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

汝城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由两个朝门及宗祠组成,砖木结构。宗祠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64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厨房组成。门楼单檐歇山式,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顶棚彩绘历史故事,露台青石铺就。大门及两边的侧门门板上均彩绘门神,形象威猛。大门前立一对石鼓,石鼓顶部各卧一石狮。大门上方悬“钦赠铁券”匾,门楣上方书“李氏宗祠”。前厅、中厅、后厅之间用两个天井隔开,便于采光排水。中厅两边山墙上各有四幅祖传彩绘画及一幅对联。左联为“金堂玉马风云际会,苍松翠柏雨露长新”;右联为“爱日依庭祥云在户,潘圮为质松柏居心”。后厅设神龛,上悬“奉天敕命”匾。祠内现还保存一块…[详细]
观阁黎氏宗祠
  黎氏宗祠,位于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七谷村2组,建于清代,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由门牌楼、前厅、正厅(已毁)、左右厢房构成四合院布局。门牌楼为砖石结构,宽33.68米,高约10米,单檐,仿古建石坊,四柱三间,宽6.5米,高7.4米,明间为通道,两次间用青砖封堵;坊柱置有对联两幅,一云“来游珠履觇门第,记忆嫦娥报牲名”,一云“仿鹿洞芳规规趋必由是路,峙狮严耸峻峻及可配于天”,坊额右行“黎氏宗祠”,额上立行“状元第”匾牌;坊上雕人物、动物、花卉图案。前厅中为戏楼,面阔6.5米,进深5.4米,左右各置配房3间。厢房面阔3间13.28米,进深5间6.14米,高5.4米…[详细]
宗公祠(普济寺)
  宗公祠位于开封市西门大街北侧,为留念北宋名将宗泽而建(一说为留念宋国公冯胜而建,称宋公祠)。关于该祠,清朝《祥符县志》中多有纪录。现存为清朝修建,有拜殿、大殿及配房等。拜殿为卷棚歇山式,大殿及配房为硬山式。此中拜殿与大殿屋面勾联搭而成,使整座院落形成了富有变化的屋面方式。宗公祠修建翼角挺拔,檐部施有单翘三踩斗拱,全体作风乖巧奇丽,修建结构方式颇具古意,反应了河南处所修建袭古的作风。出格珍贵的是修建构件上尚保留有珍贵的现代河南处所彩绘,这些都使得宗公祠具有极高的史书、艺术、迷信价直。清初顺治年间《祥符县志》“宗公祠”条目纪录:“二月十六,八月十六日祭在县治东南祀宋东京留守宗泽、赠观文殿学士,谥忠…[详细]
新蔡宋氏祠堂
  祭祀场所。宋氏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焚于兵。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宋氏祠堂由大门、石旗杆、卧隐堂、南厢房、迎晖堂、含元楼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祠堂座西朝东,主体建筑“迎辉堂”座西朝东,为宋氏祠堂祭祖之地。篛单檐硬山式、一斗三拱重梁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长18.5米,宽10米,高12米,走廊宽1.1米,墙厚0.45米,当心间3.96米,梢间3.05米,尽间3.55米;进深8米,格灵门窗20扇,柱16根,俱为青石素面柱础。“迎辉堂”前,南有“南厢房”,座南向北,面阔三间,北有“卧隐堂”,座北向南,面阔3间,建筑形式与“迎辉堂”相仿。前有…[详细]
南浦李氏家祠
  李氏家祠位于均安镇南浦村。清代建筑(1800年)。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6.45米,总进深39.75米。主体为硬山顶,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蓝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木架结构。宗祠前为一麻石铺成的地堂。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16.9米。青砖墙,花岗岩石脚。明间、次间为抬梁式,梁及驼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图案。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三层花岗岩柱础,上部皆置一“福禄寿”石雕。明间为花岗岩条石地面,次间为钟鼓台,上铺花岗岩条石。墀头置砖雕一幅(部分已毁)。头进、二进以天井、迴廊相连。迴廊为卷棚廊,地面铺阶砖,现损毁严重;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花岗岩石柱础。迴廊墙上有壁画。廊封檐板刻有木雕图案。天井为…[详细]
