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641、久安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久安桥
  久安桥位于霍口乡霍口村后洋自然村。又因形如虾蛄,俗称“虾蛄桥”。石拱券桥,东西走向,长18.50米,宽3.55米,单孔,净跨10.45米,拱圈厚0.66米,栏板高0.55米,厚0.15米。南向栏板内侧正中刻楷书“久安桥”三字,桥东端左侧面田边有建桥石碑六通,记缘起、缘首及助缘者姓名和金额。建于清嘉庆年间(西元1796~1820年)。抗战时期,乡民为迟滞日军,自发地拆卸下桥面上的青石板。其后修复,文革期间,桥东端左侧面田边建桥石碑6通,被没入田中。2001年12月,久安桥被列为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万寿头陀寺
  万寿头陀寺也称万寿寺或头陀寺,原在福州市坞尾革新街。坐北朝南,正面为福州民间祠堂常用的屏风式牌楼墙;门内为主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九架梁,穿斗与抬梁结合式木构,硬山封火山墙。左右为观音阁、关帝殿,内供佛圣和王法助禅师塑像。寺旁原有大士、武圣两楼,今均废。元大德七年(西元1303年),福州万寿寺僧人法助请旨创造石桥。至治二年(西元1322年)大桥竣工,此时法助师已圆寂,民间为纪念法助师,以师生前所居万寿寺为桥名,曰万寿桥(仓山区文保单位,已被福州市政府拆毁,时任市委书记赵学敏),并于江边大桥附近创建头陀寺以为纪念。寺内立有《头陀寺法助禅师赞》碑,碑文日:“仁哉我师,功德堪思。台江观海,善愿心持。十方普渡,辛苦不辞,架桥叠石,再世成立。往来行旅,络绎奔驰。昔忧险阻,今乐坦夷。其利溥也,施及来兹。是宣享祀,在此江湄。”岁月沧桑,万寿寺废,民间渐将两寺混一,乃成万寿头陀寺。万寿头陀寺经明至清朝,几……[详细]
怀安衙署
  怀安衙署位于仓山区建新镇淮安社区江边,宋咸平二年(999)至明武十二年(1379)为怀安县衙署;明万历八年(1580年)撤怀安县,县治废;清代改为怀安递运所,改建为悬山顶,穿斗架二进民居。建筑占地1092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庭院均用工整的条石铺地。衙署两边的围墙已毁,墙基尚存,高0.9米,厚0.75米,周长150米。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衙署是目前仓山区现存唯一的衙署遗址。县衙建筑现存三进,木构,面宽18.2米,进深60米,面积1092平方米。一进为前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悬山顶。首进庭院用工整的条石铺地,第二进为正堂,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间带廊,单檐悬山顶。中院以块石铺地,庭中有一古井。三进为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屋顶。后院紧靠石岊山,为后花园。衙署未见厢房,围墙为砖间夯土构造,已倒塌,基石尚存,残高0.90米,厚0.75米,周长约150米。……[详细]
陈伯谅坊
  陈伯谅坊位于阳下乡西亭村,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陈伯谅,字执之,弘治十七年进士,官至御史,为两京学政提督。乡人为纪念其功而建牌坊。坊四柱三门,牌楼式高4米,宽3.8米,由优质花岗石精雕细琢构成,坊匾正面阴刻楷书“两京文衡”,背面阴刻楷书“恩封豸史”。1987年11月列为县级文保单位。……[详细]
林述庆故居
  林述庆故居位于闽安镇西山大逞里。建于清初,林述庆出生在左前厢房。故居面向西北,土木结构,两边设封火山墙,面宽l1.1米,进深抖14.4米。由前后厅堂、厢房、披榭、天井组成,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46、白龙庵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庵
  白龙庵位于台江区苍霞街道白龙路门牌,为福州九庵之一。始建未详,重建于清光绪丁末年(1907年)。从北向南,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庵正门石横额:“白龙武圣庙”,小门额:“文经”、“武纬”为匾,现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构架单檐歇山顶。门窗雕饰精美。庵内石柱存“光绪丁末季春吉旦八社绅耆董事同拜”等楹联题刻。1988年公布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福州燕桥
