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红色旅游景点
中央苏区银行旧址位于泰宁县杉城镇胜利一街12号。中央苏区建立后,为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打破国民党当局的经济--,泰宁县成立了中央苏区银行,办理苏区纸币的发行、兑换金器银元、发放“建设公债”、开办低息贷款等业务。1933年5月,泰宁人民开展为战争筹集经费的“冲锋”比赛,积极购买建设公债,并提出将购买的公债连本带息捐献给苏区政府。在闽赣省推销30万元公债的运动中,经各级党政部门和苏区银行干部的广泛发动,1933年10月至11月,全县完成1000多元的债券发行任务。同年12月至次年4月,上级又下达2000元的指标,结果发放了3000多元,超额完成1000多元。中央苏区银行的建立,对保证革命战争的供给和苏维埃政府费用的支出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繁荣苏区市场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苏区银行旧址别驾第,坐西朝东,二进,是由门庭、内围墙及内门、二道门庭、天井、下厅、后天井、后……
[详细] 红军重要通道旧址大源古驿道、古桥梁位于泰宁县大源村上、下大源自然村,它是当年红军往来闽赣两省重要通道。大源村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是出闽入赣的重要门户和商旅通道。村中至今保留了通往江西德胜关的古驿道和古桥梁等,1931年6月至1934年7月间,大源村的古驿道和古桥梁成了红军频繁来往闽赣两省的重要通道,彭德怀、杨尚昆、林彪、聂荣臻、罗荣桓、董振堂、萧劲光等红军高级将领率领红1、红3、红5、红7军团从这一重要通道征战于建(宁)黎(川)泰(宁)革命根据地,参加反“围剿”斗争。大源村古驿道从村中穿过,连接上、下大源,直达茶花隘、盐隘,全长约11公里,除部分地段被洪水冲毁修复外,其余保存完好。大源村因环伴溪流,故该村架设桥梁多达6座。镇安桥是大源村村口的一座石拱桥,始建于明代,由乡贤戴仲明出资建造。清乾隆三年(1738年)庠监戴廷骏重建。乾隆十二年(1747年)其子戴应兴等人偏覆以亭。后历经多次维修,……
[详细] 朱德召开红军重要军事会议遗址文庙位于泰宁县城杉城镇现实验小学内。1933年夏,蒋介石在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美、英、德、意等国的支持下,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建(宁)、黎(川)、泰(宁)苏区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一个战略要地。1934年3月,国民党东路军第10纵队汤恩伯部逼近泰宁。朱德总司令多次往返建宁和泰宁之间,在文庙召开重要军事会议,部署泰宁县城保卫战和在将、泰、建交通线上阻击国民党军的战斗。3月19日,泰宁县城保卫战正式打响。守城红军仅5000余人,而国民党军则是第10纵队第88、第89两个整编师共2万余人。面对强敌,红军战士和泰宁民众毫不畏惧,互相配合,构筑工事,浴血奋战。由于中共临时中央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致使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救援泰宁的红1军团和红3军团未及时赶到,县城再度沦陷。朱……
[详细] 中共莆田县委干部会议会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宝胜村院后自然村。1947年4月10日,闽中游击纵队(亦称戴云纵队)成立后,为了加强游击纵队力量,黄国璋一面派陈振先、饶云山返福清了解龙高暴-动-情况,争取把失散的游击队员找回来;一面指派林汝楠暂留莆田整顿县委组织,动员青年积极分子参加游击队,以增强闽中游击主力。4月26日,林汝楠在莆田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活动据点壶公山西院寺主持召开莆田县党员干部会议,传达贯彻闽淅赣区党委和闽中地委关于开展爱国游击战争的一系列决定,布置分头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斗争,组织青年积极分子参加游击队。会议决定成立以徐阿禄(邹土)为书记,林汝樑、林焕章、张坤、林选为委员的县委新班子。至5月下旬,莆田县委新动员的50多名游击队员和一批装备物资陆续送达闽中游击纵队,为扩充闽中主力队伍作出贡献。中共莆田县委干部会议会址为西院寺,在新度镇红山水库上游的壶公山上,离城区较近,……
[详细] 红军标语墙旧址位于泰宁县杉城镇红卫行政村岭上街两侧民居墙体。1933年8月至1934年2月,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总部移至岭上街陈家大院内期间,红军总政治部和红军积极开展宣传活动,用党和红军的政策动摇、瓦解敌军,用墨汁在沿街墙壁上 书-写布告、标语。红军在岭上街两侧民居墙体上 书-写“红军万岁”、“打倒--的国民党”、“打倒帝国主义”等大幅标语,以及“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巨幅文告。巨幅文告为《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高2.6米,宽4.2米,面积约13平方米,计665个字,字体为楷书,是原中央苏区现存的文字遗迹中单幅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深刻揭露了国民党-派的丑恶面目,号召刘和鼎部下官兵认清形势,弃暗投明,走到红军队伍中来,共同抗日。红军标语墙旧址于1995年8月被泰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泰宁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
