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旅游

郑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新密郑氏祠堂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对研究清代建筑以及郑氏家族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42、韩王陵
韩王陵
  韩王陵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四周,是战国时期韩国公元前375年至前230年历145年间九世候、王的陵墓,现有11处28座陵寝。每座墓葬都陪葬有不等的车马坑和贵族墓,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韩王陵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完成是我国现存战国时期各国帝王陵墓中罕见的,是研究战国时期六国陵墓的重要实物资料。新郑地貌西高东低,地处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只有东部少部分是平原地区。韩王陵墓区均在郑韩故城周围。丘陵地带水土深厚,土质细密坚实,韩国国君选作茔地。韩国历时145年(公元前375—公元前230),历经君主9位。通过1985~1986二年的钻探调查,已发现韩王陵寝11处28座墓冢。分别是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东墓冢4座、观音寺镇王行庄村北墓冢4座、城关乡苗庄村南墓冢2座、辛店镇冢岗村南墓冢1座、城关乡暴庄村西墓冢5座、城关乡胡庄村北墓冢1座、梨河镇宋庄村东墓冢2座、梨河镇冯庄村南新郑监狱院内墓冢2座……[详细]
李家沟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李家沟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是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考古发掘,了解到其主剖面均包括了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地层堆积。发现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堆积下部出土有细石核与细石叶等典型的细石器遗存,上部则含绳纹及刻划纹等装饰的粗夹砂陶及石磨盘等。旧石器阶段,在发现典型细石器文化的同时,也有反映相对稳定栖居形态的大型石制品及人工搬运石块。细石器的发现显示该遗址早期居民拥有十分精湛的石器加工技术。所用原料多是不见于本地的优质燧石,而是远距离采集运输所得。数量较多的大型石制品加工简单,器物形态亦不稳定。除有明确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制品以外,还有数量较多的人工搬运石块。这种情况并不见于时代较早、流动性更强的旧石器遗址,而与稍晚的新石器时代的发现比较接近,应该是过渡阶段……[详细]
郑州商代遗址
  商代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一带,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遗址东起凤凰台,西至西沙口,北抵花园路,南到二里冈,面积约25平方千米,包括三重城垣遗址、宫殿区遗址、居住聚落遗址、墓葬区、手工作坊遗址、窖藏坑等遗迹类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以周长约7千米的(内城)城垣遗址和分布范围巨大的宫殿区遗址保留最为完整,也最具历史文化价值。郑州商城遗址三重城池和宫殿区的整体形制奠定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三座窖藏坑内出土的大批王室青铜礼器为郑州商城使用的下限年代、商王室的祭祀礼制、青铜重器的铸造工艺和装饰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遗址的发现对认识商代前期历史、对商文化研究和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宫殿区内有一条南北向的壕沟,宽1.4米,深0.9米,在已发掘的长约15米的壕沟内发现有丢弃的一百多个人……[详细]
中牟烈士陵园
  中牟县烈士陵园位于青年路西段路南,始建于1958年9月,占地面积100亩,属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民政厅评为文物管理先进单位,1999年10月被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至2002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县民政系统先进单位。园内建有雄伟壮观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高30米,广场3200平方米。每到清明节全县各界群众,在此进行集体悼念活动。革命烈士纪念堂2024平方米。革命烈士陈列馆616平方米,主要收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建国时期、自卫反击战234位烈士的遗物及事迹,园内配有革命烈士事迹讲解员3名,常年负责对外讲解革命先烈,在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担负着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教育后人热爱祖国的基地作用。建有革命烈士纪念亭3座,革命烈士纪念碑6座,碑文记有烈士的姓名、籍贯、所在部队及牺牲时间,园内长眠着45名革命烈士。45座烈士墓碑整齐排列在陵园南侧。纪……[详细]
胡公祠(含彭公祠)
