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江苏按察使署旧址
  江苏提刑按察使署位于苏州古城内道前街170号。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清雍正八年建。提刑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谳狱的官吏,为朝廷三品大员,俗称臬台,其地位仅次于巡抚(抚台)和布政使(道台)。清道光三年三月林则徐来苏接任江苏提刑按察使,时年39岁。民国时期江苏提刑按察使署被江苏高等法院占用,救国“七君子”曾在此与当局展开斗争。近年来进行修缮,今为市级机关使用保管。明清之际苏州城西南为官衙重地,明初在此设省水利分司署,明弘治十四年改为按察分司,后专门治兵备事宜,称兵备道,道前街之名由此而来,清初兵备道移驻太仓,雍正八年江苏按察使自江宁迁苏州,改兵备道署为提刑按察使衙门,俗称臬台,主管省内司法刑狱,咸丰十年毁说兵,同治六年,巡抚郭柏荫重建,民国年间为江苏高等法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震惊中外的上海救国会七君子事件就在此发生。解放初乃苏州市人民政府治所,八十年代拆迁大堂及雨庑改建大楼,市……[详细]
志仁里民国建筑
  志仁里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角阊门内下塘,东接仓桥浜,西至浒溪仓,全场166米。这里处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寻到。从仓桥向北约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风格异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这里便是志仁里。写着“志仁里”的门牌有十九个,这些风格、规模不一的民国建筑排成了三排,从南至北先是一排带有石库门的平房,中间部分为二层楼房,最北部建筑则有楼有院。这里处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寻到。从仓桥向北约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风格异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这里便是志仁里。写着“志仁里”的门牌有十九个,这些风格、规模不一的民国建筑排成了三排,从南至北先是一排带有石库门的平房,中间部分为二层楼房,最北部建筑则有楼有院。志仁里是一处民国早期的住宅新村,建筑总面积3007.19平方米,传说是由阙姓商人于1923年5月建成(癸亥四月)。志仁里坐北朝南,南北总长77米,东西总长55米,最南端是一排六组平房,南起第二排为六组楼房,最北端是二……[详细]
诸公井亭
  诸公井亭位于东山镇西街。井成于明代,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太湖涸,东山居民用水发生困难,时里中父老倡议募金挖井,以解水荒。迨井建成,周围居民得益匪浅,为纪念创建父老和捐金者,命名“诸公井”,以志不忘。井亭建于清代。东山旧俗中,以正月上旬出“猛将会”最为热闹。东山人称猛将神为“会”,非常信奉。据《畿辅通志》云:“刘猛将军,名承宗,广东吴川县人,元末,官指挥使。江淮蝗旱,督兵逐捕。后元亡,自沉于河,土人祀之。”清雍正二年(1724年),有旨祭刘承宗于各省府州县,神因能驱蝗,且载在《大清会典》列为祭典,故代代相传,被民间供奉为“益民之神”。初东山欲塑猛将神像,苦不得其容,神乃显圣,作孩童像。像既塑成,抬过街西梢诸公井时,抬者将神像置井圈上,略作小憩,再抬却重不能移,知神意在此受享,即就供奉诸公井上祭祀。这尊神像第一个在东山受祀,故被东山人称为“诸公井(猛将)老大”,即建亭于此。亭面阔……[详细]
天福三桥
  天福三桥位于苏州市昆山花桥镇天福庵北市梢,从东向西由万寿桥、聚福桥和永清桥三座古桥组成,年代为元至民国。聚福桥为单孔石拱桥,其余两座均为梁式单孔。聚福桥旧名“富赢桥”,位于苏州市昆山花桥镇天福庵集镇北市梢,东西走向跨于旱泾河上,始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由乡人周文明、朱允成等募缘而建。是一座青石花岗石混彻石拱桥,拱券采用分节并列法砌置。桥心石上有八卦形浮雕,长系石上刻有莲花图案,题名石上“聚福桥”三字,拱券东内侧保存着“大元至正八年辰壬十二月辛卯吉辰鼎建谨题募人周文明朱允成”字样。字为楷书,分三行双线阴刻而成。拱券顶部两端分别刻有“富”、“赢”两字。桥全长19米,宽2.6米,高3.6米。万寿桥,位于苏州市昆山花桥镇天福庵集镇北市梢,南北走向跨于支昌塘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复。