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
  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位于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纪念碑于1984年建立,碑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纪念碑为花岗石体,南面刻碑文,顶为红旗造型,东面和西面上部有红旗、五星造型。高约25米,花岗岩石基座。纪念墙为花岗岩石主体,高3米,长10米。中间嵌8块长50厘米宽80厘米的青禄石浮雕。纪念墙于2009年建立,以文字说明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1934年8月14日红军解放罗源城的历史画-卷。文字共分成9个部分,分别是:前言、战前会议、侦探敌情、西门开战、突破南门、主攻北门、全城解放、威震敌营、影响巨大,还配有攻打罗源城战斗经-过要图。文字记述的主要战斗经-过如下:1934年8月上旬,以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同志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赣入闽。12日,先遣队进抵距离罗源城三四十里的凤坂周围乡村,总指挥部设在百丈村。当晚,军团--会见罗源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负责人,同意他们……[详细]
洪恩灵济宫
  据史书记载,永乐重建的洪恩灵济宫自金鳌山下沿山势建到山顶,计有三重门、六座宫殿,以及法堂、道房、钟鼓楼、御碑亭、牌坊、客舍等大小建筑两百余间,四周建有宫墙环绕,整座建筑金碧辉煌,仿佛帝王宫殿,故其大门楹联写道:“欲观北京皇帝殿,先看青铺灵济宫”。北平的灵济行宫则与此相仿,占地九百七十四亩,有八座大殿,三百五十间房屋,规模堪比皇宫。现存的灵济宫为1988年重建,建筑面积约有2460平方米,由山门、御碑亭、庙堂等组成。山门朝西,两层青砖砌筑,三段式歇山顶,上 书--“金鳌门”。山门内为前院,院南侧保留有明代御碑亭,平面方形,面阔三间,边长8.89米,高9.80米,覆莲柱础,抬梁斗拱。上为重檐攒尖顶,顶面处密铺望板,角嵴置兽吻。亭中立有「御制洪恩灵济宫碑」,为石灰岩质,通高6.20米,宽2.06米,厚0.62米。碑额为半圆形,两边浮凋双螭图桉,篆额相传为解缙所书。碑下鼋趺座高1.90米,长4.0……[详细]
青年会地下秘密交通站旧址
  青年会地下秘密交通站旧址位于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西大道357号。1910年,62岁的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后,为让青年会成员有个固定的活动会所,便于联络各界人士,黄乃裳亲自捐款45000元以购置地皮,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捐资12万美元,用于建筑费用,于民国5年(公元1916年)在台江苍霞洲选址建造成福州基督教青年会所。会所大楼濒临闽江万寿桥畔,规模宏大,气派非凡,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综合大楼。抗战胜利后,中共福建省委在该会所401号房美国新闻处驻榕特派员办公室设立了地下秘密交通站,成立了特别支部,支部书记由福州市委书记孙道华兼任,成员有傅孙焕、陈文相、蔡龙同。在青年会401、403房住过的有闽浙赣区党委书记曾镜冰等。194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社会部福建负责人谢筱迪来福州时,也是先住在青年会。地下党员蔡龙同是地下交通员、联络员,他是美国新闻处的驻榕特派员,利用美新闻……[详细]
鼓山摩崖石刻
  •鼓山名胜之一,各种石刻,更有朱熹手迹。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境内,也是鼓山名胜之一。据记载,鼓山摩崖题刻共有180处,估计全山石刻不下3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喝水岩下石壁上刻的“寿”字,字径为4米,为南宋著名大书法家朱熹所书。纵观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篆、隶、行草、楷俱全,堪称福州碑林,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自宋以来,名人笔迹荟萃于此,共有石刻549段。其中宋刻89段,元刻11段,明刻31段,清刻168段,民国刻96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刻2段,另有疑刻152段。主要分布在灵源洞、石门、达摩十八景、绝顶峰、白云洞等处。灵源洞是全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处,有宋以来的真、行、草、隶、篆书体的题刻100多段,被誉为“东南碑林”。北宋大书法家蔡襄等题名“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戌(1046年)孟秋八日游灵源洞”,为全……[详细]
中共连江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遗址---关公亭
  中共连江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遗址关公亭位于连江县城西郊玉泉山。1929年5月14日,中共福建省委全委会议作出关于《福建政治现状与党的工作总方针》的决议。决议分析了福建政治现状,对全省各县工作予以布置,同时决定:全省分为六个区,福州区以福州为中心,福州附近连江、长乐、福清……等县属之。此区工作目前先要注意植立福州工人运动基础,发展连江等县党的组织,注意这数县及福州四邻农-动,造成包围福州的形势。杨而菖、郑厚清、黄茂雄、黄应龙、郑厚康等中-员在福州、连江等地中学毕业后,陆续到镜路、透堡、官岭、定海等小学任教,以教员身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通过同学、亲戚、朋友的关系宣传革命道理,吸引城乡各地进步青年参加群众组织,如反帝大同盟、革命互济会、农民协会(透堡农民称“农夫会”)、读书会(城关)、森林会(镜路)等,为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工农运动的兴起积蓄了革命力量。1930年三四月间,中共连江县委(或特别支部)……[详细]