  燕桥位于福州市水部土山,在龙华桥北侧。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单孔石构,廊屋式平梁桥。桥高3米,长5.5米,宽2.6米,南北走向。廊屋为单檐悬山顶,屋檐南北各嵌有青石匾额,镌刻“古迹燕桥”四字,下题:“清咸丰己未孟冬修建”。这是一座典型的福州式的亭桥,坐落于水部琼东河支流与琼东河的交叉口。桥面是小型的石梁桥,精彩之处是桥上盖的路亭,小巧的红砖风火墙,出入拱门,墙头叠涩,面朝琼东河方向为木栅栏,配合上石板路,桥畔的一棵老树,是福州特色水乡的典型景致。可惜于2000年左右毁于拆迁,建设了燕桥温泉苑。燕桥作为鼓楼区的文物点,悄无声息地被开发商拆毁,是福州文物命运的一个缩影。……[详细]
648、林瀚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瀚墓
  林瀚墓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狮山村九曲山半山腰,为林瀚之墓。林瀚(1434-1519),闽县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墓原在福州城北玉泉山(俗称山头角)东南麓,1988年因建设需要,迁葬濂浦玉屏山麓,1996年因建高速公路,再次迁往九曲山山腰。原墓坐北向南,面宽8.6米,进深12.3米。墓坪与神道碑、翁仲、石兽已毁,墓室被盗。墓丘下有六个砖砌墓室,每两个墓室并列相连,呈“品”字形,林瀚及妻黄氏的墓室居中,左前侧和右前侧的墓室葬林瀚的三位侧室魏、王、朱氏。墓顶用三层条石叠砌,并用双重三合土夯筑而成。封门前竖一块高1.53米、宽2.67米、厚0.28米的圆首墓碑。碑中部浮雕一亭,柱子、筒瓦、瓦当、滴水、斗拱,形态逼真。亭中央刻“尚书林泉山公寿域大明正德七年(1512)壬申九月二十四日造”。亭下又浮雕一长方形房屋,并镌刻“禄”、“福”、“寿”三字。碑座用两块长4.3米的大条石叠成。基座下面竖一合墓志……[详细]
苍霞洲基督堂
  苍霞洲基督堂位于苍霞洲文通弄17号,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为红砖砌筑,单层带地下室,立面呈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风格(属浪漫主义建筑风格的一种)。教堂正面朝东,主体为礼拜大厅,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式平面,可容纳1000人礼拜,木三角屋架,小青瓦屋面。教堂主立面朝西,立面三开间,中开间外观为两层,一层为石质尖券门,上有石质牌匾书“基督堂”;二层为三个相连的尖券窗,没有玫瑰窗;再上为简单的山花,山尖立十字架。两侧开间为三层高的塔楼,每层可见墙面均为三联哥特式尖券窗。礼拜大厅下为英式地下室,东段(十字两翼以前)为石墙,西段为砖墙;正面左下角嵌有奠基石碑,文曰“荣归上帝·1924年11月1日诸圣日奠基者恒会督约翰”。此外另有“示我周行”等题刻。屋顶后期有改造,从老照片上看,原为英式锤式屋架。苍霞洲基督堂是福州地区现有的具有典型英国建筑风格,规模较大,保护较完好的教堂之一,被列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详细]
万安千户所城
  万安千户所城城墙用花岗岩方石构筑,其周长1773米,高5.30米,上有女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开东、西、南三城门,上皆建城楼。城三面环海,小而险固,西门城下港口可泊船舰。现仅存三段残墙,一处城门的门座,一处炮台。城内依山势铺设的石板街道南北逶迤。因其地势西南狭小、东北阔大,形如葫芦,故旧称“葫芦城”。据志载,当年石板街道两旁屋舍俨然,栉比鳞次,人丁兴旺,住户逾千。城内有祝圣寺、关圣殿和天后宫、文昌祠、观音阁、海潮庵等寺院,现寺殿多已不存,仅祝圣宝塔经历兵灾劫难和风雨剥蚀尚存。烽火台为覆斗形结构,用块石垒筑而成,顶部呈长方形造型,烽火台的烟墩高为5.0米,底座各边长约12米,顶部开口各边长约8米。顶部用于点火的灶坑长2.30米,宽0.65米,深0.50米。烽火台的烟墩只有东西侧石块塌陷一小部分,其他主体包括旁边的灶坑都保存完好,就连依附烟墩旁的营房和草料房还留有部分墙体。据《八……[详细]
鲁贻图书馆
