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广武古城
  古城城墙的确切建筑年代,史籍无载,据有关文献佐证和现存建筑考究,始建于辽乾享元年(917年),当时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砖,清代曾作过维修和补葺。现存城墙除外观具有明代特点外,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古城东西宽338米,南北长498米,城周长1654.94米,城墙高8米,顶宽3.4米,有马面12座,望楼4座,东、南、西城门楼3座,古城墙除城垛口损坏严重外,其余保存较完整。城内有四街八巷,烽火台一座、戏台一座,现存的古庭院落依稀,古韵犹存。城内两株雌雄古柏,经千…[详细]
石藏寺
  石藏寺石藏寺亦称“藏寺”、“什藏寺”等,藏语称“藏噶尔端珠惹卜丹林”,意为“石藏义成极坚洲”。位于县治南偏东,在今河北乡东12公里的石麻地方。由第一世藏班智达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一世藏班智达,本名丹巴嘉措(1737一1780),藏阿柔部落人,传为出生于后藏乃亥麻地方的色拉寺高僧藏格的转世,早年学经于隆务寺,后入藏到色拉寺杰巴扎仓深造,1762年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返回故乡后,在青海和硕特蒙古前首旗河南亲王旺丹多尔济帕兰木(察罕丹津之孙)的支持下,于1765年,与其弟孕科尔四世罗桑丹增嘉措共建石藏寺,并设立显宗学院,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属色拉寺系统。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详细]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为汉代祠堂和墓地,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武氏墓地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将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群石刻为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石刻建筑。又称武梁祠、武氏祠。在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北。现存双石阙、1对石狮、2通武氏碑和4组零散的祠堂画像石,雕刻精美…[详细]
嘉祥青山寺
  青山寺位于嘉祥县城南8.2公里的林木葱茏的青山西侧,是以惠济公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占地约6000平方米。惠济公庙原名焦王祠,据旧嘉祥县志记载:“武-南,封神农之后于焦,世称焦王”。始封之焦在宏农陕县(今河南陕县),受封后移城于嘉祥青山东山脚下。现青山东有东、西焦城村,有古焦王城遗址。焦王祠始建年代无考。据元东昌教授赵衡正《重修惠济公庙碑记》记载:“庙左有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碑,碑毁无考,右立晋永安颂,文字剥落难辨……”。1102年(宋崇宁元年)封焦王为宁应侯;1121年(宋宣和三年)改封为惠济公;次年,重修焦王祠,改称惠济公庙。后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扩建,始具现存规模。因祠庙位于青山…[详细]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
  徐霞客故居位于徐霞客镇南阳岐村,始建于明代,占地11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现有房屋三进两侧厢。花厅布展介绍徐霞客的生平事略及其对岩溶地貌、水道地理的研究成果;正厅名“崇礼堂”;天井有徐霞客手植罗汉松一株。故居东南有始建于明代的胜水桥,相传徐霞客每次乘船出游,徐母都会在此送行。故居西南的晴山堂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壁间嵌砌石刻76块,其中有倪瓒、宋濂、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黄道周等大家手迹。晴山堂后园有徐霞客墓。晴山堂在马镇南肠歧村。初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崇帧十七年(1644)毁于兵燹。石刻幸存,后移于徐氏宗祠壁间。1978年,在村南璜溪河畔重建晴山堂。堂坐西朝东…[详细]
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是我省著名的书院之一,是在宋元明三代学宫的基础上,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创建起来的,迄今有250年历史,是公园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院内古树参天,蔚然深秀。文星朗耀,名硕辈出。里面有靖兴寺、宋名臣祠等著名古建筑。南宋学者张南轩、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时,醴陵进士吴猎与他们交游甚密。吴猎先从张南轩学,后拜朱熹为师。朱熹任潭州知府时,曾聘他的学生、醴陵学者黎贵臣掌岳麓书院。由于醴陵学者与岳麓书院人事交往密切,“醴人望风景从”,兴办书院。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两次来醴讲学。一次是乾道三年(1167)往潭州访问张拭回来,另一次是绍熙五年(1194)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两次来醴都在醴陵渌江书院…[详细]
