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池州市旅游

池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从1995年缘起动意建造大愿佛圣像,1998年批准立项,1999年9月9日破土动工,2002年规划延伸扩大,历时17年,终于在2012年7月以庄严神圣的姿态,向世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这尊宏伟壮观的铜像,是九华山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万年之计,是中国宗教艺术的一大创举。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占地面积1500多亩,是一座专为弘扬地藏菩萨大愿文化建设的主题公园。共有4个单元,分别是:“向往地藏”、“亲近地藏”、“赞颂地藏”、“朝礼地藏”。在参观游览过程中,大家可以有趣地发现,在我们大愿文化园,分别有9个“世界之最”,9个“地藏之谜”。到底是哪9个“世界之最”,哪9个“地藏之谜”,待会儿我会向大家一一进行讲解。我们大愿文化园建在九华山麓的柯村,无论从她的外延还是内涵,都离不开九华山,与九华山一山相依,一脉相承。美丽而又神奇的九华山,她是国家……[详细]
池州市博物馆(池州府儒学)
  池州府儒学,始建于唐代,初为夫子庙,又叫文庙,是历代朝廷、百姓供奉祭祀孔子及儒家学派贤哲的祠庙。宋代以后各地将官办学校与文庙合建。此后,池州府儒学成为历代池州教育文化中心和礼制圣殿。1917年,池州师范学校在池州府儒学原址上创办。池州府儒学所属的大成门、大成井、状元桥、泮池等古建筑以及古城墙和古建筑之间原有的历史空间轴线至今仍保存良好。池州市博物馆位于池州市池阳路(原池州师范学校校址),隶属于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正科级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池州市博物馆属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是征集、保藏、研究和陈列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面向群众开放、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共文化场所,是展示池州历史文化、树立池州形象的重要窗口。池州市博物馆占地面积14600平米,建筑面积6500平米,是在复建的池州府儒学基础上建设的,由大成门、大成殿、明……[详细]
九华山月身宝殿(肉身宝殿)
  地藏菩萨真身所在—九华山月身宝殿,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而九华山是与金地藏,金乔觉的名字分不开的。金乔觉(696-794);系新罗僧人,俗称金地藏,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相传其人“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24岁时,削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从新罗国航海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经南陵等地上九华。相传九华山原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和父子。金乔觉来山后,居诠在东岸峰的岩洞里(后人称之为“地藏洞”),岩栖漳汲,过着十分清苦的禅修生活。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一路但见深山峡谷,荆榛莽莽,寂静无人。到得东崖,见岩洞内唯有释地藏孑然一身,闭目端坐,旁边……[详细]
九华山祗园寺
  祗园寺位于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为九华山四大丛林(祗园、东崖、百岁、甘露)之首.祗园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723年),原名“祗树庵”。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嘉庆年间(1796-1820年)祗园寺住持乏人,庵将倾颓,诸山长老议定迎请禅居伏虎洞二十多年的隆山和尚(1757-1841)来山住持.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祗园寺聚众说法,开坛授戒,大兴土木,重建殿宇,其规模为全山寺院之冠,将一座萧条古寺变成了“十方丛林遂易今名.同治年间(1862-1874年)住持僧大根重建,增设戒棚,安单接众.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宽扬募建大雄宝殿,时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1956年青阳县人民政府拔款给佛教界重修祗园寺.十年“文革浩劫中受到破坏,1982年以后逐步修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恢复丛林制度,仁德法师方丈。寺院由灵宫殿……[详细]
九华山化城寺
  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对芙蓉峰,北倚白云山,东邻东崖,西接神光领岭,四面环绕如城,古人有“内外峰围涌玉莲)之称。每当红日西沉,白云归岫,蒲牢一击,鲸铿徐应。这就是九华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钟”。化城寺原有大钟一口,重约万余斤,但已毁于兵燹。现存的一口洪钟,重约两千余斤,高一丈有余。此钟铸造精美,体积超群,音质悠扬洪亮,以手轻叩即可听到清脆悦耳的微微响声,用槌撞之,则瓮声宏亮高扬,由近及远慢慢在山谷中回荡,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钟声更为清悠,令人仿佛置于天上佛国,超凡脱俗。因此,朝山进香之人,无不聆听化城晚钟,领略一下“化度群生悲愿宏,城开两序别西东。晚来香火因缘盛,钟送梵音澈太空”的古钟圣音,以除人间烦恼。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寺和总丛林。相传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唐开元年间,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建中二年(781年)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该寺。贞元……[详细]
