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镇平彭雪枫纪念馆
  彭雪枫纪念馆坐落于镇平县城北隅,毗邻公路,占地面积9200余平方米。迎面是彭雪枫的高大铜像,耸立于晶莹剔透的花岗石基座上,使这位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聪颖刚毅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得以展现。石基上镌刻的“彭雪枫”题字,选用本人墨迹,下笔有神,洒脱苍道,别有韵味。铜像两侧的两块石碑,一碑介绍彭雪枫的生平事迹,一碑记叙建造纪念馆的经过。院内空旷处则用花木草卉点缀。主体建筑展览馆,位于后部的中央,两层,乳白,别具一格。总面积2350平方米,将600余幅有关彭雪枫烈士戎马一生的珍贵照片,分作八个部分集中展览,再现了烈士光辉灿烂的一生。彭雪枫,镇平县七里庄人,生于1907年。1925年投身革命,工作出色。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为镇平0的建立打下基础。后回苏区,历任红星大队政委、支队长、师政委、江西军区政委、师长、-第一局长、纵队司令员等职,荣获过“红星奖章”。长征中他任红五师师长,缩……[详细]
申桥李庄遗址
  李庄遗址,又叫“山台寺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申桥乡李庄村,因其基址上过去有座山台寺而得名。李庄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又含有较多的岳石文化遗存。龙山文化距今为4200年~4500年,此时农业生产已占相当比重,耜耕和以石器磨制、轮制陶器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家畜饲养有了显著发展,陶器种类众多,形态多样,造型美观,饰纹纤细。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4米余。出土文物有陶鬲、罐、纺轮、网坠和蚌器、骨匕、骨镞等。陶器饰有方格纹、粗绳纹、附加堆纹。遗址中有一个埋有9头整牛和一个鹿头的“九牛祭坑”,使山台寺的龙山文化与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关系。《世本•作篇》“核作服牛”;《楚辞•天问》“该秉季德……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管子•轻重戊》“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民为利”;《易•旅上九》“(王亥)丧牛于易……[详细]
白雀园革命旧址群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红色旅游景区—白雀园革命旧址群,位于光山县城东南33公里的白雀镇白雀老街(白雀园明清街)。是土地革命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军事基地。是联系豫东南、鄂东北、皖西北三志片红色区域的交通要衢。也是1946年6月中原军区突围的主战场之一。1930年2月初,光山县委派县委委员、光山县红色补充军军长来合云率光山赤卫队一部,在白雀、沙窝共产党的配合下,一举攻克了白雀园,建立了中共白雀园区委员会。4月白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6月白雀园区苏维埃改为白雀园市苏维埃政府。同时,光山战斗营、教导营、特务营和光山独立团、独立师先后成立并驻扎于白雀园,还设立了红军枪械修造所、红军医院、工农俱乐部、列宁小学,白雀园成为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军事基地。同年秋,鄂豫皖省苏经济公社、红军招待所设立于白雀园。1931年9月至11月,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的张国焘,为了维护他个人的--……[详细]
大程书院
  大程书院位于城内书院街,南北长73.65米,东西宽39.9米,总面积2938.6平方米,大门3间,古槐1棵,龙门3间,古松2株,立雪讲堂3间,东西廊房各2排,每排13间,共52间。是遗留的县城时间较久、规模较大和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居全国第三位。大程书院始建于宋代,为程颢所建。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在扶沟任知县,尚宽厚,重教化、关心民疾,兴建学校。他亲自“聚邑之优秀子弟而教之”,亲书“书院”二字匾额悬于大门之上。并倡导“乡必有校”,请来有名望的学者到扶沟传道授业,使扶沟县域文风一时丕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书院规模雄伟,巍巍壮观,旧貌生辉。从建院始,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900多年的沧桑,进行了多次的扩建、重建,其规模不断的更新扩大,现在的“大程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缪应缙重建。走进书院,迎面是青石……[详细]
