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篇

静江府城地图摩崖石刻
  刻于城北鹦鹉山南山腰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城图,反映了当时桂林城池建设的科学和险固。遍布桂林名山崖洞密集而众多的摩崖石刻,为我国南方城市所仅见。南宋末年,蒙古统治者兴兵进攻广西,素有“用兵遣将之枢机”的桂林,从南宋宝佑六年(1258)至咸淳八年(1272),历时14年时间,筑城防守。城池竣工后,便刻下此图。图高3.21米,宽2.98米。图上绘制了主要街巷和山川名胜,但以军营衙署和桥梁渡津为主,并且标有南定寨、戍军寨、戍将衙、望火楼、都作营、小教场、桂林驿、马军寨、右军寨、守兵寨等名称,展现一幅大军屯戍的军事重镇的图景。图额有记,详细记载了修城经过、城池尺寸和用工费料。该…[详细]
丹城石屋及摩崖石刻
  丹城石屋及附近摩崖石刻,明、清,在县城西北0.5公里处蓬莱山山腰处,背山而面向东南。周围竹木葱郁。石屋实为几块巨石形成的石穴加以修整而成。其上覆巨石为顶,洞内右侧巨石作壁,左侧岩石上填充少量块石成壁。后壁隆起向外倾斜延伸。据道光《象山县志》载:“石屋岩面开敞如屋,其邃可容数百人。” 石屋附近原有八景,现尚存摩崖石刻多处:东侧30米小径刻“游春径”,东50米刻“飞霞洞”、“眠云坞”、“蓬莱胜景”等;坡上雨香庵西侧小池边刻“洗心池”,旁有“移情台”石刻,雨香庵北侧的小涧边,刻有“流华涧”。池上一直立崖刻有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钱泳隶书题记。其西南崖上有石刻“招鹤峰”。据历史文献记载,历朝文人墨士多登山…[详细]
巢湖庐江奇石馆
  皖中奇石艺术馆创办于1997年6月“迎港归”之际,位列庐江县城长江东路东侧,毗邻周瑜陵园,与环碧公园遥相互映,石馆对外开放两年多来,在县委、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在全馆人员的精诚努力下,奇石馆已在省内外取得了较大影响,“到庐江看奇石”成了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的一个共识。皖中奇石艺术馆三层仿古建筑,内里陈列着上千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奇石精品,蔚为壮观,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石馆以其藏石数量之巨、品种之全、精品之丰,其中不乏有明清老石,在全国藏石界中位列榜首,在我省更是添空白之效。馆长王衍平精于书画、擅于收藏、长于策划,他带领工作人员首先将石馆内外进行美化,以石树、以卵石妆点庭院,在奇石…[详细]
天鼓与指动石
  在天蒙旅游区莲花山南部有一山坡,以石击之,则发出咚咚的鼓声,即使在一里路外的马路上,仍清晰可闻。这就是天鼓。天鼓东南20米处,有一巨石悬空,呈东北西南方向,长6.5米,宽5米,石重约百吨,人以一指顶其南端可上下摇动,故名指动石。关于它们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据说这里的山崖,原来是敲不响的。楚汉时期,楚霸王项羽不认生母──三龙女,龙-怒,遂派青龙来惩罚他,青龙施法,水漫蒙山。眼看霸王就要葬央水中,三龙女怜子情切,便跪于此处向龙王叩头求情,龙王不准,但是三龙女叩头之声传至天庭,感动了玉帝,玉帝遂掷下龙案上的玉如意,镇住浪峰,救了霸王。水之后玉如意就化为了指动石。而三龙女叩头之处便化为了今日的…[详细]
石笋仙踪
  石笋仙踪在松阳县城西,陡壁无倚,穷极峻峭,双峰对峙,尖削如笋。两石笋相距300余米,中有吕祖师庙,清道光年间重修后易名秀峰观。石笋仙踪四周林木葱郁,白墙青瓦掩映其中,更显幽静脱俗,石笋山前临松阴溪,山光波影,一碧万顷,三两农舍隐现于溪边丛丛凤尾竹之中,耕牧之趣、垂钓之乐,令人陶醉,旧称小桃源。石笋山为旧松阳十景之一“石笋仙踪”。有两石柱双峰双峙、尖削如笋、陡壁无倚、穷极峻峭。石笋相距三五百米,中有吕祖师庙,清道光年间重修后易名秀峰岘。四周林木葱郁,白墙青瓦映掩其中更显清幽脱俗,秀峰观前仙鹤岩上有摩崖“野鹤归来”、“壶天”等,景区北部坦头山,多奇峰怪石,尤其立松荫溪畔一巨石,形如鹰嘴,天然而设,…[详细]
石龙奇观