  胡公祠位于郑州市铭功路北段人民公园内,落成于1925年10月10日,是冯玉祥、张群、张继、高桂滋、刘峙、于佑仁等民国要人,为纪念胡景翼将军在河南及郑州的战斗业绩,而修建的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胡公祠,由大门、大殿组成。大门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面阔三间,10米,进深5米,高6米。大门两侧有八字墙,进门有90米长甬道。大殿建在二层高台上,台高1.75米,面阔5间15米,进深3间5米,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下施三昂十一踩斗拱。前面各间均装隔扇门,高7米。甬道中有古槐一株,两侧为银杏树。胡景翼(1982-1925),字笠僧,陕西富平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右翼总司令,1922年率部进军中原。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暗与冯玉祥、损岳联合倒直,发动“北京政变”,同年11月任河南军务督办。1925年4月,病逝于开封。彭公祠,原为1922年(民国十一年)守郑州阵亡的彭……[详细]
古荥冶铁遗址
  古荥冶铁遗址位于郑州西北27公里的汉代荥阳城西墙外,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河南郡铁官的一号作坊,简称“河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冶铁遗址。在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的两次发掘中(1965年、1975年),发掘出两座规模较大的汉代冶铁高炉残迹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还出土有陶制鼓风管、耐火砖和铸造铁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铁器、380多件陶器、8件石器,还发现10余件大铁块,最重者达23吨。两座规模较大的炼铁高炉残迹东西并列,相隔14.5米。炉基深3米,炉缸为椭圆形,面积8.5平方米,炉壁厚1米。其中一号椭圆形竖炉容积可达50立方米,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古代容积最大的炼铁炉,日产量估计为0.5~1吨,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炉。而西方直到公元16世纪中叶才出现过圆形高炉,这不能不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郑州地区发现的这些冶金工艺技……[详细]
巩义兴佛寺
  兴佛寺位于巩义市河洛镇七里铺村委东北1000米的莲花山顶上。南依横岭,北临黄河,邙岭青葱,风景如画。该寺创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关于其建寺原由在《重修兴佛寺创建配殿山门功成碑记》碑文中可略有所见:“兹为往来通衢要路,去大河未远;洪波巨浸泛滥无常,当建兴佛寺于山上,收敛风气,砥中流而过险阻,俾居者有平土之乐,行者无道阻之患。”兴佛寺原有山门、十王圣殿、大雄宝殿等,今仅存大雄宝殿。清康熙13年扩建地藏十王殿,清康熙56年重修,乾隆11年建钟楼,以后屡次增修。历经数百年,寺内建筑渐遭破坏,山门、钟楼、配殿等,均在“文革”前被毁。现仅存的大雄宝殿,座南朝北,东西长11.2米,南北深8.20米,硬山式青砖结构,小青瓦屋顶,前后檐下置砖雕仿木斗拱和砖瓦椽头出檐,殿内系砖砌圆形拱顶,俗称“无梁殿”。屋顶覆盖三色筒瓦,封山裹檐,檐下有七架水磨砖雕斗拱,间有牡丹、卷草等花纹。脊上装饰雄狮,狮背拖宝瓶,……[详细]
郑州宝龙冠军溜冰场
  郑州宝龙冠军溜冰场位于郑东新区农业东路与九如路交汇处西,是国内首家连锁真冰溜冰场馆。冰场总面积2400平方米,采用全套进口制冷系统,顶级的清冰设备,使冰面随时保持光洁如镜,被国家队队员、国际著名选手赞誉为可以与国际大赛的比赛冰面相媲美。冰场内特设的安全护栏,给初学者以更安全的保障。透明开放式的健身练功房使溜冰爱好者们在滑冰之余,还可以进行舞蹈、形体及力量方面的练习,从而达到全面均衡的健身目的。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们在此体会到溜冰的乐趣,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溜冰爱好者加入到这一高雅、时尚的运动中来,他们中最小的仅有3岁,更有年近花甲的老人,有相当一部分学员经过专业、系统地培训,已经掌握了比较高难的滑冰技巧,而冰场在全国率先推出的集滑冰运动、健身休闲、艺术熏陶、形体训练为一体的“艺术溜冰”理念后,更是受到了人们日益青睐。郑东新区宝龙冠军溜冰场在冠军冰场里不仅可以学习滑冰,锻炼身体,更可以最大限度的……[详细]
白寨遗址
  白寨遗址位于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白寨村南的须水北岸,遗址东西长7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28万平方米。时代包含了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商代和东周。遗址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小冲沟,长450米,将遗址分成东西两部分。沟东文化层较厚,厚1.5~2米,其东南部250×120米的范围内经过取土,文化层遗留不多。沟西没有普遍文化层,其东北部的断崖上有一宽10米、深2米的大灰坑,内出花边罐、缸等陶器残片,另见一片二里岗上层陶鬲残片;中部断崖上见到一直径1米、残深0.15米的灰坑,内含较多的草木灰,另见一仰韶红陶钵残片、二里头夹砂缸残片;西北部发现一板瓦坑,直径1.5米,深0.7米,板瓦内面为布纹,外面为绳纹。坟上遗址位于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坟上村南侧,须水河支沟的南部台地上。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17.5万平方米。时代为商代和西周。原调查遗址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60米。其南部360×2……[详细]
法海寺塔
