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旅游

扬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1、何园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园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清同治年间,道台何藏舠在双槐园的旧址上改建成寄啸山庄,园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意,辟为住宅的后花园,故而又称“何园”。全园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以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参差婉蜒,妙趣横生;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的半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楼旁与复道廊相连,并与假山贯……[详细]
2、个园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园
  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个园的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相传寿芝园中的叠石是石涛和尚的杰作。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在园中种植千竹,并取“竹”之半,又取苏轼“可使食无肉,不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之意,称“个园”。个园内的景物布局紧凑,以叠石立意、气势雄伟而著称,尤以“四季假山”闻名于世。春山为个园月门,门上有石刻“个”字,形如三片竹叶。步入园门,修竹迎面,石笋参差,构成一幅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的春景画面,以假衬真,犹如“雨后春笋”。进月门,向北为桂花厅,厅前广植丛桂,后有清池一潭。池上有石桥可直达园北的七楹长楼,楼下有高大的梧桐树,并有几丛芭蕉点缀其间。夏山为绕桂花厅,是一座用太湖石叠成的玲挑剔透的“夏山”,湖石假山临池而立,有洞溪、曲岸、幽洞、钟乳等景致,石峰的形象如夏云,阳光照射石面,明暗形成强烈的对比,如同夏境一般。山顶秀木成荫,松柏如盖,山……[详细]
3、扬州大明寺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扬州大明寺
  千年古刹大明寺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依山面水,俯瞰风景秀丽、仪态万方的瘦西湖和万花园。大明寺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历来享有“淮东第一观”之盛名。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因避讳“大明”,敕名为“法净寺”。1980年,为迎接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坐像回扬“省亲”,复名“大明寺”。由蜀冈脚下蜿蜒而上的百级台阶上行,苍松翠柏掩映,尘俗渐渐远去。大明寺山门前耸立着一座纂书“栖灵遗址”的木质牌楼。由南向北,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以东,布局着藏经楼、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卧佛殿和戒坛;中轴线以西,布局着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和西花园。大明寺以北,一水之隔是新建的鉴真佛教学院和鉴真图书馆。总面积近500亩的高冈之上,古典建筑恢宏雄伟、大气磅礴。历经1500多年沧桑岁月的大明寺,历史上几经战火、几度重建。清咸丰三年,在太平……[详细]
4、盂城驿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盂城驿
  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高邮南门外,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盂城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盂城,高邮的别称,盂城驿故而得名。  盂城驿原规模宏大,有正厅五间、后厅五间、送礼房五间、库房三间、厨房十间、马神庙一间、马房十二间、前鼓楼三间、照壁牌楼一座。驿北为驿丞宅,驿旁秦邮公馆,堤上有迎宾房的皇华厅,东南有马饮塘……  明代驿站功能有二:一是供过往使臣投宿,相当于现代的招呼待所或宾馆。凡持有“驿关”的-,可按官阶高低及仆从多寡免费享受驿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车、夫马;二是邮送过境公文。明制:在主要邮路上一般是每隔10里设一邮铺,次要邮路则是20-30里不等。盂城驿是我国古代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盂城驿于1995年修复并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5、扬州汉陵苑 AAAA
扬州汉陵苑
  扬州汉陵苑,又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是瘦西湖蜀冈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是一座融文物与园林为一体,反映扬州汉文化的展示中心,为国家AAA级景区。汉陵苑的仿古建筑气势恢宏,素有“小中山陵”之称,拾阶而上,高大的中央展厅,给人以博大精深之感。苑内主要展示了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王后的木椁墓。两座墓同属于帝王级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全国罕见的大型汉代墓葬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该墓共用“题凑”八百多根。由于木头皆向内,“头”者,“题”也;“凑”者,聚也,即头部集中内向为“题凑”,由于黄柏木皆取内芯,故名“黄肠”,这就是“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诸候享用的特殊的墓葬制。“黄肠题凑”的椁内是一个个装摆随葬品的耳室,一个个相联又相隔,每室皆有门,步入其中,如进迷宫。该墓虽被人大规模的盗掘,但仍出土大批文物,如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陶器、木俑、等约有千件之多……[详细]