花岗石质地单孔梁桥,桥长16.7米,宽……[详细]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书院巷20号。旧址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为衙署。1982年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苏州卫生学校保护管理。历史沿革:衙门旧址所在地书院巷是苏州城区南部的一条街巷。唐称南宫坊,有牌坊立于巷东口。宋起即称南园巷,后因宋理宗赐魏了翁宅于此,并书赐“鹤山书院”四字,曾孙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复鹤山书院,巷遂称今名。明永乐年间以书院旧址为巡抚大臣行馆,宣德五年(1430)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巡抚衙门。自明宣德设巡抚到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梁章钜、张伯行、林则徐等。林则徐在任前后达五年之久,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末任巡抚程德全受革命力量推动,在此宣布江苏独立,脱离清廷,对促使清政府瓦解也起了一定作用。现存情况: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2005年7月苏州市政府对江苏巡抚衙门旧址进行了保护性抢修。巡抚衙门原来规模甚大,现存清……[详细]
246、泰伯庙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庙
  泰伯庙位于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50号桃花坞历史街区之中,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历史可追溯至东汉,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现尚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1982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梁式,桥墩仍为石砌,桥面已有改动。过桥迎面耸立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纹,横额镌至德坊,为光绪二年巡抚吴元柄所书。原尚有三让无称、归化、开吴三坊及石桥、方池,现均已无存。享殿广三间,面阔14米,进深10米,硬山顶,前加卷棚。殿内立有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庙碑记》、二十……[详细]
太湖西山禹王庙
  禹王庙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在甪里古村北端三面临湖的甪里洲。景区占地五十亩,由山门、牌坊、梨云亭、大禹像、太平军土城遗址、禹王殿、财神殿、天妃宫、古码头等组成。禹王庙是西山岛民为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建立的祠庙。西山禹王庙现为太湖中仅存的一座禹王庙,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庙有大殿三间,楠木梁柱,高10米,单檐歇山式,四只戗角,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青石御路一方,为明代遗物,刻双龙戏珠。庙旁石碑题字“万顷波涛一望收”,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书。庙四周,湖山毓秀,庙旁地上,有菜籽大小的铁色砂粒,是传说中大禹铸铁釜、斩妖龙时留下的。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曾这样评价禹王庙,“甪里洲三面临水,山水秀聚,超轶尘凡,当为湖中名胜第一。” 禹王庙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最早修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禹王庙现存的大殿,为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建筑物,禹王庙占地20余亩。……[详细]
寂鉴寺石殿