  “石龙奇观”俗称小洋石龙,位于小洋山东北部大城予山中,约有百米之长,十米之围。龙分两条,上下相叠,头西尾东,蜿蜒上岗。腹白,断续悬空,背黑,龙鳞斑驳,如银圆闪烁。颌边,石纹波涌,龙须飘拂,前端有球状石数颗,故又称双龙抢珠。头顶一小水潭,承积雨水,终年不枯,水清如镜,称龙眼井。南临百丈绝岸,北隔小路临深涧,涧北石壁高达千寻,连绵不绝,汾然下泻。幽壑古龙,令人心悸魂惊。石龙迤逦山岗之下,腾雾而行,灵动之气,跃然画上。 小洋岛大城予山一千米山路中,危崖夹峙,奇石相随,十步一景,五步一观,目不暇接。以石龙石乌龟为最美。乌龟石,初上路即见。重约数吨,附于崖顶,倾斜向上,又称石鸡望空。 景点位置浙江省舟山…[详细]
石山摩崖石刻
  石山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大田镇石山村委会石山东北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刻,坐西南向东,呈正方形,石刻周边刻有云纹,高1.65米,宽1.55米,总面积2.56平方米。全文共762字,竖刻48行,每行16个字,楷书。内容主要记述通判吴元良(今恩平市沙湖镇上凯岗村人)“平定瑶乱”的情况。1983年6月恩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由广东省文化厅拨款在磨崖石刻上建造占地总面积58平方米保护亭,摩崖石刻对研究恩平少数民族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注:1983年6月15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17日公布为省级…[详细]
九石渡
  九石渡景区在福建省水北街镇境内,景区内丹山怪岩、碧溪清流,构成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那历经沧桑的寺庵、古瓷窑遗址唤起人们对悠悠岁月的思绪。历代均有名人到此游览,并留下诗文,给予景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景区,一为金斗山景区,上有金斗观、仙人洞等11个景点:一为九石渡水路景区,乘坐旅游船游水路可观赏卧牛饮水、九石渡、老鼠岩等17个景点, 及铃听到船工尾尾道来的各种美丽传说。 荡样在幽静的溪水上,远望岸上随风飘荡农家作物,偶尔见到农夫在地里悠闲劳动的场景,将会深刻感受到何为人间世外桃源。在景区附近,还有古埠观前、谢鞠故居、东路岩庵水帘洞、轮藏寺、云峰寺诸胜,更有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古资一明珠的水北…[详细]
熊文灿故里石刻
  熊文灿故里石刻,开凿在西北—东南走向的岩壁上,坐东北向西南,镌刻于清道光五年(1825)。石刻长5.1米,宽1.3米,上款刻“万历丁未题名碑省志俱作永宁卫籍泸州人”;正文阴刻楷书“熊文灿故里”五字,字径0.6米;下款刻“丙子科举人后裔熊钟璜题,道光乙酉岁九月谷日”。石刻表面生长有地衣和苔藓,且风化严重,字迹局部剥落。熊文灿,为今日泸县云锦镇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任福建巡抚、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等职,总理南京、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崇祯十二年(1639),由于招抚张献忠失败而被捕入狱,次年被斩。此石刻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1989年12月,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详细]
赵八洞石刻造像
  赵八洞石刻造像为章丘最大的石窟造像,位于章丘区阎家峪乡赵八洞村南800米处,位于西山峰下,东、南、西三面是山崖峻岭,从赵八洞村内有崎岖小路可达洞口。赵八洞为一自然石洞,洞口朝北偏东,宽有8米,深约50余米,高约5-20米。西南角有石床、石桌,再往西南有一深洞,洞口狭窄,仅可容身。进洞5米处南北两壁有宋、元、明代雕凿的浮雕造像85尊。距洞口1.5米处南壁有一石匾,上 书-“通天透地”4个行书大字,落款是“明嘉靖己酉岁四月雪蓑子苏洲为中麓山人龙洞题”。其笔势狂而不乱,神韵俱佳,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洞里钟乳嶙峋,地上水洼清洌,清凉沁骨,是一处绝好的避暑胜地。赵八洞石刻造像,于1979年9月被济南市…[详细]
