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千佛寺石窟
  从残存碑刻和清代碑记考稽,千佛寺当建于胜唐。因寺内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余,故称千佛洞。内供三世佛,仰覆莲花须弥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后年间的题词,洞口有书法家程淓题佛国二字。洞前有卷棚顶拜殿为清代所建。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约4米,面积150平方米,南北两端凿石阶数级。供游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横额书即武当三字。石峰巅有旧庙一间,内讫真武。千佛寺石窟历史悠久,为我国石窟艺术瑰宝。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郭沫若同志亲笔指示,要保护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与大石佛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正阳汉代石阙
  汉代石阙正阳县汉代石阙位于正阳县城的东关外,公路北侧,当地群众称谓“望像台”。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正阳县志记载:“望像台在城东关外东岳庙前,有石壁厚二尺,东西长六尺。东首石块八层高七尺许,西首石块十一层高一丈许,顶上有石板雕刻如瓦屋式,檐角四出,两首侧面斩齐,如门户之一边,似是古代石阙之左部…”正阳县文化部门鉴于此“台”建筑形式古老,同时在群众中又有许多古代的传说故事,就把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全省文物调查登记中,对此“望像台”进行了调查研究。才知道它是一座汉代石阙。石阙距公路约15米左右,阙之北是东岳庙的废墟。据县志记载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陈福成等…[详细]
浚县天宁寺
  天宁寺座落于大伾山东山腰,始建于北魏(386—534年),以后历代曾数次重修。天宁寺历史悠久。元代以前,天宁寺名大伾山寺,座西向东。明代始称天宁寺,改为座北向南。清道光年间又改为原座向。现有殿宇30余间,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道光间建山门5间,门额横书“天宁寺”三字。门前是平台,台下有“七十二磴”,系登山石阶。石阶两旁的地下曾出土东晋时期的石雕狸羊一对(现存河南省博物馆)。天宁寺现今的布局为东西南北相交的“十字”形。东为正门,内塑“哼哈”二将。南为地藏殿,北为天藏殿,殿内原塑四天王像。中院南北为厅,系禅林僧舍,西为藏经阁。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2丈,分两…[详细]
鄂城寺
  鄂城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北25公里石桥村北。根据寺内碑刻和历史文献的记载,鄂城寺塔始建于隋代。在鄂城寺旧址中轴线上,现存的清代建筑山门、前殿、中殿各三间,两侧有东西廊房各三间,均为清代硬山建筑。寺内寺西侧门两边还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狮一对,雕工精湛,形象生动。寺内还有明清碑碣多方。宋代鄂城寺塔重新修葺为七层仿楼阁式砖塔。第四至七级是解放后的仿楼阁式建筑,塔底层西面有券门可通塔心室,门上嵌一石碑,塔心室亦为六边形。塔体逐层收减高度及边长,整个塔身略呈抛物线形,第二层六面壁上各嵌砖雕佛像8尊,塔顶已毁。建筑雄伟,造型俊秀。鄂城寺塔的建筑形式及结构、遗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砖结构建筑的重…[详细]
兴国寺舍利塔
  兴国寺舍利塔,位于河南省邓县,始建于隋代(实为宋塔),2006年11月14日,兴国寺舍利塔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详细]
杜甫诞生窑
  在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有一处圣地,背靠笔架山,面临东泗河,山前是一片碧绿的原野,东泗河从中间流过,河水潺潺,清澈见底,两岸杨柳摇曳,风景秀丽,这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村,不仅为明清八景之一——“泗河烟柳”,更因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诞生而吸引着华人及全世界的关注。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他的曾祖父杜依艺在巩县任县令时,将家迁于此,以后其祖父杜审言,其父杜闲均居于此。唐太极元年(公元712年),诗圣杜甫(712年—770年)就诞生在笔架山下的一孔窑洞中,这孔窑洞因此命名为杜甫诞生窑,杜甫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在巩义还流传着杜甫康水采文的故事。1963年,杜甫…[详细]
法王寺塔
  法王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5公里嵩山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的山坡台地上,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年),后历代均有修建。现建筑多为清代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顺山房、厢房等。塔呈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高35米余,空心,全塔用灰砖黄泥垒砌而成。塔为密檐式,第一层塔身砌成平直壁面,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层,总高40米余。第一层正面有圆券门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层四面各开一小圆券。法王寺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鼓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为现存密檐方塔中的上品,体现了唐代艺术家高度的审美能力。塔檐以砖叠涩层层挑出,挑檐之外轮廓又层层收分,至上部几层急杀向内,最上以短…[详细]
