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平望小九华寺
  小九华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莺脰湖畔,四周环水,只有一座伟岸挺拔的安德桥相连。过去在小九华寺对面还有一座美丽的暮虹桥做伴。红墙碧波、晨鼓暮钟、橹声梵音不绝于耳,不失为一块佛教宝地。 小九华寺面对莺湖,莺湖是杭嘉一带的名湖,它与嘉兴南湖、杭州西湖齐名。曾引来不少文人雅士吟诗作画,如白居易、李白、杨万里、陆龟蒙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小红吹箫工唱歌”,就是在这一带留下的名句。《水浒传》、《醒世恒言》等名著都有此湖的记述。小九华寺又名九华禅院,原名东岳庙。小九华寺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85年)里人吴国忠偕僧通运募建后殿,奉祀幽冥教主(即地藏王菩萨,故俗称地藏殿),并铸炉于庭中。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国忠子昌运偕僧朗涵募建大士殿。乾隆四年(1738年)建关帝殿、刘公祠。乾隆五年(1740年)监院僧蕴山建山门、客堂、斋堂、厨房等。乾隆十年被毁。光绪四年(1878年)游方僧永缘、莲堂重建山门五间,光……[详细]
82、曾赵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赵园
  曾园,原称虚廓园,俗称曾家花园。占地20多亩。这里原为明朝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钱岱筑“小辋川”园林的部分遗址,于清同治时为曾家所购置,由清光绪刑部郎中曾之撰(号君表)营建为家园。光绪九年(1883年)始建,至二十年落成,至今已有120多年。向为江南著名古典园林。曾之撰之子曾朴曾为清光绪时内阁中书,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其所著历史文学小说《孽海花》脍炙人口,鲁迅鉴为“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与《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行记》并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名闻海内外。曾朴并曾翻译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莫里哀等多部作品,盖使曾园名声大振。曾朴曾在园中度过他的少年和晚年。虚廓园的得名,源于《淮南子》的“天文训”篇,取自该文“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意指混沌初开,空虚寂静的一种清朗之气。而这里曾被称鉴为半城半野、半山半水,澄澈明朗,环境优美佳绝,含有灵秀之气。以“虚廓”为园……[详细]
巴城崇宁古寺
  在昆山市阳澄湖东岸、巴城镇北,有一座风格古朴、历史悠远的千年古刹静静的矗立在这一方灵秀之地上,任是时光荏苒、情境变迁却总也改变不了它那绵绵长长的古风雅韵!崇宁寺于梁天监八年(公元509年)由梁武帝敕建,距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元末(公元1368年)时,又有乡人丁道坚舍宅扩建古寺。至明英宗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戒行精严,勤于禅学,以仁善化人,以道德律己”的苏杭名僧释存鼎为古寺住持时更是扩地增建。据历史记载,天王殿中有石弥勒佛,后隔园地雄峙正殿,旁置巨钟;两庑廊厢座罗汉五百尊,整个寺刹高大恢宏。此寺原本为庵,存鼎请命于朝,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赐以今日之名,后香火日渐鼎盛。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及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善信又两次修葺寺院,崇宁寺一时竟成幽胜之地。然而,此后却历尽社会动荡,至抗战时期,古寺大部均毁于日军之手。2002年春,古寺易地重修。在……[详细]
