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旅游

宁波市文物古迹介绍

明清碑碣
  威远城进道左侧,竖立着9块碑刻,其中明代4块,清代5块。碑高2至2.4米,宽1至1.2米。明代4块分别是海天清晏碑、撑半壁天碑、擎天鳌柱碑和天开图画碑。清代5块分别是重修招宝山宝陀寺碑、海天雄镇碑、《招宝山宝陀寺续修碑记》、永清四海碑和《镇海防夷图记》碑。明清碑碣因明清两代碑刻而得名。明天启二年,(1622)钦差督抚都卸史苏茂相立,“海天清晏”碑。明天启五年(1625)镇浙都督山阴何斌臣立,“撑半辟天”碑。明天启七年(1627)钦差镇守浙江都督瀛海郭钦立,“擎天螯柱”碑。明崇祯年间总镇两浙玉峰杜弘域立,“天开图画”碑。”重修招宝山宝陀寺“碑,清顺治九年(1652)七月立。道光十五年(1835)宁绍道台周彦立。“海天雄镇”碑。道光十九年(1839)邑人陈修鼎撰,舒达书丹,“招宝山宝陀寺续修碑记”。“永清四海”碑,光绪十年(1884)提督浙江全省军务欧阳利见立“。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碑记,光绪十……[详细]
宝陀禅寺
  位于招宝山巅,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另有僧寮27间。寺建于847年至859年(唐大中间),原位于梅岑山(今普陀山)紫竹林。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迁至此地。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大修,分天王殿、罗汉堂、圆通宝殿,并有钟楼、僧寮。历百余年,损毁严重。1965年修葺,1981年修复圆通宝殿。“圆通宝殿”,即观音宝殿(相传观音菩萨圆通而证大道,故亦称圆通大士)。现殿高9.4米,长宽各19米。朱椽筒瓦,飞檐雕亮,大殿正中,按唐代造像特征,塑有头戴毗卢帽的观音像一尊,称“毗卢观音”。佛像贴金,端坐莲花台上,男性女相,慈眉善目,善才、龙女侍立两侧。三十二化身观音分列大殿左右,佛像后壁另塑脚踏鳌鱼的化身观音一尊。1985年恢复宗教活动,僧众上山接管寺产、殿正职中重塑毗卢观音,贴金佛像端坐于莲花台上,佛象连台高8米,善才、龙女分列两侧;三十二化身像分列大殿左右两旁。塑象造型各异均精雕细琢。宝陀禅寺……[详细]
陈晓云烈士墓
  陈晓云烈士墓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沿山村边家自然村西面,坐落在岙大里山的山麓,整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64m2。该墓墓室成圆形,直径达3.06米,底部用石块砌成,上部用水泥浇筑而成。墓碑分上下两部分,上端刻着“陈晓云烈士之墓”,上款:1975年5月,下款:毛君谨君。墓碑的下端刻着“这里安息着边元仁陈继芳”,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 陈晓云(1910-1944),女,原名陈素英,又名陈继芳,慈溪三七市(今属余姚)人。1924年冬小学未毕业辍学,次年改名陈晓云,考入宁波女子中学。1927年弃学回家,被迫完婚,未几出逃,执教镇海新仓小学,经斗争终获离婚。1938年移教鄞县梅园乡沿山小学。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改名陈挺然,任梅园乡公所经济干事。次年秋,中共梅园区工委建立,任书记。1943年秋任梅园乡民主乡长,为浙东地区第一个抗日政权女乡长,以对敌斗争坚决、关心群众受人拥戴。194……[详细]
清晖佳气楼
  清晖佳气楼位于余姚镇武胜门路82号内,为明礼部侍郎倪宗正故居。取名于陶渊明“山气日夕佳”和谢康乐“山水含清晖”诗句。倪宗正,字本端,号小野。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武选员外郎,后调至广东南雄任知府。颇有政绩,死后赠学士,谥文忠。一生工诗善书,王阳明曾赞其诗文逼近陶渊明和杜甫。倪宗正留下的著作有《谢文正公年谱》、《易说丰实集》、《小野集》、《观海集》、《太仓集》、《突兀集》等多种。清晖佳气楼坐北朝南,硬山重檐,通面阔9米,分三间,通进深10.22米,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结构,用九檩、五柱。该楼用材较小,结构尚完整,部分构件损坏腐朽较多。尚存的“清晖佳气楼”木匾,传为王阳明先生所书赠。在楼前的庭院中立有一碑,上镌:“明万历三年,礼部侍郎倪文节故里,知余姚县李时成立。”据《光绪余姚县志·古迹》篇载,谢迁、冯兰、王守仁等曾题诗歌咏清晖佳气楼。王守仁诗云:“经组世泽著南州,地接蓬莱近斗牛……[详细]
蒋氏故居
