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 > 沈阳市 > 沈河区旅游

沈河区文物古迹介绍

1、张氏帅府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帅府
  “张氏帅府博物馆”原“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座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内,1988年12月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张学良旧居从建设至今已经有88年历史了,沈阳人称其为“张氏帅府”、“大帅府”,是张学良将军及其父亲张作霖的官邸和私宅。这是由青砖高墙围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筑所组合成的庞大建筑群,于1914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兴建,1916年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上个世纪后期,“张氏帅府”被国家列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张氏帅府”称谓公布这一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辽宁省政府也以“张氏帅府”名称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国国务院……[详细]
沈阳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此庙始建于大清康熙二年(1663年),最初叫“三教堂”,创始人郭守真。三教堂时期的规模只有大殿、玉皇阁、关帝庙、究堂、丹堂等建筑。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经过一次大规模扩建和改建,始有今日的宏阔规模,这次扩建延续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才完成,同时改名“太清宫”并成为道教“十方丛林”。此后在嘉庆、光绪等朝又对它作过大规模修缮。太清宫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前院有灵官殿(山门)、两侧有十方堂、云水堂、北为关帝庙;二进院落,东侧有客堂、省心室,西侧有执事堂、经堂,北侧正殿是老君殿;三进院落,东侧有斋堂、吕祖楼,西侧有善功祠、丘祖楼,正殿为玉皇阁。顾名思义,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它是道教中最高的神明,总管所谓三界、十方、四生、六道、四大天王、二十八宿、太上老君,权限极大;四进院落,原有碑楼及碑石。郭祖塔即太……[详细]
赵一荻故居
  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帅府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1928年至1931年间,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女士在此居住,并生下了他们的爱子张闾琳。重修后的“赵四小姐楼”四周围上了新改造的围墙,推开大铁门,满院花香,院内墙上面摆放着盆景,一楼的接待室、舞厅、餐厅等,二楼的会客厅、卧室、琴房、起居室、卫生间等装修豪华别致,令人置身其间,仿佛感受到了赵四小姐的音容笑貌……会客厅顶棚画着《飞鹤吉祥图》、舞厅画着辉煌的金顶彩绘,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室内的法式家具件件可称作艺术精品,沙发、桌椅、床等选料上乘、做工考穷,尽显豪华、典雅之美,体现了赵一荻求学上进、追求浪漫生活情趣的个性,如实地再现了赵一荻与张学良共同生活的场景,见证了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详细]
沈阳般若寺
  般若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8号。由高僧古林禅师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建。宣统元年(1909)、民国13年(1924),曾两次重建。20世纪60年代中期遭到破坏,1979年后进行了维修,重修塑像。在1984年10月建寺300年时,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1985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2037平方米。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是我市保存较好的佛教建筑群。该寺是比丘尼庙。具有布局严谨、中轴明显的特点,在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两侧的配房,是住持室、僧舍、厨房、斋堂及接待室等。东院是祖师堂,东西配房是僧舍。天王殿殿两侧是山门。正面大门上悬挂着一块由著名书法家冯日庵先生书写的“般若寺”三个金字的匾额,后门上的横匾题字是“三洲感应”。两边有对联,上联是“圣迹召垂任从劫火洞然炉宛在”,下联是“神功叵测深信金刚不怀……[详细]
南关天主教堂(沈阳天主堂)
  清光绪四年(1878年)始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义和团焚烧,1912年用清廷赔款和法国巴黎传教会集资重新修建。现在的这座南关天主教堂是1912年重新建造的。整个建筑分东、西两个院落,大教堂在东院的北端,南北长66米,宽17米,占地面积达1100平方米,属于“歌德式”建筑,全部用青砖雕造,它的顶端是高高矗立的尖塔,高45米。教堂前面是一大两小三扇门,两侧有成排的尖拱小窗,内有二十四根石柱支撑,穹隆部位镶嵌着巨大花纹,教堂可容一千五百人。教堂之外有森严的高墙围绕。位于沈河区乐郊路40号,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3年),为法国传教土方若望所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现存建筑是由南满教区法国苏悲理斯主教利用《辛丑条约》中的庚子赔款在原址上重建的。义和团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兴起的民间武装组织,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了盛京,6月30……[详细]
