界,雄心恢复旧山河”,“绿竹径回环劲节雅似君子德,黄花岗飘缈忠魂是有故人游”等对联。墓前中央有刻文“大烈士丹徒赵伯先之墓”巨石墓碑,牌坊前的水沟上设三座小石拱桥,1926~1931年又在……[详细]
镇江香山寺
  属于宁镇山脉的香山,位于高资境内,山麓有一座始建于唐朝的寺庙,这座寺庙虽没有灵谷寺等寺庙的名气大,却很不一般,它的存在证明了高资在唐朝时的繁盛。它就是香山寺。历史由来唐朝时期,高资因良好的港口位置而成为江淮要冲,“舟车之轻从,邮置之经绎,漕运之转输,军期之传送,未有不由此途者。”有两位唐朝名人在高资留下了足迹,一位是大将尉迟敬德,他出资修建了东方桥;一位是唐朝的贤臣魏徵,他在玄武门事变后来到高资的山林中隐居,唐太宗李世民亲赴高资请魏徵到朝廷担任要职,魏徵折服于李世民招贤的诚意,特在高资的一处地方修建了接驾亭,此处因此被命名为唐驾庄。唐朝时信佛之人众多,在人来人往的高资港附近建造一座寺庙是众望所归。一天,下了船的过客们突然发现青翠的香山山麓增加了一座黄墙碧瓦的寺庙,信佛之人兴奋地走向这座古香山寺,拜佛祈福求好运。……[详细]
山巷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城西山巷路东今清真寺街,又名西大寺,初创于康熙年间,迭经兴废,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1982年又重新整修。寺四周为青砖围墙,条石基础,有门楼,上置斗拱,对门有照壁。大门内有门廊明间、过厅、走廊,大殿面阔五间,硬山式,前有廊檐,梁上绘彩画,迎面为大槅扇,两侧设券拱门。殿内用为宗教仪式。清真寺正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楼两侧为磨砖壁八字门墙。门上额书“清真寺”正揩大字。殿前有庭院,东设对厅,会客之用。清真寺大殿为寺之主体建筑,穆斯林礼拜场所,规模之大为全省之冠。整个建筑群布局,既具有中国宫殿式建筑特征,又具有阿拉伯建筑艺术色彩。建筑内以阿拉伯文和几何纹样组成,有近800多种文饰,1000多个图案。寺内设有窟殿、望月楼,是重要的礼拜之处。2011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5、米芾墓
米芾墓
  原米芾墓在丹徒长山下,后湮没难寻。明崇祯年间建纪念墓于今镇江市鹤林寺前黄鹤山下,“文革-”中被毁。1986年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于1987年元月竣工,重修后的米芾墓位于黄鹤山北麓,包括石驳墓圹,墓直径11米,坟包直径4米,-护墓石,台阶四段共60级,两边有玉带坡,平台3座,两边各有路牙,均宽为3.3米,在两边各置大理石制作的长条凳3个。墓的整个走向由上而下向北延伸,全长60米,绝大部分采用大理石预制而成。坟前立巨型石碑,上镌刻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所书碑文:“1987年春日重修,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学启功敬题”。墓门两侧各有一下方上圆雕刻云朵纹的大理石柱。墓前方50多米处平台上恢复石牌坊一座,上部中央横石额镌启功所题“米芾墓”三个大字,内柱一对系旧有牌坊柱,上刻联语“坯土足千秋襄阳文史宣和笔,丛林才数武宋朝郎署米家山”。重修后的米芾墓,屹立在黄鹤山麓,为南郊名胜之一。米芾(……[详细]
66、宗泽墓
宗泽墓
  宗泽墓,在镇江市东郊2.5公里的京岘山北麓,当地人称宗泽山、宗家坟。宗泽,字汝霖,浙江义乌人。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历任地方官,以廉能著称。宣和元年(1119)任职南京,因遭诬陷,削职安置镇江,夫人陈氏殁后葬京岘山,他结庐在山下龙目湖畔。后大赦,靖康元年(1126)受命出任河北义兵都总管,旋升副元帅,徽、钦二宗被掳后,宗泽留守开封。宗泽为了乘胜收复失土,曾24次上 书--高宗赵构还都,遭到投降派的拒绝,因而忧愤成疾而卒,谥号“忠简”。宗泽去世后,其子宗颖和学生岳飞护枢至镇江与夫人合葬,1934年墓道口建石牌坊一座,1966年毁,1984年整修宗泽墓,同年6月竣工。宗泽墓的整修工程,按原基础座南朝北建置,向前延伸,依山势用块石驳砌圈形墓圹,直径9米余,坟包直径3.s米,四周采用弧型堑凿石围护,上覆封土堆,通高2米,墓前树大理石碑,高1.9米,上刻“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墓门前台阶随地势……[详细]
孙家村遗址
  孙家村遗址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北距长江及吴国贵族土墩墓群所处的长江南岸山脉约10公里,东北距断山墩遗址约3.6公里。遗址位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西侧有一条宁镇山脉余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遗址所在的镇江大港区域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分布着较多的高等级贵族墓、台形遗址,构成了吴国遗址群,孙家村位于该遗址群的南部。考古中发现,这一区域人文遗物、遗迹十分丰富,显示人口众多,可能是吴国的一个中心区域。结合孙家村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的构造方式,考古发现与冶铸有关的遗迹遗物,说明孙家村遗址极有可能是当时吴国“国家级”的青铜兵器冶铸“工厂”。此次考古发现对于吴文化、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江下游地域文明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孙家村遗址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魏家墩土墩墓
  魏家墩土墩墓取名于它所在的村名,位于镇江市丹徒区魏家墩,属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土墩墓,是镇江沿江地区仅存的未发掘土墩墓。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魏家墩土墩墓直径有60米,高约6米,孤立在一片待开发的杂草丛生的空地上,为传说中的吴国王侯墓地。在魏家墩土墩墓的南面仔细观察,发现土墩墓的底盘应该远比现在看到的要大,南面被削成小小的剖面,纵向生长着大树密密长长的根须,雨水在泥土上冲刷形成的一道道水沟。从它的形制上看,应该是个规格很高的墓葬。文物部门曾经在镇江的大港沿江一带进行过土墩墓的调查和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已经基本认为这一区域是吴国王陵区。魏家墩土墩墓作为这一区域土墩遗存,具有吴国王侯陵墓的可能性。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城上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周城上村遗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镇大卓城上村南,是新石器时代至周代时期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出土的陶片以夹砂红陶、夹砂红褐陶为主,还有少量泥制黑陶、泥制红陶、泥制灰陶、夹砂黑陶、硬陶、原始瓷等;器形有鼎、鬲、釜、罐、豆、钵、盆、器盖、簋、瓿等;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弧线三角纹、镂孔、刻划纹、指窝纹、绳纹、梯格纹、折线纹、回纹等;石器有石锛、石刀等这些出土物品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城上村遗址,面积大、保存好,地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是目前苏南地区同类遗址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对于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古学文化和商周时期湖熟文化及吴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详细]
