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旅游

郑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北伐阵亡将士墓地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北伐阵亡将士墓位于郑州市建设路中段南侧碧沙岗。1928年4月,冯玉祥为纪念在大小数百场战役中的阵亡将士,批准拨出经费13万元,在白沙岗辟地400亩,建造北伐阵亡将士墓并祠。工程由交通司令许骧云为督办并监工,落成于1928年秋。1956年,改建为碧沙岗公园。墓地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410米,面积为24.6万平方米,四周青砖高墙垒筑。墓地中部建-烈士祠,仿古建筑,占地4330平方米,有前后两个院,前院有正殿和东西廊房各7间,均高台建筑,有回廊,绿色琉璃瓦顶。后院正中为后殿,建筑形式与正殿同,殿内四壁嵌有当时军政要员的挽辞刻石。祠前有3座碑亭,即民族亭、民权亭和民生亭,均为六角形攒尖仿木结构建筑,黄琉璃瓦顶。民权亭内立汉白玉方碑;正面冯玉祥书“碧血丹心”4字,另3面为冯玉祥撰《祭北伐阵亡将士文》。民生亭内立鹿钟麟撰《烈士纪念碑》。在墓地中轴线上有东西向长方形水池,池上建……[详细]
62、福昌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昌寺
  福昌寺位于巩义市米河镇高庙村。东临米河第二初中,南距高刘公路50米,310国道200米,北紧靠延长山延长寨100米。 该寺创建于唐,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重修。建国后,修建郑州市33中时,拆毁部分建筑,60年代,修水渠时,和尚塔一座被拆毁。1958年大炼钢铁时,寺院内的唐朝古钟被毁。70、80年代,曾作为米河二初中教师宿舍、伙房占用。2001年高庙小学扩建时,寺院建筑遭严重破坏,后佛殿、藏经楼等建筑与前佛殿北墙隔开分两部分进行管理。2005年,地藏殿内由寺庙保护员高亮等新塑了地藏王菩萨,观音殿内塑造观音、文殊、普贤塑像。 该寺座北向南,面积4500 ㎡,原有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等,现存山门、前佛殿、东西厢房、厨舍禅房、地藏殿、伽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510 间,除前后殿为歇山筒瓦顶外,其它均为硬山灰瓦建筑。另有明、清碑碣十余块,记载了福昌寺的历史。 据……[详细]
青龙禅寺
  走过千年风雨,历经磨难,几度兴衰,辉煌庄重的殿宇——青龙禅寺依然坐落在地处丘陵地带的巩义市北山口镇北湾村。据史料记载,东汉永明帝七年(公元64年),该寺与青龙山慈云寺相继而建,是十方僧人及信众往返于白马寺与慈云寺之间接待、歇息的驿站,故称“十方院”。传说,白马寺为天下第一古刹,巩县慈云寺为深山之内第二古刹。过去寺院碑刻林立,解放后水利建设将石碑另作它用,青龙禅寺之兴衰史已无证可考。据寺内道光12年(1832年)碑文载:“道光元年(1821年)寺中正殿迂回禄焚烧无余,游贤者以为叹,甲申岁(1824年)近寺之村,南北山口有好义者:张、丁、刘、赵诸君重修……”《重修青龙寺佛教并金妆神像碑记》碑中记载:“巩山县也,沿之南二十余里有翠屏千仞,巍然于云霭之中者为青龙山,山之阴有佛刹焉,名青龙寺。远吞山光,下绕石漱,亦邑中胜境也。”1991年本《巩县志》记载:“该寺位于县城东南北山口乡北湾村,俗名十方院……[详细]
巩义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位于巩义市芝田镇官庄村西南,虽经几百年岁月沧桑、历经多次战乱,兵灾,时代变迁仍然保留下来大批错落有致的明清民居院落。刘家大院承载着家族从兴盛到衰落的数百年历史见证。刘家大院,又称王家大院。原有堂楼、上房、厢房、倒座、过庭、影壁、门廊、窑洞、纺织机,一切的布局和谐自然,井然有序。据当地村民的王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六世家祖王文灿由山西迁巩。创建四个大院和一座高楼。到清嘉庆年间第八世时,因经营不善,家境败落,遂将几处大院卖给刘姓人家。现在这四处院落大部分还为刘姓人家居住。高楼也仍有官庄刘姓居民使用。刘家大院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传统住宅。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院落坐南朝北,大门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体现了北方人民正统严谨、尊卑有别老幼有序的传统。刘家大院坐南朝北,高……[详细]