永泰寺塔
  永泰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11公里永泰寺,建造于唐代。该塔为单层十三级密檐叠涩式砖塔,平面呈方形,塔体高通24米,壁厚4.8米。青砖黄泥垒彻而成,塔的外壁敷有一层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耸,南面辟有高2.6米,宽1.74米的券门,由门要至塔室,塔室内部仍为方形空筒状,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柔和的抛物线状,塔刹由仰莲、五重相轮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国现存唐塔中的佼佼者。据碑文记载,永泰寺塔是因供奉舍利而敕建的。塔西南50米处有金大安元年(1029年)建造的方形双层砖塔,高3米余,塔刹已毁。塔东北约150米处,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造的砖砌-塔1座,高约6.18米。永泰寺位于塔的西南方,始建于…[详细]
净藏禅师塔
  净藏禅师塔坐落于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会善寺山门的西坡之上。唐天宝五年(746年),净藏禅师逝于会善寺,之后建塔埋葬,这是中国最早的八角形砖塔。塔为砖砌,平面呈八角形,单层重檐,高约9米。塔身立于高大的台基之上,下层为须弥座,其上塔身各角均立有凸出壁面呈五角形的倚柱,柱头承托一斗三升斗拱,两柱之间用人字极。塔的正南开券门,内辟八角形塔心室。塔身背面嵌有塔铭一方,其余各面镶嵌有假门窗。塔身之上为叠涩檐一层,其上置须弥座和仰莲各一层,以火焰宝珠收顶。此塔的斗拱只在天龙山北齐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与其它绘画0现过,实物则属罕见。净藏禅师塔为研究唐代的木构建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国家文物…[详细]
超化寺塔
  超化寺塔位于超化村塔坡。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为超化寺中寺舍利塔,方形十三级楼阁式砖塔,高30余米。“文革”中被拆毁,现仅存塔基。超化寺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共分上、中、下三寺。上寺在超化二层寨,中寺位于超化塔坡,下寺位于超化街北,以下寺最大。其中下寺,又名“金钟寺”,现有房屋14所。超化寺在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南到三门沟,北到石羊岗,周围达10余公里。僧侣在2000人以上。历代不少名人履履相接,题咏甚多。超化寺塔塔基南北长7米,东西宽7.1米。壁厚2.1米。砖长40厘米、宽17厘米,质地坚硬细腻,经千余年风雨侵蚀仍坚实完好。1969年11月被拆除。该塔拆除时,塔基出土文物甚多,有汉…[详细]
灵泉寺和尚塔
  灵泉寺和尚塔(含附近碑碣石刻) 唐 安阳县西南25公里灵泉寺旧址上 灵泉寺和尚塔,位于安阳西南25公里灵泉寺旧址上,塔道高 3.5米,分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雕饰朴素,是道凭法师的烧身塔。建于大齐河清2年(公元563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详细]
大缘禅师摩崖石塔
  林州洪谷山大缘禅师摩崖石塔位于三尊真容像支提龛碑及摩崖石塔组合东北约20米,一个面西的岩壁之上。摩崖石塔一组两座,北侧上首为大缘禅师摩崖石塔,南侧则另有一座更大的摩崖石塔,并与大缘禅师石塔、题刻一起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缘禅师者,即洪谷寺开山始祖僧达,南北朝时期著名僧人,先为北魏孝文帝器重,后被梁武帝礼遇,北齐文宣帝亦特加礼重,命其在林虑山黄骅岭下建寺礼佛弘法,便是洪谷寺的前身。唐初圆寂于此,弟子们为其就地摩崖造塔,并在塔旁摩崖题记,记录下了大缘禅师的生平事迹。大缘禅师摩崖石塔开凿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距今已有1360多年历史,但依然保存完好。塔置于一个长方形龛内,高…[详细]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若从郑州、开封、洛阳乘汽车,可直达寺院门前。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正如《说嵩》中所说:“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样地,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据文献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来洛阳,他0幽栖,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诏于少室山阴,筑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间,另一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国,修禅于嵩山少林寺。他广集弟子,传授禅宗,使少林寺的影响日益扩大,传说达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于石。少林寺原有建筑较多,分布…[详细]
