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文物古迹介绍

大汾何氏大宗祠
  坐落在汾溪河畔的万江大汾,曾与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誉为东莞的四大名乡之一。这座古村立村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今有856年历史,民居与宗祠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始建于1527年,如今这里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村史展览馆时代发展太快,很多古建来不及保护,如今的大汾村已经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几步路,就能在现代建筑中间看到夹杂其间的古建筑,有些保留得很好,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作为东莞四大名乡之一的大汾村,明清两代就以书画名人辈出而闻名,是广东省书画之乡。村中不少古建筑被改造成书画院,比如百翠阁,还是东莞市职工书画协会所在地。就连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也在2010年被改造成为展览馆,不仅展示村史,也曾举办过书画展。据记载,何氏大宗祠始建于嘉靖6年(1527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时,村人延请著……[详细]
陈益家族墓
  陈益家族墓,明代,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金洲社区。陈益是虎门北栅社区陈氏居民的先祖,是位让陈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辈。因为陈益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是中国第二次粮食革命的先锋,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身着布衣肩搭包裹,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前往越南。到达后,越南的酋长接待他们时,在宴席中摆出了一道香甜软滑的“番薯”官肴,这引起陈益的兴趣——“要是能够引种回去,该可解决多少人的温饱啊!”从此,他便留心这种可以充饥的官肴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一年之后,他冒着杀身之祸,收买了酋卒,把番薯种藏在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内,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正要开船的时候,有多艘越南的官船载着多名酋卒要来缉捕他。在这生死关头,随行的中国船员凸显航海技术,以一箭之先驶进了国门。就这样,陈益终于将藏在铜鼓中的番薯种带回了虎门。之后,他在自家庭院栽种,番薯的藤蔓很快爬满庭院,掘之煮食,香滑不减异……[详细]
183、丝纶阁
丝纶阁
  丝纶阁,当地人口头称文阁,位于圩镇望溪河下游西浒,雄观望溪之入口,与登瀛桥遥相辉映,形如一弓一箭,寓镇-,保安宁之意。据人们传说,该阁与登瀛桥之建造时间相近。阁是六角形,三层,高11.5米,红石作阁基,阁身以青砖灰沙砌筑,阁檐作迭涩式。首层正门上方镶一长方形红石,上刻“迓星毓秀”四个字,沿门口向上二层中间又镶一红石,刻有“丝纶阁”三个字。阁内原设楼板,有木梯上落。由于年久失修,加之人为损坏,阁内木结构已失,阁尖毁坏,阁身裂损,长满小树亟待维修。1990年上半年,镇府用去10多万元,对丝纶阁进行了一次重修。这次重修主要采用现代彩瓷片,把塔身外面封贴装潢一次,使塔身的外表焕然一新。……[详细]
李凤池民居
  李凤池民居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60号,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曾重修。坐北向南,为三间两进两廊三合院布局,与书房相连,呈“L”型分布,总面阔20.33米,总进深18.48米,占地面积约282平方米。次间设0,二进内墙周边设防盗木板,防盗木板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大门的防盗圆木组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二层设上人平台,室内外彩提裙窗分隔,既满足住屋的私密性又利于读书学习。民居与书房各有独立的外门出入,又于内部设一过道相通,使用方便。该民居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罗亨信家族墓
  罗亨信家族墓位于东莞市篁村。1988年发掘。包括有三座墓葬,自南向北依次为罗亨信夫妇合葬墓、罗亨信祖父母合葬墓和罗亨信父母合葬墓。墓道两侧有石羊、石马、石麒麟及石刻的龟趺神道碑。罗亨信夫妇合葬墓的墓前碑铭刻“大明天顺三年故通议大夫左副都御史致仕罗公赠淑人刘氏墓”,分南北两个墓室,墓室以石板砌筑,内置木棺,棺与石壁间填灰砂,上盖石板。南室置女尸,北室置男尸,人骨架尚存。北室墓顶还置一方石圹志。随葬品有陶罐、青花瓷罐、碗、金箔、铜钱、“为善最乐”铜镜、刻有“都御史章”“永乐第一科进士”篆书的石印、银簪、耳坠及一件油烟墨等。罗亨信父母合葬墓的墓前碑铭刻“大明景泰八年制加赠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罗公淑人黄氏墓”,石室内置两副木棺,棺与石壁间填灰砂,上盖石板。南棺内尚存头骨及上下肢骨,随葬几枚铜钱,墓主应为罗亨信之父罗昌;北棺内不见尸骨,只有数十枚铜钱,估计是罗亨信之母黄氏,因早年去世,尸骨已不存,至罗……[详细]
三打霄边战斗遗址
  三打霄边战斗遗址位于长安镇霄边社区将军山山腰伏波将军庙,GPS坐标:北纬22°4816.3,东经113°4829.3,海拔高程22米。该遗址建于清康熙年间(1680年前后),乾隆六十年(1795年)、咸丰二年(1852年)、光绪五年(1879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及1987年重修。庙内供奉西汉大将路博德、东汉大将马援,由此得名。霄边地处东莞与宝安交界处,是宝(安)太(平)线上的交通要道,并凭借将军山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势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争夺的一个军事要地。日伪军以将军山山腰的伏波将军庙为据点,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日伪军的这个据点,一方面严重威胁着大岭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安全,另一方面就像一颗钉子卡在宝太线上,严重阻碍了大岭山与阳台山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联系。因此,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决心拔掉日伪军布防在将军山的据点。1944年2月,东江纵队主力部队第五大队奉命攻打将军山,由……[详细]
大沙西门楼——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团部遗址
  大沙西门楼——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团部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新围西侧,GPS坐标:北纬22°5555.4,东经113°5000.8,海拔高程21米。该遗址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呈长方形。长4.70米,宽4.21米,高5.2米。单间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正门门框、勒脚以红砂岩石砌筑,红砂岩门匾,门头上方墙体饰彩色壁画,墀头有彩色灰塑。1948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指示,东江南岸地区的人民武装部队统一进行整编,成立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把惠东宝护乡团下属的大队扩编为团,第三大队编为江南支队第三团,张军任团长、黄华任政治委员,下辖东莞和宝安两个大队。江南支队第三团成立后,先后经过了梅塘、屏山水口等多次战斗,均取得了胜利。1948年5月16日取得了屏山水口伏击战胜利后,江南支队第三团领导黄华、林文虎、何棠率金重队和钢铁队向大岭山挺进,驻扎在大岭山大环村黄仁宽(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详细]
东莞中学旧址
  东莞中学旧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年代为民国。2019年4月19日,东莞中学旧址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为东正报功祠、教学楼旧址3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