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红色旅游景点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太原市文瀛公园文瀛湖南岸,占地10亩,建筑面积5820平方米。这里原是明清时期山西的贡院,1906年创办山西公立中学堂,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省立一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太原市暨山西省中共党团组织的诞生地,被称为山西革命史上的“南湖”,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四运动时,省立一中的进步学生与其他学校的进步学生一起,与当局进行坚决的斗争,取得了胜利。高君宇、王振翼、贺昌、王瀛、张叔平、张友清、彭真等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就读于省立一中,并从事革命活动。1921年5月,以“唤醒劳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省立一中成立,这是山西省成立的第一个团组织。1924年5月,高君宇受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委派,在省立一中建立中共太原党小组(后改为中共太原支部),这也是在山西省建立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2002年……[详细]
长乐村战斗纪念碑
  武乡县城东45公里处监漳乡的长乐村,是抗战时期我八路军主力粉碎日寇对太行山根据地实行“九路围攻”的主要战场。1938年春天日军调集重兵30OOO余人,由博爱、邯郸、邢台、石家庄、阳泉、榆次、太谷、沁县、长治等地分九路对我晋东南地区革0据地进行围攻,妄图在辽县、武乡、榆社一带消灭我八路军主力,摧毁我初创的太行抗日根据地。4月16日,日军北犯榆社扑空后,毁弃武乡,向襄垣窜去,我八路军129师主力与115师一部遵照-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的命令,在-师长、-政委和-师长的指挥下,以四个团的兵力追歼敌军,我军以急袭手段将日军压缩在马家庄、里庄滩至长乐村一带的河谷地区,截为数段,各个击破,歼敌2200余人,取得了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决定性胜利。为纪念这一辉煌胜利,当地政府在长乐村建起了雄伟的长乐村战斗纪念碑。每逢节假日,人们常常到这里瞻仰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详细]
八路军“一二九师”马山军事会议旧址
  八路军“一二九师”马山军事会议旧址,位于平定县东回镇马山村马齿岩寺,是1937年八路军“一二九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山时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军事会议旧址,会议由时任师长的刘伯承主持。马山军事会议旧址纪念馆主要由军事会议室、刘伯承休息室、指挥人员休息室、抗战烈士纪念亭及实物展室等组成。此外,作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马齿岩寺内有元代壁画、元代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价值。近年来,马山村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布置和整修了马山军事会议展览室、386旅露宿的三条红军街、红歌台等。2014年,新建了抗战文化广场。其中,包括“八路军马山军事会议纪念墙”。纪念墙由草白玉浮雕构成,浮雕长19.7米,寓意1937年抗战开始,浮雕主高3.6米,寓意当年386旅露宿红军街对村民秋毫无犯,军爱民民爱军共同抗战的情怀。浮雕南侧有“马山说马”系列故事和“马山八景”图文展板。同时,在会议旧址南面建造抗战烈士亭1座,盛放着当……[详细]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革命历史陈列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北路245号。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1919年6月,整个校同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目的是通过控制小学教师来左右山西教育,进而长期统治山西。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学校开办不久,这里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用来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的坚强阵地,成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重要的活动基地之一。1924年,围师学生梁其昌(梁卜五)、韦思恭、纪秀川(纪子中)先后在这里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年团太原地委在此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省立国民师范支部。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委又在此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围师支部,薄一波任书记。同时设立了申共太原地委北部委员会,薄一波任副书记、书记。徐向前、程子华、王世英、李雪峰也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从1……[详细]
沁源烈士陵园
  位于沁源县城十字街西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太岳区党委为纪念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牺牲于太岳革0据地的先烈,建造了这座烈士陵园。陵园于1949年8月1日奠基动工,同年12月15日正式竣工。陵园座北向南,可分三个部分。进入园门,两侧是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正面是屏风。屏风开左右两门,供行人通行,屏风后小广场北面是纪念堂,从纪念堂两侧大门入内,院中高耸着烈士亭。烈士亭坐落在9级台阶之上,呈方型,每面四柱通天。亭高三层。登阶入亭,居中是烈士纪念碑一通,四壁是-、安子文、刘开基等同志的题词。-同志的题词是“为抗日战争和为解放战争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在烈士亭前左右两侧建有两座纪念亭。亭的台基低于烈士亭,为四柱四门方型结构。左边的叫“光荣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右边的叫“胜利亭”,是为纪念解放战争胜利的。在胜利亭和光荣亭前面正中处,还建有一座小巧的凉亭。顺着烈士亭内的穿堂往北,便进入……[详细]
