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文物古迹介绍

石首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石首桃花山北面,沿艾九公路北行十四华里。背倚鹿角山峰,东望青竹沟,南临仙人洞,是山镇旅游北线风景的集中地带。  据《高僧传》记载,龙泉寺始于东晋,为东晋道安法师所建。历代香火鼎盛,到明代已盛极一时,是该地区重要佛教基地。该寺被毁,以后多年未能重修。1997年,从九华山佛学院毕业的天明法师,开始着手重建龙泉寺。他先后投下重资。在旧址上扩大建筑面积,全面破土动工,迄今为止,占地1000平方米的观音殿及配套房已经建成。殿内香烟袅袅、经声不断。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菩萨像,依次排列,给大殿添了肃立庄严的气氛。现在已向香客开放,可供游人观赏。主殿也已进入筹建之中,不久的将来,龙泉寺将以崭新的面貌,传统的风格呈现在人们面前。……[详细]
郭家岗遗址
  郭家岗遗址位于宜城市雷河镇官堰村郭家岗自然村,坐落在一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条形的高台地上,东距楚皇城约14千米,西距蛮河2千米。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750米,面积近120万平方米。遗址于1980年发现,1989年、1990年武汉大学等单位进行了发掘。文化层堆积厚1.5~2.0米,包含物丰富。遗迹有房址、灰坑、井。灰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三种。井分布较密,一般直经为1.5米左右。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等,以陶质生活用器数量最多。器形主要有鬲、罐、豆、盂、甗、壶等。遗址以东周文化遗存为主。郭家岗遗址是一处比较典型的以楚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遗址地层堆积丰富,文化发展序列清楚,器物组合完整,是迄今发掘的诸多楚文化遗址所不能比拟的,对于楚文化陶器分期标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详细]
杨守敬故居
  杨守敬故居位于宜都市陆城邻苏巷30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20年(1840年),同治二年(1863年)续修,1986年根据0宜部、湖北省委宣传部意见,经湖北省文化厅批准,宜都市人民政府将故居维修后在故居内举办纪念陈列并对外开放。杨守敬故居占地31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3平方米,木结构建筑,大门面对清江,中轴线对称布局,二进八开间,三天井将前后二进分开,前一幢一层,有客厅、厢房,后一栋二层,有卧室、书房、藏书楼。外围风格为白色斗墙和青灰色小瓦,与四邻相接处均为高大的风火墙,整个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古朴、庄重、典雅,是本地区土汉民族杂居地带仅存的典型建筑。故居内保存有杨守敬生活原状并设有陈列展览。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被省政府推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治世玄岳”牌坊
  明代牌坊。位于湖北省武当山特区玄岳村,是武当山列为明皇家庙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治世玄岳”石坊,俗称“玄岳门”,耸立在武当山北麓的一豁口处,相传进入此门即为朝山“神道”。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清乾隆二十年(1755)修缮。坐西朝东,四柱三间五楼仿木结构石牌坊。宽14.5米,通高11.9米。柱顶架龙门枋,并以鳌鱼或卷草花牙子雀替支撑,正楼于明间龙门枋上,左右立柱支撑,中嵌矩形横匾,两面均双勾嘉靖皇帝敕额“治世玄岳”4字,楷书,字径0.80米见方。其上置单额枋,枋上置六攒七踩斗拱承楼顶,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枋柱高6.4米,下承磉墩石。额、枋、柱、栏分别采用浮雕、镂雕和圆雕手法刻仙鹤游云、八仙及花鸟图案。玄岳门位于武当山北麓,濒临丹江口水库库区,是游览丹江口市武当山的序幕。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详细]
七里河遗址
  七里河遗址位于房县红塔乡七里河村,东距县城3.5千米,西濒七里河,南倚巫山山脉北麓的凤凰山二郎岗,北为宽阔平缓的河谷阶地。遗址地貌为一处不规则圆角方形矮岗,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于1958年发现。1976年、1977年、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146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2~3米。遗存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主,先后发现石家河文化的房屋、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三房湾文化时期灰坑、墓葬,东周建筑遗迹、墓葬,以及两汉时期墓葬等大量遗迹。七里河遗址,首次揭开了房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填补了武当山南麓至神龙架区这一大片区域内新石器时-古学文化发现的空白。其中关于石家河文化的发现,表明七里河遗址在石家河文化时期是一个等级较高的聚落址,历史文化价值重大。……[详细]