锦溪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宋嘉泰中孝宗妃陈氏葬此,故建此院,命僧守香火。寺东有放生池。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寺僧通郁(字若山)自南京双忠寺飞锡陈墓莲池院,成为该寺开山。里人孙君垣捐资半千,为鼎新计。殿堂、廊庑次第告成。筑长堤、开巨沼。前后榆栁婀娜有致。名曰:“阿律寺”,向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旁有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处。本奫(字大渊,一字钓雪),由通郁披剃,后于天童寺受戒于道忞。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随道忞入都,途中接通郁函,即归陈墓阿律寺。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本奫遁迹于松江佘山普照塔院。元珑(字木堂),投本奫为师,卓锡于松江瑞光禅院。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途经昆山、松江等地。元珑去淮恭迎召对,向皇上献《万寿颂》、《长生图》,深受皇上赞赏。沿途,元珑向皇上谈及陈墓莲池院通郁祖师开山之事,皇上甚感兴趣,问及良久。皇上赐坐、赐茶、并赐御……[详细]
光福香雪海景区
  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光福早在西汉初叶就开创了种梅历史。明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一文中写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其时,一年一度的邓尉探梅,早已成为苏沪一带的习俗。原《光福志》载:“所谓二十四香花信风,唯梅信第一,帷时四方名流骚客,或寻胜,或探梅,舟车往来,络绎而至,极一春之盛。”邓尉探梅最好处,莫过于香雪海。香雪海位于光福镇西南的马驾山(亦名吾家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江苏巡抚宋荦,登马驾山赏梅,有感于“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的意境,遂提名“香雪海”,并题词镌刻在马驾山的石崖上,香雪海随之便名扬天下。1960年3月17日,香雪海被列为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石刻、亭、馆)。香雪海景区有闻梅馆、梅花亭、乾隆御诗碑等景点。“闻梅馆”位于马驾山腰,馆内一对盘龙抱柱,抱柱上为乾隆御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柱联。顺“闻梅馆”旁的山径漫步往上登……[详细]
昆山慧聚寺
  慧聚寺原位于昆山马鞍山南,始于梁代,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佛教丛林,始建于梁代天监十年(公元511年),经梁武帝恩准,由吴兴沙门慧向大师所建(慧向大师为梁武帝之师)。历史上为江南颇具影响的佛教丛林,该寺香火旺盛信徒众多,是一座人文历史悠久、艺术文化灿烂的千年名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就有慧聚寺。康熙皇帝曾四次巡幸昆山慧聚寺,并作诗留题,诗云:“万里人烟春雨浓,菜花麦秀滋丰茸,登高欲识江湖性,染瀚留题文笔峰。”“画龙点睛”成语典故也出自此处。南唐后主李煜曾为大殿前的经台、钟台题写匾额。唐代诗人孟郊、张祜所作的慧聚寺题咏,以及宋代王安石的和诗曾被世人尊为“山中四绝”。1400多年来不仅是江南清净的佛门圣地,也流传着灿烂的佛法、文化、艺术、说不尽的历史佳话;惜清朝咸丰年间,该寺多次遭受雷火和兵劫,“八一三事变”爆发,又遭日机轰炸,目前仅存马鞍山西山之巅的至尊宝塔。2005年起在政……[详细]
87、鹤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鹤园
  鹤园位于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年间道员洪鹭汀始筑,因俞樾书有“携鹤草堂”匾而取名“鹤园”。园中池水似鉴,修廊如虹,风亭月馆掩映于山石之间。园未竣,洪离苏,一度借为农务局。后归吴江庞屈庐,其孙庞蘅裳复加修建,一时成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词人朱祖谋曾寓居于此。园中有朱氏手植的宣南紫丁香一株,花时清香满园,沁人心脾。邓邦述篆题“沤尹词人手植紫丁香”刻于花坛。庞蘅裳闲居园中,谐“鹤园”音自号“鹤缘”,又署其厅曰“栖鹤”。鹤园总面积3134平方米,小巧紧凑,简洁幽雅。东宅西园并列,宅三进。园内水池居中,小桥凌波,竹石花木环池而布,右亭左馆隔池相望。北部为主厅“携鹤草堂”,结构精巧,前廊东西门楣有庞蘅裳自题“岩扉”、“松径”砖额,典出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中“忽至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句。堂前有湖石“掌云峰”,以形名。池南有四面厅额“枕流漱石”,与主厅隔水相对。“听枫山馆”又称“鹤巢”,隐现于园北翠……[详细]
浏河天妃宫