  寂鉴寺石殿位于苏州城西12公里处吴县藏书镇(善人桥)北天池山。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建。寺平面呈椭圆形,山门两侧依山凿筑有仿木构石屋极乐园与兜率宫,分别为重檐歇山顶和单檐歇山顶。寂鉴寺石殿名为西天寺,南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明间后部突出,故石殿平面呈“凸”字形,宋代称之为“0屋”。石殿紧挨山崖,仿木构,无斗拱,单檐歇山顶。元至正十七年(1357),僧道在创建寂鉴禅庵,后经重修,改为寂鉴寺。石殿、佛龛及造像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至二十三年(1363)。寺南山门东西两侧各有石龛一座,分别题为“兜率宫”、“极乐园”,均依山岩建筑,面阔1间,仿木结构,歇山顶抱厦式。龛内各以整块山岩雕刻立佛一尊,东龛为弥勒佛,西龛为阿弥陀佛。佛像高3.25米,线条粗犷,方面大耳。西龛内嵌有镌刻建造年代和施主姓名的碑石。寺内石殿题名“西天寺”,北依山岩,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仿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详细]
横扇博士桥
  横扇博士桥原名八字桥,位于吴江市横扇镇四都村三组。始建无考,原为木桥。相传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桥处有东西向横港及南北向西港两条河流交叉流经,两港交处的西南部是只牛字圩(农耕圩田)。元末,有位风水先生来到此地,说牛字圩像只卧牛,若能在牛头上安上两只角,就能成为“日日万人朝”的好龙脉,可出“真命天子”。地处八字桥域后来没出“真命天子”,憾恨被明洪武年代军师刘伯温破了“风水”,于八字桥中间的“牛脑中央”建个“甏头观音”,它像一颗钉将“卧牛”活活钉死,从此“真命天子”出不来了。“甏头观音”现尚存于八字桥堍,由人进香。于是当地人就于横港及西港上各架一桥,两桥成“八”字形,仿佛在牛头上安上一对牛角。该两桥原称八字桥,后讹(或改)为博士桥(在当地话中,“八字”与“博士”同音),这桥名寄托着当地人对出“贵人”的期盼。清同治十二年(1873),用附近废圮的崇吴寺之石构成,两座桥均为梁式石桥……[详细]
张家港东渡寺
  东渡寺位于张家港市鹿苑镇西苑村,338省道旁东渡苑景区内,东渡寺在1994年经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建,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初具规模。由苏州原寒山寺方丈性空大和尚题写“东渡苑”三个大字的仿古牌楼,矗立在东渡寺的山门前。2003年开始建造了唐代风格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厢房。大雄宝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佛像采用生漆脱胎工艺,佛像庄严慈祥,工艺精湛。两边十八罗汉用泥塑彩绘而成,造型各异,生动活泼。海岛上的观音手持金瓶显得特别慈祥,童子拜观音的历程错落有致分布在海岛上,二十四渚天分列在两边。凡是介绍唐代高僧鉴真东渡的史料中,都会提及黄泗浦。因为它是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成功的启航处。鉴真和尚从公元743年开始第一次东渡,此后的十年间曾五次东渡历尽艰辛,但均告失败。尤其是第五次东渡,身历险境,感染眼疾以至而双目失明。公元753年11月16日鉴真和尚率领24位弟子从黄泗浦启航,经过一个多月海浪颠簸,……[详细]
苏州白鹤寺
  白鹤寺位于枫桥街道高景山。据浒关志卷记载,白鹤寺建于唐代,距今千余年之遥,当时是吴中巨刹。随着历史的变迁,原白鹤寺已无存,为恢复名寺、发展高新区的旅游事业,由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师牵头,高新区佛教协会积极配合,将重现白鹤寺当年盛况。史载白鹤寺原址位于高景山上。高景山地处高新区的中心,景色秀丽。宋范成大《夜过高景山》诗曰:“伊扎蓝于草露间,夜凉月暗走孱颜,忽闻坡水清如镜,照见沉沉倒景山”。这里距离苏州市区不过20余公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相当便捷。重建后的白鹤寺,朝东,面向上院寒山寺和云岩寺,南有灵岩寺楞伽塔,西临寂鉴寺、铜观寺,前视开阔,群山秀丽,风光绝佳。经过征询专家意见,重建的白鹤寺基本采用明清式的建筑风格、纵轴式的布局形式,由庙前广场、寺院、塔院、花园及道路等几个部分组成。寺庙殿宇在中心纵轴上,依次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塔院。进入山门后左右为两层重檐式钟鼓楼。交通指南……[详细]
巡抚衙门旧址