静居寺石窟
  静居寺,位于静乐县城南12公里处的丰润镇丰润村南500米处,地处静娄公路之东侧。静居寺座东向西,始建于唐代。原寺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现仅存石窟8个,依山势凿刻功德碑两通。窟内东、南、北三排各有石雕佛像5尊。第1、3、5、6窟门雕火焰券面装饰。石窟平面布局均为方形。规模较小,大部分宽2.5米、深2.5米,高1.87米。四壁均直立,平顶。除第四窟为晚唐时期建造外,其余均为唐代仪凤二年(677)雕造。石窟洞口均为正方形状,门楣上有石刻莲花浮雕,门两侧有垂花雕。3号庙门蹲两个小憎。2号窟壁上有毛笔题字。6号窟门北侧刻有“南天救苦观音菩萨”字样。所立碑文字较模糊,风化比较严重。2019年10月7日…[详细]
云扶石
  普陀山上,除云扶石外,另还有两石较为著名,一为磐陀石,一为二龟听法石。连同云扶石,合称普陀三奇石。 “登云全要仗云扶,一片清光雪色铺。飞人危岩倚不坠,花开色踏以跌。”在香云路中段的拐弯处,有方形巨岩矗立路侧,岩面“海天佛国”四个大字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手笔,后来便成了普陀山的代称。此岩上又叠一石,高插云海,险而且玄,石上刻着“云扶石”三字。石上有一小潭,如碗若钵,承受天露。 【历史典故】相传1962年,郭沫若游山,至佛顶山,信口而出“佛顶山顶佛”,并向同行者征下联。郭的秘书出“天一阁一天”以对,郭不以为佳,一姓郭的当地公社干部出“云扶石扶云”以对,郭沫若颇为赞赏,传为佳话。 景点位置香云路中…[详细]
格子河石林
  格子河石林格子河石林位于巴东县枣子坪乡,距县城70公里。景区由格子河石林、千米石屏、夹巷子、九龙观四个景区组成,约12平方公里,石林内巨石之间形成的巷道纵横交错,巷巷相通,形似棋盘,格子俨然,故名。独特的山石,绮丽多彩,怪石奇峰,千姿百态,石峰高耸,洞穴穿石。“穿心岩”、“羊羔洞”、“一线天”等景点因形而得名。一线天多达四处,窄处宽仅尺余,游人只能侧身而过。石林内的三块草坪、四条幽巷、五座重门、六条通道,将30座奇峰连成迂回曲折的巨大迷宫。千米石屏长1500米,高百余米,形如屏障,故曰千米石屏。它与石林隔河相望,有如藏书万卷的书库,临河耸立,四道泉从屏顶飞泻而下,蔚为壮观,夹巷子、九龙观座落在…[详细]
古徽州石窟群
  黄山古徽州石窟群景区位于黄山市屯溪东郊,为古徽州的石窟遗址。点多面广,形态殊异,“规模之恢弘、气势之壮观、分布之密集、特色之鲜明、国内罕见,堪称中华一绝”。 石窟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研究及观赏价值,清凉宫宏伟雄浑,环溪石窟曲回通幽,二十四柱奇幻神秘,姐妹胭脂洞色彩明丽……石窟内重多的巨石和石雕,似禽似兽,如亭如榭,栩栩如生,浑如天然,被誉为一座古徽州石文化历史博物院。通向景区横跨新安江的索拉人行吊桥,全长130米,宽1.8米,平日高出水面8.3米,为江南第一索拉吊桥,其徽派建筑风格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美丽的新安江又添一景,江畔的20余万平方米的沙滩、草坪景致优美,是一处揽胜探幽、休闲游乐的…[详细]
张沟门石窟
  张沟门石窟位于合水县城北的太白镇爵芦河支流平定川河西岸张沟门路旁石岩上。距县城一百一十五公里。根据铭文,此窟建造于北魏太和十五年至二十年(公元四九一年至四九六年)。石窟群开凿在红砂岩上,岩高六米,长约十一米。全窟残存八个龛,共有造像三十一尊,其中四个龛保存较好,其余因自然和人为的伤损严重,造像漫漶,服饰不清。窟龛都是圆拱式,龛眉两端凤头反上,啄大而长,冠曲而丰,颈部片羽文,龛内均雕一佛二菩萨.佛面形方圆,两颊丰满,眉细而弯,鼻直,两眼直观,肩宽平,袒右肩,半披肩大衣,衣裙绕膝垂于台上,手作禅令印,结跏跌坐,菩萨分立于佛的两侧。此窟因早年被毁,现有遣像不多,保存亦不完整,但有开凿铭文,为石窟分期…[详细]
冷水石林
  冷水石林位于平乐县源头镇冷水村旁,距柳鹰公路约0.5公里。石林区三面环山,一面紧靠村庄田园,面积约1平方公里。石林区内群峰林立,一般高度在30米左右,形状怪异。有的挺拔险峻,似待发之箭;有的两峰相依,若分若合,含情脉脉,恰似一双痴心情侣;有的巍峨雄峻,活像忠于职守的“哨兵”;有的亭亭玉立,如静待恋人幽会的妙龄女郎;还有的似骆驼,似雄鹰、似象鼻、似卧虎、似奔马、似睡狮,真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简直是一个天赐的动物王国。更引人注目的是“龟兔追逐”、“狮虎相争”、“熊猴斗戏”、“恐龙戏珠”、“海豚顶球”等等,其自然造型,栩栩如生,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加上山青林茂,小溪流水潺潺,身临其境,确有风…[详细]
