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三校一开始是迁至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7日开始上课。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联大校庆。随着日寇的进逼,长沙危急,三校又迁往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门街。旧址内有闻一多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撰碑文,详载日本帝国主义自清光绪年甲午(1894年)以来,特别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迫于形势南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文、法、商、师范等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学校回迁。在校园东北角矗立的“国立西…[详细]
松山大战遗址
  松山战役遗址松山战役遗址位于龙陵县腊勐乡大松山,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松山战役就在这里进行。现在的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详细]
抗战胜利纪念堂(胜利堂)
  昆明人民抗战胜利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护国街道办事处景星社区云瑞西路49号。胜利堂建在原云贵总督府的旧址上,1944年动工兴建,最初名为“志公堂”,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并由卢汉撰写了“抗战胜利堂碑记”。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改“抗战胜利堂”为“人民胜利堂”。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人民胜利堂”更名为“抗战胜利纪念堂”。胜利堂1945年筹建之际,正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日子。当时云南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修筑了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抗战中大批工厂企业迁入云南,落户昆明,生产出飞机等军需、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详细]
民族团结誓词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平方米。民族团结园内有碑亭、浮雕、陈列馆、牌坊式古典大门。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庆观礼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爱国、…[详细]
西安易俗社剧场
  在古都西安,能代表秦腔艺术最高水准的就要算西安易俗社了。西安易俗社原叫“陕西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的剧院社之一。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今西一路)坐南向北。此地原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张志行(蒲城县人)之子张少云爱好二簧,购地建筑室内剧场,以演二簧为主。民国五年(1916),军阀陆建章督陕时整修,装置了西安最早的转台,作为京剧演出场所。民国六年卖给易俗社,该社又对原舞台进行改造修葺。由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剧场”,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  剧场由前厅、观众厅(含楼座)、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设座席九百零四位。该…[详细]
渭华起义纪念馆
  渭华起义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华县高塘镇南渭华起义革命旧址内,1988年5月1日成并对外开放。先后隶属华县教育局、华县文化局、华县文物旅游局。馆址所在地渭华起义司令部,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初为庙宇,后办为高塘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高塘小学,成为当时高塘地区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和培养锻炼、教育党的革命干部的熔炉,是当时中共华县县委办公所在地,渭华起义中,军委、司令部、陕东特委等方面的负责人曾在这里聚会、运筹帷幄,指挥革命斗争。1957年5月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4年开始,渭华起义革命旧址开始实施全面修复工…[详细]
吴旗革命旧址
  吴起镇革命旧址位于吴起县吴旗镇城内砚洼山南麓。1935年10月19日,0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旗(当时称吴起)镇,进入西北苏区,从而胜利地结束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吴旗镇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旧居等,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毛泽东旧居。两院之间,有石砌过洞相连。为纪念吴旗镇“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平台山改称胜利山。山之东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旧址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地址:吴起县吴旗镇城内砚洼山南麓…[详细]
保安革命旧址
  保安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志丹县城红都街中段。保安原为陕西省西北部的一个县。1936年4月,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刘志丹奉命率红28军渡过黄河东征,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壮烈牺牲。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1936年7月3日,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离开子长县城瓦窑堡进驻志丹县城,7月9日《红色中华》报第286期向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在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奠都志丹的7个多月时间里,先后召开了21次政治局会议;指挥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开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召开了中国文艺协会成立…[详细]
兰州黄河铁桥(中山桥)
  兰州黄河铁桥俗称“中山铁桥”、“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黄河铁桥不仅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的前身是明洪武5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详细]
瑞安堡