景徽公祠
  景徽公祠位于塱头村中社。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米,总进深36.5米,建筑占地458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头门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两间7.5米共十一架,前廊三步。正脊灰塑雀鸟、梅花、牡丹、山水等图案。前檐梁架、封檐板均雕刻戏曲人物、雀鸟瑞兽、花草瓜果等纹饰。大门嵌宽1.8米的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阳刻“景徽公祠”,上款刻“道光乙巳(1845年)仲秋重修”,下款刻“知宜城县事梁应乾□刻,孙家桂敬摹”。明间设中门。左次间山墙嵌砖雕门官神龛。石门墩雕刻狮子、宝瓶、花草等纹饰。门面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四级石…[详细]
章丘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村南,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根据建筑柱础看,现存的建筑体应为清代。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 整个祠堂院落南北长100米, 东西宽22米,分前后两院。前院主要建筑为大门和过厅。硬山顶,上施灰瓦,砖、石、木结构,门上悬“李氏先祠”匾1块。过厅居前后院中间,5间, 面阔12.4米,斗拱系五铺座单下昂,硬山顶,灰土瓦,砖、石结构,是原来李家用作-的地方。在过厅两旁各有砖墙相隔,并在砖墙上都有一拱形便门。过影壁西侧有大青石,平坦如床,人称“卧龙石”。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牧牛,夏…[详细]
斗魁公祠
  “斗魁公祠”位于安福县洲湖镇葱塘村,距安福县城28公里,系当地秀才周斗魁、周为秀父子二人于清光绪8年(1882)合建的集宗祠、祭祀、民居、书舍、侧屋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建筑。不仅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且文化氛围浓郁、保存完整,实为不可多见的民间“府第”,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斗魁公祠”座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磨缝,设前后院,大门面墙高达8米,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内分三直两进共12个房间。厅门额嵌两层石碑刻,上层竖镌“覃恩诰命”,左右浮雕人物,下层横镌“斗魁公祠”大门对面照壁-有“寿”、“文治光华”描金大字,至今依旧光彩照人。前厅两侧有骑楼,中间设天井,厅堂正中为双层神龛,每龛设门。…[详细]
中共宜宾特支所在地(谢中将军祠)
  谢中将军祠位于宜宾市翠屏区将军街。1907年12月11日爆发了震动全川的由谢奉琦、余英、熊克武策划的数百名武装参加的叙府起义。赵义遭到封建朝廷的--,200余人罹难,谢奉琦于次年3月被叛徒出卖在城区为知府杀害。推翻封建帝制后,孙中山先生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义追赠谢奉琦为陆军中将,谥章左将军。宜宾人民为了纪念叙府起义牺牲的烈士,在原谢奉琦烈士就义的水洞口街,改建清千总衙门为谢中将军祠,把街名也改称谢中将军街。1926年1月30日,中共宜宾特支成立,特支先后建立了工人支部、店员支部、中山学校支部、五育小学支部、女中支部、城区支部、观音支部、白花支部、普岗支部、双石铺支部等十个支部。中共宜宾特支一…[详细]
昌溪周氏宗祠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周邦头村该祠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主体建筑面积747.12平方米,自奠基至竣工,历时五载。宗祠建筑为明代徽派古建筑典型风范,简洁的布局,古朴庄重;精致的雕饰,细腻入微,极显徽派古建筑特色。脊顶以特制镂花雕砖压顶,上有十三对剔透麒麟相对而立,两边犄角上翘,直指苍穹,显富丽凝重;外墙皆用双层“三六九”型青砖砌就,坚固之极,四面墙裙嵌以青石座基,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整个祠堂布局分栅棚、丹墀、正厅、后进和寝陵五大部分,是“三进两明堂”的代表作。宗祠的选址堪具匠心:座北朝南,背靠来龙山,青松翠柏,古木葱葱;门临昌源河,绿波荡漾,流水潺潺。祠前辟有两个大坦,可容千人,全…[详细]
