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市旅游

韶关市景点介绍

  白石坪遗址位于始兴县太平镇多俸堂村西侧。年代为战国时期。1961年发现,1962年发掘约3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清理陶窑一座,呈椭圆形,已残破,可能属竖穴窑。出土大量陶片,可辨器种有釜、瓮、罐、瓿、盂、盒、碗、杯、鼎等,纹饰以米字纹、方格纹、复线方格交叉纹、水波纹为主,有少量复线方格交叉与方格组合纹,还有云雷纹、篦点纹、弦纹、条纹等多种拍印或刻划纹样,并见15种刻划符号。石器有斧、锛、凿、矛……[详细]
  棋子窝古遗址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马市镇远迳村民委员会黄竹塘村背的棋子窝。采集器物有石环芯、石锛等遗物,石器石质坚硬,人工磨制痕迹明显。石环芯直径5厘米,厚1厘米,石锛大小不等,大的13厘米,小的3厘米。遗址范围内有三个人工凿成的圆形平地石坑,红砂岩石质,直径1.2米,深1米,性质不明。从采集遗物分析,这里应是制作石器的作坊。对研究古代人类居住遗址具有参考价值。……[详细]
  沙山矿冶遗址位于韶关市西下坑马屋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可分采矿区、冶炼区和住宅区。残存竖井约1600口左右。矿渣堆积厚达7米,经化验,炉渣含有铅锌、毒砂、锡等成分。出土遗物有白瓷高足碗、莲花瓣碗和青黄釉印花碗等。《宋史·地理志》与《元丰九域志》所载曲江三银场,可能就是此地。……[详细]
  铁屎岭矿冶遗址 位于长来镇五汪村附近东北方向的铁屎岭一片山岗坡地上,是北宋年间粤北较大的冶铁遗址之一。遗址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20余米,面积约5.4万平方米,跨越几座山岗坡地,至今仍存大量的铁矿石和炉渣。遗址内堆积高达3米~5米厚度的铁矿渣,从中发现一批宋代瓷片,有青花釉、印花青釉、刻花、冰裂纹饰,颜色多以粉青、月白色为主。……[详细]
  洲仔城址位于乐昌市城西南1公里的武江南岸。年代为秦汉时期。1983年发现,1988年试掘。揭露出西南城墙转角的一段墙基,用河卵石砌筑,残宽2米,残高0.6米,呈曲尺形,往北一段长3米,往东一段长12.8米。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陶片主要饰方格戳印纹,器类主要有瓮、罐。遗址范围内还发现有柱础石。从现存遗迹情况分析,城址的主体部分已为今武江河所淹没。现仅残存城南墙的一部分。该城址应为《水经注》所载秦……[详细]
  玲珑岩遗址在始兴县城南镇县水泥厂北侧的一座石灰岩洞里。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1958年发现,1975年发掘。遗址面积约40平方米。堆积中含动物碎骨、螺壳,出土红褐色夹砂陶片和局部磨制石锛。……[详细]
  大岩塘洞遗址 位于曲江县枫湾镇骑马石村后的石灰岩溶洞内。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所在的山,有四个溶洞,其中第二层溶洞发现遗物、化石。1号、2号洞有丰富的化石。3号洞采集到打制石器、牛的门牙化石。三洞出土化石计有:熊、犀牛、猴、鹿、猪、羊、濠猪、剑齿象、猕猴等。1984年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天王山墓群位于曲江县马坝镇南华寺东西侧的天王山下。1969年至1991年,经多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0多座。其中西汉墓1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仅存部分墓底,随葬品7件,计有壶、方格纹罐、双耳罐、豆和铜镜。东汉墓2座,其中19号墓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封门和甬道券顶被破坏。墓室分甬道,器物室和主室,全长3.68米。墓室长2.46米、宽1.4米。墓底铺砖,横排错缝平铺。高出器物室6厘米。 甬道及器物室的……[详细]
  东周—唐 乐昌 对面山墓群位于乐昌市城西南1公里处的河南乡大拱坪村后。1987~1988年发掘。清理墓葬202座,是迄今为止广东清理古墓葬数量最多的墓地。对面山是一处高约30~40米的低丘陵山地,西北距武江边上的洲仔秦汉城址仅1公里。墓葬分布在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的范围内,可分为四期。其中一至三期墓均为竖穴土坑。人骨与葬具均腐朽无存。第一期,属于前段的有6座,墓葬形制有带腰坑墓(Ⅰ型)、……[详细]
  走马岗遗址位于韶关市五里亭良村。年代为商时期。1960年、1985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两次进行发掘。发现不规则圆形竖穴窑两座,半地穴式居住址一处,有火塘、柱洞等遗迹。出土陶器有夹砂与泥质两类,器种有釜、罐、盘等,形制以圜底或圈足器为主。石器有斧、锛、铲、凿、刀、镞、戈、环等。遗物特征与曲江鲶鱼转遗址相近。1978年7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鲶鱼转遗址位于曲江县周田镇西南面一处山岗的顶部与南坡,东临浈江。年代为夏商时期。遗址面积约两万平方米。1959年发现,1960年发掘90多平方米。发现有居址遗迹、木骨泥墙残块。出土陶器有罐、圜底釜、豆、圈足盘、器座、纺轮等。纹饰有绳纹、篮纹、曲折纹、方格纹、漩涡纹等。石器有斧、有段锛、梯形锛、凿、戈、矛、镞、环、砺石等,有一些是半成品,说明这里也是制作石器的场所。遗物特征表明与石峡遗址第三期文化基……[详细]
  元南雄珠玑石塔位于南雄市珠玑镇珠玑古巷,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为八角七级实心幢式石塔。全塔用17块红砂岩石雕刻成形后垒叠而成,高3.36米。基座为八角形,置于一古井之上,第一层为莲花座,座上的八角柱体有四大天王像浮雕和刻有“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元至正庚寅孟冬”等字;第二层至第四层均为莲花座,八角柱体遍刻浮雕佛像;第五层为莲花座,鼓形身刻人头像和莲花图;第六层为覆莲座,八角柱体刻佛像;第七……[详细]
  清新丰雁塔又名文峰塔,位于新丰县城东郊双角村背老围山。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为平面六角形,外观七级,楼阁式砖塔,高33.2米。底层边长3.6米,壁厚1.57米,六面辟门,其中3门通本层塔心室,3门内砌梯级上二层塔心室;西面门额题刻“文光射斗”四字,两旁对联是:“雁塔呈祥昭日月,龙门瑞启震风雷。”二至七层则每层二面有门,余四面为壸门。塔檐砌砖仿瓦件,是雁塔最有特色者。塔梯原为穿心壁绕平座式,……[详细]
  五代 乳源 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 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云门寺内。刻于五代十国南汉大宝七年(964年)。碑高2.6米、宽1.3米、厚0.22米,石灰石质。晕首浮雕双龙和一枚方形篆体印,书《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20字。碑文楷书阴刻,共3433字,记述云门祖师文偃禅师经历,南汉王敕赐其谥号和宜升寺誉等内容。陈守中撰文。清阮元《广东通志·金石略》辑录此碑全文。……[详细]
  宋韶关余靖墓位于韶关市武江区甘棠乡成家山。墓有半圆形封土堆,地面原设置的石雕无存。1982年香港余氏宗亲会捐款修墓,并重刻欧阳修撰的神道碑竖在墓右侧。余靖是宋仁宗朝谏官,官至工部尚书。1960年韶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余靖墓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