孝义兵工厂旧址
  在巩义市孝义街道办事处西北部,坐落着是民国时期全国四大兵工厂(沈阳、汉阳、巩县、上海)之一——孝义兵工厂,洛水从其西北穿过,陇海铁路贯穿东西,连霍高速从附近穿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前仅留孝义兵工厂旧址。孝义兵工厂,是河南省唯一的、也是最早引进外资兴建的大型军工生产企业。1914年开始筹建,1915年8月开工,1922年冬正式建成,它从筹建到投入生产,工期短、时间快,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是我国近现代军工生产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孝义兵工厂防空洞为全国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人防工程,它的发现与研究使中国的防护史提前了20年。1922年冬,孝义兵工厂正式建成,它下设制枪厂、炮弹厂、机器厂、动力厂四大部分,机器设备主要由德国、美国、丹麦进口,较为先进,制造的军工产品有:毛瑟手炮、手提式机枪、俄式轻机枪、重机枪、捷克式步枪、勃郎宁手枪、步枪、中正式步枪、各种炮弹、手……[详细]
铁岭墓地
  铁岭墓地位于新郑市城区西北2.5公里的双洎河北岸,新村镇吴庄大队铁岭村自然村与冯庄自然村周围。大致呈方形,北部稍宽,南部稍窄,面积近四十万平方米。估计铁岭墓地的墓葬总数在万余座左右。2006年7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铁岭墓地进行发掘,开探方66个,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清理龙山、西周、唐代灰坑46个、西周房址5座、西周陶窑1座、东周墓葬301座、唐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4座、汉代水井1口,出土各类随葬品千余件。出土各时代完整陶器400余件、铜器60余件、铁器30余件、水晶环5件、玉器100余件(片)、海贝400余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M80椁内棺外保存有大面积的荒帷痕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在铁岭墓地干渠经过而未发掘的地段及干渠两侧的绿化带发现古墓葬2163座、灰坑84个、水井13口、壕沟1条。铁岭村内未能钻探,而根据其附近的墓葬密度,村子占压地带也为密集墓葬区。墓地西半部多为东西……[详细]
塌坡遗址
  塌坡遗址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解放岭自然村北2500米,地处邙山北麓、黄河南岸的台地上,当地人称“庙洼”,北低南高,遗址区位置向南凹进成一个自然坡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1937年,中国现-古团体河南古迹研究会对塌坡遗址进行发掘后进行回填。遗址文化层明显,文化层厚约2~2.5米,发现有房基、灰坑,采集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等陶器残片。保存基本完好,现遗址被辟为农田。采集的标本有泥质红陶、灰陶、夹沙红陶、夹沙褐陶等,器形有钵、盆、罐、小口尖底瓶等。钵,泥质红陶,手制,斜直壁、圜底。文化层厚约2.5米,遗存非常丰富,有明显的房基、红烧土,说明当时古人类生活在河边并进行生产和生活。因遗址所在地于五十年代大面积滑坡,国家出资当地居民全部迁出后安置地叫解放岭,而当地村民把遗址所处地称为塌坡,故遗址命名为塌坡遗址。三十年代发现,后中国早期考古学家多次进行调查。1937年……[详细]
三祖庵塔
  三祖庵塔位于登封市区嵩岳寺北3公里两沟交汇的深谷之中三祖庵旧址处,始建于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三祖庵原名竹林寺。现仅存金代砖塔及后在原遗址上重建的大殿三间,明清石刻二品、古银杏树一株、罗汉洞及周边其它遗存等,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三祖庵塔是目前全省保存金代砖石建筑成份其价值较高的单体建筑之一。三祖庵塔位大殿遗址东约3米处,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须弥基坐,叠涩密檐式七层,通高10.2米。砖筑座高1.63米,塔身第一层高1.83米,各面分别面宽2.10米。塔身面南第一层为半圆拱券门,现仅存半圆形石门楣和立颊,东立颊下端已残。塔门内长宽均为0.86米,塔心室高1.28米,形成中空,可视塔顶,一层处内收0.55米。该塔与少林寺塔林唐塔内部结构相似。塔外轮廓呈抛物线形。塔身二至五层南壁辟尖拱形门楣和假门。塔真门前端,竖立一品高70厘米、宽44厘米,厚10.5厘米的龛门石碑,圆首上线刻花草……[详细]