洪湖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洪湖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位于监利县桥市镇北吴村。属庭院式祠堂建筑,由吴氏家族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坐东北朝西南,正立面为牌楼式,面阔三间10.9米;共有两进一庭院,庭院深26.37米;硬山式两面坡屋顶,天井四水归堂,青砖黛瓦,镂空琉璃嵴;穿斗、抬梁混用式梁架结构。1930年3月,鄂西特委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及党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创办中国工农红军洪湖军事政治学校。4月,学校正式成立,校址设在该祠堂。10月初,该校迁往监利县城。洪湖军事政治学校的创办是鄂西地区革命斗争发展的产物,它后期发展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分校,为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政人才,旧址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此外,该旧址是一座清代祠堂建筑,对传统建筑形式和建筑工艺的研究,有较大价值。……[详细]
三烈士墓碑
  三烈士墓碑抗战时期,武汉失守,湖北省政府及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迁到恩施,侵华日军以攻其为目标,进行狂轰滥炸。1943年11月21日,日军出动30多架轰炸机,妄图一举炸毁省府所在地与第六战区作战指挥中心。当日机飞至恩施城区上空时,驻恩施中国空军第十一大队颜泽光、周福兴、张传伟三位飞行员火速驾机升空歼敌,尽管敌我战机悬殊,三飞行员沉着机智,战得英勇顽强,终于取得“以少胜多”的空战胜利。在这次空战中三飞行员不幸壮烈牺牲,恩施人民为纪念“三烈士”,将他们的遗骨安埋在殉难地土桥坝将军山上,当年建有“恩施空战三烈士陵园”,立有“三烈士墓碑”,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亲自撰写墓文。文革时期,陵园与墓碑当“四旧”被毁,陵园成了荒地,墓碑残块不齐,丢落在泥土之上,有的用作路基石,有的用作砌田坎。……[详细]
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湖北省洪湖市西部的瞿家湾镇,距洪湖市区55公里,距武汉市140公里。洪湖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共有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9处,它们大部分集中于瞿家湾镇红军街(老街)和沿河路街道南北两边,其余散布在附近村湾。旧址群现存建筑最早建造年代为公元1496年,传统建筑规模18000平方米,完好程度95%。古建筑多为清末民初以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江汉平原水乡小镇特色,穿斗式土木结构、单檐硬山、灰墙玄瓦、高垛翘脊,装饰精巧,形成了独有的古朴韵味,具有朴素的美感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洪湖市瞿家湾是有着重要纪念意义的革命旧址群。自1951年洪湖建县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瞿家湾革命旧址群非常关心和重视。1965年5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偕夫人何莲芝视察洪湖县。198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为“洪湖瞿家湾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详细]
樊口水利枢纽
  樊口水利枢纽位于鄂州市鄂城区樊口街大闸社区,包括民信闸、樊口大闸、樊口电排站等水利设施,始建于1924年。民信闸是1924年由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主持修建,1926年完工,三孔涵洞,排水面积3000余平方公里。樊口大闸1971年7月动工,1972年10完工,包括排水闸、船闸、灌江闸和闸前公路桥等设施。樊口电排站介于民信闸和樊口大闸之间,1977年7月动工,1980年6月完工,由内外引排渠道、主泵房、副厂房、安装间、公路桥、拦污栅、防洪大堤、薛家沟闸等组成,1984年荣获优质工程和国家优质设计金质奖,1987年前为全省规模最大和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泵站。樊口水利枢纽是一座集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技价值。(1)民信闸。保护范围:东面至北纬30°24′55.80″、东经114°50′26.47″;西面至北纬30°24′53.33″……[详细]
焦墩遗址
  焦墩遗址位于黄梅县濯港镇张城村,新石器、商周时期遗址。南北长800米,东西宽700米,面积5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8米。1993年考古发掘发现卵石摆塑的龙、鱼、龟、蛇等遗迹及大量灰坑。卵石摆塑龙全长4.46米,颈至头顶高2.26米,头朝正西,尾朝正东,头上一角,腹下两足,身呈波浪状,尾上卷,背上有一不规则状鳍。在龙背的上方,有三堆用卵石摆成的图案,与龙角形成一直线,东南向排列。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红褐陶,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按窝纹,器形有罐、盘、杯、釜、鼎、罐、杯等;商周时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镂孔豆、擂钵、方尊、碗等。该遗址是一处面积较大的史前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详细]