宝应宁国寺
  宝应县宁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无尘和尚开山,原址在县城叶挺路东首,名为宁国教寺,后易名宁国禅寺,迄今1368年。历代僧、官多加修建。据史料记载,宁国寺规模宏大,大雄宝殿匾额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寺藏明万历铜钟,前后共6处,殿堂楼阁数百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寺后有千佛楼,主供释迦牟尼,楼内每根梁柱上雕刻的多尊佛像,形态各异,组成千佛绕毗卢的场面。清道光六年,大雄宝殿毁于大火,近百年来屡遭天灾-,古寺濒临灭迹。1993年3月,宝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城隍庙、万寿庵旧址上又重建宁国寺。建设规划范围,北起县城东门大街,南至新建巷,西起张仙庙桥,东至安宜南路,面积约40000平方米。其布局分为三区一带,即:中部这寺院建筑中轴线及参观游览区,东部为天王殿、钟楼、东配殿及外围仿古建筑群,西部为鼓楼、宝塔、戒坛、讲经堂、西配殿、斋堂及生活区。至2005年,已新建天王殿、藏经楼、东部仿……[详细]
江都开元寺
  开元寺,原在江都大桥镇永济桥西二百多米的地方,它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开因此得名。寺名由大书法家李邕题写。寺由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南楼等组成,高大宏伟、凝重端庄。大诗人刘长卿、卢纶、罗隐等曾登临赋诗抒怀。清顺治十八年迁移至镇西三丰村,寺貌依旧。1958年寺废圮。1994年开始,重新兴建山门、三圣殿、客堂、斋堂等。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由扬州建筑设计院设计,大殿的彩绘由我国著名彩画大师、北京故宫博物院马田老先生主持设计。大雄宝殿为歇山复檐,翘角飞檐,高大雄伟。寺内供奉释迦牟尼大佛像等,佛身高大,气魄非凡。整个大雄宝殿,构造精良,绚丽多姿,体现了江都“当代鲁班”的技艺,是江都的建筑杰作。2000年大雄宝殿竣工,当年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国内外名僧佳宾云集,盛况空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赠书,茗山法师题写寺匾,雪松法师撰写楹联:“圣教东来金人应梦,开元重建政策英明。”开元寺历史悠久,大雄宝……[详细]
吴道台宅第
  扬州吴道台宅第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吴道台宅,原占地30亩,建筑约占7930平方米。共分五个序列,计有房屋百余间(俗称九十九间半),宅东原有芜园和祠堂。由于藏书楼模仿宁波天一阁,第二、第三、第四轴线完全仿造宁绍台道衙署,为此,吴引孙专门聘请浙江匠师来扬营建,主要建筑材料亦采自于浙江。该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饰精美,是扬州独具一格的古官府建筑群,也是江南三大名宅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道台宅第为晚清浙江宁绍台道道员吴引孙出资,吴引孙、吴筠孙兄弟两房共有的大型私人住宅。宅主吴引孙历官浙江宁绍台道道员、广东按察使,迁甘肃、新疆布政使;署理新疆巡抚,浙江布政使等职。吴氏旧有“有福读书堂”,后建“测海楼”藏书,原有藏书8020种,247759卷,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个人藏书楼。在吴氏兄弟的影响下,孙辈多学业有成。其中佼佼者有:吴征钰,字谱初,民国时曾……[详细]
扬州琼花观
  扬州琼花观琼花观作为千年古道观,历经兴衰沧桑,终于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虽然现在还没有住观道士,虽然大殿内未塑神像,但它作为扬州著名道观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人们心目中始终享有崇高的地位。而被誉为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千年琼花,正以其天下无双的风采笑迎海内外宾朋。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在观里建玉皇阁,阁高三层,高大壮丽,登阁可以俯视全城。时至清代,琼花观已逐渐衰败,到了民国时期,蕃厘观内的建筑物已基本毁于大火。现今的蕃厘观是由扬州市政府出资于1993年开始重修,历时三年,耗资1800万元,重建后的蕃厘观,观门仍朝南。观前的石牌坊系明代所建,石质呈糙米色,有左右两根石柱,上圆下方,柱端似华表,分别雕刻日月形状,左为赤乌,象征着太阳,右为玉免,象征着月亮。门楼三间,上嵌一方石额,蕃厘观三个大字为清人刘大观所题。其后是具有民族风格的三间单檐山门殿。观内的主殿是一座砌在高基平台上的五楹重檐大殿……[详细]
10、文游台 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游台
  文游台位于高邮市人民路507号,整体结构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原为东岳行宫,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先哲孙觉、秦观、寓贤王巩等会集于此,饮酒论文,故名文游台。自宋以来,此处名胜一直吸引四方文人学士前来仿古拜贤。之后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的遗物。文游台文物景区内现存有文游台主体楼、盍簪堂、秦观读书台、四贤祠等一批价值较高的文物,特别是盍簪堂内的秦邮帖,弥足珍贵,堪称一绝。文游台景区现为秦邮八景之一,淮堧名胜之地,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江苏高邮文游台,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原为东岳行宫。也有资料记载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现存建筑大部为嘉庆十九年重建。据《高邮州志》载:“宋苏轼过高邮,与寓贤王巩、郡人孙觉、秦观载酒论文于此。时郡守以群贤毕集,颜日文游台”。自宋以来,此处名胜一直吸引四方文人学士前来访古拜贤。宋代诗人曾几在《文游台》诗中写道“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详细]