郑州奶奶庙
  据历史资料记载:每年正月初一和十六,周围方圆百里成千上万百姓前往奶奶庙上香祭拜。奶奶庙,相传是为纪念“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一位皇后所建。楚庄王征服中原时,曾娶一位美貌善良的姑娘为妻,并立为皇后。楚国多为潮湿的气候,使皇后全身长满疥疮,腥臭难闻,因而失去了楚庄王的宠爱,被赶出了皇宫。皇后出宫后一路乞讨到中原故乡,在郑州西南郊一条深沟(即现在樱桃沟)里的土垌安顿下来,以吃野果饮泉水为生。后来她身上的疥疮慢慢有了好转,不仅痊愈,而且变得皮肤光洁,面色红润。后来传到楚庄王那里,楚庄王派人接她回宫,但她决意不回楚地,要在这里颐养天年。皇后去世后,皇后的遗体埋葬在庙内的供桌下,人们把她住过的垌起名为玉霞神垌,还在垌前为她修建了庙宇,在庙内为她塑了像,并尊称她为“奶奶”,因此这座庙被称为奶奶庙。自奶奶庙建成以来,每年正月初一和十六,附近方圆百里的群众便会纷纷前来上香祭拜,并“求子、求福、求平安”,还有……[详细]
纪信墓及碑刻
  纪信墓及碑刻位于郑州市西北26公里古荥镇纪公庙村。墓门朝东,地面现存圆冢高9米,周长约120米。有两个小方亭形四阿顶式单层汉阙。1980年初,郑州市博物馆对该墓进行过考古发掘。该墓系用300多块空心砖扣合而成,分两主室和耳室。墓室外圹长9米,宽4.5米,虽经多次盗掘,仍出土铜器、铁器、玉器、陶器和车马饰等300余件,现藏于市博物馆。纪信(?~前204),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史载,汉王三年,刘邦屯兵荥阳,项羽率兵围攻,汉军-。纪信假扮刘邦诈降,带数十骑从西门遁走成皋。项羽怒焚纪信,葬残骸于此。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敕封纪信为灵佑侯、郑州城隍爷,建庙于州置东1.5公里处。后人为了表彰纪信的忠烈,在墓南侧修建庙宇,墓地树碑勒石、赋诗、题词。现有唐代以后重修庙宇和赞颂纪信的碑刻30余块,其中以唐大周长安二年(702)书法家卢藏用撰文并书丹的石碑最为珍贵。墓冢北面有东西并列5座碑楼,……[详细]
71、会善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山太室之西南麓积翠峰下,属曹洞宗,与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称为嵩山之名刹。会善寺为魏孝文帝(471~499年)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皆出于该寺。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又名“封禅寺”,后梁时废。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5年)又赐名“万寿禅寺”。会善寺坐北向南,山门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小灰瓦顶,中3间砌券门,明间门券上嵌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3字,内供白玉阿弥陀佛1尊,系明周王所赠。山门东西两侧各建单间硬山造掖门,后有大雄殿,月台上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铁钟1口,高1米余、重650公斤。大雄殿面阔5间、进深……[详细]
古荥阳城
  古荥阳城在郑州西北27公里处,最早建于战国时期。城垣略呈长方形,大部尚存。自古荥镇西北隅南伸至纪公庙村以东,临索须河折向东至古城村又北折百米左右。北城墙东到钓鱼台村拐向南与古城村城墙相接。东墙已被济水泛滥冲没,仅存东北、东南两个拐角。故城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周长约7000余米。残存城墙最高处20米,上宽10米,基宽30米。城墙系版筑而成,层次分明,夯窝清晰。西城墙有3处缺口,当为城门遗迹。春秋时,晋楚称霸中原,曾鏖战于此;战国时,秦拔荥阳置三川郡,为郡治并设敖仓于邙山;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吴广曾奉命监攻荥阳;楚汉之争,双方曾屡据荥阳,刘邦取敖仓之粟扼项羽于荥阳东,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北魏太和年间移荥阳治所于索城。历史上,这里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荥阳在西汉时降为县,属河南郡,东汉时属河南尹,三国、魏、晋属荥阳郡,北魏初属荥阳郡,后汉属东恒农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详细]
