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于1992年经国家业部林造字(1992)200号文件批准建立,位于代县城南20公里处,是一处以深山古刹赵杲观为中心建设的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情趣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五台山支脉的天台山,植被茂密,其植被状况基本与五台山基本一致,最高点1951米,最低点1000米,森林长势随山就势,特别是赵杲观附近的针阔混交林,更具特色,主要以油松和桦树混交林为主,其状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或高入云霄,或匍匐于地,或横空飞跃,或展臂迎客,或钉岩挂柱,或倒挂悬空,且有山桃、山杏、刺梅、照山白、黄栌等植被,形成的森林景观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出没其间,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雕,二类保护动物豹等20多种,鸟类30多种,药材40余种,其中首推乌头,品质优良,储量颇丰,观中尼僧视为镇观之宝。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山老谷深,山山峰迂回曲折,高低错落,山势挺拔雄伟、磅礴壮丽,峭……
[详细] 连寺沟墓地连寺沟墓地(第二批省保)时代:商地址:忻府区庄磨镇连寺沟村南1966年11月,在村南里许的羊圈坡发现青铜器5件,其中有铜爵1件、铜觚1件、鼎3件。铜器上无铭文或族徽等铭记,从造型和纹饰上判断属于商代。据记载,民国27年(1938年)在连寺沟村东约半里的牛子坪沟崖上也曾发现过同一类型的铜器,一部分铜器已遗失,一部分铜器建国后被太原文物商店收购,共5件,有铜鼎1件、铜瓿1件、铜斝1件、铜爵1件、铜簪1件。从这两个出土地点自然环境看,应属于墓葬随葬品,因没有经过考古发掘,墓葬形制、葬式及随葬品的位置、葬具等不甚清楚。从铜器纹饰和造型风格初步判断该墓时代为商代。……
[详细] 天齐庙,位于繁峙县繁城镇作头村中。坐北朝南。南北宽68.6米,东西宽29.4米,占地面积2022.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记载,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清康熙十八年(1679)、嘉庆二十二(1817)年屡次修缮,现存为清代建筑。三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山门、过殿和正殿(东岳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正殿石砌台基,基高0.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覆盆式柱基,殿内西山墙绘水墨民间故事和五岳大帝出巡图,后墙绘十二音会壁画。庙内存明、清重修碑7通,夹杆石2个,清代壁画11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架梁通达前后用两柱,单檐悬山筒板布瓦顶。除五架梁两侧绘有中部为二龙戏珠、两端为一整二破的五彩彩画外,其余梁枋等构件均绘有木纹线,殿内东、西山墙绘有民间故事和五岳大帝出巡图水墨画,后檐墙绘有十二音会壁画,约60㎡。明次间装修均为六抹隔扇四扇。过殿……
[详细] 公孙杵臼祠堂,位于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逯家庄村东。坐北向南,东西41.8米,南北110.5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大殿题记载,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建。两进院布局,中轴线上有戏台、过殿、两侧为东西配殿,除戏台为近年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悬山式卷棚顶。大殿建于高0.6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均设六抹方格隔扇门窗,鼓式柱础。殿内明间设神坛,供奉公孙杵臼夫妇坐像。公孙杵臼为晋国大夫,为救赵氏孤儿而献身。此祠堂为纪念他而设。东西配殿各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普照寺,位于代县峨口镇正下社村东。据寺内元代石灯塔及正殿题记载,建于元至顺四年(1333)、至正四年(1344)重修,明弘治十年(1497)重建,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予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和东西配殿,余皆为新建。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基宽12.1米、深10.3米、高0.1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寺内现存元石灯塔1座,明重修碑4通,清重修及功德碑4通。1965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详细] 北宋西庙,位于忻府区紫岩乡北宋村西。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38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记,元至正二年(1342)、清康熙年间(1662—1722)、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现存过殿、正殿、东配殿、东西耳殿和钟鼓楼等。除东耳殿为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栱,卷棚顶。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栱,隔扇门窗,悬山顶。东配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悬山顶。西耳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隔扇门,直棂窗,悬山顶。东耳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隔扇门,直棂窗,悬山顶。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东台沟村东约30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49.4米,占地面积为5028.92平方米。 据明《清凉山志》载,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元代及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现存建筑除文殊殿为清代遗构外,余皆为新建。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文殊宝殿)。文殊殿为3孔窑洞,石砌台基宽12.08米,深9.56米,高0.35米,双坡石板顶,无梁式。寺内存宋代佛像1尊,明万历七年(1579)铁钟1口,清重修碑2通。1988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详细] 赵武灵王祠,又称凤灵寺,位于代县新高乡赵村村南。创建年代不详。