安岳八庙卧佛院
  卧佛(3号窟),她也叫释迦牟尼涅磐圣迹图,唐代作品。因地处安岳、乐至、遂宁三县交界处,比较偏僻,所以以前看到和了解的人比较少,直到1982年省、地、县有关部门来这里普查,才发现这里躺着一个国宝。这里依山傍水,翠竹掩影,景色幽雅。卧佛象悬睡着的巨人横卧在一块高约20米的沙岩中,背北面南,呈全身,全长23.4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堪称我国古代全身石刻卧佛之首。它背北面南,头东足西,左侧而卧,两手齐腿,自然平放,面部丰盈,神态安祥,双目微闭,似睡非睡。卧佛形体修长,身着袈裟,袒胸露肌,头蓄螺髻,耳戴圆形绽花环,头枕扁形荷叶枕,维妙维肖地展现出释迦牟尼“涅磐”时超脱一切的意境。卧佛头顶后方,立一…[详细]
灵寿石牌坊
  在灵寿县城关西街。明崇祯十四年建。牌楼东西向,高12.1米,宽8米,通体用细青石仿五楼四柱三重檐的木结构透雕而成。斗栱主间六朵,次间上楼三朵,下楼两朵,布局匀称。斗拱主间6朵,次间上楼3朵,下楼2朵,布局匀称。三层额枋上有流云、仙鹤、行龙、双凤等深浮雕图案,雕工细致,构思巧妙,正中匾额楷书三世中枢4字。各柱两边的夹柱石上,雕有大小不同的狮子45个,跃立坐卧形态各异,极为生动。该透雕布局均匀合理,雕工细致,构思巧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灵寿县北关三世中枢付氏牌楼,又称透雕石牌楼,建于明朝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当时付永淳官拜吏部尚书,不仅忠于职守,为官清正,还根据当时朝政中存在的主要…[详细]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翠湖西承华圃,创办于1909年。直到今天遗址尚存,并且于1988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今天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0米、宽10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云南陆军讲武堂,原系清…[详细]
荆州万寿宝塔
  万寿宝塔在沙市市区西南之荆江大堤象鼻矶上,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动工,嘉靖三十年建成。为当年袭爵于江陵的辽王朱宪尊其母毛太妃之命为嘉靖皇帝祀寿而建,其后,间有修葺。此塔为楼阁式塔,砖石结构,八角七级,高40余米,下设高大石座,座上嵌扛塔力士,顶施葫芦形铜鎏金塔刹,内藏毛太妃手抄《金刚经》。万寿宝塔檐下砖雕仿木额,枋、斗拱做工朴实大方。塔身外壁嵌有94龛汉白玉雕佛像,造型庄重,神韵生动。内壁也有许多汉白玉雕佛像,还有901块花砖和文字砖,分别刻有汉文、满文和藏文,为各地所敬献。每层都有塔门。底层塔门上置一石匾,楷书“万寿宝塔”四字。第四层塔室内有一块“辽…[详细]
诗仙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古镇采石矶西南一公里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浓荫蔟拥是一座金壁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腾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太白楼原名谪仙楼。旧志载,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广济寺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风亭的同时,在寺前建谪仙楼,肖太白像祭祀于楼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为“太白楼”,又将神霄宫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阁和璧的格局。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太白楼系光绪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资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详细]
襄阳古城墙
  襄阳城墙:位于湖北省襄城区。原城墙初筑于汉初,屡经整修,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在元末被毁,现存城墙为明初重建。城垣周长7.6公里,城高8米,四面六门,四角都有角楼,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登小北门城楼可北眺汉水南望岘山,凭吊古战场。襄阳城位于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据汉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襄阳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国历史…[详细]
蔡侯祠
  蔡侯祠及蔡伦墓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耒阳市城关镇。此为东汉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的纪念建筑。蔡伦发明造纸术,受封为龙亭侯,后人在其故宅旁建祠祀之,故名。南朝《荆州记》:“蔡子池在县西南里许,蔡伦故宅旁,伦始以鱼网造纸,县人犹多能造纸,盖蔡伦遗业也。”元至元四年(1338),陈宗义撰《重修蔡侯庙记》云:“昔蔡伦于池边造纸,汉时封侯,不知何代于池畔立祠设像,因名蔡伦庙。”蔡子池长方形,长198米,宽45米,环池砌石,有桥横卧池上。池后为蔡伦祠,为清末重建,20世纪80年代又加固维修。砖木结构、单檐、红墙、小青瓦。祠长23.4米,宽17.4米。门额镌“蔡侯祠”三字。门联曰:“芳池月映,故宅风存”。进门为过…[详细]