  鲁贻图书馆位于仓山区麦园路13号(麦园路、立新路口),建于民国33年(1944年),占地369.2平方米;为前半部分一层、后半部分二层、带有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近代建筑。建筑原为二层砖木结构民居。民国33年(1944年),江秀清等人为纪念黄展云而创设图书馆;当年10月,福州二次沦陷,至民国34年(1945年)5月光复,建馆工作停滞。民国34年(1945年)7月,鲁贻图书馆才正式落成开馆。图书馆在1960年代为“华侨幼儿园”使用;“文革-”期间被占用作为仓山邮电局。1991年维修,转为仓山烟台画院和仓山区文联办公用地。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鲁贻图书馆隔立新路对望的福州名校麦顶小学,其前身即为1926年黄展云创立的“独青小学”。小学内尚存石碑一块,为江秀清等人纪念黄展云所立。建筑坐南朝北偏西,占地369.2平方米。原为西式双层砖木结构,外有白砖围墙高约1.8米。内设阅览室、客厅、办……[详细]
福州观音桥
  观音桥在福州市鼓楼区西门安泰河与文藻河(即大航桥河残留)交汇口西。北通文藻北路,南接驿里。旧名虹桥,据《榕城考古略》载:因桥旁祀有观音大士,故名观音桥。单孔石拱桥,桥长8.50米,宽5.10米,跨度5.00米。桥面横铺石板15块,南端石阶四级,北端两级。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板六块(长度为2.4米和1.41米两种)。在西侧中间一块栏板上,刻“观音桥”三字,字径达0.39米;东侧栏板刻“明成化丁酉年(1477)建造”。桥上望柱4对,柱头刻仰莲,高0.85米。根据桥柱题刻,桥建于明成化十三年(西元1477年)。清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和光绪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各重修一次。1992年,以“琼河七桥”之名公布为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英国驻福州副领事馆
  英国驻福州副领事馆位于马尾区马限山顶,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同治十一年(1872)竣工。包括副领事馆、监狱各一座,由英国工程处上海办公室的建筑师博伊斯设计。副领事馆实为娱乐场所,为单层砖木结构、带有殖民地风格的建筑。现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英国在福州除设有领事馆外,还建有一处“副领事馆”,形成一地两馆的奇观。这一“副领事馆”的设立与福建船政局的设立有关。同治间清廷议立船政,选址马江。廷议初定,英国便抢先购得马限山顶地面,待船政征地,契约已成,虽沈葆祯迭次抗争,终不相让。迄同治九年(1870)建成副领事馆及监狱各一座,并有围墙,独处荒山,与民人隔绝。监狱之设,因福省官府同情民众之抗争,英人不满乃私设公堂,绑架国民。初在仓山领事馆内,以押送人质须穿行国人区,恐众目睽睽影响声誉,乃迁马尾江边。此地既设副领事馆,遂合并设于此中。清同治九年(1870),英国工程处上海办公室(H.B.M.Off……[详细]
三山会馆
  三山会馆位于福州市台江区洋中街道横街巷56号。建于清道光年间,木结构,为江、浙两省在福州市布帮商会造。根据《明清福州会馆概介》:江浙两省的绸布业公帮在福州城市内外各合建了一个会馆,因是跨省性的,不标“江苏”或“浙江”名称。城内的会馆在春育亭(俗呼“仓前河沿”,在通湖路和光禄坊交界处),邻近三山驿,故叫“三山会馆”,在南台的会馆也用此名,分别呼为“城三山馆”、“台三山馆”。三山会馆原有面积1000多平方米,坐东向西。现存春晖堂,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堂内石础、石柱、藻井等保存完好,存留楹联题刻多处,占地面积约308平方米。东面围墙嵌有“三山会馆”石匾额,堂正门两侧有石狮二尊,系汀州会馆移来。保护较完好。建国后三山会馆辟为金斗小学,文革期间更名向上小学,后又复名。1985年撤小学,改为台江区少年宫。2010年又改为洋中幼儿园至今。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55、白马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桥
  白马桥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义州街道白马河上,建于清末,为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造。东西走向,石构平梁桥,三墩四孔,不等跨,墩船形,桥长74米,宽3米,望柱23对栏版22副,多次重修。民国33年(1944年),福州第二次沦陷,日军在此残酷屠杀百姓、污辱妇女,成为日本侵略福州的历史见证之一。……[详细]