345、三陵台
三陵台
  梁园一景三陵台,它座落在商丘古城西北九公里处。因西周宋国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三公王陵三峰并峙,故名“三陵台”。最东面的宋戴公陵就是戴笠的祖先。西汉初,梁孝王刘武曾在台上建离宫,至今尚有离宫瓦片遗存。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宋死后四年,蒙皇恩迁葬于三陵台前。三陵台占地770余亩,神道两侧白杨、古柏参天,碑楼林立,庄严而肃穆;陵前有宋氏宗祠,谕祭谕葬碑、牌坊等,还有石人、石马、石羊等栩栩如生的石像生,简直像一座露天的大型石刻博物馆。三百年前,侯方域的好友贾开宗曾多次游三陵台,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咏《三陵台》诗:三陵孤峙宋城隈,古木蒙茸一径开。乱窟深回藏虎豹,悬崖陡峭长莓苔。宋襄统系思遗冢,梁孝繁华想废台。每伴田埂寻胜事,披蓑戴笠雨中来。三陵台高数丈,440余棵古柏苍劲挺拔,遮天蔽日,郁郁葱葱。遍陵酸枣、野草丛生,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可通。野草丛林成了野兔、山猫、獾狗、刺猬、狐狸、……[详细]
346、支亭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支亭寺
  支亭寺,位于扶沟县城西南,占地43亩,建筑面积1655平方米,共有房屋100余间。建于北齐年间、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一座雄伟华丽、气势壮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千年古刹。原名芝庭寺、紫亭寺、芝亭寺,清嘉庆年间,定名支亭寺,延用至今。支亭寺景区主要由支亭寺仰韶文化遗址、支亭寺国槐、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佛祖殿等几部分组成。整体建筑金壁辉煌,脊列龙凤,檐卧走兽,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规模雄伟壮观。寺内近200尊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千年古刹支亭寺位于扶沟县西南柴岗乡寺前和寺后村中间,坐落在南北走向、高出地面5米左右呈龟形状的土岗上。古刹规模雄伟,建筑华丽,气势壮观。寺山门前的一棵千年古槐,给古刹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外衣。古刹内设有佛祖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天王殿、西方三圣殿、帝始天尊殿、地藏殿及东西殿庑60多间,总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是遗留寺院中建筑华丽、殿宇齐全、佛道合……[详细]
孙氏民居
  孙氏民居位于安阳市西南龙安区马投涧乡上毛仪涧村。站在村东南石岗上俯瞰孙氏宅院,青砖蓝瓦,瓦楼连片,阅台楼阁相互辉映,成为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早有“小北京”之称远近闻名于世。2006年6月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章帝年间,曾有一修士,姓毛名仪,隐居东阁间内,故名曰:上毛仪涧,到明朝未年,孙氏先祖孙代远来到上毛仪涧落户。从清朝顺治14年到民国六年,孙氏先租先后兴建了五处三院九门拱照宅院。共建楼房23座68间,瓦房64座266间,占地7500多平方米。孙氏旧宅坐落在东河北岸三面环山,南面环水门前河北岸有白龙庙院后有白龙石洞,何边有白龙潭,常年流水不断,河道形如长龙绕门而过向东北延伸,百姓俗称“龙回头”真乃建宅院的风水宝地。村东头四副宅院建筑排列大致相同,宅院坐北朝南,北有堂楼五间,前有临街瓦房五间,中有带前檐掛两甩袖的客厅五间,院中各有东西瓦楼三间和东西厢房各三间,每副宅院三院连成一……[详细]
天王安乐寨
