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象州贝丘遗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城南约2公里处。是广西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遗址南至南沙湾三沟,北至象州镇二沟,西至柳州河东岸,东至方家坪旧屋东北冲槽,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层高约1~1.5米。可见螺蛳壳、蚌壳、脊椎动物骨骼的化石以及夹砂陶片、石斧、石奔等石器,石器多呈扇形、舌形、三角形。该贝丘遗址是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分布在最北面的新石器时代的河旁台地贝丘遗址,距今约一万年,对研究古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东寨飞山庙
  东寨飞山庙——唐末五代时期,侗族社会从原始氏族社会直接跨越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而以血缘为基础,以地缘为纽带的款组织也正式成型并得到长足发展,达到了极盛时期。这时期侗族“飞山王”杨再思经营飞山时,偏安乱世,维护一统,既不称王、也不称霸,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团结和睦、融合发展,得到了中央政权的认可,形成了历代备受推崇的飞山精神,随后侗族人民村村寨寨立庙祭祀。景区飞山庙位于东寨,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进行日常祭祀活动,在农历十月二十六对飞山王进行大型祭祀活动。……[详细]
牛圩坡革命烈士墓(小董起义烈士墓)
  牛圩坡烈士墓,位于钦州市钦南区文峰街道文昌社区居委会五马路。牛圩坡烈士墓又称小董起义烈士墓。该烈士墓是为纪念钦县人民解放1945年正月初八参加小董起义被捕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13位革命烈士而建。1945年的小董武装起义在钦州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钦州革命史上是一次重要战争,小董起义有力打击了-武装力量,为钦州的解放起着关键的作用。牛圩坡烈士墓建于解放初期,1999年4月2日被定为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进行了全面提升大改造。……[详细]
张家古墓群
  张家古墓群位于张家镇东南面的曙光小学至和村东南面的大岭~带,全长约7公里,可见封土堆百余座,其中较集中的有荒头岭、大穴岭、莲花岭、大岭、银山岭等处。1974年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银山岭发掘墓葬时,发现各墓排列整然有序,其形体同湖南等地楚墓基本相同。出土的随葬陶器主要有瓮、罐、瓿、杯(樽)、三足罐(盒)等;金属器主要有成套的青铜武器、铁制武器、五铢(钱币)和农业生产工具共1530余件(出土文物已藏于广西博物馆),经考证认定为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墓葬。……[详细]
新安古墓葬群
  新安古墓葬群位于白沙乡大田村至水山村长约8公里的地段内,距县城60公里。古墓群沿柳江西岸台地分布,距江岸约50~100米,当地称“九十九堆”。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古墓葬群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种,封土层高1.5~2米,封土直径10~15米。为中小型墓。1983年经有关部门考古发掘,砖室的墓砖呈青灰色,砖面布纹清晰,两侧饰几何形花纹。出土器物有铁灯、铜碗、陶罐、陶屋、滑石人面具等,其中滑石人面具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为广西所罕见。……[详细]
凤腾山古墓群
  凤腾山古墓群,广西环江县下南乡堂八村东南凤腾山上下南古墓群位于下南乡堂八村东南凤腾山上,距环江县城约72公里,是毛南族祖先的“陵园”,有大小古墓700多座。毛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直到清代才学汉文,所以清以前的古墓立的是“无字碑”。立碑刻字的多数建于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这些墓全用大块大理石砌成,墓碑、拱门、石柱矗立,在上面雕刻或阴刻或浮雕,刀笔浑圆、凝重、工整的楷体书联、墓志,作为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毛南族古墓群已经被批准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宁育才学校旧址