徐大宗祠楠木厅
  徐大宗祠,在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城镇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师,谥文靖,著有《谦斋文集》四卷,《文靖疏稿》二卷。徐大宗祠座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有建筑五进,现仅存二、三两进,通面宽17.65米,进深33.17米。第二进面宽3间17.65米,进深…[详细]
田口黄氏宗祠
  田口黄氏宗祠口黄氏乃邵武峭山公第十二子福公的后裔。由福州洪塘至安砂逐步发展到清流洞口、田源、田口。田口始祖仁忠公,一度徙居极下,直至十一世孙文光才迁田口,迄今700百余年,繁育了三十七代。后人为了报效祖德筑祠祭祀。据考该祠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坐西向东,坐落清流县田源乡田口村,占地400余平方米。尊崇文光为田口肇基祖,祠号“光裕堂”。清道光六年大修一次,门楼石刻浮雕,鳄鱼翘角、气势雄伟,门楼正中题刻“黄氏宗祠”四个大字,神龛上安放着0牌位,天井中有通道,祠内牌匾林立,有“父子明经”、“三代贡元”等等。1992年,众裔孙又献工献料,集资维修,加修门楼,瓷砖贴面,琉璃瓦盖顶,室内门窗,…[详细]
管鲍祠
  管鲍祠位于颍上县解放北路,管仲公园院内。管鲍祠建于明朝。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当时县令、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屠隆(1542——1605年)所修建,并作《管鲍祠碑记》以记其事。屠隆在颍知县时见有管鲍史实,而无管鲍之祠时感慨,“由管仲至今,数千年邑无祠”。于是广泛征求乡民、诸生意见,而做出修建管鲍祠的决定。并“捐俸掊金”,建管鲍祠。管鲍祠修建之后,明末毁于战乱。崇祯十二年(1639年),学谕汪廷宏主持重修,清嘉庆年间毁于火灾。道光六年(1826年)万如陵再修。咸丰年间又毁于大火。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长张鼎家募资复建。由此可知,管鲍祠历遭多次劫难,经历三毁三修之后,祠内当时还存正殿三…[详细]
振韬祖祠
  时代:清代地址: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11巷与12巷之间振韬公生于清朝初期,当时恩平社会动荡不安,贼寇四起,乡民离乡别井,大批农田荒废,粮食紧缺。官府在各村设立粮长,变本加厉地征收沉重的粮税,强令征粮。振韬公的兄长振谋公轮当粮长时,身患哮喘顽疾,无力胜任。危难时刻显真情,振韬公情同一体,义挚同气,不顾性命,毅然代兄征粮,因无法完成任务,被囚押死牢。后在除夕之夜,乘狱卒饮醉之际,越出牢狱,死里逃生。他的义行对后代影响极深,以致家族几代人相亲相爱,和睦相持,家道昌盛,功名辈出。为纪念祖父懿行,教育后人立品为人,乾隆五十四(1789)年,振韬公的十三个孙梁君树、梁君杖等兴建该祠。乾隆五十六(1791)年…[详细]
黄帝祠宇
  黄帝祠宇是仙都景区的灵魂,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位于鼎湖峰右侧,步虚山山脚,中间由练金溪相隔。该建筑具有盛唐风格,气势恢宏。黄帝祠宇再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始祖黄帝的神采,重叙了充满神奇魅力的遥远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黄帝祠宇的重新建成,使仙都风景名胜区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每年这里都隆重举行大型祭祀黄帝典礼。背景知识:黄帝祠宇的前身称为缙云堂,约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咸康年间(公元326-342年)。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后,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改名黄帝祠宇,由著名小篆书法家…[详细]