  蒋氏故居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中华民国前总统蒋中正的出生地。故居建筑包括蒋氏故居丰镐房、蒋中正的出生地玉泰盐铺、蒋经国1937年自苏联归国后与妻子-的居住地小洋房、张学良将军曾经的软禁地文昌阁和中国旅行社旧址、蒋中正亲自创办的武岭中学、蒋中正母亲王采玉之墓和蒋中正下野时居住的妙高台等建筑组成。194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溪口。之前的5月6日,毛泽东指示驻溪口的解放军21军61师对蒋氏故居进行保护。0期间,部分建筑遭到人为毁坏。0结束后的1979年,经-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拨款修复蒋氏故居和家族墓。20世纪90年代以来,蒋方智怡、蒋孝严等蒋氏后人多次前往溪口拜谒祖陵。1996年11月,蒋氏故居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镐房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850平方米。其中大门、素居、报本堂、独立小楼系原有,为清代建筑,其余都系蒋氏192……[详细]
226、关帝殿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殿
  关帝殿位于牟山镇王剡作村马家堰,东紧靠马家堰堰坝,西为衍和弄,北临马家堰河,河对岸即为上虞市。河边有颇具特色的马家堰街廊,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马家堰堰坝是余姚保持最完整的一座古堰。关帝殿坐东朝西,分前后两殿,前后殿通面阔均为19.45米,各分五间。前殿通进深5.15米,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后殿通进深8.30米,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结构,用十檩、四柱;次、稍间为穿斗式结构;前后殿之间的天井深12.80米,天井西北两侧各有厢楼三间,与前殿紧连,通面阔9.95米,通进深3.65米,均为抬梁式梁架结构;厢楼上前有栏栅护围;紧靠前殿明间的天井中有戏台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阔4.45米,戏台顶部为结构精细的藻井,全部用细木拱串而成。朝东的两根石柱上镌有楹联:“旁观者清,做戏何如看戏易;结果要好,下场更比上场难。”楹联颇富哲理,说明了做戏也是做人的道理。落款为“民国十三年甲子岁季春榖旦”,由余姚鲁兰亭……[详细]
姚墟古迹
    余姚南有句余山(即今四明山),北有姚水,地名合山水之名而成。按《史记·正义·索隐》等记载: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即舜所生地也。舜有时下海捕鱼,晒网于历山,所以历山又称“沥网山”。  黄宗羲亦说:“今余姚、上虞两县皆以舜得名,其水之经余姚者曰姚江,亦曰舜江。余姚有历山,上虞有握登山,舜母之名也。有象田,其土中耕者往往得古陶器,舜之古迹在此两县为最多。然大概舜之生在余姚,故孟子曰‘东夷之人’。”  从以上古典文献所记载,再参核余姚当地山川,大致可以认为:舜生于姚江之滨的姚丘山东麓的诸冯,故姓姚。尧帝死后,姚舜即继位为帝。当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教授,特为余姚题写了“姚墟古迹”,刻石于龙泉山东麓。  余姚建县较早,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始皇帝东巡入浙,至会稽,划分浙东各县,置余姚县。余姚汉代属会稽郡;隋唐时属越州;北宋时属两浙东路;南宋至元、明、清,历属绍兴府;……[详细]
诚应庙后殿
  诚应庙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梅梁桥村何家自然村,清代建造。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由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及两过廊组成,因年久失修,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均已损毁拆除,现存建筑均按照原始格局建造,但柱础石仍为原始遗留物。诚应庙后殿则保存较好,殿内构架大都为始建时所遗留,后殿为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阔五间,明次间梁架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次间同明间。梢间用中柱,五柱七檩,在明间的地面上铺有一块石板,上雕麒麟与凤凰,雕刻精美。后殿天井左右设过廊,面阔三间,三架梁进深三柱五檩。诚应庙后殿部分木雕精美,五架梁下设随梁坊,之间有一块蝙蝠木雕。檐柱施龙头牛腿。在后殿的天井内有一个石质香炉,三个香炉脚上雕有狮子,炉鼎用于插香,上方雕刻已风化,难已辨认。 诚应庙后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鄞西区委展开地下斗争和革命志士聚会的场所,是鄞西党组织发动群体,组织武装,以待时机,开展对敌斗争的红色据点群之一。是纪……[详细]
