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文物古迹介绍

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
  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位于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主要包括五七区、窑厂区、红旗区、向阳区,总面积约78,000平方米。196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湖北咸宁向阳湖(原名关阳湖)建立“五七”干校,下设文化部机关、文联作协口、出版口、文物口、电影口,共分五个大队。6000余名文化人,先后在干校当过学员,其中,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的名人174人,如谢冰心、冯雪峰、沈从文、严文井、张天翼、张光年、陈白尘、臧克家、李季、冯牧、萧干、孟超、侯金镜、郭小川等,都曾在这里劳动和生活过。旧址内房屋144栋,有五七干校学员自己动手修建的砖瓦结构平房、“干打垒”的土坯房,还有烧砖烧瓦的窑厂,另外还有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修建的三座桥,即红旗桥、五七桥、向阳桥。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是特殊时代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详细]
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旧址
  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旧址位于江岸区沿江大道171号。这幢洋建筑融合了法国18世纪洛可可建筑艺术的精华。2层砖木结构,立面采用晚期文艺复兴三段式构图,厚重的底座用条石砌筑,中部设有腰线,墙柱使外墙竖向划分。糅合巴洛克式装饰手法,柱式、山花造型独特,是欧洲传统清水红砖建筑珍品,配上精美的砖雕柱头,雍容华贵。大楼整体为古旧华丽的砖红色,边沿以乳白色涂层镶饰,加上精细的砖雕,犹如一位身着艳丽红裙的西洋女子。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于1875年成立,总行在巴黎,是法国在华势力最强的银行,曾参与历次对华借款。汉口分行1902年设立,主要为法国在汉工商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大量经营地产业务。1949年武汉解放后,停止营业。现为维多俐娅咖啡吧。2011年,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旧址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汉口西门子洋行旧址
  汉口西门子洋行旧址位于江岸区中山大道1004号,时代为1920年。中山大道和天津路相交处,有一幢气派的转角大楼,主入口大厅现为武汉市电信局营业部。它采用中庭式采光天窗,大楼底层地平全部为磨花石,带有浓郁的德国理性色彩,底层外墙上,刻有“德国西门子洋行”的标识。西门子是进入武汉最早的德国企业之一,对华业务历史可追溯至公司成立之初的1872年。当时,它是最早在汉口经营电器工程材料的外资商行。西门子大楼简洁素净,摒弃了古典主义的柱式建筑模式,以简约、凝练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立面。虽然如此,它仍然借鉴了古典三段式结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并不是最早的那一幢楼。1944年2月,美国飞机轰炸汉口,炸毁了老楼。1946年,永年营造厂原地原样重建了现楼。1998年,汉口西门子洋行旧址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仓屋窑址
  王仓屋窑址位于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中咀村,唐、五代窑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遗迹见有大量红烧土块,为窑炉痕迹,剖面呈“U”形,采集遗物主要为瓷器,亦有少量陶器。器形有带系罐、碗、壶、碟、钵、小狗模型等,陶器有罐,窑具有匣钵。瓷器胎壁较薄,器身施有浅绿、淡黄色釉,釉色光亮,纹饰仅见弦纹。该窑址为研究唐、五代陶瓷技术及工艺发展等,提供了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东北面至北纬30°34′57.18″、东经114°47′29.98″;西北面至北纬30°34′57.19″、东经114°47′28.22″;东南面至北纬30°34′54.55″、东经114°47′29.97″;西南面至北纬30°34′54.55″、东经114°47′28.23″。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20米。……[详细]
桂花树遗址
  桂花树遗址位于松滋市大沟口村、松滋市与公安县交界的王家大湖南部的台地上,遗址呈长方形,面积54,000平方米。该遗址于1974年发现,同年湖北省博物馆等进行试掘。文化堆积厚达2.5~5.5米。文化内涵以大溪文化为主。石器采用了切割、钻孔等技术,器形规整,有铲、斧、锛、凿、雕刻器等。陶器数量多,器形有鼎、碗、钵、簋、盘、豆、罐、瓮、壶、双腹杯、直筒瓶、器盖、器座等。部分红陶器器表或上部施有深红色的彩衣。其它还出有玉刀、玉镯、玉璜、玉坠、陶球等。考古发掘还发现了少量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文化遗存。桂花树遗址首次明确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叠压关系,使得研究者准确地把握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器物类别组合上的区别,并首次将龙山时代的遗存命名为“湖北龙山文化”,客观上推动了石家河文化的研究。……[详细]
上庸古建筑