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
  红军东征纪念馆位于山西省石楼县城,1991年中央批准建馆,1992年省计委批准立项,1993年8月正式动工修建,1996年5月5日建成开馆,总投资115万元,是一座全面反映红军东征历史的纪念馆,直属于山西省文物局。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同志题写馆名。主展馆分为序厅和四个展厅,布置有“红军东征”基本陈列,展出历史照片197幅,珍贵文物75件/套,文字图表70余份,全面再现1936年2月20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下,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渡河东征,在山西境内转战50余县,同蒋阎军队展开激战,历时75天,于5月5日回师陕北的历程。主展馆前有小号兵雕塑,主展馆后依山而建帆形纪念碑,-同志题写碑名“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纪念碑”。纪念馆馆藏文物804件,史料328份,图片439张,题词596幅,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86件。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详细]
临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指挥部旧址
  临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指挥部旧址时代:1947年地址:吕梁市临县林家坪镇沙垣村1942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任命贺龙为联防军司令员,关向应为政治委员,徐向前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7年8月,当国民党23万大军围困陕北、进犯延安之际,贺龙、习仲勋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部东渡黄河进驻临县,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边区政府机关就近驻扎在山西省临县沙垣、南圪垛一带。当时,贺龙住在沙垣村,习仲勋居住在南圪垛村,以叶剑英、杨尚昆为领导的中央后委机关也驻扎于临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旧址为清代建筑,坐北面南,东西长60.60米,南北宽59米,分为四处院落,分别为:上院、下院、卫生所院、伙房院。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在1947年国民党大举围困陕北、进犯延安的极端困难之际,面对国民党经济--的严峻革命形势,通过财政政策、土地改革等多种方式筹措军粮与物资,出色地完成了统筹……[详细]
“四.八”烈士纪念馆
   介 绍: “四.八”烈士纪念馆位于兴县城南50公里的庄上村,亦称王若飞纪念馆。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等13人乘飞机由重庆返延安途中,因飞机迷失方向失事遇难。飞机失事当天,当地百姓曾听到飞机声,由于黑茶山山高林深,方圆15里内无人烟,第二天村民上山打柴才发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笔为烈士题词撰文,毛泽东题写:“为人民利益而死,虽死犹荣。”晋绥各界15000人参加了追悼会。“四.八”烈士遇难原址有王若飞、叶挺、秦邦宪等5位烈士及随员的石刻灵位13块,石碑2通,记载烈士简历和遇难经过。山下建有“四.八”烈士纪念馆,院内正北大厅五间,东西各有配房三间,南为牌楼型大门,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茶山林木茂盛,植被良好,是进行传统教育和登山观光,揽胜的好场所。  门 票/开 放 时 间: 5元山西吕梁市……[详细]
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旧址
  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旧址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建筑面积90平方米。1948年10月,太原解放战役打响。为了保证部队的充足供应,中共晋中区党委第一地委决定,以专员薛同连、副专员彭伯州为首,组织成立支援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负责动员所辖10个县的支前工作,指挥部驻地在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为同前线部队取得密切联系,做到及时供应,又成立了支援前线指挥部,由郭固邦任司令员、刘大煜任参谋长、郭守瑞任政治部主任兼安葬委员会主任。根据地委指示,中共阳曲县委也组建了阳曲县后勤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华国锋任政委、县长张天槐任主任,驻地也设在东黄水村。在牛驼寨争夺战打响时,华国锋主持召开县区干部支前动员大会,决定县委、县政府的大部分领导同志随旅部活动,村村建立支前指挥部。前线指挥部把向前线运送门板、檩条的任务交给阳曲县后勤指挥部,县后勤指挥部提出“我们多流汗,部队少流血”的口号,动员全县人民向牛驼寨阵地运送大……[详细]
晋绥边区革命活动旧址
  晋绥边区革命活动旧址位于山西兴县蔡家崖乡,原为爱国人士牛友兰先生的宅院和花园,分三个套院,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作为晋绥首府,晋绥党政军主要领导人贺龙、关向应、林枫、续范亭、李井泉、吕正操、周士第、牛荫冠等长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赴西柏坡时曾路居这里。纪念馆现存“领袖路居旧居”、“晋绥干部会议会址(晋绥军区礼堂旧址)”、“毛主席对晋绥日报人员谈话旧址”、六柳亭等,此外还有贺龙元帅汉白玉雕像。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4300件,主要为抗日战争以来的版本文献和近现代文物实物及照片。纪念馆展厅面积1050平方米,共分七个展室,举办有“晋绥边区革命斗争史陈列”、“毛主席在蔡家崖革命活动纪念展览”、“贺龙同志生平事迹展”等。出版有《晋绥边区人物春秋》、《晋绥爱国民主人士牛友兰》……[详细]
中共太岳区党委阎寨旧址