70、季河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季河桥
  季河桥位于延陵镇九里村季子庙南大门,又名奈何桥,现座下的九里大塘原为元、明、清时期的香草河故道,季河桥始建于元至正2年(1342),当时由僧法安募建。明景泰2年(1451)改建为石拱桥,位于当时的季子庙南门之首。季河桥桥体为青白石石质,单孔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置,南北向,高6.18米,长22.3米,宽5.5米。拱桥两侧龙门石上各刻有“季河桥”三字,拱角狮面雕塑为省内罕见。季河桥完整第体现了明代江南石拱桥的工艺特色,古朴典雅,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1年被丹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镇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扬中太平禅寺
  太平禅寺位于扬中市三茅街道双跃村境内,前身为下东岳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下东岳庙原有大小殿堂百余间,为扬中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仅保留下一座后殿。1995年,扬中市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批准重建下东岳庙,定名为太平禅寺。太平禅寺分两期建设,首期建成大雄宝殿、玉鉴楼、三圣堂、因果城、禅房等。其中,大雄宝殿投资1600余万元,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该殿坐北朝南,雄踞寺院中央,门额“大雄宝殿”四字,由已故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整个大雄宝殿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长46米,宽36米,高34.6米,琉璃覆顶,飞檐翘角,画栋雕梁,为江南晚清建筑风格,雄伟壮观,其规模在江浙沪县级寺庙中堪称首位。……[详细]
丹阳白龙寺
  位于今埤城镇荒田村南,经山北麓。始建年代不详。初为彭山龙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帝赐额“显济庙”。寺内有龙池灵异,与山泉相通,终年不涸。时邑士戎姓买地170余亩建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改名“白龙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八年两次重建,敕赐“利济苍生”。原该寺3进1院,前进5大间,中进3大间,两侧为四大金刚塑像,中间为如来佛像;后进5间,中有龙王殿,殿梁悬3匾,两侧置有钟、鼓,鼓径4尺许。白龙寺池置于院中央,池围筑墙,墙中砌有石碑3块。在寺门前建有过街蓬,供过往行客小憩。民国31年(1942年)寺宇大部被日军拆除。解放后仅存后进及白龙池。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改建小学,今存寺池。……[详细]
铁瓮城遗址
  铁瓮城又名子城、京城,始建于公元195年,形成于公元209年,是三国孙吴时期的建筑;晋、唐、宋、明、清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缮治,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至顺镇江志》载:“铁瓮城在正峰前周府治,又名子城。”《建康实录》在建安十三年(208)条下有:“权始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曰‘京城’,今州是也,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铁瓮城由孙权所建,是镇江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是六朝时代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建造最早的一处政治中心城市。京口铁瓮城比孙权所筑南京石头城和湖北的鄂王城都早,号称“三国东吴第一城”。多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批六朝时期的砖头和夯土层、地下通道及南城垣门墩等遗迹,2000年铁瓮城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陆小波故居及墓
  陆小波故居位于市区打索街68号。故居为清代传统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四进,沿中轴线排列,最北附生活厢房。一、二进为平房,第一进东为大门。第二进门上为八仙上寿磨砖雕花图案,较为精致。第三进设有卷棚,为对合大厅,天井内有过廊式半亭。第四进为雕栏二层小楼,为陆小波起居室,上下皆为三间两厢,呈“凹”字形。东部有小巷一条,内有水井一眼。2007年,故居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陆小波后人将故居捐赠给镇江市人民政府。2008年,镇江市人民政府出资,镇江市文化局和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按照“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对故居进行了落架式修缮,恢复了其原有风貌。2011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75、招隐寺
招隐寺
  招隐寺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风景区招隐山(亦称兽窟山)上,最初由南北朝著名艺术家戴顒的私宅改建而成,寺内现存读书台、增华阁、虎跑泉、万古常清亭、鹿跑泉、如斯亭、玉蕊亭、鸟外亭等名胜。附近环境清幽,树木繁茂,鸟类众多,历代文士名流在此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古迹和名篇,其中有梁代昭明太子博邀群贤在此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居住此地四十余年,自创“米氏云山”画派;东晋、南朝刘宋两代间著名雕塑家、音乐家戴顒隐居在招隐山中,谱就了《游弦》、《广陵》、《止息》三部千古绝唱,宋武帝刘裕屡招他出山为仕,戴顒均拒诏不出,此即为招隐寺寺名由来。招隐山展示了古城镇江特有的隐士文化风采,成为中国隐士文化的圣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