  上庸古建筑位于竹山县上庸镇集镇西区。清代建筑,包括三盛院及黄州会馆。原位于竹山县田家镇两河村,2009年9月,为配合潘口电站建设,迁至现址。三盛院,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813平方米,抬梁与穿斗混合木结构,二进两天井,由前厅、中堂、后堂、厢房组成,硬山式,前后封檐墙,封檐板砖砌灰塑;墙体为青砖斗砌,清水墙;门窗上雕饰多种花纹。黄州会馆,又称黄州庙,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布局,面阔三间,通面阔15.4米,通进深32米,建筑面积492.8平方米,由前殿、天井厢房、后殿三部分组成;前厅、后殿明间两侧均为抬梁式结构,次间两侧为穿斗式梁架,两侧厢房为双坡屋面,前坡长后坡短,小青瓦覆盖;硬山顶,清水墙,部分砖块上刻有“黄州”字样;门窗装饰精美。该建筑对研究古代堵河流域传统建筑、建筑礼制等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陈建华土纸作坊
  作坊位于宜都市王家畈乡。现已基本废弃不用,其动力装置由先前的水车动力改变为现存的电机传动。整个传动过程为水车(电机)—车头轴(直径 0.46米,叶长长 0.17米)—碾盘(直径 4.3米,高 0.56米)—石碾(直径 1.88米)—石碾底(直径 1.72米)碾压已浸泡好的原料竹子。碾盘由吊梁(长 5.6米)、天平(长 3.97米)、吊柱(长 1.2米)、碾框(长 3.4米)、碾桩(高 1.7米)等部分组成。土纸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为:先将竹子锤打至破损后,进入麻垱,用生石灰水浸泡八个月,然后在石碾底碾后进入槽缸淘洗干净(槽缸长 2.5米,宽 1.4米,高 0.9米)后用竹帘捞起成一张一张的薄片叠压至 1米高度毛柸,再然后用地牯牛压干,阴晒至70%干燥后一张一张分开,最后进入阴低楼晾干至成纸。年代为现代。……[详细]
利川石龙寺
  利川团堡石龙寺(拐拐咚地咚老家那个地方)利川团堡集镇之北,有小山,团而不圆,高约百米,曲径盘旋,古木参天,山上有一古寺,名曰“石龙寺”。石龙寺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砖木结构,计1050平方米。内有四进四殿,设置七个天井,是恩施州内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寺庙建筑物,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外景点自然古朴,惟妙惟肖。龙宫池内,石龙盘旋,灵光溢彩;龟相府有龟相运筹帷幄,潇洒自若;蟹将馆有蟹将力鼎千钧,气盖云天;鱼妃院佩鲤脉脉含情,传诵着爱的佳话;鳖后宫冷遇鳖后而鳖后不冷,企盼着龙王到来的日子。夫妻银杏树历经沧桑,恩爱相守,价值连城;抗战纪念塔,巍然屹立,彪炳千秋。众多景点,目不暇接,令人留连忘返,叹为观止。更有那奇妙奇情的传说故事,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详细]
龙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港镇位于湖北省阳新县西南部,106国道纵贯穿全境,镇区距黄石市60公里。龙港革命旧址群位于湖北省阳新县西南部的龙港镇,地处湖北的阳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宁、瑞昌4县交界处。龙港是一个历史古镇,明代称龙川市,晚清称龙港市,现为龙港镇。龙港革命旧址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遗产。1927年9月,党在龙港领导秋收暴-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29年至1930年,李灿、何长工、彭德怀率红五军先后进驻龙港,开创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嗣后,直属中央的鄂东特委、隶属中共湘鄂赣省委的鄂东南特(道)委先后在龙港设立,领导湘鄂赣边境地区21个县(市)的革命斗争。是时,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云集党、政、军、工厂、学校、医院、银行、商店等48大机关,被誉为“小莫斯科”。现今,龙港保存有革命旧址70余处,其中有36处于1981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详细]
神墩岗古文化遗址
  神墩岗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蔡榨镇官河村桥头湾,属新石器、商、周时期文化遗址,1988年12月25日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由大、小神墩岗,窑墩三部分组成,呈不规则长方形土台墩,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采集新石器时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纹饰有篮纹、按窝纹、刻划纹,器形有鼎、豆、钵等,属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商代陶片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夹砂红褐陶次之,有少量泥质灰、红陶,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鬲、瓮等;西周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器形有鬲、豆、罐、盆等。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武汉地区古代文化和其它地区古代文化的相互承袭关系、文化渊源、发展联系和文化序列以及黄陂地区文化特征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详细]
沙市圆通寺