鲁思钦妻浮屠
  鲁思钦妻浮屠,位于河南省新乡县,始建于唐代,2006年11月14日,鲁思钦妻浮屠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详细]
陈婆造心经浮图
  陈婆造心经浮图:现立于淇县摘心台公园内。雕建于唐开元九年,原立于淇县县城东南7公里的良相村天宁寺内,1984年迁于此地。“陈婆”指陈姓老年妇女。“心经”即佛经,佛经中有“般若波罗多密心经”。“浮图”即塔。该塔是佛教的忠实信徒陈姓老妪捐造的藏经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此石塔即为七级浮图。该塔整体轮廓呈棱锥形,造型优美,雕刻内容丰富,对于研究唐代的石刻艺术和淇县的佛教史具有重要的价值。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陇西尹公浮屠
  陇西尹公浮屠 唐 浚县 陇西尹公石塔,也称尹公浮图,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大赉店镇原浚县西北二十五公里,座落在大赉店乡大八角村南原真武庙遗址上,现移至浚县浮丘山碧霞宫院内,即迁到浚县博物馆。 石塔建于唐天宝九年(751)。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石塔,高约四点五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最下方形塔座,四边雕佛龛、狮子、覆莲、兽头和伎乐飞天。方形塔身,七层叠涩檐。最下一层南面辟门、门楣、门额均有雕刻,塔心室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角雕龙柱,塔背面亦有龛,内无雕像,龛外雕二龙、人物和题名等。上方刻《陇西尹公浮图铭》。其上各层均雕有佛龛。最上部为宝瓶状塔刹。一九六三年六月被公布为…[详细]
王法明造七级浮图
  王法明造七级浮图位于新乡市红旗区小店镇马屯村同和寺旧址。始建于唐开元三年(715)。原为七级石塔,俗称小石塔。一九六三年六月被公布为河南省级保护单位。“文革”中遭破坏,仅存三级,残高一点八米。下为整块青石砌成的三层正方形按比例收分的如意塔基座,塔身第一层保存完整,由塔体和塔檐组成,塔体分为两层,下层是唐代石刻,南面辟龛门,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龛门两侧有花卉和人物图案,龛门上方有王法明造七级浮图题记。塔体其它三面均线刻佛像,供养人及题记。塔体上层是宋代重修石刻,有天圣三年(1025)、庆历五年(1145)重修浮图题记。上面塔檐为整块方形青石,每面刻有花卉图案。塔身第二层仅高十四厘米,正中雕一小佛…[详细]
法行寺塔
  法行寺塔位于市区丹阳西路。传说上古时期,汝州一代有蛟龙作祟,水患难与共严重。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把蛟捉住后为使蛟龙不再作祟危害百姓,便挖一口深井,将其囚于其中,井上又建宝塔一座,使其永远不得出世,法行寺塔即是传说中的“镇妖塔”。法行寺最具观赏价值的是其塔身上下风格迥然之处,该塔塔向下方为四方形,上为八角形,塔高30米,上为九层。有说此塔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所建,也有专家认为建于唐代,有宋、金时代修缮的痕迹。法行寺塔为长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30米;外形略呈抛物线形。塔基高0.7米,呈方柱体,上为9层八角形涩檐,每层均有一半拱形小佛龛。顶部于塔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座;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详细]
汝州风穴寺
  汝州风穴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九公里风穴山中,北靠玉皇、南眺汝水、东倚龙山、西偎黄鹿。群山环抱,苍柏叠翠,峰峦回转,飞桥泄瀑,宝塔高耸,殿阁巍峨,是一座风光如画,久享盛名的千年古刹。据寺志记载:该寺创造于北魏,距今一千五百余年。初建时称“香积寺”,隋代为“千峰寺”,唐朝名“白云寺”,又因龙山上有大小风穴洞,故俗称“风穴寺”。历史上风穴寺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寺院随时代沧桑,几经盛衰,明万历年间为鼎盛时期,曾拥有僧侣千余,土地两千余亩,禅舍殿堂三百五十多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分期整修,尤使该寺光彩焕发、面貌一新。1988年元月13日,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穴…[详细]
妙乐寺塔
  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位于河南焦作武陟县城西7.5千米处,建于后周显德二年。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系列第十五。妙乐寺塔高34.19米,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优美德抛物线形。塔二层以上南、东、西壁佛内置佛像,计17尊,两铁佛,其余为宇佛。妙乐寺塔整体设计、砌作工艺及建材质量均属上乘,千余年来,虽历经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但塔体及木结构保存完好,妙乐寺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之一。2001年6月,妙乐寺塔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