旃檀林
  旃檀林,全国重点寺院,又称“旃檀禅林”。位于九华街西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清道光时寺尚存,咸丰年间兵毁。光绪十二年(1886)定禅和尚募化重建。又称大悲宝殿。是慧深法师于1992年在国家级重点寺庙旃檀林东侧扩建的梵刹宝殿,1993年8月6日,大悲楼上正梁剪彩,正梁刚一落位,便下起了滂沱大雨,此正巧应对了俗话所说的雨淋“万年梁”,为大吉兆。主殿高六丈三尺,殿内长、内宽、内高均为19米,以与菩萨二月十九日诞辰、六月十九日出家、九月十九日成道的三吉日悉心相应。此殿格调独特,雄伟壮观。殿内供奉9.19米千手千眼四面观世音菩萨像。周围供奉84尊大悲像三十二应身和六位大德禅宗祖师像,殿前常行菩萨塔双九龙壁,系汉白玉精雕细刻而成,是香客游人必到之处。另有大理莲花宝座,慈眉善目,四周回廊大理石柱栏杆护持,上方雕龙刻凤,金碧辉煌。旃檀林北侧是大悲楼。大悲楼古朴典雅,雄伟壮丽,主殿高六……[详细]
天台寺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寺”,位于九华山的天台峰顶,海拔1306米,为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圣迹必到之处地,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主峰,有到九华“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之说。地藏寺历史悠久,相传唐时金地藏曾在此居住,留有“金仙洞”遗迹。宋朝高僧宗杲笔下的天台寺已是“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了。后寺废毁。明洪武元年(1368年)居士陈履泰捎资,住持僧昭莲重修,但士分简陋,仅是“茅屋几间草色青”。据《九华山志》载,明朝诗僧智仁曾在此寺著《雪华集》;明末清初有工于诗、书、画的默安禅师长期居此,使寺院有“诗寺”之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寺僧玺玉,巡山护林,几十年如一日,享年110岁,其事迹流传甚广。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僧尘子重建,名曰“活埋庵”。至清朝中叶,天台峰周围48座寺院已形成“八刹”,香火甚旺,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光绪十六年(1……[详细]
心安禅寺
  心安寺初名文殊茅蓬,又名“心安禅寺”,俗称“六亩田”,位于佛教名山九华山东麓,是安徽省52座重点保护寺庙之一。它南邻黄山太平湖,东望铜陵长江大桥,北接318国道,距青阳县城不足20公里路程。所处海拔800—1000米,高山环抱,俊峰笋立,竹林如海,古枫参天,环境静谧,气候宜人。不因其周围三、四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可供观赏的景观景点10余处,且景点形成的传说大都与“仙”有关,有“仙山琼阁”的美称。明初始建文殊茅蓬。清光绪二十八年翠峰寺僧直妙到此,见茅蓬已倒毁,遂“以八元银币购地六亩”,重建庵堂,故有“六亩田”之俗称。后扩充殿宇,易名“心安禅寺”。继之住持僧传本。一九三三住持僧海明。一九三六年住持僧性光,时已具十方丛林规模。一九四三年住持僧海德。继之住持僧海量。一九六六至一九八五年住持僧大行。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八年住持僧道林。一九八八至一九九六年住持僧演法。一九九六年至今住持僧演慧。现任住持演慧师……[详细]
九华山翠峰寺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的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被誉为开创中国僧伽教育史上设立华严大学之先河,成为信众朝礼参学圣地的千年古寺――翠峰寺,就座落在九华后山的朱备镇青峭湾滴翠峰下。翠峰寺是安徽省重点保护佛教寺院,位于九华山后山的天柱峰景区,“天柱仙踪”为“九华十景”之一。翠峰,也称滴翠峰,最高处海拔1087米,头大尾小,最为奇特。清人陈蔚《九华纪胜》描述:“九华诸峰皆耸身锐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苍翠三层,露洗烟消,鲜新可掬。”朝朝暮暮,峰顶烟云缭绕,如凝烟积翠,苍翠欲滴。古寺座落于海拔千米的峰峦翠叠之中,雄踞高台,气宇轩昂。寺院主殿背依滴翠峰,若同一尊庄严的地藏王菩萨卧佛;山门前峰嶂插天,左似达摩祖师座禅,右似两朵争艳欲放的荷苞;天王殿两侧翠竹摇曳生姿,泉水潺潺奏乐。钟鼓声、诵经声迥荡在峰峦……[详细]
10、天桥寺
天桥寺
  天桥寺又为半山寺,俗称“吊桥寺”,半山寺古名“翠云庵”,安徽省重点寺院。小庙背依山峰,前临千仞绝壁,险峻异常。半山寺庵瓦舍5间,正中三开间为佛殿,两边为僧人住房。殿前为室内走廊,下装板壁,上安玻璃,可凭窗远眺。走廊东西各开一扇小门供出入,是步行游天台往来的咽喉要地。0结束以后,九华山的佛教慢慢有了复苏,到一九七九年,九华山佛教协会正式恢复活动。然而翠云庵气象仍旧奄奄,九华街的大庙尚待修葺,天台一线天台寺、拜经台等因有地藏菩萨遗迹,也比翠云庵更早提上九华山佛教协会的修建计划。但翠云庵前边的小道是闵园通至天台的必经之道,故而在庵西侧先修一座木桥,以供行人便利,佛协也派出家人暂且住在这里。文革后在翠云庵住的第一个出家人是圣宝,随后是圣光。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安徽省政府确定九华山的三十座寺院为省级重点寺观,其中有翠云庵,因之一九八五年九华山佛教协会把木桥改为石桥,与石级小路谐调起来。圣光之后是……[详细]