  禹州鸠山天王山寨和安乐寨分别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40公里的鸠山乡下泉村与薛沟村,是清咸丰年间当地百姓为躲避匪患而修建的的避难场所。是我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古窑洞和城墙类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现存规模较大的石质窑洞和城墙。它犹如一座民族古建筑文化和民风民俗于一身的文物古迹博物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于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咸丰初,太平天国北征先遣队和捻军占领禹西山区与清军胜宝、德楞阿部相继在当地交战。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王二党部曾占领大洪山(今鸠山乡境内),捻军撤离后,禹州、郏县、汝州三县交界处土匪此起彼伏,烧杀抢掠接二连三,当地群众为避战乱,不甘劫杀而自保,分别就村庄附近最高山头修建寨堡。天王山寨于咸丰十年(1860年)由方圆数里村庄的百姓公建而成。清末民初,由于封建军阀割据,在禹州境内你来我往,兵匪难辨,当地群众不时遭土匪……[详细]
庄周故里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人称“逍遥之祖”。商丘民权县人。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周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善于行文措辞,揣摩事物的情态,语言汪洋恣肆,随心而发,他的文章想象奇幻,富于浪漫,文辞富丽,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庄子故里位于民权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庄子镇青莲寺村。村中有东西、南北两条主街,北街原为古巷,有宅一座,系庄子所居,呼为庄子胡同。胡同北头东侧为庄子故居处,故居南端为庄子讲学堂。庄子故居、庄子讲学堂后毁于兵火水患,现不复存在。在庄子胡同的东南隅有一古亭,亭内有一口老井,深数丈,井壁坚若……[详细]
350、清丰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丰亭
  清丰亭位于清丰县城西北隅的十字路口处,于1987年新建,亭内置“隋张清丰孝子祠”,后塑张清丰石像。四周栽种花木,铺小路,是瞻仰古人,教育后代的好处所。自古以来,以人名命名的清丰县,世代流传着张清丰孝敬父母的故事。隋朝时,当地有个叫张清丰的青年,善事父母,孝行闻名乡里,开皇年间,被举为孝廉。相传,张清丰幼年时家境贫寒,难以从师,但他聪明好学,总是在塾学(学校)窗下偷0习,懂得了行孝道理,长大以后他以开店卖烧饼为营生,尽管生活清苦,但他对父母极其孝敬,衣食起居侍奉得无微不至。每天都把精心打出的第一炉烧饼敬奉父母,不管是谁,也不管出多高的价钱,他都从不出售。有出高价强买者,清丰就恭恭敬敬地劝解:“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不知父母养育之恩者,枉为人也。”天长地久,便被传为佳话。一年,适逢泰山庙会,四方官民风聚云集,有的游山观光,有的进庙焚香。其时,山东巡抚大人也赶到庙会,并且吩咐岱庙主持和……[详细]
351、陈平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平祠
  陈平祠地理位置 陈平祠位于原阳县城东北九公里的阳阿乡阳阿村。 陈平简介 陈平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和巩固西汉王朝树下了不朽的功勋,被历代封为“忠臣”而加以宣扬和传颂。 人物生平 陈平,字孺子,河南阳武户牖乡(即今阳阿乡阳阿村)人,陈平祠堂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据历史资料记载:陈平祠建于汉武帝三年,明洪武二十三年重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又做了补修。现存有大殿三间,卷棚三间,还有明天顺年间的“汉曲逆候陈公故里”碑,明嘉靖二十六年的“陈丞祖雪诬辩”等六通碑刻。其中“陈丞相雪诬辩”之碑的大量材料,证明了历史上所谓陈平“居家时常盗其嫂”的传说是以讹传讹,并纠正了某些书籍记载的谬误。 陈平幼年时,依靠哥哥陈伯生活,据“陈丞相雪诬辩”碑载:“伯家贫与弟平同居,平好读书,不事家产,伯力农,纵平使游学。”可见当时陈平家里较穷,但其哥哥勤劳耕作,使陈平得以发奋读书,……[详细]
许昌天宝宫
