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

伊桑阿墓石刻
  伊桑阿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墓地坐西朝东,面积约7500平方米。原有三合土宝顶三座,毁于70年代初。墓前有华表、石狮、螭首龟趺碑、牌坊等,是我国保存相对完好,且规模较大的清代大臣墓之一。伊桑阿,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清初大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伊桑阿墓,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皇后台村。伊桑阿墓石刻于2001年7月12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伊桑阿墓石刻众多,在石牌楼的前面有华表1对、螭首龟趺碑一座、石狮1对。最前面的1对华表都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底部须弥座呈八角形,须弥座的上、下枋和束腰部位,雕刻着仰覆莲花和云朵。座上置八角形石柱,柱顶蹲坐望天…[详细]
顾昊墓石刻
  顾昊墓 石刻 [浦口区珍珠泉风景区佛手湖半岛上�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顾昊,生卒年不详,字钦甫,号石坡,世居浦口顾村。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乡试中举,后出任嘉兴府通判。当时,倭寇对我东南沿海江浙地区的劫掠最为猖獗,1552年后的三、四年间,江浙沿海军民被害达数十万人。顾昊上任后重视军事训练,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当时嘉兴总督军务张经对他非常器重。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在内0的配合下,突然难犯嘉兴,张经命顾昊带兵反击。顾昊在平望县将倭寇包围,“斩首180级,降者数百”,有力的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由于顾昊抗倭有功,朝廷特给他“赐奉一级,赤金二铤,毳衣一裘,升任云…[详细]
石棚山摩崖题名石刻
  石棚山摩崖题名石刻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办事处石棚山上。石棚山上石刻很多,共有29处。有金代石刻“新设山路记”题刻、明代石刻“廖世昭题刻”、“小九曲”、王同“高行清风”题刻、清代石刻“吴廷翰诗刻”、“王先谦题刻”、“师亮采题刻”以及“万花岩”、“锦岩”、“石曼卿读书处”等无年款的题刻。碑刻有明代“畏岩”碑和“太守张公去思碑”等。石棚山石刻的书体,有篆隶楷行,各具功力,题刻多题岩石之形态,景与题刻融为一体,更为引人入胜。这些石刻是研究海州历史、地理以及明清以来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石棚山东涧沟,南至石棚山南涧沟,西至石棚山西涧沟,北至王庄水…[详细]
南山摩崖石刻
  唐—民国 英德 南山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县英城镇南郊一公里的南山。南山由大小十八个山峰组成。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在山脚建有“万寿寺”,寄寓寿比南山之吉祥而得名。唐宋时期南山建有亭台楼阁等32个景点,吸引着历代游人赋诗题刻留念。唐元和六年(811年)贞阳县令侯著为南山景点“涵晖洞”题名石刻,是南山第一题摩崖石刻。从唐代至民国,南山摩崖石刻原有140多题,现存106题。其中唐代5题,宋代59题,明代11题,清代9题,民国2题,年代不明的20题。内容有题名、题记、题字与诗刻,以诗刻为最多。书体有篆、楷、行草等。著名的有唐代元杰的《浈阳果业寺开东岭洞谷铭并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被贬英州时,带着幼子…[详细]
崆峒岩摩崖石刻
  明—民国 阳春 崆峒岩摩崖石刻 位于阳春市城西崆峒岩洞内。原有石刻近百题,因年久风化剥落和人为的损害,现保存较完好的44题。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其中摩崖石刻37题,碑刻7通。阳春崆峒岩,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黄帝问道于崆峒”而得名。它与河南汝州,陕西临洮、岭东定安的崆峒诸山并列。洞内石钟乳奇特,岩洞宽广,历代文人骚客纷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亲临探胜。崆峒岩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点,有题字、题句、题诗、题铭,内容有描情写景、状物记人,字体有篆、隶、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岩”三字及其联语:“洞开重门虚旷中,景物千端呈本色;丹成一点隐冥处,变态万种透天机。”石刻高1.8米、宽1.4米。“崆…[详细]