青阳天池寺
  天池寺又名天池庵,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同治时期独立出来,现为尼僧庵堂,位于东崖西麓,与太白书堂近邻,安徽省重点寺院。因院内有泉出石罅,下凿石池,名“天池”,故以此名寺(庵)。据说来自地藏王菩萨,曾在此修行打尘,并饮用过池中圣水。天池呈方口形,边宽1.5米,深1.4米。久旱不涸,久雨不盈,池水清洌,甘甜可口,为优质矿泉水。相传李白以此美泉酿造佳醅,招待诗友,自己也常常酩酊大醉。天池庵清道光年间尚存,咸丰年间被兵毁。同治年间僧人藏爽募化复建。后遭火灾,住持僧湛修重建。1925年住持僧心定。1928~1938年住持僧妙庆。1949年住持僧灵来。1966~1976年0中佛像被毁,无僧人居住。寺宇民居式,2层8开间,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1987年失火,南边寺宇全部烧毁,北边仅存部分旧舍。九华山佛教协会和九华山管理处决定请狱藏法师住持,并拨款3万元,由其徒涤尘在南殿废基重建两进……[详细]
闵公禅寺
  九华街东侧有一座闵公墓,墓主人是九华山当地的一位员外,据称闵公家产丰盈,为人慈善,每天斋僧99人。后人为纪念这位乐善好施的善人便修建了这座闵公禅寺。闵公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始建年代不详,后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炸毁。现在住持释妙性法师带领下复建。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大乘大集地藏十伦经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因此名为地藏。地藏菩萨是佛教中愿力最大的一位大菩萨。他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因而地藏菩萨功德利益宽大无比,而与众生世界有大因缘。地藏精神在佛教界占有崇高的地位。据说,唐开元年间,金地藏航海入唐,历尽艰辛,访遍名山,选中九华山为其卓锡修行的道场,金地藏上山后,向九华山主闽让和求一袈裟之地,闵让和慨然应允其随意选定。金地藏脱下袈裟,向空中一展,随着骤起的山风,竟将九华山九十九座山峰尽数覆盖。闵让和为之敬服,遂将九华山……[详细]
贵池清溪塔
  清溪塔原名妙因塔,立于城东北下清溪山丘上的水闸管理所内,离城中心5公里,与百牙山塔遥遥相对,明万历29年(1601)万历四十三池州知府钱槚集资建成竣工。因临清溪河后更名为“清溪塔”。亦称清溪妙因塔。此塔高55.7米,塔径12米,每层有拱门、景窗,拱门有虚有实。塔身内外设有壁龛,原壁龛内有佛像,今无存。楼阁式砖塔。七层八角。塔高55.7米,底层直径为12米。塔底有三门可入塔心室,一门为上塔通道,余皆为盲门。塔心室穹窿收顶,有砖阶治复壁盘旋而上,诸层内均有佛龛,内嵌佛像。清人曹殿奇登塔作《清溪塔》诗:“嶙峋高塔倚遥天,拾级凭临俯大千。雁影下投秋浦树,渔歌遥带杜湖烟。青苍岚影桥边合,浩渺江流槛外旋。犹忆故人天际去,峭帆几片断云悬”。清溪塔内结构与百牙塔大同小异。它在二层和三层处有两个梯口,可供人上下,通往每层的台阶25至29级不等,沿陡削的石阶盘旋而上时可见诸层都设有佛龛。每层塔体也有区别,有的……[详细]
华龙洞遗址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村民组,1988年发现碎骨化石,2004年,确认属史前人类活动的洞穴遗址。2006年7月至10月,试掘72平方米。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下臼齿M1)1枚,出土一批有明显加工和使用痕迹的打制石器、骨器。东至县政府办文件公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2019年10月,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2015年对于安徽东至县境内的华龙洞进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0月11日,发掘队发现了一具较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此次发掘累计发现包括1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在内的20余件古人类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迹的骨片和2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2006年7-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等对华龙洞进行了首次发掘,在发现1枚人类牙齿、1件人类额骨残片化石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后,研究人员……[详细]
许世英故居
  许世英故居位于东至县官港镇许村。许村被群山环抱,双溪环绕,绿水悠悠,乔木荫荫,风景十分优美。站在村边遥望四角尖,还隐约可见明王禅寺。许世英一生自律严谨,-朴素,不置田产。许世英故居由老屋、中厅、接官厅三部分构成,建筑面积770平方米。许世英故居老屋建于清顺治年间,三进12间,青砖小瓦齐檐墙,建筑线条流畅和谐,雀替、枋梁、门楣、窗棂均有雕刻,工艺古朴典雅。中厅、接官厅建于清末,建筑面积519平方米。中厅为两层楼房,前设内走廊将老屋与接官厅连成一体。接官厅两进深,两侧山墙为阶梯式马头墙,室内宽敞明亮,建筑风格与老屋大同小异。许世英(1873-1964),字俊人,又作静仁,晚号双溪老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名人,曾任过福建、安徽省省长,北洋政府中的内阁总理。中日战争期间出任驻日全权大使,后在国民政府中长期担任赈灾和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历任晚清山西提法使、布政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