  巡抚衙门旧址   位于书院巷20号,1982年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卫生学校保护管理。  巡抚衙门又名巡抚都御史台,别称抚台衙门。明代开始,专设巡抚为地方最高长官, 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0长官,总揽一省军事、吏治、刑狱等。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应天巡抚,驻苏州府,管辖南直隶江南诸府及江北安庆一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立江苏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立江苏巡抚,专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仍驻苏州府。辛亥革命后废。  巡抚衙门旧址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为衙署。自明宣德设巡抚到清末,480 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汤斌、梁章钜、张伯行、林则徐等。林则徐在任前后达五年之久,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末任巡抚程德全受革命力量推动,在此宣布江苏独立,脱离清廷,对促使清0瓦解也起了一定作用。  巡抚衙门原来规模甚大,现存清同治……[详细]
唐纳故居
  从胡厢使巷东首的仓街向西,行不足百米,就是唐纳故居。苏州人从来不这么称呼唐纳故居或者叫唐宅,而是叫马家墙门里的马家少爷。唐纳,其实并不姓唐,大名骥(季)良,1914年出生在胡厢使巷的“马家墙门”内。这位20世纪早期的苏州才子,因三十年代在上海报界撰写影剧评论而蜚声文坛。今天我们知道的更多的,是他与当年中国政坛上生杀予夺的“红都女皇”一段生死恋情。可能唐纳自己也没有想到,那个叫蓝苹的青岛女子,会如此强烈的影响他的一生,遮盖了他一生其它有光彩的部分,以至于后来他只能去国离乡,客死异域。今天的故居是2003年10月,由苏州市文管办正式挂牌的。而此前,故居一直散住着各色居民。老宅中路主轴线前有石库门墙,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后花园。中路两侧为备弄。备弄以外为东、西二路,以及东西花厅、画室、书房、琴馆及下房等,基本保留了明清老宅的格局。马家祖上留下了这片产业,后来由于家族繁衍,各房分居。据说……[详细]
震泽慈云禅寺
  慈云禅寺创建于宋咸淳(公元1265-1274年)年间。明正统中(1436-1449年)重建,旧名广济寺。明顺年间(1457-1464年)赐今额。中有浮屠五级,相传三国赤乌13年(250年)初建,明万历五年(1577年)寺与塔均重建。自明万历至汪康熙、乾隆、道光历朝多次增建殿宇堂轩,成为吴江市(区)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历代高僧辈出,明有道泽、慈林,清有净眼、超伟法师及断手誓修天王殿的化主天衣僧。古刹名寺历来文人游踪不绝,留下诗篇甚多。清金圣叹留别诗:“震泽多精舍,慈云师子林。家私唯古佛,眷属总玄心。后汉人何在?微言乃至今,相逢随欲别,舍此更何寻?”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于兵燹,唯塔独存。民国十三年(1924年)信女徐毕氏捐银八千,重建大殿三楹。十七年又修慈云塔,为震泽八景之一“慈云夕照”。塔左有纪念大禹治水的拱形石桥,与塔互成呼应,构成水乡古镇特有的自然景观。慈云寺塔为江苏省文物保护……[详细]
松陵泰安桥
  松陵泰安桥俗名新桥,位于吴江市松陵镇盛家厍老街区,跨新开河(又名新桥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始建。盛家厍原为松陵城东南商业街区,商铺比肩而立,热闹非凡。明嘉靖年间,邑人吴淓兄弟主持开凿自吴淞江通城西烧香浜的新开河,将此城南地区分割为南北两片,新开河上建此石桥以利商业街区的通行。桥毁于咸丰战火,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松陵人称之为新桥。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全长13米,宽3.35米,矢高4.4米,跨径4.65米。两堍都有桥台。由南向北17级,由北向南16级。南桥台正南4级,东5级,西3级台阶,桥台面1.6×4.4米,北桥台正北4级,东6级,西4级台阶,桥台面1.62×4.44米。整座桥由花岗石构筑而成,有花岗石桥栏。桥面龙门石雕有莲花图案。桥梁刻有“泰安桥”三字。桥身两侧各有楹联一副。东向楹联为“近傍城隅通笠泽;远连淞水隔垂虹。”西向楹联为“雉堞重新开泰宁;鲈乡□□□□□”(后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