茅塘奇石群
  茅塘奇石群山沟沟景区茅塘自然村,进入条件一般,有土路可供车进入。奇石群位于黄湖顶上,海拔371米,奇石群有龟石、虹石及蛇头石。龟石状如巨大0山,石高5.4米,长6.6米,宽4.2米。龟石与虹石构成“乌龟抢虹”景象。龟石与虹石间有4米宽。蛇头山位于虹石上方10米,状如吐信舌头,石高4米,宽4.2米,长6.2米,蛇头石上有两个汤坑,一大孔径700厘米,一小孔径l0厘米,村民介绍大汤坑内终年积水,即使舀干,隔两天又自动贮满,该现象之谜难以解释。奇石群为花岗岩崩塌石块堆积而成,距茅塘自然村约2公里,所处黄湖顶海拔480多米,距奇石群一里处(东北方向)还有“螃蟹吃石头”、“茅草锯石板”等奇异怪石。…[详细]
金灯寺石窟
  金灯寺石窟金灯寺石窟(第六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平顺县杏城镇背泉村东的林虑山巅著名的石窟寺院—金灯寺坐落在陡崖之上。这里地势险峻、草木稀疏、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寺院顺着山巅自然走势而开凿,跨越明弘治到嘉靖,历时60余年终成气候。金灯寺建筑群,现存殿堂多具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由于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建成由东而西七个院落,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体。其中最具特色的殿宇当属水陆殿,殿内上置平顶天花,雕方形藻井,下为清莹的池水,池上凿有田字形石桥,连接左右壁、窟门及扇面墙前后约50厘米宽的台阶,迎面高高的莲台上,神志雄伟的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文殊右普贤神灵活现。殿中约有90幅浮雕壁画颇为美观齐整。石窟是金…[详细]
巫公岩摩崖石刻
  巫公岩摩崖石刻位于台山市海宴镇通亨村西面的巫公岩(又称西岩)。巫公岩由三块巨石相倚而成。洞高5米、宽6米、深3米。岩洞上盖刻“巫公岩”三字,每字径0.15米,字的四周刻有方框,字横书在方框内。洞右侧一块横卧巨石上刻有《西岩行》(共308字)和《西岩诗》(共56字)两首诗,字迹清楚。《西岩行》、《西岩诗》为岫云书镌。在巫公岩南边大石刻有“洞天”二字,左旁有“岫云书”三字。岫云即巫岫云,字正得,海宴通亨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任南宋州级官吏,宋德祐二年(即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入粤时弃官隐居于巫公岩。在岩北边群石上刻有“回顾”、“渐入”、“眠云”、“泽有”、“自酌”、“棋局”等字,无书写年…[详细]
房山下寺石塔
  介 绍 下寺石塔位于房山区张坊镇下寺村北3.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 石塔坐北朝南,方形,高3.7米。通体采用汉白玉石制成。基座用块石垒成。中间用四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龛的南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浮雕金刚力士,反映出唐代雕刻技艺。自门向里,正面石壁上又一组浮雕:释迦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他的弟子1个。这组雕像高0.4米,宽0.44米。佛塞西壁石料脱落,上部是仿楼檐7层,各层檐采用叠涩做法,每两檐间线刻缠枝花宝珠塔刹。塔的整个造型呈笋状。此地原有上寺和下寺。下寺村就是以寺命名的。上寺就在石塔旁。塔北侧发现了大量的唐代砖瓦、瓷片等,塔西悬崖问有羊肠小径,石壁上有打凿的文字“上天桥”、“仙仁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