据祠内碑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237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照壁、戏台和正殿。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正殿砖砌台基,基宽12.5米、深10.6米、高0.37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斗栱三踩单昂,明间平身科一攒,出45度斜栱,次间平身科二攒,后檐斗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51.24平方米。祠内现存明重修碑1通。198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详细] 洪福寺,位于繁峙县东山乡山会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53米,东西宽30.3米,占地面积159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扩建、嘉靖十年(1531)重修,清咸丰十年(1853)续修。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过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现存除正殿为近代、东配殿为明代以外,其余均为清代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后廊式结构,单檐悬山顶。东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结构,单檐悬山顶,柱头补间均设四铺作单抄斗栱。寺内存明代重修碑1通,清代重修碑3通。1985年,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详细] 晋王墓晋王墓(第四批省保)时代:唐地址: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北李克用,沙陀族人。公元882年,归顺唐朝,任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唐乾宁二年(895年)-爵晋王。天祐五年(908年)卒,葬于此。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通长30余米,距墓门3.8米的墓道两侧,自上而下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彩绘图案粉饰。洞壁东西两侧各刊“出行图”和“仪仗图”。墓室为圆角方形石券穹隆顶结构,全部以石条砌成。腰部周围均为仿木结构石雕斗栱门窗。墓室内四周间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东南方有墓志铭1合,盖上镌刻隶书“晋王墓志”。……
[详细] 兴佛寺,亦称龙王庙,位于代县新高乡陈家堡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龙王殿题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723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和龙王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龙王殿石砌台基,基宽10米、深8.7米、高0.4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戏台平面呈“凸”字形,石砌台基,基宽11米、深9米、高0.72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坡歇山顶、后坡悬山顶,七檩前廊式构架。寺内现存清重修碑1通。200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详细] 上门王定祥寺,位于代县上磨坊乡上门王村中。据寺内碑载,元大德年间(1297—1307)创建,明初毁于兵燹,明景泰元年(1450)、弘治二年(1489)重建, 清代屡有修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10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现仅存大雄宝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大雄宝殿为二层木构楼阁,砖砌台基,基宽16.9米、深10.1米、高1.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歇山顶,五檩围廊式构架,一层前檐明、次间施六扇和四扇六抹格扇门;二层前檐明、次间施六扇和四扇五抹格扇门。寺内现存石灯塔2座,明、清重修碑5通。1965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详细] 寿宁观照壁,位于代县上馆镇北关村中。据清光绪版《代州志》载,原为寿宁观附属建筑。寿宁观建于宋代,明弘治年间(1488-1505)改为太宁宫,现已毁, 仅存五龙璧,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清咸丰二年(1852),因遭水患局部损坏,清咸丰三年(1853)重建后,改五龙璧为三龙璧。北南向北,占地面积4.6平方米,通高2.5米。璧基砖束腰须弥座,基宽4.4米,厚1.05米,高不详,砖雕仿木构悬山顶,檐下施有三踩斗栱,璧身饰有三龙图案,中部位团龙,两侧为腾龙和降龙,上下彩云缭绕。均为琉璃构件拼砌而成。199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详细] 五级福田寺,位于五台县东冶镇五级村中。据碑记,该寺建于大清嘉庆六年(1801)。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191平方米。一进两院,中轴线上分别为天王殿、过殿、藏经阁、正殿。 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设廊,卷棚硬山顶,左右为钟鼓楼,天王殿旁开山门,月台上置石狮一对。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灰瓦顶,东西配殿各四间。藏经阁面宽一间,进深三椽,前设廊,单檐歇山顶,置百棂窗,后墙嵌石碣2方。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设廊,硬山灰瓦顶,左右耳房各间半。石碑3通分别为清嘉庆、光绪年及中华民国时立。福田寺外对面为戏台,面宽三间,深四椽,卷棚硬山顶。(《忻州文物荟萃》)……
[详细] 寺沟塔,位于五台县豆村镇寺沟村北100米。据第三层塔碣记载,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六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通高约15米,占地面积7.8平方米。 塔基平面六边形,高1.34米,径3.08米,为砖砌束腰须弥座,上下枭、上下枋呈枭混式,壶门处雕各种花卉。塔身五层实心,一层檐下设五铺作双抄斗栱,南侧及相邻两侧刻方形假球纹窗;二层以上各层檐下均设仿木四铺作单翘斗栱,塔身下均施砖雕勾栏,并在二层南侧设圆形壶门,在相邻两侧设方形直棂窗。六角攒尖顶,上施塔刹,刹尖已毁。三层塔身嵌元代建塔碣1方。1987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详细]
闂備礁鎼崯顐﹀箠韫囨稒鍋夐柛顐f礀缁犺绻濇繝鍌涘櫣闁稿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