沈阳慈恩寺
  慈恩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慈恩寺巷12号,始建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清顺治、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扩建和重修,是我市现存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坐西朝东,占地约12000多万平方米。正面是山门,门内有钟、鼓二楼,往西寺院的建筑分为三路。中路最前面是天王殿,面阔三间,檩枋彩绘,朱红地仗,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弥勒、韦驮的塑像。向西依次为大雄宝殿、比丘坛、藏经楼。大雄宝殿建在高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殿内供奉如来三世佛、航海观音、四大菩萨和十八罗汉。比丘坛为单檐歇山前廊式,正脊梁上装有“0常转,国泰民安”的文字砖,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寺院南路自东向西有退寮居、厨房、司房、斋堂、禅堂、法师寮、佛学院等;北路建筑有养静寮、客堂、念佛堂、方丈室、十方堂库房等。全寺共有房舍135间,建筑面积2995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僧人曾对慈恩寺产生过重要影响,他的法名函可,号剩人,是明朝礼部尚书……[详细]
蓬瀛宫
  蓬瀛宫坐落在辽宁沈阳南塔街(南塔旁),俗称坤道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处坤元道场,总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现为沈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蓬瀛宫前身为沈河区风雨坛街热闹路的关岳庙。根据关岳庙碑记记载,关岳庙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创建,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人文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关岳庙更名为坤道院。文革期间,遭到毁坏,其基址,乃坤元女冠炼养之所。惜毁于十年浩劫。其基址亦被城市建设占用殆尽。八十年代初,落实宗教政策,乾坤两道悉皆集居于小西门之太清宫,有悖道教规范;是故政府择南塔公园之西侧,划拨土地三亩,兴建坤道院,取名蓬瀛宫。1994年,岁在甲戌之暮秋,奠基动工。历时三年,于1997年,岁在丁丑之仲秋工程告竣。其正殿为歇山楼阁式仿古建筑,纵跨三间;进深两间,凡三层计18间。两厢单房,两层凡20间,山门三间,斋堂,经堂,客堂各5间。连同配殿,门房在内,建筑……[详细]
沈阳长安寺
  位于沈河区朝阳街长安寺巷6号,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群,相传建于唐朝,故民间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说法。1988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安寺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长安寺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从寺内碑刻记载曾重修于明永乐七年(1409),尔后天顺二年(1458)、成化二十三年(1487)直至清代曾多次修缮。历史上长安寺的香火曾有过兴旺之时,但到清代晚期已渐颓败,终至断绝,庙宇也渐损没。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由钱行、借贷行等商号捐资重修长安寺,并辟为金融交易场所。长安寺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戏台、拜殿、大殿和后殿等建筑。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着配房、钟鼓楼,歇山式,建在砖筑高台之上。天王殿,三楹,硬山式。戏台,与天王殿紧密相连,一楹,卷棚歇山式。拜殿亦卷棚歇山式,三楹敞厅。左右两侧是配殿,各五楹,前面出檐。拜殿与配殿……[详细]
沈阳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三段慈恩寺巷14号,古名“保安寺”,始建于唐朝,因年久失修,逐渐荒废。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大佛寺,发现了唐朝遗碑,清乾隆十二年(1649年)、五十六年(1693年)、宣统二年(1910年)多次重修,民国五年(1916年)住持比丘尼常慧法师弟常智法师再次主持重修。该寺为比丘尼修行道场,占地543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等,地藏殿的东、西山墙内各有碑铭,记载着建寺经过和重建地藏殿的概况。原有乾隆所书匾额和大铜佛,现已不存。大佛寺初建于唐代,后因年久失修,殿宇逐渐倾颓。在明历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对大佛寺进行重建时,发现寺内遗存的唐代残碑和法器。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曾两次对此寺进行大规模维修,当时寺中有殿室十二楹,住持比丘尼两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农历六月,比丘尼修真用清币900……[详细]
东三省总督府