229、石城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城
  石城,位于奉化市裘村镇应家棚村,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城距象山港一公里许,与港边琴山、港中凤凰山相望,地当象山港鹿颈头登陆要冲。应家棚明时设有防倭城寨,嘉靖年间,倭寇由港口登陆,进犯应家棚,义士汪较率弓箭手与寇血战,寇溃退,较亦死之。府、县隆重安葬他,追认他为“义士”。清初康熙、雍正年间应家棚的军事防御设施得到加强。设有汛地,驻扎绿营兵300名,派驻千总、把总等官员,置办船只,砌置石城,设有侦察敌情的了望台3个,发布、通报敌情的烽火烟墩4个,以保护内地安宁。同时,奉化县衙还在象山港沿岸的湖头渡、裘村、吴家埠三处修筑石城,护卫海疆。一直到同治年间,都在此设兵防守。如今,这三处石城早已荡然无存,惟有应家棚的石城完好地保存下来,是一个难得的古代海防遗迹。 石城由巨大的条石和块石砌筑。有的石头,一块长达数米,重约三四百公斤,叠码齐整。城略呈长方形,东……[详细]
仙圣庙戏台
  余姚鹿亭中村的仙圣庙戏台始建于南宋,几经毁坏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年至八年(1664~1669)重建,它是宁波地区现存戏台中年代最早、建筑技艺最精致的一座。仙圣庙戏台是仙圣庙的一部分。仙圣庙依山傍水,前有宁晓公路沿溪通过,后有庙后山环抱,座东北,前后两进,五开间,两侧各有厢楼三间,腾空而起的戏台位于天井一侧,与前殿明间衔接。前殿是楼房,楼上临天井一边设廊,与两侧厢楼回廊相通,外侧围构栏,观众可倚栏看戏。据《郑氏家谱》手抄本记载,仙圣庙戏台由中村郑氏于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迁移到今址。戏台面阔4.67米,呈正方形,高约6米。歇山顶,飞檐翘角,四根石角柱中部载铺平台,戏台顶部为斗拱和翘昂,层层盘旋向上,内收成藻井,中心置一大铜镜。藻井四周还雕塑八个龙头和花篮,梁枋上线刻龙凤花卉纹饰。整座戏台建筑结构繁复,装饰考究,设计造型别具一格。当戏班在台上抒情高歌或低吟时,穹顶铜镜与藻井四壁……[详细]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位于海曙区章水镇低坪村上横自然村东南面王蛟屋山岙内,据老革命回忆,约设立于1948年。该遗址四面环山,南侧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环绕而过,北侧为王蛟屋山,主体坐北朝南,共分三个部分,由西向东依次厨房、手术室、住院部,4层地基,高差分别为0.7米,1.8米,0.5米。原建筑由当地竹木搭建,地面以竹席铺地,废弃后主要作为林地使用。 据老党员张国庆介绍,后方医院所用医药均由地下党员从鄞江等地购入。当地曾参与游击纵队战斗的张纪洋老同志也回忆道,当时龙观、奉化等地战斗受伤的游击队员都被他们沿观顶等地送到后方医院,医院最多时曾有医生有史东办(音)、黄长富两人,住院人数最多时曾有数十位伤员。后方医院在上横设立时间大约1年多点,因叛徒告密,被迫紧急转移,医院就此被废弃。现在杖锡等地尚有当年藏匿转移伤员的遗迹存在,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第一手的实物证据。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详细]