周渭祠
  周渭祠即周王庙,位于恭城县城东,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是祭祀宋御史周渭的祀庙。由戏台(已毁)、门楼、大殿堂、后殿(已毁)、左右厢房组成。大殿为两榀五拄穿斗架及三面砖墙混合结构。厢房面宽和殿进深一致。门楼重檐歇山式,面阔五间,分明间、次间和梢间。门楼构造具有广西特色:一是檐柱承下檐,金柱支到上檐,体形在中间骤然收小;二是斗拱主要起装饰作用。周渭祀门楼的斗拱除有装饰作用外还有奇特的功能——这种斗拱由座斗、交互斗、鸳鸯交手斗三种形式组合成严谨而有规律的蜂窝状,使气流通过时产生回流而发出轰鸣声,令蝙蝠不敢稍歇,鸟雀恐为筑巢,起到自然抵御虫鸟侵害的作用。这在古建筑…[详细]
普岭张氏祠
  张氏祠位于花桥村2组,距普岭乡2.5公里。据花桥村村委会主任李荣国介绍,张氏祠是张氏族人修建,在该村,姓张的人家占了80%的比例,故一直以来,张氏祠就成为了村民的活动中心。每逢村里开展活动,如村民大会、放电影、唱戏,都在张氏祠内进行。村里的张姓人家每年都要在祠堂举行乡友联谊会,今年3月,村里人还捐款对祠堂进行了维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岭完小设在张氏祠,那时不仅有小学还有初中,村里的学生基本都是在张氏祠接受的启蒙教育,此地不仅成为很多村民跳出“农门”的跳板,而且还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熊猫专家张和民就是其中的代表。根据营山县文管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张氏祠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坐东北朝西南,由…[详细]
青云孙氏宗祠(含藏书楼、议事厅)
  青云孙氏宗祠位于奉化区萧王庙街道青云村中,在原后堂前(诒燕堂)基础上扩建而成。诒燕堂,建于清晚期,民国庚午年(1930)孙鹤皋筹资在其南面和两侧分别添建门厅和两厢,形成四合院式建筑。占地644平方米,硬山造。正殿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九檩,五架抬梁带前双步后单步。门厅三开间,东西厢房各五开间,均为单檐二层。藏书楼及议事厅位于孙氏宗祠大门外东西两侧,为孙鹤皋筹资扩建孙氏宗祠时所建,由上海孙裕生营造厂建造,属祠产。藏书楼位于祠堂左首,坐东朝西,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二层楼,面阔三开间,藏书当时向天一阁购买,抗战期间多散失。议事厅位于祠堂右首,坐西朝东,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二层楼。观音兜山墙,面阔三…[详细]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系理学家朱熹与挚友梁汝嘉择地所建,朱熹为祠堂题写堂号“贻燕堂”,内设讲学堂;元至志二年(1322)重修;梁氏十四世始祖翰林学士梁恩观回乡祭祖修家谱时筹建;民国十一年(1922),族人又募捐重修;民国期间,宗祠曾作为校舍;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宗祠作为仓库使用。改革开放后,于1987年由族人梁敬錞捐款再次重修。建筑坐西朝东,占地693平方米。由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组成。祠门前有158平方米祠埕,门墙上部为近代式,上有女儿墙;大门两侧有一对陶瓷酒盏拼镶的白象。进祠门有一戏台,四坡顶,戏台后部雕刻拼花十分精美。戏台上…[详细]
凤里姜氏宗祠
  凤里姜氏宗祠位于江山市凤林镇,年代为清。凤里姜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鳳林镇鳳里姜祠弄10号。凤里姜氏宗祠建于明弘治十地年,即1499年。距今已有518年的历史。宗祠坐西朝东,占地面积有1024平方米。正门两边竖立着两面一人高的用青石雕凿而成的精致威武的石鼓。站在鼓边,你仿佛听到明代战争的隆隆鼓角声,又好像听到明代百姓来到衙门鸣鼓伸冤的″咚咚声。姜氏宗祠,由三进二天井,五开间,两看台,两厢房组成,悬山顶,正门设门楼,据说原为三层檐挑角,今看见的是二层,东北面的二层挑角已坍塌,大门两侧的石鼓仍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这500多年的宗祠,记录着姜氏族人昔日的兴衰史,也祈盼姜氏后人再现辉煌。宗祠內一进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