  浏河天妃宫,又名“天妃灵慈宫”,俗称“娘娘庙”,为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移建于现址。据文献记载,浏河天妃宫同湄洲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天后宫一起被统称为大陆元代“四大妈祖庙”。浏河天妃宫因此成为江南地区最古老、最负盛名、最具独特历史价值的妈祖庙。据史料记载: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在这里祭拜妈祖,以祈求海上的平安,场面非常隆重。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从刘家港出海之前都要必先率船队官兵把天妃宫修葺一新,在此进香祈求朝拜海神娘娘,祈佑出海平安,而每次平安归航时又要至此朝拜谢神,并供奉船模,并将记载七次下西洋经过的《通番事迹碑》立于天妃宫内。有的史料还记载郑和把出使各国带回的西域海棠,大红牡丹、黄蕃薇等植于宫内。特别重要的是,《通番事迹碑》记载:宣德五年冬郑和奉使第七次下西洋之前亦到此进香朝拜,修建该庙。清道光四年……[详细]
紫金庵罗汉塑像
  紫金庵罗汉塑像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在洞庭东山西卯坞内。始创于唐代,清代重修。主要建筑虽仅为一殿一堂,但它因有南宋民间雕塑名-潮夫妇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罗汉像而声名远扬。紫金庵大殿正面巍坐在覆莲座上的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迦叶和阿难侍立两旁;海岛观音壁立“三世佛”后;而各现妙相的十六罗汉分列于大殿两侧的佛龛内。紫金庵罗汉塑像造型十分准确,形体比例适度,姿态生动,容貌各异。有的在凝想,有的在假寐,有的在讪笑,有的在愁思,各种姿态雕塑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长眉”罗汉慈颜善目,满脸福相;“评酒”罗汉遍尝杜康,一副醉态;“伏虎”罗汉虽老态龙钟,然而却法力无边,只用手向老虎一招,那斑烂猛虎,竟如温柔小猫驯服在他的脚下0袍角;而“抱膝”罗汉则傲气横溢,认为降伏一虎,只不过雕虫小技。右壁那3尊罗汉目光不约而同地注视柱头的蛟龙,只见“降龙”罗汉大眼圆睁,嘴唇紧闭,双脚脱鞋,放在座上,右手手掌……[详细]
90、思本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思本桥
  思本桥又名思汾桥,位于同里镇西南郊潦浜村的桥港里。据同里旧志记载,为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里人叶茵建造。1995年4月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吴江市境内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叶茵是宋代著名诗人,此人乐于善举,曾为里中修建多座桥梁,思本桥即其一,俗名思汾桥,思本取名“当思以民为本”之意。思本桥架于桥港里中段,东西走向,系单孔拱形桥,桥身皆用武康石砌成。桥全长22.5米,宽1.8米,桥面长5.4米,略呈弧形,桥跨度达9米,矢高4.5米,矢跨比正好为1∶2,拱券(并列砌筑,由七道平行的券石组成)呈半圆形,与水中倒影虚实相接,合成整园,波光粼粼,秀丽异常。该桥具有独特的形体结构和架桥技术:拱券分节并列砌筑,由七节平行的券石组成,无横向联系构造;桥顶石梁,桥两边斜坡和桥面北侧用三块大型的条石衔接,条石每块长为4.4米,宽0.73米。采用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厚,外侧又凿成弧形的做法,桥面……[详细]
钮家巷方宅(平江客栈)
  方宅,是苏州控制保护性古建筑,编号130。此宅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宅主为朱姓,后售与米行主方姓。建筑面积2402平方米。中路4进,第二进为大厅,面阔3间11.9米,进深7檩8.4米,扁作梁架。大梁、棹木、山雾云等雕刻精细。第三、四进为楼厅。东路4进,第二进为船厅,后2进为楼。西路仅存1楼,宅后有小园。1959年后拆半亭,假山迁耦园,1983年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现存桂花厅(船屋)及零星湖石。方宅解放后入住了近30户人家,街坊改造后,方宅连同街对面的董氏义庄,被香港丝路集团投资六千余万元包装成一家准四星的宾馆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宾馆命名“平江客栈——苑桥别馆”,因融于小桥流水的优秀历史街区,带有比较完整的江南古风,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很大程度保持了江南优雅、清秀的特色,而入列“中国十个最不能错过的客栈”。门厅为较为传统朴实的面南三开间,现大门已被完全改换成落地长窗,已非原先板门。左右两间……[详细]
郭绍虞故居