黑山石刻画像
  黑山石刻画像,在嘉峪关市区以西约20公里的嘉峪里。这里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山沟宽约24米。画像石刻散布在悬崖峭壁之上,共30余处,绵延约1公里。画面古拙,手法粗犷有力,岩石呈黑紫色,刻石浮雕较浅。内容涉及狩猎、骑射、舞蹈等。黑山石刻画像可能是羌族、大月氏、匈奴族的早期文化。黑山岩画全称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黑山峡崖壁上,是1972年发现的。经查,共发现有自战国至明代的岩画5处,共计153幅。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9月10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黑山,古称洞庭山,是马鬃山系的一个小支脉。岩画就分布在石关峡口、四道沟、红柳沟和摩子沟等处,绵延2公里的黑山峡两侧的峭…[详细]
月岩石刻
  月岩石刻时代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道县月岩村,此为湘南地区石刻聚集地之一。月岩在远古时期由于河流冲刷,形成河道穿山溶洞。后洞顶部塌陷,堵塞河道,河流变成阴河从附近岩洞中流出,这里成为天然岩室。洞中顶部塌陷部分形成大圆形天窗。东西两洞口高大如城阙。游人入岩洞,仰望天空,初如月的上弦,再进入中央,天空如满月,将出洞口宛如月的下弦,故称月岩。明地理学家徐霞客游此,谓“永南洞三,月岩第一。”洞内两侧岩壁题刻甚多,共有明清题刻54方,如“月岩”、“寒岩”、“鸿门窍”、“理学渊源”及诗词游记等。当地群众谓:清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率太平军进道州时,曾游此,并题词镌于岩壁,今已不存。岩上有0,传为北宋理学…[详细]
大龙门摩崖石刻
  大龙门摩崖石刻位于涞水县九龙镇大龙门城堡西北0.5公里处,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峡谷两侧群峰竞秀,断崖绝壁高耸入云,峭壁如削,谷中溪流激浪奔腾,景色尤为壮观。金、明、清各代均将此视为军事要塞,在峡谷东部尽头,建有城堡,历代官家均派重兵把守,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摩崖峭壁上刻有许多古代名人的诗词题咏,系当时巡防驻守关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迹。全峡摩刻20多处,最为醒目的是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都尉使兵部右侍郎,山东峄阳进士贾三进题写的“万仞天关”,字高2.7米,宽1.8米,气势磅礴,洒脱隽秀,堪称艺术珍品。其余各处题字均为0.6米-2米不等,“天成形胜”,为明万历年间都门守口把…[详细]
通真岩摩崖石刻
  北宋—民国 阳春 通真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东南面的通真岩内。通真岩是由于宋真宗赐名“通真岩”而得名。原名铜石岩。岩内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建有“德慧寺”,铜石禅林曾享誉全国。通真岩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原有石刻因受破坏,现保留宋至民国时期石刻仅20题。其中宋代4题,明代5题,清代6题,民国2题,无年代3题。石刻字体隶、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赐名“通真岩”三字,镶嵌在寺门,为三通大理石所刻,每块一大字,字径0.35米。相传唐景龙年间(707-710年),广西贵县刘三姐到此定居传歌,后得道升仙。宋真宗皇帝闻知甚悦,将宋太宗御书藏于洞中,并赐名“通真岩”,意为通向仙境之岩也。石刻最早为北…[详细]
瞿塘峡摩崖石刻
  瞿塘峡摩崖石刻在瞿塘南岸白岩山西侧榜江处,有一片面积达千余米的大青石,上下数十米,布满了自宋至近代的碑刻共十二幅。这些石刻均为阴刻,字体有楷、隶、草、篆等。内容涉及面很广,既有对统治者的-,也有对夔门胜景的赞美,更有抗日救国的豪迈宣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位于瞿塘峡凤凰泉边的《皇宋中兴圣德颂》,该石刻高4.1米、宽7.2米,面积29.52平方米。刻于宋代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书,赵不忧撰文,夔州郡守王伯庠上石。全文共948个字,字径20厘米。内容是赞颂南宋高宗禅位于孝宗的美德。光绪《奉节县志》载:“字如碗大,舟行峡中,远望可读。壁陡通江,水急岸高,…[详细]