  瑞安堡位于民勤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三雷镇三陶村,修建于1938年,建筑类型属于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是全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堡寨式民居,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文化大院。1987年主体建筑维修。1993年3月29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国家投资680万元对瑞安堡主体建筑进行了重修,构筑物维修。瑞安堡系民国时期民勤县地方保安团团长王庆云(字瑞庭)的庄院,取其“瑞”“安”二字为堡名。瑞安堡坐东北朝西南,占地5085平方米。城墙高12米,底宽6米,上筑文楼、门楼、武楼、望月厅、西瞭望台、逍遥…[详细]
渭源灞陵桥
  “灞陵腾越跨云天,岸柳朦胧锁雨烟。一泻随心古孟浪,清波渭水涌铁璇。”这是甘肃“临洮诗词》主编汪弘祺先生对家乡名桥的由衷赞美。真的,陇上廊格渭源县灞陵桥早在本世纪初就已饮誉华夏文化、建筑界、而今,她以更加婀娜本美的靓雨容姿引了中外游人竟聚焦,成为大西北上镜率最高的华夏廊桥命品。廊桥命品村肃渭源县灞陵桥,坐落于渭水源头第一城谓源县城南南河滩。该格距省城兰州仅170多km,近百年来,如飞虹似蛟龙的灞陵桥,因其足可与兆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虹桥相媲美,而电视报刊而成为渭源和陇中泥游标志。号称“渭水长虹”“渭水第一桥”的灞陵桥,距黄河第一支流渭河发源地鸟鼠山(鸟鼠同穴)品字泉有10公里左右,…[详细]
俄界会议遗址
  俄界会议遗址位于迭部县达拉乡政府驻地西3公里的高吉村(旧时译为俄界,意为“八个山头”),西北距县城68公里。该村座北朝南,四周群山环绕,松林茂密,是一个地势平坦、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藏族山寨。俄界会议,以其会址所在村而得名。会址为一座典型的藏族山寨土围墙木楼建筑,总面积238平方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高6米。其中红军司令部住室面积69平方米,毛泽东居室面积15平方米。现设有展览室15平方米。1935年9月11日傍晚5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随同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团顺利走出草地后,相继抵达俄界,当晚向左路军发出了《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焘令其即行北上电》。9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在俄界…[详细]
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
  嘉那嘛呢石经城,俗称嘉那嘛呢。位于离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3公里的新寨村,海拔3600多米。嘉那嘛呢石经城于公元1700多年前,由藏传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秋帕永(又名嘉那-)创建。据有关史料记载,嘉那-是康巴人,他曾修行在峨眉山和五台山,后周游并朝拜藏区各圣地。200多年前来到新寨村时,发现了自然显现六字真经的一块嘛呢石,遂以此为缘住在该村,同僧俗群众一起刻凿嘛呢石度过了一生。解放初期,嘛呢石堆形成了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00米、高3米的规模宏大的嘛呢石经城,并建有佛堂及佛塔、大经轮堂等建筑。占地面积25亩,嘛呢及-石有25亿块左右。嘛呢在佛经中解释为观音菩萨六字真经,六字代表解度六道众生、破除…[详细]
将台堡革命旧址
  将台堡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城南30公里处,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小镇,将台堡据民间传说因穆桂英点将筑台而得名。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36年10月22日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于199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而修建的。经2006年改扩建而成,纪念碑座落在将台堡外东侧,座西朝东,由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碑高26.36米。碑的正面镌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1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背面是中共西吉县委、政府撰写的碑文。碑的顶部雕有三尊红军头像,象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碑身下部浮雕8组代表中国革命胜利的图案。碑背有土堡,东西长70米…[详细]
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详细]
塔城红楼
  红楼作为塔城市较悠久、也是仅剩的较为完整的俄式建筑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目前,它是塔城报社的办公用地,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红楼是在清朝宣统二年,即1910年由原籍俄国的塔塔尔族商人热玛赞·坎尼雪夫所建。它占地885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大小房屋16间,天棚地板,铁皮房顶,门框窗棂,均砌有精美图案。临街的墙全部呈浅红色,故而人们称之为“红楼”。红楼建成交付使用后,热玛赞·坎尼雪夫在这里经营大宗土特产和进出口贸易,成为当时塔城进出口贸易的中心,连迪化(乌鲁木齐)的许多商号也慕名前来在此开设代办机构。1933年,盛世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热玛赞·坎尼雪夫逮捕,红楼被没收,并被改作医院;三区革命…[详细]
三区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旧址
  三区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旧址位于新疆伊犁州伊宁市人民公园内。始建于1948年,1949年夏竣工。三区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旧址为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群,坐西向东。整个建筑群自东向西依次由检阅观礼台、露天剧场和舞台三部分组成,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3.3米,建筑面积533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建筑。检阅观礼台为一座二层欧式小楼,面积为100平方米,观礼台前为占地100平方米平台,经过平台进入检阅观礼台一楼。一楼由前后两进厅和南北各一间房组成,前厅正中为大门,大门向前为楼梯,通过楼梯可上二楼,二楼布局与一楼相同。是当时三区革命政府领导人检阅军队、观看群众--和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2013年5月…[详细]
聚馆古贡枣园
  黄骅是“中国冬枣之乡”,黄骅冬枣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是国内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果品,被誉为“全国260余个鲜食枣品之冠”、“枣中极品”和“百果之王”。黄骅聚馆古贡枣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惟一一个植物类“国保”,是我省首批旅游示范点,园内树龄超过600年的198棵,而最古老的一棵“嫡祖树”已有74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冬枣的“活化石”。如今黄骅市冬枣基地已发展到30万亩,由此衍生出产值数亿元的特色富民产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