  郭家世居苏州,由于家境贫寒,一直租房居住,而且经常被迫搬迁。1927年,郭绍虞在燕京大学任教授后,生活较为安定,也略有积蓄,遂在苏州购下大新桥巷一处建于晚清的普通民居,以奉养父母安度晚年,并请当时在家乡任教的兄长郭际唐一家陪伴父母同住,自己则常在假期回苏州看望双亲。该处故居即今大新桥巷13号。据郭绍虞子女回忆:大门外沿河曾有一高大照墙,两旁是下到河埠的石阶。穿过门房,经由弹石铺就的天井通往轿厅,天井两旁砌有白色矮墙。轿厅后的天井也是弹石铺砌,西侧靠墙有一花坛,种有蔷薇、栀子等花木,也有些太湖石。东侧是走廊,廊的外侧有矮墙。过天井是花厅,厅后有一拱门,上有郭鲁卿手书篆体“大富贵亦寿考”六个大字。进入拱门,右侧为方厅,厅内方砖铺地,房顶很高,夏季极阴凉。墙的上部有气窗,窗上镶有各种颜色的花玻璃,需用绳索拉动开闭。方厅外室有口水井,夏口可作冷藏用。室内周边有靠背椅和茶几,中间有张长桌,侧面两张沙……[详细]
苏州石公山
  石公山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东南端,隶属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因昔日在山下傍水处有两块奇石,形如一对老翁和老妪,称为石公、石婆,故而名为石公山。石公山不高,以石为奇;三面临水,一面背倚丛岭,满山翠柏浓郁,如青螺伏水,似碧玉浮湖。山村水映,美景天成。山上亭台楼阁,高低错落,轩树桥廊,疏密有致,有归云洞、浮玉北堂、来鹤亭、断山亭、一线天、明月坡、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傍晚可观“日月双照”奇观等景观,湖光山色举目入画,当年著名的海澄法师曾在此居住长达10年。清朝文人沈盼曰:“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这是对我们石公美景的真实写照和形象概括。石公山在历史上即为著名的游览胜地,自春秋以来,游人云集,名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唐代的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宋代的李弥大、范成大,明代的高启、王鳌、唐寅,清代的俞樾,近代的李根源,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等人,均曾来此访古寻幽,饱览湖……[详细]
苏州万佛寺
  苏州万佛寺得名于寺内的万佛石塔,万佛石塔,原名禅师塔,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镇湖镇西泾村(西京村)。它面对太湖,隔湖与光福窑上山相望。坚固耐用太湖水患多,而塔是佛的象征,佛是威力无比的化身,为了消灾镇邪,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始建该塔,作为镇湖之物。在明朝成化年间,高僧昕乚将塔进行了洗刷整修。由重建至今,已经历了692年的风风雨雨了。塔由石灰石石块砌成,作单层造。塔体外方内圆,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坚固朴实。它既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楼阁式宝塔,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喇嘛塔(瓶型塔),可谓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塔原坐落在江南名刹秀峰附近,坐北朝南,通高11.2米,分台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门,门高2.1米,阔0.72米,正面额上刻有“古塔重兴”四个大字,东西两面均刻有“阿弥陀佛”四字。塔门两侧镌有楹联一副,上联是“造塔功德普渡众生”,下联为“发……[详细]
太仓圣像寺
  圣像寺或叫圣像教寺,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古刹,也是佛教传入太仓的起始点。圣像寺位于太仓西北部,距太仓城四十公里的鹿河镇,鹿河原名陆河,又称陆河一座历史久远的古刹,也是佛教传入太仓的起始点。一千七百年前,就有村庄市集,是太仓最古老的集镇之一,据考:后汉期间,江南吴郡的陆姓是大族,权势极大,孙吴期间,他们的宗族支系分布沿江一带,由陆氏经手开凿的“陆河浦”,南通六尺沟,北入长江,陆河浦又称陆河港.陆河由此得名,清末民初始为“鹿河”。圣像寺原址在今化纤纺织厂东隅,经考查,清嘉庆年间由王昶编写的《江苏直隶太仓州志》记载,三国期间,吴国的仆射(高级武官名)徐真“捨宅为寺”(公元二三年),晋建兴二年(公元三一四年),得泛海二尊石佛像,由地方官吏奏请晋愍帝司马业批准寺额,定名为“圣像寺”,后数次遭受兵燹,宋嘉祐八年(公元一O六三年)朱肱重新建造,僧重殊为之作记,后又颓废,明洪武初(公元一三六九年左右)僧永康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