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县级市)梁弄镇狮子山。1942年9月,中共浙东区委提出“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方针后,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等率区党政机关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四支队挺进四明山。1943年4月攻占四明山重镇梁弄后,中共浙东区委和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迁至梁弄,至此,梁弄成为浙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年5月第一批浦东武装南渡三北至1945年8月底北撤前,浙东游击纵队在各地武装力量和广大群众的配合下,作战643次,攻克上虞、南汇两座县城,摧毁敌伪据点110余个,毙伤日伪军官兵3672人,俘敌伪5525人。1945年9月浙东新四军奉命北撤后,留下少数干部和地方武装人员坚持四明山斗争。1947年初,中共四明工委成立,5月重建四明山武装三支队。1948年5月,浦东部队300多人渡海到达四明山地区与三支队会师。到年底,基本形成了以四明山为中心,东……[详细]
233、傅宅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宅
  傅宅(傅乾月房),原为汪伪上海市长傅筱庵故居。建于1922年,为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优秀建筑。1999年被公布为宁波市“十佳”近现代建筑。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傅宅,座北朝南,占地面积2008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二层框架结构,5间2弄4厢房,走马楼四合院,外观带有欧式古典风格造型。两边较高的硬山顶,有法国路易十三式样的印迹,中间大门和边门的石式较为复杂。一层和二层楼层分界处有不连续的出挑叠涩装饰带,外墙面料用的是水泥沙酱,牢固如旧。大门内是两层走马廊,下层廊用的是连续券做法,石质为梅园石的柱子,做工颇为细致。柱头是科林斯桩式的毛茛叶和爱奥尼克式的涡卷组合。上层廊柱栏杆式扶手高度自然,分成两段,上段圆柱,下段方柱,柱头为混合式,与下层廊柱柱头不同。走马廊地面铺石为石板,室内彩色拼花民国时期的地砖,颜色鲜艳如新,室内墙壁和顶装饰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门窗均用木料……[详细]
邵逸夫旧居
  邵逸夫旧居,位于镇海区庄市街道勤勇村邵家。   座西朝东,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两层楼。现故居门上悬有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邵逸夫先生故居”横匾一块。两楼两底的小楼,一色青砖墙体水泥勾缝。楼下正中堂屋,几扇落地玻璃门一字排列,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墙上悬挂着一幅幅名人字画,有“影业巨擘,威远增辉”;“逸士洁行中西同钦,夫子文章古今共仰”等条幅,装点得满室生辉,透露出儒雅的书卷之气。楼上有数间修缮一新的房间,小巧玲珑,古朴淡雅。推窗远眺,田园景色尽收眼底。室内分别陈列着邵逸夫先生返乡活动的照片,和他捐资兴学的图片。   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童年时曾就读于庄市叶氏中兴学校,后赴沪求学。早年辅其兄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后到新加坡、香港等地从事影视业。被人们称为“影业之王”。邵逸夫虽旅居香港,但心系故乡,近年来为国内教育界捐款数额已达数亿人民币,在祖国大江南北的不少大……[详细]
235、天峰塔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峰塔
  天峰塔,位于奉化市西坞街道亭山村,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峰塔,始建年代不详,系六角单层石塔,高6.40米,无基座,直接建于山顶巨石上。塔底部周长8米余,塔身高4.08米,由十五层斜面条石叠砌而成,每层六面,每面三块,左右两块占他面共有,排列整齐。每个斜面在塔的底部宽1.40米,到塔的顶端宽仅0.53米,上边宽度几乎是底层宽度的三分之一,收分很大。塔身上半部中空,下半部内实。塔刹高2.32米,刹座和刹身也都是六面的圆锥形石块,每边宽度更小;刹顶又为一下方顶尖的石锥,所以每一个斜面都成了一个下宽上尖的长腰三角形。远远望上去,整个塔是一个长腰三角形,尖尖的矗立在山顶上。 塔刹的刹身由一块石料刻成,六面,每面都刻着一尊趺座人像,一女五男。正东面一个系浮雕,方面大耳,趺坐于莲座之上,其余都是线条阴纹。由于年长日久,石块剥蚀严重,因而更显得古朴。这一带漠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