  东三省总督府,地处故宫和帅府之间,位于北通天街与盛京路的交会路口,当年在偌大的盛京城,它是仅次于故宫的名震东三省的建筑。这座建筑外部为青砖墙体,内部为人字架木结构,建筑用料选材考究,雕饰精良,为典型的欧式建筑。它是沈阳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之一。整个建筑呈“凹”形,门前还有对狮和上下马石。从清朝末年的官员到后来的东三省几任总督,再到奉系军阀张氏父子,都曾在这里办理过公务。东三省总督府,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外部为青砖墙体,内部为人字架木结构,建筑用料选材考究,雕饰精良,为典型的欧式建筑。东三省总督府始建于清朝初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后该建筑成为留都府,也叫陪都府。1747年这里曾为当时最高军政机关盛京将军府所在地。 1928年,张学良率东北“易帜”后将此改名“东三省总督府”。300多年的风雨早已使该建筑风雨飘摇,自1988年产权单位撤离以后,迄今闲置。这座建筑代表了当……[详细]
11、中心庙
中心庙
  中心庙,位于沈阳故宫和中街之间,是明清沈阳古城中央座标点的一处著名建筑。从清代以来,沈阳城的老百姓有很多关于这座庙的传说,流传较广的是有关中心庙中关公为皇帝护驾的传说。中心庙里还供着土地爷和山神爷,民间也都有流传很广的故事。 有的说它是沈阳城四象八卦中心的“太极”,也有的说是太极图中的“两仪”之一,即“阴阳鱼”的一只眼。 中心庙,是沈阳最小的庙宇,占地面积仅半亩,但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北面,恰恰是明、清沈阳古城的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现在人们来到中心庙,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尽管这座庙离故宫很近,但北面的宫墙到这里还是特意拐了个弯,在大政殿后红墙外给庙门留出了一块空地,传说这是皇帝建故宫时,不仅没有拆掉这座距皇宫近在咫尺的小庙,还出于对庙中神灵的敬重,传下圣旨,对庙里供的关公、土地、山神、城隍、财神“各敬三尺”,合起来就是一丈五尺,加上庙前边原有的街道,就形成了现在的空地。……[详细]
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
  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于2010年10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是集规划展示、科普教育、特色展览、会务接待等多功能、多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性规划展示馆。展馆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坐落于沈阳市科普公园东南角,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与周边的市图书馆、市科学宫、市儿童活动中心等共同构建了沈阳的城市文化建筑群。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现已成为展示沈阳城市形象、宣传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窗口。馆内通过采用数字沙盘、弧幕影院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多样的展示内容全面呈现了沈阳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沈阳未来城市发展蓝图,集中体现了沈阳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位置: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五爱街156号交通:地铁2号线市图书馆下车、188路、394路、800路、139路门票:免费(需要带身份证)……[详细]
沈阳中心庙
  中心庙,位于沈阳故宫后墙的东北角。由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中心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与明中卫城属同期建筑。 中心庙位于明中卫城内的东西南北十字大街的中心而得名。清建都沈阳之初,在明旧城内建大内皇宫,改十字街为井字街,故庙仍居城中心。它占地不到半亩,内祀关羽圣人像。原庙之东西配有城隍、财神、山神、土地神四库,现已无存。清末庙貌渐废,于1938年重修并立碑,此碑现藏于北塔碑林。古人修中心庙是为趋利避害,企盼神灵保佑平安。景区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故宫后侧……[详细]
沈阳南清真寺
  简称南寺,位于沈河区小西路清真南路23号,是一座伊斯兰教建筑群体,为东北地区最大最有名望的伊斯兰教礼拜寺。创建于1627~1636年,(后金天聪二年至崇德元年),于1662至1722年扩建,1796至1820年维修。占地7482平方米,前后四进四合院落,内有“大殿”、“礼拜殿”、“望月楼”、“讲堂”、“浴室”、“茶房”、“后殿”等建筑。望月楼又名“遥殿”,平面呈六角形,上下共三层,高三十米,顶端悬一湾“新月”,飞檐凌空,非常有特色,伊斯兰教有些宗教活动以月出为准,所以建此高楼,以观月。礼拜殿在第二进院落的正中,东西向,砖木结构,二十余间,前后分为两层,檐下悬挂阿拉伯文匾额,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望月楼高30米,平面呈六角形,顶端高悬铜鎏金新月,飞檐凌空,檐端镶四只望兽,并挂有风铃。南北讲经堂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室内铺大理石地面,飞檐望兽。此寺的创建人铁魁在清初有战功,官拜骑督尉,……[详细]
满铁奉天公所旧址
  满铁奉天公所旧址位于沈河区朝阳街131号,它是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奉天设立的分支机构。1909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道教庙宇景佑宫的旧址上修建了满铁奉天公所。1923年,日本人又在原址重新建造了这座建筑,翌年竣工。该建筑平面采用了中式传统四合院的形式,在现代建造技术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构造手法与造型因素。满铁奉天公所对外是“满铁”在老城区的旅馆兼办公处,实则是一个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三重任务的特殊机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