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县蒋坝镇,全长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至清乾隆年间方建成。洪泽湖大堤的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洪泽湖大堤始建于1800多年前,有着“水上长城”的美誉。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五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三十里,以防淮水东侵,高家堰便是洪泽湖大堤的萌芽。南宋时因战乱,造成黄河夺淮,直到明万历七年,河督潘季顺实行“蓄清刷黄”政策,即将高家堰加高并向南延伸六十里,形成洪泽湖大堤。从1580年(明万历八年)起,洪泽湖大堤就开始增筑直立条石墙护面,历经明清两代171年,使用千斤条石6万多块,达60万立方米…[详细]
绍兴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详细]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之一,位于五老峰东南,始建于公元940年,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书院历经沧桑,屡兴屡废。至到南宋朱熹重建书院,并亲自在此讲学,方得以兴盛。白鹿洞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详细]
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
  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临汇泉湾,南接太平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最初因有八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故称“八大关”。八大关别墅区的特点之一是有众多的各国风格建筑,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园区内还有大大小小18处游园,是情侣谈情说爱,举行婚礼的绝好去处。韶关路,樱花美到极致。粉的白的红的,一树接一树,树树繁花。这是一条横在两条大街之间的毫不起眼的小路,欧式洋房坐落在花树之后,旖旎的大门古典高贵。这种美是一种繁华的姿态,是宁静的珠玉金银。有几对新人在路边拍婚纱照,穿白色纱裙的美丽新娘,依着他人家的大…[详细]
振成楼
  振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57.2米,内通廊式。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楼内按中国传统《易经》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砖防火墙分隔成8个单元,楼房呈辐射状8等分,寓意乾、兑、坤、离、巽、震、良、坎八卦,每等分6间起脚为一卦。每卦关起门户自成院…[详细]
宜宾大观楼
  大观搂,又名谯楼(古时筑于城门上用以燎望的楼),位于宜宾市中区西街口,是宜宾市的标志性建筑,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观楼高28米,长31.6米,宽20,4米,量长方形。登楼眺望,远山如画,双江若带,令人心旷神怡,由此得“大观”二字名之。整个楼分四层。底层用石砌,中有十字形通道,可容车马通行。楼西,有两道各29级的石梯,直通楼厅。上面三层,全系斗拱木质结构,四角飞檐,凌空翘首,窗棂檐楯,皆出能工巧匠精心雕镂而成。四周棂窗,高敞明丽。整个楼形建筑精美典雅,巍峨雄壮,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因为形似北京的天安门,在当地有“小天安门”之称。在二楼东檐端,挂有“大观楼”三字匾额,每字见方1.5米,酣畅…[详细]
磁州窑遗址
  磁州窑遗址磁州窑为宋代北方民间著名瓷窑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位有两处,一是分布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另一处就是风景区内南响堂寺下的彭城镇到临水镇,其面积约十平方华里。磁州窑,从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至今己有7000余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兴衰起复。到十世纪,以制瓷精美,一跃成为我国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当时州以“磁”名,乃窑场之兴盛而著名于世,并有“十里彭城,日进斗金”和“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称。磁州窑瓷器的装饰,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典雅朴实、苍劲雄厚,白釉黑花独树一帜,并创造性地以图案的装饰画法,把人物、乌兽、虫鱼、山水等景物绘在瓷器上,为我国瓷器彩绘装饰开创了新纪元。现在的磁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