  中共太岳区党委阎寨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37-1949年地址:长治市沁源县沁河镇阎寨村西岭上1940年1月,“晋西事变”后,为巩固太岳区,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八路军第386旅集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配合决死第1纵队予进攻张家店之阎军以严重打击,巩固了太岳区根据地。6月,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成立太岳军区,由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兼军区领导机关,对外称太岳纵队。该军区组成后,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太岳区冬季反“扫荡”作战。1942年,太岳军区部队先后参加了反“蚕食”斗争和岳南、岳北秋季反“扫荡”作战及春季、夏季、秋季反“扫荡”作战和沁源围困战。太岳区党委初期称太岳特委驻沁县,特委书记安子文。1939年9月迁驻沁源县柏木村,1940年4月在阎寨村正式成立“太岳区党委”,驻阎寨所属自然村——西岭上。太岳军区区党委旧址是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窑洞组群,现存6个院落,第一……[详细]
平型关战役遗址
  平型关战役遗址(第一批国保)时代:1937年地址:繁峙、灵丘县交界处平型关古名瓶形寨,为明代内长城关隘。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东通西冀北,西抵雁门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平型关战役遗址在平型关东北5公里的山西省灵丘县小寨,老爷庙梁、关沟一带,为一条狭长的古道。沟谷全长约7公里,两边崖高数丈。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据平、津后,继而向山西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进取太原。1937年9月24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3个团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狭谷古道两侧崖顶。25日清晨,日本侵略军板垣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主力数千人及辎重车辆进入伏击地区,115师发起猛烈攻击,抢占有利地形,将日军分割包围,激战到夜晚,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8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八路军出师首战平型关,挫败了锐气正盛的日本侵略军,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士气。遗址内保存有1……[详细]
神头之战纪念碑
  1938年初,狂叫“踏破太行山”的日本侵略军在扫通长邯路后,进而占领了上党首府长治,威逼晋南重镇临汾。-同志决定以一部分兵力袭击盘踞在重镇黎城的日军,吸引潞城的敌军来援,以便集中三个团的兵力埋伏在长邯大道上消灭援敌,给骄横的日本侵略者以迎头痛击。1938年3月16日,陈赓旅长令?个连的兵力奇袭黎城,果然把驻在潞城的日中世尾林清岛部队吸引了出来。当日军到达潞城与黎城之间的神头岭时,埋伏在岭后的我军771团等部队向敌人发起了突然攻击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我军以伤亡200人的代价歼敌步、骑兵1500人,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这是八路军赴太行山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个重大胜利,它再一次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纪念神头之战,1988年潞城县人民政府在当年战地建造了纪念碑和烈士亭。纪念碑高15.8米,上面镌刻着-元帅亲笔题写的“神头之战纪念碑”七个大字。碑亭上还镌刻着-、陆定一、-等-的题词。碑亭周围……[详细]
交口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
  交口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座落大麦交村的正中央,依山旁水,坐北向南,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明清时期的三进四合院窑洞式建筑。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南厅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电台警卫室,彭德怀、-旧居等。1963年2月21日红军渡过黄河,2月26日毛主席率领总部机关经石楼义牒、东石羊于3月2日到达交口后水头,3月3日,毛主席从交口县后水头出发,路径交口,高庙山,行程70余里,到达大麦交村,住在“城门里”院正中窑。3月5日,毛主席在大麦交“城门里”南厅主持召开了政治局广大会议,会议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及时调整了东征抗日的战略部署。军委主席-,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以及各军团-及中央其他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部署和准备了“兑九峪大战”。毛主席率领总部机关在这里住了5天。1986年8月18日,旧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升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3月又……[详细]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第二批省保)时代:1940—1942年地址:沁源县城东南7公里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是根据朱总司令指示,-率决死一纵队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沁源开展游击战,粉碎闫锡山“十二月事变”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根据黎城会议整编建立的。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军区归属192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战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动手,带领官兵打土窑洞达170余孔,旧址现存的土窑就是当年挖成的。1944年秋司政机关南撤。旧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组成,通面宽60米,通进深22米。建筑依山开凿窑洞10孔,主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