  南宁育才学校旧址南宁育才学校旧址参观。这是一座清代道光年间建造的黄氏祠堂。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曾是越南在南宁设立的革命干部学校驻地——越南中央学舍区,对外称广西南宁育才学校。代表团副团长、越南胡志明共青团委员邓英荣参观后十分感慨地对记者说,2010年是中越建交60周年,同时也是中越友好年,能在这个特殊时刻来到革命旧址,缅怀中越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重温中越两国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兄弟般的深情厚谊,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2013年5月,南宁育才学校旧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地角炮台
  地角炮台地角炮台共分3座,分别位于地角岭主峰(又称“匙羹岭”)和正北、西南两侧峰之巅,正北侧峰的炮台离主峰炮台约145米,西南侧峰的炮台距主峰炮台约190米,形成鼎足之势。地角炮台采用半隐蔽地壕式构筑,主峰炮台呈圆形,直径9.6米。正北、西南二炮台的结构为菱形露头式,内筑“个”字通道,形成对北海航道的火力控制。该炮台建于光绪十年(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防御法军进犯。抗日战争期间亦被边防军利用。1994年核准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49、三界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界庙
  原称三清阁,后改称三界庙。位于衙署右侧、翠屏山右山脚下,坐南朝北,由五座建筑物构成,雕工精美,这些建筑均为珍木构架。庙门廊檐以两根石柱支撑,石柱高5.6米,柱脚为青石盘,进入大门,便是戏台。戏台下为四方院落,可供观众看戏。院落南面是正堂大殿,建筑面积为168平方米。殿中央有神台,置三界公等神像。神台前面是行香祭祀场所,种植的松柏、石榴已经有300多岁。整座三界庙占地3亩。三界庙已于2003年重新对外开放,香客众多,香火极为兴旺。……[详细]
官垌烈士纪念碑
  官垌烈士纪念碑在官垌圩东面石梯江畔的小山上。建于1964年,1972年重修一次,1986年再次进行修整并重新撰写了碑文。纪念碑用钢筋凝土筑就,坐北向南,高6米,宽1.5米,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文,纪念碑下长眠着梁振宗等24名烈士。在纪念碑后约30米处,筑有纪念亭一座。纪念亭是由六根园柱组成的正六边形无围护结构,亭内有一水泥石米台。从纪念碑到纪念亭之间的小山岗两旁,树木参天,八角飘香,山脚下,石梯江逶迤而过,环境优美。……[详细]
山岗遗址
  山岗遗址1987—1990年,县博物馆普查文物时发现此址,县境内中南部至西北部的一带河溪旁的丘陵,遗留下三百多处山岗遣址。其时代的上限有的属新石器时期,下限至唐、宋时期,其中以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居多。县博物馆已采集到百个遗址的标本1000件以上。这些标本实物中有石铲、石斧、石凿、夹砂陶、印纹陶、刻划纹硬陶残片以及陶纺轮、历石、磨石等,发现这些山岗遗址得到自治区考古队的肯定,有利于研究县内古代经济文化以至桂东南地区的古代文化。……[详细]
南汉铜钟及其碑刻
  南汉铜钟,为南汉太监吴怀恩出资于南汉乾和十六年(958年)所铸,原置于感报寺内,后放置于光孝寺(大雄寺)冰月阁。民国20年(1931年)移至中山公园晨钟亭内,曾作为市民报时用。铜钟呈垂铎形,兽首,高120厘米,口径56.7厘米,重250公斤。钟上饰有十字线隔开的花纹及铭文,铭文内容是吴怀恩所述“龙图永固”的历史,款文共87字。广西古老的铜钟,除容县开元寺的唐代铜钟外,就是梧州光孝寺南汉铜钟。南汉铜钟虽历时千余年,但仍完整无损,击之声音洪亮。1963年2月,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峡山岩画
  龙峡山岩画位于宁明县城中镇珠连村驮河屯东南400米处,绘制年代为战国至东汉时期,岩画分两个地点,第一地点位于龙峡山西南面崖壁,距明江约有100米,岩画距地面高约65米,画面约20平方米,可看到图像有12个,6个较完整,皆侧身人像;第二地点在龙峡山西面临江崖壁上,岩画距地面约60米,图像50个,其中人像44个,动物图像3个,铜鼓图像2个,船图像1个。2014年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54、曲犁坝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犁坝
  曲犁坝大洲镇三荣村曲犁坝,自明天顺年间建成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一直保护着古城,同德,罗明等村的农田,被称为大洲镇“农田的保护者”和“古代农业的守望者”。曲犁坝经受得住数百年洪水的冲击,这与工程设计技术密切相关。它斜截江水,好像‘支曲犁,犁尾摆在河西南上游,犁头摆在河东北下游,洪水来时阻力小;而且坝址选得适宜,堤基清理至岩石,坝的坡度适中,洪水过坝,水不袭坝脚。这些技术在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上,也有很多借鉴价值。……[详细]
荔浦修仁古榕
  修仁古榕位于修仁镇政府驻地。有并排古榕两株,两株老干横空,枝叶繁茂,四时浓阴蔽日。南株树干周长12.65米,树冠覆面积1647.48平方米,高约50米;北株树干周长13米,树冠覆盖面积1421.63平方米,高约45米。相传两株古榕已有500年以上高龄。为保护古榕,修仁镇人民政府于1986年筑护榕堤4段于古榕两侧,堤面平台设栏,供游人观榕休息,纳凉解暑。解放后列为荔浦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