飞甍临江观音阁
  飞甍临江观音阁敖江流水,碧绿澄静,两岸绿树,苍翠葱郁。观音阁位于敖江北岸的宝华山下,依水背山,显得淡雅、古朴而宁静。春暖时节,依阁而望,敖江0,荡人心襟。对岸文笔山巍然而立,烟雾中若隐若现,青峰倒影,随波轻漾。在茂林修竹和芭蕉叶丛中,观音阁是一座极富诗情画意的古刹。大凡古刹名寺,扬名各有其因。有的因大德高僧而扬名,有的因风景秀丽而扬名,有的因神奇传说而扬名。连江县城西郊观音阁,因一场文人盛会而留名千秋。观音阁,又名大士阁(见图),供奉观世音菩萨。县志记载,“唐大中元年(847年)建。宋乾道二年(1166年)陈庆寿等募修”。此后,历代皆有维修,院内有勒石记载。跨过小桥,进入观音阁门楼。拾阶而上,迎面正殿香烟缭绕。中间端坐观音菩萨塑像,手执杨柳,慈眼善目。背后紫竹丛林的壁画,烘托着佛教的清静祥和。佛像上方挂一横匾,上写“南海慈航”。两旁是一副佛教楹联,“五蕴悟真空,紫竹白云参妙谛;六根消夙障,……[详细]
闽侯崇圣寺
  福建闽侯崇圣寺位于福建省闽侯县境内的雪峰山麓,距福州市约70多公里,是禅宗云门、法眼二派的发源地,为江南五山十刹之一,素有“江南第一丛林”之称。1983年,雪峰崇圣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已修葺一新,成为闽侯县的著名名胜古刹。历史沿革崇圣寺座范在雪峰凤凰山南麓,创建于唐朝咸通十一年(870年),它的开山祖师是唐代高僧义存禅师。据《宋高僧传》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十六等记载,义存(822一908年),俗姓曾,泉州南安人。9岁请出家未准,12岁从父游莆田玉涧寺出家,拜庆玄律师为师,17岁落发,谒福州芙蓉寺灵训禅师。28岁往幽州宝刹寺受具足戒,后到武陵德山(今湖南常德)参拜宣鉴法师,承其法系。咸通十一年(870年)到雪峰,当地绅士兰文卿许他在大枯树下结庵修行,称枯木庵。“里人兰文卿舍田七千余亩,屋五百间,诸物充足,遂为南方丛林第一”。此寺初称应天广福禅院,或称应天雪峰禅院,四方僧人……[详细]
八一七革命烈士公园
  八一七革命烈士公园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岭头村。1949年的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在北峰岭头猪蹄亭山向国民党军队在福州的防守阵地发起攻击,打响了解放福州的第一-。猪蹄亭山又称猪蹄峰,强攻猪蹄峰是解放福州最激烈的一场战斗。该峰位于福州北门要塞,海拔524.4米,三面悬崖。1949年,国民党军第106军第50师派重兵把守,并在山前设置用木桩和铁丝网构成的鹿砦,扼住解放军主攻部队通往福州的咽喉要道。我军第28军第82师第245团3营于8月16日晚向该高地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先后夺取了猪蹄亭山北侧的两个山头,当天傍晚,在攻取主峰时受阻。8月17日凌晨,8连1排长刘新堂在部队屡攻不克的紧要关头,带领4名战士前去炸鹿砦,均壮烈牺牲;经过9班长李云才、副班长孙立文和杨家寿、孙德俊等数10名战士前仆后继的进攻,用生命打开福州的北大门,终于用鲜血换取了猪蹄峰战斗的最后胜利,为解放……[详细]
三坊七巷之衣锦坊
  衣锦坊,位于南后街西,坊内有闽山巷、洗银营等。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坊中十六号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三坊七巷之一。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并且记起古城区的内河是通海感潮的。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奋发有为。这个巷于是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艳羡的目光。而觥筹交错、掸冠相庆时,最易激发的是雁过留声的雅兴。于是先有该巷荣归的春风中人,改通潮巷为禄锦坊或棣锦坊,后有更……[详细]
坑园龙峰寺
  龙峰寺,乃坑园乡古迹胜地之一,座落在坑园村后山脚山中,四周梨树环绕。当春天来临时,梨花盛开,闻到阵阵梨花的芬香,使人格外感受到自然风光。秋天时,硕果累累,金黄色的小梨子,似同金子。寺的外貌在果树林中更显得尊严丽秀。  龙峰寺始建于明朝,已有数百年历史。回首鼎盛之时,有七座庵盘叠在寺的周围,俗称七庵前。时有僧尼百余众,但由于历史变迁的缘故,庵寺经受时代磨难,到后来只剩下废墟断墙,让人感叹不知。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农村各个角落,村民们自发奋起,焕发了重修龙峰寺的信心。20世纪八十年代,经广大信士和村间乡老及有识知名人士几经筹划,着手筹建龙峰寺,恢复古老文化遗产。经过广大信士及皈依弟子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由小变大,由原来几十平方米的简易礼佛场所,到占地面积有318平方米的大雄宝殿。  今逢盛世,为弘扬佛教文化渊源,满足广大信众的信仰需要,理事会全体成员倡议兴建观音阁,住持释开道襄助力之,更赖……[详细]
透堡农民暴动旧址--林氏宗祠
  透堡农民暴-动-旧址林氏宗祠位于连江县透堡镇北街埕里。1931年7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组建后,工作的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10月9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领导(市委农村工作巡视员)邓子恢(化名林祖清)到达连江镜路,随即召集特支扩大会议,传达部署减租抗债斗争,并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共连江特支为了引导农民同-势力作持久的斗争,保卫胜利果实,逐步成立了农民自卫队,领导群众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邓子恢返回福州后,市委派张铁(市委军委秘书长)驻透堡协助杨而菖推动连江的农-动。经过邓子恢的启发教育,杨而菖在农民减租斗争的实践中政治觉悟、领导艺术都有所提高。他敏锐地察觉到,地主恶霸决不会甘心减少剥削收入,于是在透堡农会总部——林氏宗祠召开党员骨干会议,成立农民自卫队,监视地主的活动,武装保卫减租果实。11月16日下半夜,在地主豪绅杨孝友、黄福成、杨青等“五虎六豹”的率领下,数百名团丁手执梭标,点燃火把,向农夫……[详细]