[详细] 西际乡党支部、农会旧址锡光堂位于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自1933年起,在江西瑞金人、共产党员的帮助下,西际村锡光堂的余宁助开的“余宁助客栈”成为红军联络站,余宁助、余和顺等成为红军联络员。1934年5月,红9团一部来到西际,打土豪做宣传。在红军的帮助下,西际成立了农会。农会主席由余宁助担任,副主席是武斗士,秘书是余和顺,文书是张本瑜。农会积极分子余宁助、余和顺之后加入了共产党,于是建立了西际乡党支部,余宁助任西际村党支部书记。还成立了赤卫队,队长由武斗士担任。西际乡党支部和农会多次在锡光堂召开会议,商议支援红军事宜。在党支部和农会的带领下,西际周边一带柳城、沙阳、黄沙、莘口的村民,为红军送盐送米、看护伤员、传递情报,并把西际村陈朝绍等青年送进红军队伍,为建立西际一带红色区域做出贡献。西际乡党支部、农会旧址原为莘口镇西际村一座清初民居,名为锡光堂。面阔20米,进深12米,面积近250平方米,由……
[详细] 东度列宁小学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东泉村圳顶自然村。1928年底,在中共莆田县委领导力量受到削弱、革命形势趋于低潮的困难情况下,王于洁被福建省委指定接任中共莆田县委书记,县委委员有陈天章、吴梦泽、王纪修、郭寿銮、郑珍、郭晓云(女)、陈兆芳、吴承斌、陈光潜等。县委经过研究决定把工作重点从城区转移到农村,斗争方式由合法转为地下,县委领导成员分头深入基层整顿、巩固和发展组织,并把原来用国民党名义组织的合法农会改组为秘密的农民同盟会。陈天章和王纪修还分别在江口和东度各创办一所列宁小学(挂名作私塾),作为地下交通站和培养青少年革命骨干的基地。东度列宁小学校长王纪修,学员黄国榆、王肇锴等50余人,派林则蕴负责教学。该校旨在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接班人,专门吸收贫苦农民、农会会员和红军游击队员子女入学,分为初、中、高级3个班。后因澳柄根据地屡受敌人摧残,学校被迫停办。东度列宁小学旧址为单层土木结构的……
[详细] 石壁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干山排,一条小路从纪念碑前经过,与石壁烈士陵园路相接,省道307线从北侧约350米处经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壁优秀儿女为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毅然告别亲人,踏上革命征程,先后有数百人参加革命,经历次战争,大部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仅列入国家民政部在册烈士就有90名,是三明市革命烈士最多的村。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宁化县老区办、石壁镇人民政府于2001年10月建成石壁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为砖石混结构,坐南朝北,主碑高1.5米,碑堂通面阔4.6米、通进深7米,占地面积35平方米,由碑座、1个主碑、2个侧碑及3级台阶组成,大理石主碑身正面阴刻行书“烈士忠魂千古”六个大字。石壁村委会于2008年1月铺设石壁烈士陵园路通往纪念碑。当地政府对纪念碑经常维修,整体建筑保存完好。石壁红军烈士纪念碑建成后,每年清明节石……
[详细] 驻马寨阻击战遗址位于建宁县城北面20华里处的溪口镇的马源村、桐源村、半源村与黄坊乡的安寅村之间。驻马寨位于建宁城北20华里处,周围村稠人密,是建宁东北面的第三道防线。驻马寨阻击战是将军殿战斗的继续,由林彪、聂荣臻指挥,红军参战部队有红1军团第1师、第2师,红5军团和红7军团各一部,红9军团第3师、第21师。国民党军参战部队有第5师、第96师、第98师,以及第13师的一个团,由周浑元指挥。1934年5月15日,国民党军分三路向红军阵地进攻。上午8时许,敌两个团向红21师所在阵地皮子岭高地进攻,并用飞机、山炮猛轰,红军撤离战斗,皮子岭被敌占领。紧接着敌军展开兵力,围攻红5团阵地,9时许,敌飞机、大炮猛轰红5团阵地。红4团、红6团和红2师指挥部在红5团的掩护下撤离阵地,随后,红5团以2、3营和特务连组织敢死队,由3营营长率领向敌人猛冲,杀开一条血路,成功突围。11时,驻马寨以西高地被敌占领。午后……
[详细] 漈川苏维埃学校遗址位于莆田市常太镇马院村漈川自然村。1930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造成泉属、莆田的赤色区域”的斗争任务,要求莆田党组织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暴-动-,开展苏维埃运动。莆田党组织在邓子恢的领导下,于同年12月9日在新县外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后遭到国民党地方当局的重兵“围剿”,外坑苏维埃政权被摧毁,斗争转入低潮。1931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撤销莆属特委,恢复莆田县委和仙游县委。并提出“莆仙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扩大拥护苏维埃政权运动,打破群众的失败观念,接受斗争中的教训,扩大土地革命的影响。”为了打开斗争局面,莆仙两县委按照省委指示,重新整顿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发展革命的新生力量,并决定到山区的广业、常太开辟新的根据地。1932年,中共莆田县委派陈建新到常太的漈川、金竹坑、外坑等村进行革命活动,在漈川成立农会,并兴办一所苏维埃学校,由剑真同志授课,培养积极……
[详细]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宿营地旧址敬湖公祠位于宁化县曹坊乡下曹村庄下,省道205线从西侧约200米处经过。1934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寻淮洲、粟裕等领导的红7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7月6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在中央代表曾红易、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率领下,由瑞金出发北上,经长汀进入宁化,在曹坊上曹、下曹宿营,抗日先遣队一部宿营下曹庄下敬湖公祠内。为响应中央号召,宁化筹备大批物资支援抗日先遣队,再次扩红数千人,随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宿营地旧址系曹氏后裔宗祠——敬湖公祠,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667平方米,清代所建客家典型古建筑,为抬梁穿斗式前厅带戏台砖木混合结构,下厅两侧厢房木结构部分霉烂,上厅左内壁尚存2条红军标语,整体建筑保存较好。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宿营地旧址敬湖公祠与下曹其它明清古建筑群一起于2011年11月被宁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宁化县文物保……