471、无影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影塔
  无影塔位于武昌区洪山西麓的洪山公园内。无影塔原名宋兴福寺塔。兴福寺原名晋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4年)。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改称兴福寺。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兴福寺并建此塔。兴福寺毁于近代,1953年该塔迁移至洪山公园内。无影塔为楼阁式石塔,塔身为实体。八边形平面,高11.25米。塔身下部为石砌须弥座,直径4.25米,须弥座上为七级塔身。第一、三、五、七层外壁设龛,檐下施四铺作斗栱,其余层檐下无斗栱。每龛,中间嵌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等造像。第一层南面小龛的左侧刻“住大洪山胜象兴福寺重修”,右刻“咸淳六年岁次庚午四月佛日知事僧宗杰题”。无影塔形制古朴、年代确凿,可作为武汉地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标尺,同时对研究佛教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明荆王墓
  明荆王墓位于蕲春县蕲州、横车、株林、刘河、官窑等镇。明代墓群。由荆宪王陵、荆靖王陵、三角山荆王陵、荆和王陵、荆恭王陵、荆敬王陵、荆康王陵、荆定王陵、樊山王朱翊金氐墓、永新王朱翊键墓、都梁王朱见溥墓、荆宪王妃桂氏墓、荆宪王妃周氏墓、荆康王妃冯氏墓、荆康王妃吴氏墓、德安王朱翊鐯墓、都昌王朱见潭墓、都昌王朱祁鑑墓、樊山王朱祐构墓、荆靖王妃王氏墓、荆靖王妃魏氏墓、东都昌王朱东轩墓、桐城王朱祐椫墓、荆端王妃刘氏墓、富顺王朱常湢墓、荆和王妃何氏墓、富顺王朱厚焜妃王氏墓、永新王朱厚熿墓、都昌王朱载塎墓、樊山王朱载埁墓等30座墓葬组成。其中荆王陵8座,荆王妃墓8座,郡王和郡王妃墓14座。墓葬大多有封土堆,部分墓葬曾出土金凤冠等珍贵文物。明荆王墓数量多,保存较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详细]
汉口中山公园近代园林建筑
  汉口中山公园近代园林建筑江汉区解放大道中山公园内最早建筑系1914年建成受降堂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园林建筑,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山公园前身为1914年建成的私家花园“西园”。1927年收归国有,次年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为“中山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水上面积6万平方米,绿地率91%,古树名木140株。公园基本保留了建国前的园艺格局。其中三个历史建筑,尤值得注意:受降堂(原张公祠),为1945年中国军队接受日本军投降的仪式举行地。四顾轩,建于1935年,为花岗岩四方亭阁,四面透空,方型立柱,典型古希腊建筑风格,是中国园林少见的纯欧式亭阁建筑。张公亭,圆形穹顶,意大利风格建筑,为纪念张之洞而造,建于1934年。……[详细]
474、三盛院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盛院
  三盛院建筑群位于竹山县上庸镇境内,堵河与竹溪泗河的终点交汇处,是清末当地的豪门庄园,也是竹山的“大宅门”,三盛院的得名因“王三盛”而来,但是王三盛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亦农亦商的家族总商号,这个总商号源自王应魁一人。王应魁祖籍位于湖北麻城县畔,生于公元1785年(清乾隆50年),家中排行老大,属蛇。王应魁年幼丧母,19岁时,识破后母投毒之计,愤然离家出走。后辗转至竹山县城,居南关街,做起铜活、豆腐小本生意,披星戴月,甚是辛劳,及至一年,小有余财,后迁移到20里外的田家坝(今上庸镇)北坝街落户。落户田家坝后,王应魁不丢铜活、豆腐两业,并着手小笔食盐贩卖生意,家资渐丰。王应魁后来娶竹溪县烂泥湾村翁姓女子为妻,得贤内助。转而开起百货商铺,不出两年,北坝街半数商铺尽为其有。田家坝所处深山,山货物产丰饶,但农民银两匮乏,王应魁深谙为商之道,推行以物易物,商铺百货多换成了山珍野货,几经转手,获利颇丰……[详细]
475、孟嘉墓
孟嘉墓
  晋代孟嘉墓,位于富水水库东北之孟嘉山。孟嘉(公元296-349年),字万年,阳辛人,三国时吴司空孟宗之曾孙,为陶渊明的外祖孙。孟嘉历任东晋庐陵从事、征西大将军长史、从事中郎。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沉着豁达,行不苟合。公元345年,征西大将军桓温率参佐游龙山(位于阳辛之北)。孟嘉帽被风吹落而未觉。良久,桓温命人将帽拾还嘉,并命参军孙盛作文嘲之。孟嘉即席以文作答,挥毫立就,文辞优美,四座嗟叹。自此“孟嘉落帽于龙山”遂成为千古佳话。346年,孟嘉归故里任阳新县令,后卒于家。孟嘉的曾祖孙孟宗,以孝行著称,《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生冬笋”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1000多年,至今不衰。现在台湾人十分重视孟宗竹,谓其竹质坚韧,不生虫蛀。惜孟嘉墓因年久失修,今濒于湮没。……[详细]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风光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Email:bytravel666*163.com(*改为@)
  晋ICP备20230160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