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
  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南朝(548年)南京江宁区淳化镇刘家边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江宁县淳化镇刘家边村南。萧正立,萧宏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初封罗平侯,改封建安侯,任丹阳尹,梁天监十年(511)卒于任,谥“敏”。萧正立墓东向偏南,已平,墓前石刻现存2种4件,南北相向。石辟邪2,南雌北雄,相距16米。南辟邪长2.20米,高1.95米,右翼及胸部有裂纹,头后部残。北辟邪长2.15米,高2米,头部剥蚀严重,舌、尾残。二兽造型头小身长,体态丰腴矫骏,翼、脊及前胸均刻有一道凹沟,…[详细]
葫芦山摩崖石刻
  北宋—现代潮州葫芦山摩崖石刻位于潮州市葫芦山。葫芦山旧称艮山,因山下有西湖,故又称湖山或西湖山,葫芦山既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又是摩崖石刻荟萃之所。山多巉岩怪石,或拔地而起,或峥嵘突兀,或悬崖削壁,或傍水临波,为墨客骚人留题勒石的好去处。可谓逢岩必刻,无石不铭。自宋以来,历朝累积,蔚为大观,虽历经劫难,至今仍保存138题,其中宋刻16题,元刻1题,明刻24题,清刻28题,近现代18题,年代不详48题。这些石刻的内容,有赞美湖山的、有抒-怀的、有记述游踪的,还有重要记事、科举题名以及官衙文告等。字体则包括真、草、隶、篆、行。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宋刻“放生”、“倒景”、“俞献卿葬妻文”、“重辟西湖…[详细]
耶灵墓地、古北欧石刻和教堂
  耶灵墓地、古北欧石刻和教堂位于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东部,耶灵是丹麦王国的诞生地。这里保存着教堂、坟墓和刻有如尼字母的石碑等历史遗迹。教堂建于1100年左右,坐落在两座巨型的坟墓之间;简朴的石造教堂里,有公元12世纪初的绘画;正殿下面宽敞的祭室曾出土过中年男性骨骸的一部分和国王服装的碎片。据推测,这可能是哥尔姆老王的坟墓。两座圆锥形的巨型坟墓是国王墓,北面一座建于公元958年左右,里面的大宝藏室藏有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国王和王妃的遗体在移往教堂之前,曾经安放在这里,如尼字母的石碑耸立在教堂的前面,是丹麦文字艺术最古老的作品。其中,哥尔姆石碑高1.4米,宽约1米,厚0.5米;哈拉德石碑高2.4米,宽2.…[详细]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态旅游广场,位于瑜伽小径旁,北靠红珠顶,瑜伽河缓缓流过,倍添一份静谧和雅趣。面对摩崖石刻,折服于峨眉山久远的历史,震憾了峨眉山“天下第一”的气势。崖石上“神洲第一山”和“山之领袖”九个朱红色大字,标明了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而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晋、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人物对峨眉山“第一山”的评价。有“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此震旦国第一山也。”(魏晋?宝掌千岁和尚);“峨眉山自趾徂顶为七十里,过于岱宗三十里,孤绝高寒,已逼西方佛界,震旦第一山也。”(元?郭翼《雪履斋笔记》);“神州有三大道场,为震旦佛国…[详细]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铧刃山”,又名“广华山”,距大足县城南2公里。南山自古就被列为大足十景之一。山顶至今尚存古玉皇观遗址,山中古木参天,蓊郁荫翳,修篁夹道,曲径通幽,向来就有“南山翠屏”之美称,是历代文人墨客纳凉品茗,吟诗作赋的最佳去处。清大足县令张澍赞曰:“夹路松声涌翠涛,丛皇秀色上霜袍,偷闲来问空王法,仰首呼通帝座高。”南山石窟,因位于南山得名,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神仙体系完备的纯道教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书卷气最浓的一处石窟。造像起源于南宋,明清有增补,作品通编15号。有真武大帝,后土三圣母,三清洞,龙洞,宋碑5通,题记7则,清碑15通,清、民国楹联各1幅。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鼎湖山摩崖石刻