史可法祠墓(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墓在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梅花岭畔。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崇祯进士,南明大臣,抗清名将,初为西安府推官,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扬州。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围困扬州,他拒降固守,城破被执,不屈而死。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骸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实现他生前的遗愿。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圮。乾隆年间(1736~l795)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咸丰间(1851~1861)毁于兵灾,同治九年(1870)重建。民国24年(1936)和37年(1948)曾进行过维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大部为晚清所建。新中国建立后,曾多次修缮,1988年辟为“史可法纪念馆”。史可法墓祠,大门临河,东为墓,西为祠,并列相连。东大门硬山顶,门两边有槟榔纹石鼓一对,上额“史公墓”三个金色大字。进门为……[详细]
高邮镇国寺塔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镇国寺塔宋、明高邮市城西运河中在古老的运河上,船只南来北往。当高邮城才隐约可见的时候,远远就能看到一座方形的宝塔巍然矗立在运河当中,这就是被古建筑家们称道的“南方大雁塔”——镇国寺塔。镇国寺塔是唐代僖宗(874~888)年间新建。僖宗李儇有个弟弟,大概是看破红尘了吧,走出宫廷,剃发为僧。他到处周游,遍访名刹。一日行脚到高邮,见西门内城角有一块平坦的旷地,原是建太平仓(即义仓,谷贱时加价收进,以免伤农:谷贵则减价出售,以利贫民)的地基,环境幽静而美丽。这里西倚平津堰,一堤烟柳,郁郁葱葱,运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身临其境,俗念尘思,顿然消失。僖宗的弟弟看中了这块地方,便请求他的哥哥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供他修行念佛。僖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给他举直掸师的称号。举直掸师收了一批又一批弟子,专心致志讲经说佛。晓晨夜半,镇国寺的钟声在古运河的上空……[详细]
13、菱塘清真寺 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菱塘清真寺
  菱塘清真寺位于我省唯一的回族乡菱塘北部的清真村,是传教士薛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所建。该寺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呈前后三进。内设前殿、大殿、窑殿、水房、教长室和殡具室。其中窑殿为四方亭阁,飞翼重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2006年,该寺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已成为穆斯林活动的中心,历年来,该寺除了正常进行礼拜外,每逢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圣忌节等重大节日,都有江苏、安徽邻近五个县市的数千名穆斯林来此参加宗教活动。高邮菱塘清真寺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遗产点之一,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菱塘清真寺位于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北部的清真村,是中国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穆斯林礼拜清真寺,据记载,清真村的清真寺,明中叶前初建于回回湾(今清真村)。原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呈前后三进、两厢三院。寺前有照壁、寺后有花园。寺内建筑有前殿、大殿、窑殿、水房、南北厢房、殡……[详细]
瘦西湖二十四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句,千百年来,二十四桥以其清丽俊爽的画面,迷蒙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扬的情调拨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整座桥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它全长24米,宽2。4米,两端各12级台阶,两边各24根汉白玉雕柱,高、宽各2。4米,台级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桥上雕饰明月图案,秀丽典雅。桥东有贴壁黄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现了唐诗中的诗情画意。景区占地约7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站在二十四桥处,可以看见熙春台,绿色琉璃瓦覆顶,朱红色的门窗,颜色出挑又不失古雅。除了熙春台,望春楼、玲珑花界也是二十四桥附近的景点。地址:扬州市邗江区大虹桥路28号瘦西湖风景区内类型:桥游玩时间:建议15分钟电话:瘦西湖电话:0514-8735……[详细]
15、隋炀帝墓 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炀帝墓
  扬州隋炀帝陵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的隋炀帝陵是省级文保单位,是隋炀帝杨广的陵墓,作为帝王之墓,既是一个旅游景点,又有其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吸引着许多中外怀古者的到来。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功过参半的帝王。大业十四年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其墓年久荒芜,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墓碑,上镌隶体“隋炀帝陵”4字,由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对其进一步整修保护,占地3万平方米,存雷塘、祭台、墓冢三历史遗迹。1999年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