涌泉寺天王殿
  涌泉寺天王殿位于晋安区鼓山的涌泉寺内,为涌泉寺的核心建筑之一。殿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历代都有重修,今构基本保持了清代风貌,立面有改动。天王殿门额悬挂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御书“涌泉寺”匾额,门前庭院两侧耸立1972年由福州市郊龙瑞寺迁来的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制作的七层八角千佛陶塔(陶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对。据《鼓山志》载,天王殿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始建。宋绍兴七年(1137年)僧士珪重建,上为罗汉阁,下为金刚殿,当时天王殿结构可参考宋代福州知州程迈《重修涌泉寺碑》记载:“僧士珪修五百罗汉阁,下辟三门,傍通两廊,翼以随阁,俨然有飞走之状。”1542年涌泉寺毁于火,数十年间处于有山无寺的状态。1619年郡人曹学佺与僧道东智谛重建大雄宝殿,1629年林宏衍与僧宏晓建法堂,1633年林宏衍建钟、鼓二楼。1634年曹学佺重建天王殿,调整高度,改阁为殿,面阔三间,……[详细]
三坊七巷之塔巷
  三坊七巷之一。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原名修文巷,宋代改称兴文巷、文兴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于巷北而改今名。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塔巷如同其他坊巷,也是一条代有名人的人文坊巷,与这条巷子有关的,有开闽王王审知,宋代杭州知州陈襄,南宋知县陈肃,清王夑(知州)和王有龄(浙江巡抚)父子,海军将领叶伯鋆,民国陆军元老王麒,还有林长民、林徽因父女等历史名人。他们都在巷子深处留下了历史的足迹。在塔巷东头有福州永负盛名的“永和鱼丸店”。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区域内,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类型:历史建筑特色街区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电话:0591-87880917开放时间:景区本身全天开放,里面大部分的小景点开……[详细]
马尾天主堂建筑群
  马尾天主堂建筑群位于马尾麓三岐山,始建于1868年,为一建筑群,现存四处建筑(马尾天主教堂主楼、马尾天主教堂育婴堂、马尾天主教堂老人院、马尾天主教堂小修院)。根据《马尾区志》记载,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原为西班牙神甫创办的小修院的宿舍;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原房屋为基础创立马尾天主教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船政法籍监督杜业尔新建砖木结构的法国式新教堂。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现存的建筑均建于不同时期。根据《马尾区志》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尾境内已有天主教活动。当时,船政大臣沈葆祯聘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还聘雇洋匠。这些人大多携带家眷,而且多为天主教徒,法籍和英籍员工在洋匠房之左各建规模很小的教堂。同治五年(1866年),西班牙神甫创办小修院。同治七年(1868年),西班牙神甫在三岐山建石砌双层房屋为宿舍。他们合约期满回国后,房屋移交给……[详细]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乌石山崖石嵯峨,挺拔竞秀,有题刻二百余处,遍布全山,书法精美,富诗情画意。以石林园、道山亭、霹雳岩、邻霄台、清泠台、天秀峰,天香台等处比较密集。有唐李阳冰的篆书,宋程师孟、陈襄、李纲、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80多处,篆、隶、草、行、楷俱全,还有蒙文书刻。尤以李阳冰的《般若台记》为最著,全刻高5米,宽2米,字径0.5米,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摄”五个楷书小字,径5寸,据《榕城考古略》载:这段题刻与处州的《新驿记》,缙云县的《城隍记》,浙江丽水的《忘归台铭》,世称“四绝”。原刻在华严岩西侧,“文革”期间,省气象台基建时被毁坏,幸好拓本尚存,1982年在石林区复制。宋刻多榜书、题名,明清多诗刻。其中明代太监的题刻对研究明代太监,特别是督舶太监的活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此外,南宋绍兴……[详细]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风光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Email:bytravel666*163.com(*改为@)
  晋ICP备20230160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