  天宝宫位于许昌市西北二十五公里的许昌县艾庄乡艾庄村北,与长葛市石固镇相邻天宝宫是一座规模宏伟的道教宫殿建筑群。始建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历代均有修葺。宫内建筑、碑碣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其中大元宝谕圣旨碑,为八思巴文,是研究元代宗教、文字、语言的珍贵文物。据《许州长社创建天宝宫》碑文载: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创立天宝观。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改观为宫。天宝宫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原有建筑依次为山门、拜亭、岳王殿、关圣殿、老君殿、玉皇殿、雷祖殿、三皇殿、真武殿。今老老君殿、三皇殿已不存,两侧有廊庑、掖门。山门为三个青砖拱券门洞,中间门洞较大,高7米,深6米,平顶。1998年加修了仿古0。拜亭由四根石柱托起,顶为四角方形,华板上绘有山水人物,石柱四面镌刻楷书对联。亭东西两侧有廊房各5间,硬山式灰瓦顶。过掖门有关公殿,面阔3间,硬山灰瓦顶,檐下施斗拱。……[详细]
353、枣冢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枣冢庙
  枣冢庙又名东岳天齐宫,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勒马乡翟楼村北。始建于西汉,重建于明朝。是为纪念商末之名将黄飞虎弃暗投明助武王在此伐纣有功而建,黄飞虎死后被谥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元圣帝”而镇守东岳”。 此道观随经战乱劫运毁坏,至今仍保存一定规模的建筑,经当地善信们捐资修缮,现有养老宫堂楼,玉皇殿,天齐殿,吕祖殿,圣母殿,东西阎王十殿,山门等建筑是豫南地区一处规模宏大的道观,然而与昔时相比,仅存完整庙宇的三分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至三月二十九,这里都有盛大的古庙会。 枣冢庙始建于西汉时期,据庙内代碑文记载:“为纪念商末之名将黄飞虎弃暗投明助王伐纣有功而建,黄飞虎死后被谥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元圣帝”而镇守东岳”,掌管人间生死、贵贱、祸福之权。为人消灾免难,增幅延寿,人们有求必应,灵验非常,因此,当地信士们就于此地开荒斩棘,修建庙宇,塑其神像以祀奉香火。经唐、宋、元、明历代修缮扩建,始成规模,……[详细]
开封红洋楼(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
  红洋楼,位于开封市禹王台区北临陇海铁路线的民生街北侧的驻军院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称为: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现被驻汴某部队使用红洋楼建于1917年,由当时北京邮政总局拨款,作为时任邮务长的办公及居住寓所。这栋楼房为坐北朝南的西方巴洛克式,砖木结构、坡屋顶、红瓦面的两层建筑。毛泽东、周恩来曾分别在此居住,更为这栋建筑精美的两层西式小楼增添了光彩。1938年6月,当日寇进逼中原的时候,蒋介石为了掩护其军队撤退,在郑州北部花园口扒开了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入淮,豫、皖、苏三省受灾地区达44个县、市,1200万人口,淹死89万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大浩劫。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又积极筹堵花园口,阴谋使黄河归故,充当40万大军,妄图达到“以水代兵”,分割和水淹解放区之目的。蒋介石集团迫于正义舆论的压力,答应就黄河归故的时间、程序及有关事项与中……[详细]
沈鹿宿火神庙
  鹿宿火神庙位于新区阳庙镇沈鹿宿村中,坐北朝南,现有山门、拜殿、大殿、东西厢房及东西跨院等古建筑,占地约有五亩之大,整座庙宇宏伟气派。山门为三间,前后有廊,中有大门,两侧有掖门,东掖门为南方门,西掖门为火德门。山门前后分别有两根四面八棱石柱,柱约有3米高,上面刻有楹联;后两根石柱上的楹联已模糊难辨,前两根石柱上的楹联为:“位正离宫炎炎帝德光南极,堂居坎地赫赫神威璨北□。”山门前后廊墙上共砌有10通古石碑。一通为“重修桥梁碑记”,立碑时间是乾隆三年三月,据碑文记载,火神庙前有一座桥梁,因“风雨损坏,桥已倾颓”,村民便集资重修了桥梁,使“桥焕然复新”。据年近七旬、原村党支部书记沈克让介绍,庙前桥梁一直保存到“文革”前,桥下有渠,引秦河水灌溉农田,后毁于“文革”。又一通为“初建戏楼碑记”,立碑时间是乾隆二年十一月;据沈克让介绍,庙前原有戏楼一座,每年正月初八,附近十里八村都来这里“耍故事”,舞龙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