  法海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建成,明末被毁。清顺治五年重修。乾隆十七年与嘉庆元年分别续修。法海寺石塔,平面方形,外檐九级,颇似楼阁,然实为“单层多檐式”塔。塔高13.08米。除塔门、栏杆与塔顶等处使用汉白玉装饰外,全塔皆以青石雕砌而成。石塔自下而上由基台、仰覆莲形基座、塔身与塔刹等部分组成。下层塔身分上下两段,中以平石区隔,下段正面设方门,内为八角形塔心室。塔身上端,在突出壁外的栏额上置四铺作斗拱,其上便是由撩檐枋、椽子、飞子和龙头垂脊、瓦拢构成的第一层塔檐。再上,是二层塔壁,正侧面均有券门一个,门高27厘米、宽24厘米、深10厘米。二层塔檐的脊上,直接承出汉白玉石单勾栏一周;华板,为“万”字造型,是宋代多用的图案。塔身二至五层结构基本相同,各面均有圆形券门,再上不施门窗。多层塔身尺度明显收分。塔檐四周,略有翘起。塔刹由山峦卷云形刹座、九重相轮、宝盖、仰莲以及宝珠等构成,其高与上部四层……[详细]
新郑轩辕庙
  轩辕庙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千户寨乡始祖山(具茨山)主峰顶上,创建年代不详,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刊本《新郑县志》卷十一祀祠志载:“轩辕庙,旧志在县西大隗山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刊本《新郑县志》卷三祠庙记载:“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清顺治已亥《1695年》刊本《新郑县志》载:“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该庙歇山式建筑,坐西向东,创建年代无考。台基、墙身和屋顶均为石材构成。面阔三间7.35米、进深三间4.80米,高约5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单檐歇山。殿顶为灰板瓦,疑为近代覆加。正脊平直,正脊两端和戗脊下端均以兽首作结。正脊中央雕有“吉”字图形。庙墙正面背面四组斗拱装在立柱之上,殿内四根石柱由步樑与墙连接,柱上置横梁承托屋顶。正面明间辟门,门高2.18米,门宽1.73米。左右有立颊。两次间用直棂窗8抹格,中间一道破子。其它三面无窗。门楣石簪上浮雕横排四个象形……[详细]
小双桥遗址
  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的石佛乡小双桥村及其西南部,文化堆积主要分布于小双桥、岳岗、葛寨、于庄、师家河等几个自然村之间。遗址南北、东西各2000米,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小双桥遗址发现于1989年,1990年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并于1995~2000年进行了数次再调查、复查及大规模的发掘。历年来的发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即遗址东北部一带20万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墙、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建筑基址、小型房基、大型祭祀场、祭祀坑、奠基坑、灰沟、与冶铜有关的遗存等文化遗迹及大批质料各异、种类繁多的文化遗物。出土遗物除陶器外,还有青铜器、玉石器、原始瓷器、骨角牙蚌器、海贝、金箔、卜骨等,还发现有大量的孔雀石、铜渣。其中尤以朱书文字引人注目,朱书文字主要发现于小型陶缸表面,也有位于大型缸口沿、腹壁者,系用朱砂书写,其形状、结构与甲骨文一脉相承,……[详细]
54、洞林寺
洞林寺
  洞林寺位于郑州市西南18公里处的荥阳市贾峪镇洞林村内。据《荥阳土地志》记载:“洞林寺始建于东汉末年(约200年),金大定三年重建。”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因早期寺内僧人多在窑洞内做佛事,故名洞林寺。与印度早期佛教寺院极为相似。旧殿洞林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宝刹,是达摩祖师传教东土时留下的“天中三林”(洞林、少林、竹林)之一。建筑面积在40亩以上,各种建筑巍峨挺拔,规模壮观。前面是气势雄伟的三道山门,往后依次是:天王殿、中祖殿、观音堂、大雄宝殿、后殿、伽蓝殿、大祖宇以及僧众的斋房、禅堂、练武场、经楼塔林等建筑物。寺内碑碣林立,单刻、连刻石碑不计其数。遗憾的是,有不少建筑物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寺院的西北方向有座瓶状式塔,名“国舅塔”,属印度式样的明塔。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48年),塔高约10米,共九层。据说朱元璋幼时居住在娘舅家避灾荒、距洞寺不远,七岁时就到寺中打杂做和尚,在此留……[详细]
郑州市紫荆山路4号
  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简称黄博。位于郑州市紫荆山路4号,隶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藏品共一万余件(套)。黄河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黄河作为专题陈列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占地7000多平方米。黄河博物馆现有建筑2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200平方米。黄河博物馆为砖木结构,仿苏式建筑,整体形状为工字形。米黄色的墙体圆拱形的木质红窗,房檐下白色的造型和石膏花纹为整个建筑添色不少,加之穹形圆顶极具欧式风格。黄河博物馆的前身是“治黄展览会”。1957年7月将“治黄展览会”改为“治黄陈列馆”。 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20周年,重新举办“治理黄河展”,馆名定为“黄河展览馆”,郭沫若提写馆名。1987年6月,正式更名为“黄河博物馆”。黄河博物馆主要宣传黄河自然概况及治理工作情况。基本陈列通过照片、文献和标本、灯光图表、过水工程模型、录像和触摸屏等,生动展示和介绍了中华摇篮――黄河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