  唐—民国肇庆鼎湖山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鼎湖山。分布于天溪风景区上庆云寺路边石壁、往飞水潭路边及潭的四周石壁和云溪风景区内石壁,共76题,分述于下:云溪风景区内石刻31题。其中唐代1题,位于老龙潭侧涅槃台石壁,题字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八字。年代较古,价值较大,为唐刻之珍品。清代1题,建国后16题,年代不详13题。往飞水潭路边及潭的四周石刻31题。包括清代14题,民国9题,建国后3题,年代不详5题。其中民国5年(1916年)李开侁题名较有名,题名云:“民国五年七月二十七日,黄冈李开侁、新兴李耀汉、丹徒吕鸿元同游到此留题”。石刻高0.47米、宽0.72米,楷书。题名中的李耀汉,新兴人,民国初年曾…[详细]
郁林观石刻群
  郁林观石刻群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飞泉村“狮子岩”下,共有16处石刻分布于附近山崖上。其中著名石刻计有8处。其一为唐开元七年(719年)镌于“飞泉”前一块巨石上的“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纪”,为海州司马崔惟怦之子崔逸撰文,未著书刻者名款。文24行,行17字,字径10厘米,八分书。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描述云台山风光名胜的游记;书法风格颇似“石门颂”,但结体更为方整,被收录于《金石录》,向为历代金石家所重视。其二,为祖无择三言诗刻,篆书,镌于北宋庆历甲申年(1041年)。祖无择作诗,苏唐卿书丹,王君章镌刻。其余为谭亨甫诗刻、宋四士题名、刘居实题名、王邦美题刻等。另外,还有明王同和清黄道传的题刻。该石…[详细]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城南28公里大河店镇大石碑村白公路左侧的悬崖上,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六日镌刻,雷简夫撰文并书。青泥岭是古蜀道中最为艰难险阻的一段。这里峭壁千仞,高耸入云,江水滔滔,吼声震天,道路崎岖,九曲八湾。公元1056年,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因青泥岭道路过于艰险难行,倡议改道新修白水路。李虞卿与知兴安军刘拱、权知长举县事良友、顺政县令商应祥、河池县令王令图发动数县军民,费尽周折,历时4月,修成自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新路50里,沿途作栈道阁道2309间,邮亭、营屋、纲院382间,缩短旧路里程33里,废掉青泥驿,减省邮兵驿马156人骑,每年减省驿廪铺粮500…[详细]
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
  唐 罗定 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位于罗定市苹塘镇谭礼村龙龛岩石室内,刻于距地面高2.5米凹凸不平的岩壁上,宽1.13米至1.15米,高0.76米至0.8米,面积约0.9平方米。共刻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数20多至30多字不等,正楷,字方寸大小,镌刻精湛娴熟。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刻,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陈集原撰文。除二、三字外,余皆清晰可辨,内有武则天创制新字10多个,六朝碑版别字百多个,以六朝骈体文写序。《龙龛道场铭并序》是广东现存最古的摩崖石刻,也是岭南现存最早的唐刻,历代金石家对龙龛岩石刻给予极高评价。由于石刻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民族、民俗和地方史志、书法等多方面,…[详细]
大石门摩崖石刻
  大石门摩崖石刻位于双溪乡大石门村门前自然村公路旁,其南靠上犹至双溪以公路,北临双溪河,高于河床1.5米。文字面约一平方米大小,刻有十四句四字诗一首,文字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石边石壁较窄,字略显小,有一指大,左边字形渐大,有的达三指宽。字体属正楷,工整绢秀;雕法为阴刻,刚健、有力度。文字内容是:青山翠色,磊落葱茏;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曰灵龟,羲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天穷;蔚起人文,有虞歌风;猗与胜地,於焉托踪。建兴二年虞去虎书。以上字面分析,这是一首赞美山河、抒发文人情感的诗篇,可能出自当时不得志文人士大夫之手。作者鉴于当时国事混乱、战争频繁,文人难以施展才华,流露发泄心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