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驮窑村。石券5孔窑洞,坐北面南3孔,坐西向东2孔。抗日战争爆发后,具有革命传统的新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春,八路军皮定钧、徐子荣部密禹新独立团在团长沈甸之率领下开赴风后岭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成立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新郑、密县、禹县三县部分地区的抗日工作,因此抗日民主政府又称为新密禹(或密禹新)抗日中心县政府,县长宋登贤,政委王实虚,武装大队长马明辰。人民政权建立后,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开展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攻辛店,打太清,伏击消灭日寇,摧毁日伪政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1945年10月,县政府干部随军南下。解放后,此处做为史江水住宅,1999年新郑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恢复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2000年,被新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详细]
大隗洪山庙
  大隗洪山庙,在新密市东南20.3公里大隗镇洪山庙村,因庙祀洪山真人,故名。始建于元,明、清曾多次续修,清乾隆时期为普济观。据现存清乾隆三年旧碑记载:“洪山真人姓顾,原籍河北,出生于宋,举进士,以世乱隐居洪山,精通医术,尝奉召,医宋太后,疗兵马,投方辄愈。赐金帛不受,诏封“护国真牧灵应真人”,卒葬洪山。元代在此建庙以示纪念。”庙座北向南,气势雄伟,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庙内现存建筑16座,房舍44间。有大殿、后殿、药王殿、祖师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组成。山门位于建筑群西北部,东西长8.6米,南北宽3.8米,高约7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大门上额有石质匾额,书写“普济观”三个大字,为清代建筑。大殿,位于山门后,为洪山庙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10米,面积110平方米。后殿位于大殿后17米处,清代建筑,东西长8.5米,南北宽5.5米,面阔三间,进深……[详细]
荥泽县城隍庙
  荥泽县城隍庙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西大街路北(原古荥轧花厂院内)。其西侧、北面紧邻荥阳故城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因避河患由荥泽旧县西迁至今古荥镇,荥泽城隍庙也随之迁至此地。现存大殿、月台、明嘉靖、万历年间碑刻两通、清代乾隆年间铁香炉一尊、寝殿基础等。城隍庙大殿,坐北朝南,单檐歇山式建筑,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面覆以琉璃瓦,脊饰黄绿相间式琉璃,正脊两端置蟠龙大吻。平面呈长方形,柱网左右对称布局,明间面阔3.5米,次间面阔3.5米,稍间面阔2.2米,通进深10.1米。檐下施七踩斗拱,绕殿檐下一周,斗拱下为平板枋和大额枋。主体建筑由18个木柱支撑梁体,明间两根金柱撑托大梁,五架梁前后带双步梁结构。殿内方砖墁地。在建筑细部方面,梁架上施五色彩绘,斗拱及小木作部分采用了较多的雕刻和装饰细部,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精雕细琢的特点。总之,城隍庙大殿出檐深,挑角高,墙壁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