[详细] 溪安地下革命活动点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溪安自然村。溪安是闽中支队莆田县大队大队长张坤的故乡。1927年,溪安的陈贤、陈成、张霖等几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党员20多人,并积极配合上级党组织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张坤1934年参加抗日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35年参加闽中工农游击队,建立溪安革命活动据点。由于溪安地处荔林深处,便于突发时转移撤退,解放战争时期成为莆田(闽中)地下党和游击队的秘密活动据点和开会场所,苏华、黄国璋、林汝楠等常驻溪安进行地下革命活动。1947年7月,闽中游击纵队转战戴云山失利后,黄国璋、林汝楠从德化带一部分队伍返回莆田隐蔽。当时,莆田人民游击队指导员杨杞松隐蔽在溪安张坤家,但由于莆田县委书记徐阿禄被捕叛变,致使杨杞松被出卖而惨遭捕杀,溪安村革命群众也受到摧残,为革命事业作出牺牲。溪安地下革命活动点旧址为双层土木结构的三厢房,坐北朝南……
[详细] 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南安市诗山镇山一村诗山公园内。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由南安县人民政府建于1965年9月,2002年春由诗山镇人民政府重修。纪念碑为石材结构,由碑底和碑身两大部分组成。碑的底座呈正五边形,五角边有圆柱,边长2米。碑身高4.08米,平面五边均雕刻“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纪念碑下埋葬着14位革命先烈的遗骸,他们分别牺牲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的剿匪斗争。根据资料记载,安息在纪念碑里的革命烈士有姓名的是黄朝来(诗山吾丰)、李嘉宾(诗山红旗)、陈赤九(诗山联山)、柯连科(码头内柯)、叶老洗(女,金淘占石)、吕云元(诗山红星)、吕振鼓(诗山红星)、戴江山(码头亭里)、吕荣火(诗山红星)等9名,其他烈士都是外地人。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83年3月被南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中共南安市委、南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南安市爱国主义教育……
[详细] 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余氏家祠位于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自1933年起,在福建军区独立第7团、第9团的带动下,中共三元区西际村支部和农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从大田、永安、泉州等处零散购买食盐等物资,存在余氏家祠内,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际——竹洲——楼源——忠山——星桥——明溪线路,转运到明溪、清流、宁化、瑞金等中央苏区。西际村余氏家祠逐渐成为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护送物资,西际还成立了赤卫队,保卫重要物资的安全和运送。直到红军长征前后,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中央苏区运送大量紧缺物资,为中央红军军事斗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余氏家祠为明代建筑,现保存完好。该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为穿斗式硬山顶木构建筑。整座家祠由围墙、垂花门、前大坪、下厅、天井、上厅、后堂等组成。祠内窗棂雕花一应俱全。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
[详细] 共青团涵江区委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苍然社区宫下路156号。1928年春,中共莆田县委派郭寿銮到涵江中学(现莆田第六中学)开展--。郭寿銮在涵江中学担任庶务主任,他利用学生迫切要求参加党团组织的愿望发展积极分子,不久正式介绍黄祖储、陈燕贻等人入团,建立涵江中学第一个共青团支部。随后又陆续培养了一批富有斗争活力的骨干分子加入共青团组织。1929年夏,莆田县委贯彻福建省委的指示,把县委机关迁到涵江,加强对工人运动和--的领导。县委迁到涵江后,即在涵江中学成立团涵江区委,作为县委在涵江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有力助手。涵江文墨斋书店联络站即是此期由共青团员戴梦全出面开设的,借出售书籍文具,掩护地下联络工作。共青团涵江区委旧址为涵江中学教学楼,系涵江商会会长陈杰人先生创建,于1927年底完工。因校区内旧建筑已拆除,现仅存一座旧校门门楼,两层砖木结构,一层中间为大门通道,两边各有1间,大门上有一0-……
[详细]
闂備礁鎼崯顐﹀箠韫囨稒鍋夐柛顐f礀缁犺绻濇繝鍌涘櫣闁稿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