  沙市圆通寺位于沙市立新乡红门路桥  寺院简介  沙市圆通寺位于沙市立新乡红门路桥,在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荆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沙市章华寺方丈心继大和尚之感召下,在住持禅寺法师的主持和不懈努力下,在十方檀越及善信弟子之鼎力护持下,经过近四载之惨淡经营,现已建有大雄宝殿(接引殿)、韦陀殿、地......  寺院格局  沙市圆通寺位于沙市立新乡红门路桥,在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荆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沙市章华寺方丈心继大和尚之感召下,在住持禅寺法师的主持和不懈努力下,在十方檀越及善信弟子之鼎力护持下,经过近四载之惨淡经营,现已建有大雄宝殿(接引殿)、韦陀殿、地藏殿、斋堂及僧人宿舍等建筑、基本初具规模矣!斯寺坐北朝南,雕梁画栋,庄重典雅、古色古香,实为沙市城郊又一庄严之尼众道场。……[详细]
潜江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园林镇辉煌居委会,在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地区寺院中历史悠久,其创建年代在地方志资料中有三种说法:一是创自“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7年),二是“吴元年建草庵”(吴元年是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三是明太常卿王谦《大佛寺记》载“肇自汉唐以来为丛林胜处,曰幽谷师者为开山祖,始更名为大佛”。 大佛寺历经时代兴衰,于1997年9月至2005年开始由潜江市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单位次第筹划重建一系列主体建筑。并由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衡山第一古刹福严寺住持大岳法师委派弟子慈心法师长住具体实施大佛寺筹资重建事宜。 目前潜江大佛寺已重新成为江汉平原及潜江地区佛教重要活动场所之一。……[详细]
453、铁山寺
铁山寺
  地理位置  铁山寺位于铁山区尖林山的西北坡山腰,坐东朝西,群山环抱。  寺院简介  铁山寺位于铁山区尖林山的西北坡山腰,坐东朝西,群山环抱。铁山寺又名铁山古刹,俗称老君庙。相传铁山寺始建于宋代,明洪武末、清光绪二十一年两次重修。寺高6~7米,一院两进一穿堂,依山势形成三个台阶,土木结构。  寺院格局  铁山寺位于铁山区尖林山的西北坡山腰,坐东朝西,群山环抱。铁山寺又名铁山古刹,俗称老君庙。相传铁山寺始建于宋代,明洪武末、清光绪二十一年两次重修。寺高6~7米,一院两进一穿堂,依山势形成三个台阶,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前进左右两壁分别嵌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大冶县补用知县兼大冶铁矿总办李增荣书写的《重修铁山寺》、《火车行》两碑刻;后进为佛堂。……[详细]
巴国遗址--香炉石
  香炉石遗址,位于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东距长阳县城97公里,地处清江中游,1983年发现。经调查,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余米,总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但暴露遗物较多的中心地区则在一部分种有庄稼的崖阴沟槽之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斜坡状,西南面临清江,下距清江河面约30余米,地理环境比较独特,属典型的河旁山塞型文化遗址。遗址中心区的东南和西北两面紧靠陡峭山岩,东面矗立一座几乎呈垂直状的山石,因形似香炉而名曰“香炉石”。为配合清江隔河岩大型水电工程建设,湖北省文化厅从省、市、州、县文博部门抽调考古人员组成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于1988、1989和1995年先后三次在该遗址的中心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挖掘467平方米和两处墓地,出土各种遗物多达万余件。信息来源:清江画廊网……[详细]
马家垸遗址
  马家垸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里铺镇显灵村古河道的东岸,1989年10月发现,为新石器时期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00—700米,东西宽300—4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垣为土筑,夯层清楚。城垣内筑护坡,一般宽5米,城垣外坡陡直。城垣外有护城河,东、南、西、北各辟一城门,其中西城垣及东城垣还设有水门。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上采集了大量的陶器、石锛、古斧、鼎、碗、豆、高领罐、盆、瓮、管形器、钵、缸等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马家垸城址的发现,引起国内外考古界专家学者极大兴趣,日本、美国和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等考古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考察研究。……[详细]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婵炲棎鍨肩换瀣触閸曨亞绉寸紓鍐╁灥瀵摜绮旈娑氣偓顒勫矗閸屾瑧鐟㈤柨娑樿嫰閸欙繝宕ョ仦钘夌仭鐎点倗鍎ら崹婊勭椤掑倻娉曞┑鍌滄櫕濞堟垹鈧娉涘ú顖炲Υ閸屾凹娲ら柡瀣矋閸嬪秹寮垫径澶岀煓缂備礁绉撮宥嗙▕閿熺媭妫戦柛蹇擃槺濞堟垿寮崶褏鎽熼柕鍡曠濞存﹢鎮ч崶椋庣婵炲棎鍨肩换瀣▔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濠碘€冲€歌ぐ鍌炴偝閻楀牊鏉烘繛宀€绮埀顑讲鍋撴担椋庣殤閻庡湱鍋為埀顑讲鍋撴担鐟拔楅柡鍫灡閳ь儸鍐┾枙闂佹寧鐟ラ幏浼存偋閸喐缍€闁哄倸缍婂ḿ浼存儍閸曨垱锛栧Λ鐗埫閿嬬▔瀹ュ牆顥屽ǎ鍥e墲娴煎懘鏁嶅畝鍐惧殲闁告瑥锕ュ鍌涚▔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Email闁挎稒鐡瑈travel666*163.com闁挎冻鎷�*闁衡偓闁稖绀婡闁挎冻鎷�
闁靛棌鍋撻柕鍡忓亾闁哄懎鈹塁P濠㈣鎷�2023016012闁告瑱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